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docx.docx
- 文档编号:25948923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5.70KB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docx.docx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docx.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docx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
篇一: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十位让你感动的最美教师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十位让你感动的最美教师
2013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十位让你感动的最美教师。
14年的最美乡村
教师启动了,这里由管理资料网整理去年的2013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重新感悟十位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
2013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十位让你感动的最美教师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
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
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
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
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
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
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
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
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
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
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
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
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
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
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
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
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01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
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
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
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
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
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
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
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
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
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
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
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
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
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
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
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
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
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
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
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
从1997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
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
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
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
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
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
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
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
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
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
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
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
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
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
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
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
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
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
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
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
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
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
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
2014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于今天6月10日正式启动了,开始寻找这份“+1”的力量,寻找全国最美暑期大学生支教团队,他们将和乡村教师一起接受最美的掌声和鲜花!
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也将于9月举办,又有那些感动的事迹打动我们,又有那些惊艳世俗的经历?
敬请期待央视2013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
资料来源:
/data/xianjinshiji/
篇二: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第一位,宋玉刚
远离拉萨市120多公里外,米拉山脚下的日多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海拔4600米。
夏季这里暴风裹挟冰雹,铺天盖地,经常下雨,所有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漏雨。
冬季风雪交加,零下30多度的极寒,有时我们都不敢出去。
(日多乡党委副书记巴桑说)。
在这样的恶劣怀境下,有一所牧区小学,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可15年前,一个汉族小伙子宋玉刚从拉萨市师范学校毕业后却主动写下志愿。
当时学校没水没电,住的是土坯房,夜晚漆黑一片。
当时一起来的老师一个一个的都走了。
但宋玉刚却选择了留下。
可当他走进都是藏族孩子的课堂时,却面对了真正的困难。
到教室我先说: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第几页。
那些同学却以为叫他们读课文似的。
我一下楞了。
脑筋里全部是空白了。
语言不通,汉族老师宋玉刚就无法走进藏族孩子的内心。
为了孩子他开始苦学藏语,他跟其他藏语老师说:
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到你这来,教我两句,教会了,我回去睡觉,教不会,你不能睡觉,我也不能睡觉。
整整四年,从一个单词到一句问候,从简单地与人交流到熟练自如地给学生上课,宋玉刚不仅完全掌握了藏语,而且把自己全部的爱,都交付给了海拔4600米的藏族孩子们。
冬天的时候,有些孩子没袜子穿,他就带上班长给全班每个孩子都买上袜子。
鞋子坏了,他就用自己的钱买。
一个孩子说:
我生病了,他就带我去医院。
那时学校没水没电,宋玉刚就用罐头盒做烛台,点起蜡烛给孩子们辅导。
一盏烛台相伴,这样的日子,他整整过了九年。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假期别人休息,宋玉刚老师却走遍了高原,把牧场上放牛的放羊的孩子们带回校园。
同事说:
宋老师热爱这块土地,还有孩子。
宋玉刚老师的学生对宋老师说谢谢!
2003年,在宋玉刚的努力下,日多乡小学第一次建起了电教室,第一次开设了计算机课。
让海拔4600米的高原小学与大千世界紧紧相连。
一年后,宋老师结识了刚分配来的老师藏族姑娘德吉措姆,德吉措姆说:
他第一次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藏族人。
我刚开始还以为这里有个康巴小伙子呢。
2006年俩人结婚,婚后这对藏汉夫妻,把家安在校园里。
这间不到20多平米的房子,让寄宿在学校半年都看不到父母的孩子多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也成为孩子们血肉相连的藏族阿妈,汉族阿爸。
日多乡小学老师巴桑曲扎说:
我们的宋老师的付出,也好,我们的德措老师付出也好,都是特别让人感动。
都是付出了自己的爱,宋玉刚的学生说:
宋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
校园的门前就是著名的川藏线。
这正是宋玉刚的父亲60年前进藏时参与修通的。
60年,一个甲子,一条路,两代人。
60年父亲把血脉留在了这里。
60年后宋玉刚也把根扎在了雪域高原。
第二位,邓丽
2009年27岁的邓丽放弃了武汉当白领的工作,带着幢)憬)和好奇,来到海拔1800米的高原工作,成为这里唯一的女老师。
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英语老师。
邓丽乡村教师生涯开始了。
一个始料未及的困难,摆在她的面前。
她面对的是一群内向,羞涩,又胆怯的孩子。
他们站在那里,我就走过去,把他们的头一摸,然后问:
你叫什么名字?
都就往后退。
有的往旁边躲,都不做声。
在邓丽看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打开他们的心扉。
释放天性。
于是,她开始了她的快乐教学旅程。
她鼓励孩子们写纸条,说心里话。
邓老师我们爱您!
一直爱您到千年万年。
这张纸条是一个聋哑孩子谭兵,写给邓丽的心声,每次给谭兵上课的时候,邓丽都要做出夸张的口型和手势。
对还是错?
错!
错那时什么意思呢?
停!
对,为了让这个孩子再融入到集体中,她还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手势。
我们就代表我和所有的学生。
我们和你,他就要在我们前面对着。
就是和他在一起。
手拉手,心连心,然后在一起。
“我们和你在一起”这无声的语言,用温暖消除冷漠,用爱融化隔膜,如今这个手势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相互鼓励时最默契的语言。
我们和你在一起,着爱的语言,不仅拉近了邓丽和孩子们的心灵距离,也让课堂变得轻松,充满了乐趣,我们在这里可以一边说一边学,很有趣,邓老师,加油!
田老师必胜!
我觉得学校里有邓老师,好幸福,好开心。
她就是一个调皮捣蛋,还有一个可爱漂亮的一个人。
邓丽的快乐感染着孩子们,也植入到这所偏僻的山村小学。
每个老师的心田,邓老师就像一个魔术师似的,一来就把学校变好了。
邓老师的同事说:
她就好像一支兴奋剂,带活了这个学校,快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
快乐也让孩子们充满了想象力。
又到了毕业的时刻,这8名毕业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爱与尊重。
老师们!
您辛苦了!
我们永远爱您!
邓丽激动的说:
我真的很激动,就希望你们离开高原小学之后,不管走到哪里,一定要记住老师们,跟你们说的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走出大山!
一定要看到外面的世界!
第三位,徐德光
贵州省遵义市的扇子林教学点,健在群山坏绕的半山坡上。
周围几个村寨的孩子都要到这里来上学。
徐德光说:
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啊?
如果学校没了,我们这上面的学生只有选择辍学了。
全校15名6到10岁的孩子,每天都要在这密林杂草中,穿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为了让孩子们有一条路能够较安全的到学校上课。
山高林密,当年18岁的徐德光就是这样用五年的时间,硬是用砍刀一刀一刀劈出了孩子们的求学路。
徐德光伸出手说:
我的手你看都被砍残废了。
给徐老师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但让徐老师感到欣慰的是,从此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沿着他劈出的十几公里的山路,走进了课堂,走出了大山。
学校里还有位功臣不能不提,它就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白马。
名字叫白龙。
十七年前,徐老师看着透风漏雨的校舍,他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头猪,还借了点钱,买回了白龙。
从此间的小路上就有了徐老师牵着白龙行走的身影。
一个人一匹马,硬是将9万块砖,2万多斤水泥驮上山。
建起了两所学校。
没有白龙要能坚持到今天都很难。
白龙马!
贵州多雨,山体陡峭松软,每逢大雨,徐老师五点就会起床,牵着白龙马挨家挨户的接孩子们上学。
全是这样的泥泞路。
还有一些甚至垮了。
万一走了摔下来该怎么办?
每个孩子的家住哪里?
那条路最安全?
徐老师都牢牢的记在心里。
他们家就在这山上。
就是那家。
怕颠倒孩子,徐老师就把家里的棉被铺到马鞍上。
担心孩子从马背上摔下来,两三个小时的路程,他一直死死地拽着缰绳,不能有半点松懈。
就在9年前,为了保护学生,徐老师跌下了山坡,摔白龙也撞到了树枝,一只眼几乎失明。
这些年来,徐德光一路走来,已经记不清经历了多少创痛。
而白马在年复一年的攀爬中也伤痕累累。
在这艰难孤独的旅程中,白马是徐老师最好
的伙伴。
也是他心灵的慰籍。
今天累了没有?
徐老师问白马。
白马似乎懂得徐老师的心事,也能体会到他对这座大山和孩子们的赤诚与爱。
徐老师边走边说。
看不见了,年纪大了。
歪没歪,歪了,一个学生看见徐老师半天仞不上针就说:
我来帮你穿吧。
扇子林教学点只有一到四年级,今天四年级的学生是最后一次听徐老师的课,下学期,他们就要到镇上去读五年级了。
我们的家乡在这里,看着自己从学前班一点点带大的孩子们,即将离开,徐老师的心里既欣慰又不舍。
孩子们不会忘记,大山不会忘记。
徐老师37年的坚守,20万公里跋涉的艰辛,时光流逝,如同白驹过隙。
也许徐老师和白马无法不苍老。
但是这座大山却因为他们跋涉和坚守愈来愈年轻。
第四位,肖山
2006年肖山从山西以支教的身份来到海南省五指山深处的海南琼中。
他要在这里组建一支女子足球队。
在选拔队员时,肖山问一群10来岁的女孩子:
你们知道什么是足球吗?
女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知道!
那我问你什么是足球呢?
一个女孩子回答道:
足球就是排球用脚踢!
这就是8年前,肖山挑选女足队员时的情景。
孩子们完全不懂什么是足球。
又错过了最佳训练期。
肖山一度犹豫过。
但专业足球运动员出身的他,看出了这些赤脚在山里跑的姑娘们的潜力。
你别看海南女孩子都很精瘦精瘦的,她力量很足的。
我就说你们奔跑真的像羚羊一样。
在肖山看来,一块块璞玉在风雨中才能打磨成型。
从此每天清晨五点,在琼中中学的操场上肖山带领队员们训练,风雨无阻。
从不间断。
你们俩重来!
不管下多大的雨,刮多大的风,太阳有多么烈,我们到点准时站在训练场上,肖山说。
天天如此。
女足加油!
在雨中讲评时肖山说:
雨球打多了,你们慢慢就会掌握的。
尽管打高起来,空中球打起来,停球一定要枪点,抢不住点就完了。
回去赶紧洗澡换衣服,不要感冒!
比体能训练更艰苦的是,球队的经费严重不足。
高强度的训练,每人每天只有五元钱餐费。
孩子们根本吃不饱。
于是肖山带着孩子们开荒种菜,检拾废品卖钱,给孩子们补充营养。
装备不足,球鞋袜子补了又补。
肖山把自己的支教工资拿了出来,补贴给孩子们。
6年时间,为了这只队伍,肖山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激情。
满头青丝已变成白发,瘦了整整40斤。
他的妻子吴小莉一直是足球队的免费队医,厨师和宿舍管理员。
俩人至今也没有自己的孩子。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琼中女足像一颗小草,在夹缝中顽强生长。
姑娘们的12分耐力跑,甚至达到了中超男子职业运动员的水平。
她们还被对手称之为“橡皮糖”球队。
肖山说:
“技术不是最棒,却最坚韧最顽强。
最起码我的速度比你快。
我的拼抢比你足。
这是我们的精髓。
我看出一种精神,磨练意志,磨练体能,磨练精神。
”肖山带着姑娘们一路踢进全国锦标赛,并获得季军,两名男女队员被选进国家青年队集训。
13名队员全部被保送上大学。
而肖山教会这些女孩,不仅是踢足球,不仅是在绿茵场上获得胜利,更是同意志信念和拼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肖山说:
现在我希望孩子们飞的更高,去国家队,能够为中国足球做点事情。
第五位,于贵勤,
每到开学,都是于贵勤最高兴的日子。
因为又能看到这些孩子,和他们朝夕相伴了。
眼前的孩子们,迟早要走出大山。
可56岁的于贵勤却在北大山脚下的孤山小学守了22年。
1990年,因为责任性强,教学成绩突出,于贵勤从县重点小学分配到这所入学率合格率都只有10%的孤山小学。
那一年她34岁。
来时,于贵勤看到学校这个样子,心里哇凉哇凉的。
学校破破烂烂的连个院墙都没有,凳子三条腿,有的二条腿之后,看着孩子那个穿的破衣烂衫的,有的都露着屁股。
北大山地势高寒,年平均气温只有5.9度。
因为缺门烧窗,于贵勤把自己家作为课堂,没有黑板就用面板,没有板擦就用毛巾代替。
第二年她所带的毕业班在全市中取得合格率升学率100%的优异成绩。
也是这一年于贵勤被任命为孤山小学的校长。
她下决心为孩子们建一座新校舍,于贵勤说:
一是看着孩子们那么可怜,再看着学校这个样,又想到我妈小时候嘱咐我的话,我妈说:
将来有一天当官了,一定要为人民做点事。
孤山小学距离县城120公里,一天只有一趟班车。
于贵勤顶风冒雪,寒来暑往,一趟趟,一回回,跑遍了市县乡的20多个部门和企业,筹集到资金物资共计200多万元。
2002年孩子们有了一座两层的新教学楼,接通了自来水,建起了图书室。
那一年于贵勤46岁。
为了解决山区孩子道远上学难的问题,于贵勤在学校设立了寄宿制,用锅炉为教学楼和宿舍楼烧起了“土暖气”。
24小时里每隔40分钟就得添一次煤。
村民说:
我说你顾个人,她说:
不行,她省点钱是点钱。
省钱干什么呢?
于贵勤说:
都留给学生。
于贵勤每天深夜入睡。
临晨四点钟起床。
而她的学生们可以踏踏实实的睡上一整夜。
10年过去了,孤山小学的锅炉工还是于贵勤。
今年她56岁。
学生们说:
于老师就那样弯着腰在那里烧锅炉。
而且在我们面前从来没表示出那种疲劳的感觉,都是非常精神,我感觉那不是真的,我感觉她真的非常累。
22年,孤山小学从一个只有12间破旧教室,几十名学生的落后乡村小学,发展成为占地1.3万平方米能容纳200多名学生,硬件优良的小学,从教学成绩全县倒数第一,变成闻名全县的优秀小学。
于贵勤说起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时动情地说:
舍不得我这个家。
于贵勤希望无论孩子们走的有多远,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家,曾经给过他们温暖和力量。
第六位,刘效忠
这里是黑龙江省木兰县深山里的小村庄西二屯。
2011年12月,一封信寄到这里,写信的人是从西二屯考出去的山里娃魏茂岭,如今他是神舟飞船研发团队的一员。
在“神八”完成任务的当晚,他给千里之外的启蒙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庆幸生在这个小山村,我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您。
自小到大我得益过许多良师,您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一个。
但您是第一个扶我走上知识台阶的人。
魏茂岭心中的刘老师名叫刘效忠,今年58岁,是西二屯唯一的一名老师。
可就是在他的教导下,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山屯,竟然先后走出了,包括魏茂岭在内的18名大学生。
黑龙江省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全宝说:
”你比哪都多。
看北京大学生多,你看我西二屯,要按人口平均算,我们的大学生比哪都多。
几乎家家都快有大学生了。
“的确是比哪都多。
一位村民说;外地人都说西二屯风水好,其实就是老师好。
什么风水?
风水那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实就是老师好!
课堂上刘老师说:
一年级,这节我们是数学课,请打开第14页;二年级,这节我们是语文课,请打开第五课(小猫眯穿鞋子)。
小学一到四年级的所有课程,刘老师一肩挑,负担已经很重,可每一年,每一学科的,他总要调整修改重新写过。
教书育人。
刘老师也不光拘泥在教室,田间地头,甚至在玩游戏的院坝里,处处都是他传播知识的课堂。
他讲课特有感染力。
你这种学生听完他的课之后,就是说有一种依赖感,刘老师的学生说;j就是想不听都难。
就这样。
而更难能可贵的
是刘老师为这些山里娃播种下梦想的种子,他经常会问孩子们:
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我小的时候其实就是挺喜欢画画的,我的理想其实我当时就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刘老师的学生,设计师赵世岩说。
我当时相当科学家,就是知识最渊博的人,然后最受人尊敬。
刘老师的学生,神八,神九研发人员魏茂岭说。
之后刘老师说:
那你要怎么怎么去努力。
他说,只有你好好学习,这些理想才能离你更近。
他就是一点点地,真是把我引进那个梦想。
集合了!
集合了!
刘老师边敲钟边喊道。
老师好!
同学们好!
在贫瘠的小山村,刘老师为孩子们耕耘出一片梦想的沃土,孩子们的每一点成长,他都看在眼里,孩子们的每一滴进步,他都热情鼓励。
32年过去了。
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走出大山,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而刘老师依然扎根在小山屯,守候着山村明天希望和梦想。
刘老师说:
我感觉我还是留守西二屯,也算留守对了。
这些孩子,一个辍学的都没有,一个没文化的都没有。
这样一回想,我感觉到我挺自豪的,刘老师说。
村民魏士武的两个儿子分别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佳木斯大学“;村民张德成的儿子考入“北京大学”;村民赵玉学的五个子女分别考入“四川大学”,牡丹江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青岛港湾科技技术学院“;村民刘效忠的四名子女分别考入”哈尔滨建筑大学“,“哈师大呼兰师院”,”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村民李召录的子女分别考入“哈尔滨学院”,”哈尔滨电子科技学院“村民姜兴文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教师 感人事迹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