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真题汇编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5942976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644.15KB
十年真题汇编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解析版.docx
《十年真题汇编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真题汇编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年真题汇编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解析版
全球航路的开辟
1.(2018.4·浙江高考·18)有学者指出:
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
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故①正确;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故②错误;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故③正确;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相遇,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7年北京卷21).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
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描述的是美洲的发现和罗盘针,由此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密切,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3.(2015·广东文综·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加强了“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也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因而“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故A项正确;“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故B项错误;黄金和白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不是阻碍,故C项错误;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船队,该议会讨论的应该是西班牙人登录美洲的意义,故D项错误。
4.(2015·上海单科·1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
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B.新航路的开辟
C.圈地运动的发生D. 宗教改革的发端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公元1500年前后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推动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故B项正确;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准备了条件,但与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无关,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的发端,传播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无关,故D项错误。
5.(2014·天津文综·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
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
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答案】B
【解析】“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葡萄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西班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美洲,故A项错误,B项正确;17世纪荷兰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17世纪初,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据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6.(2014·全国大纲卷·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D.金银需求量大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时期的西、葡两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在王室大力支持下开辟西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的,故A项正确;西、葡两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大都位于大西洋沿岸,并没有比欧洲其他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故B项错误;当时西、葡两国相对西欧其他国家而言,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因此“商业资本发达”和“金银需求量大”不符史实,故C、D项错误。
7.(2013·安徽文综·20)“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图5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
图5
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
【答案】B
【解析】四个图片展现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变化,图一白色区域在亚欧大陆,从东方到西方,排除A;图2到达1500新航路的开辟,打通了连接欧洲和亚洲,美洲的新航线,从时间上排除C;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开始于16世纪晚期,排除D。
8.(2013·上海单科·13)以下为15世纪末
16世纪初的航海线路图,其中1497年至1498
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进行航海探险的目
的地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先人开辟的航路,越过非洲最南端,沿着非洲东海岸北行,越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故选C。
9.(2012·上海单科卷·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B.非洲
C.亚洲D.大洋洲
【答案】C
【解析】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10.(2009·江苏历史·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球是圆的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
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11.(2008·山东文综·24)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
图5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答案】C
【解析】绘制地图即德国人眼中的世界,从地图可以看出这幅地图是不完整的,没有北美洲、非洲大陆、大洋洲等,时间又是新航路开辟不久,故选C。
12.(2007·北京文综·20)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
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B.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答案】B
【解析】题目时间限制语为“新航路开辟以前”,此时世界各地处于相互隔绝状态,各地的人们对世界的了解都局限于某个局部,而不能从整体上了解世界。
13.(2007·广东理基·66)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抓住材料中时间“16世纪”可以判断是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14.(2007·上海文综·12)右图白色部分反映的是某一时期西方人所认识的世界。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认识应该出现于( )
A.新航路开辟以后B.英国工业革命后
C.国际联盟成立后D.冷战格局出现后
【答案】A
【解析】本题B、C、D三项的时间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以后的,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要远远大于图中的范围。
15.(2007·广东单科·17)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把握传播宗教和获取黄金与新航路开辟之间的关系。
依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高额利润的追求驱使欧洲人开始了远洋探险。
16.(2016·上海单科·40)大航海时代(25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
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
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15分)
【答案】
(1)水平1:
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看出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
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其他答案:
仅复述、摘录材料中的信息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2)水平1:
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2:
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式,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
水平1:
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
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平2:
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3:
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
史实与材料
水平1:
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2:
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3:
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
论述
水平1:
能够进行深刻的认证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
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
组织
水平1:
叙述成结构
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
(1)材料一主要信息,郑和下西洋船队在规模、船种、配备方面都明显超过哥伦布,进一步指出这是明朝皇帝和强大经济实力支持的结果。
(2)第一小问两者航行目的上的差别,材料二郑和“向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宣扬国威,同时还赠送礼品和分享文化科技成就,哥伦布的目的是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额的财富”,即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第二小问由此可见行事方式上的差别,郑和是和平与互利交往,哥伦布是武力掠夺。
(3)评价中西方不同模式,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最终确立自己在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而中国的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难以长期维系,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西方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三西方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掠夺留下的是破坏和灾难,应该否定,中国的海外活动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友好交往,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肯定。
17.(2010·山东文综·27)(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问题二:
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7分)
问题三:
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答案】
(1)答案一:
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
是偶然的。
理由: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
答案二:
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
是必然的。
理由:
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
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
答案三:
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
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分)
(2)以欧洲为中心。
(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3)(10分)
评分标准:
等级
要求
项目
主题观点
史论结合
逻辑表述
一
紧扣主题
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
合乎逻辑
二
符合主题
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
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
基本合乎逻辑
三
基本符合主题
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
缺乏逻辑
写作思路示例: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解析】该题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
“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本题类似前面考过的“哥伦布纪念活动“题,着重考察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二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第三问是借鉴了上海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年真题汇编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解析版 十年 汇编 全球 航路 开辟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