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docx
- 文档编号:25940744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77KB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docx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芮火才
作为一位从来没有教过语文课的外行,出于对语文教学的兴趣
和对窦桂梅老师的仰慕,有幸在自己的学校观摩了窦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两教时)。
尽管我听了窦老师的课有许多的感受和想法,有不吐不快之感觉,但还是不想直接表达对窦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的看法。
一是因为虽然我也能讲出一些“道道”来,但毕竟“隔科如隔山”,有班门弄斧的嫌疑。
二是因为评课时我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所以想搞点“创新”,试图作为学生的代言人表达学生对窦老师教学的一些看法,我则“趁机”对学生给予窦老师的评价进行一些肤浅的“解读”。
我对窦老师所执教的六
(1)班28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个别访谈。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为:
为窦老师上的课打等第(分“好”、“较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第),并写出相应的理由;给窦老师提三条建议。
调查、访谈的结果大致如下:
一、学生对窦老师的赞美
有75%的同学认为窦老师上的课“好”,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窦
老师的上课评价较高。
这部分同学对窦老师上的课极尽溢美之辞,有些同学还在问卷调查表的上课等第“好”之前加了“非常”两字。
评价用得较多的词有“充满热情”、“声情并茂”、“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等。
本文特选择两位同学的评价,以飨读者。
1.“窦老师上课真精彩,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好似唱歌跳舞一样,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有趣,不觉得枯燥乏味,大家上课能精神抖擞”。
对于以感性认识为基本特点的学生而言,老师上课首先要有趣,能吸引人。
那么老师靠什么去吸引学生?
从窦老师的身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点:
一是充满激情。
窦老师上课自始至终热情高涨,非常投入,怎能不感染学生?
二是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窦老师的语言不仅正确流畅、生动活泼,而且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学生听了自然感觉良好。
三是表演才能。
正如有些同学所讲的那样,她像个“相声演员”,“眉毛似乎也会说话”,到了这样的境界,学生怎能不被深深的吸引。
不少人说窦桂梅是个天才,天生就是个演员,说实话,我开始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在听取了她的成长经历后,这样的想法开始改变。
不可否认,窦桂梅在这方面的基础比一般教师要好一点,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她的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
正如她在报告中所讲的那样,她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放弃休息时间,查遍可以参考的所有资料,对着镜子忘情地练习上课的动作和神态,不断地揣摩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窦老师的课就像那开封了的米酒,一闻很香,再一品尝,那更教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
她那美妙的歌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她的与众不同更是她走向成功的钥匙”。
所谓的“一闻很香”实际上就指的窦老师的良好形象和气质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谓的“再一品尝”就是指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和老师的双边活动,所谓的“难以忘怀,回味无穷”就是学生上课后的感受。
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窦老师的教学方法让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
首先,窦老师上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结合课文补充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知识面。
其次,窦老师对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把握很紧,挖掘很深,广征博引,设计独特。
第三,许多课给人的感觉是虎头蛇尾,但窦老师到快要下课时出人意料高歌一曲,力图画龙点睛,让人耳目一新。
我认为值得我们向窦桂梅老师学习的“与众不同”的“功夫”主要不是她“表演”的才能,而是她扎实的文学功底、良好的人文修养、对文本独特的处理和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
因为即便是一个名演员也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现在有一些语文教师语文课上得不理想的根本问题还是出在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人文修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容易忘文生义,牵强附会,课堂也就了无意味,更不可能“回味无穷”。
虽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人文修养是对文本独特理解和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基础,但并是决定因素。
我对窦老师并不十分的了解,但从窦老师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她对教育的热爱以及教学改革的冲动。
正是这种热爱和冲动使她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得以在课堂中充分展现。
她对文本的加工、处理以及课堂教学的预设
虽然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点也不影响其改革探索所表现出的价值和力量。
二、学生对窦老师的意见
有21.4%的学生认为窦老师上的课只能达到良好等级,还有%的学生认为她上的课一般。
这说明还有少数学生对窦老师上的课还不够满意。
这些学生不满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看了下列两个同学的评价意见,也许我们能找到基本的答案。
1.“窦老师上课的内容上很丰富,形式也很新,大大扩展了我们的历史知识、课外知识,以及上课时思维得有无限想象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吊起我们想表达自己见解的渴望。
可是窦老师性子直爽,哗啦哗啦地讲,反应快的人思维活跃,越学越有尽(劲)。
而反应稍微慢一点的(同学)就跟不上。
窦老师讲课像急促的河流,其实,在一些地方适当停一停脚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惊喜与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窦老师的课上得太快太多有意见。
据统计,窦老师两堂课共上了96分钟,而她自己讲了60分钟,占总时间的62.5%,学生讲话的时间(包括读书、回答问题和讨论)32分钟,占总时间的33.3%,而学生非表达时间只有4分钟(占总时间的4.2%)。
虽然我不能确定上课教师表达的时间多少比较合适,但教师上课表达时间占了总时间的62.5%似乎高了一点。
教师讲得太快太多的直接后果一是学生感到没有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二是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来不及消化,三是学生缺少思考和体验的时间,谈不上好好“感悟”文本所体现的人文价值。
所以从时间维度讲,窦老师的课带有“牵着学生学生鼻子走”的味道,甚至有强制灌输的嫌疑。
至于学生提到的“在一些地方适当停一停脚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惊喜与发现”,实际上指的是如果窦老师能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完全可能超出老师的期待和理解。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窦老师为什么两课时上了96分钟,而不是80分钟?
为什么花了96分钟还要讲得这么快这么多?
在我看来窦老师主观上(至少在潜意识里)是想努力向学生特别是听课教师展示她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如果上课时间短一点、自己少讲一点似乎就不能完整地体现她的语文教学思想,不然完全可以“悠着点”。
2.“虽然她讲课声情并茂,但她提的问题总不知什么意思,也没有几个人回答,而且从一件事转到非常远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提的问题总不知什么意思”虽然有失偏颇,但一部分学生对窦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上确实感到比较困难却是事实。
主要原因一是因为窦老师提的问题特别多(共43个),且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特别短。
据统计,窦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最短的为1秒,最长的为14秒,平均为5秒。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理解窦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容易“不知什么意思”。
二是窦教师提出的部分问题比较深奥,超出了学生经验系统所能支撑的水平。
例如,要求学生对外交官和历史教师对晏子的评价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实际上有点勉强。
因为要求学生针对这些评价发表个人看法并不切合学生的实际,也不是基于对文本人文价值的讨论。
正因为如此,所以窦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没有几个人回答”。
据统计,全班28个同学中被提问的学生为15人,共有两人被提问14次。
这说明,回答窦老师提出的43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也就是学生提到的“反应快的人”。
学生所说的窦老师提的问题“而且从一件事转到非常远的地方”,实际上就是指的学生在学习课文但对课文并没有深入理解时,窦老师不断地补充一些材料,并要求学生研究一些与课文看似相关实际可能关联程度不是很大的问题,学生感到茫然,所以“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例如,补充“胯下之辱”到底为了什么?
如果不补充这个材料,学生通过课文理解晏子这个人物形象会不会有困难或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什么偏差?
抛开文本,或者说不是基于文本情景,让学生对外交官和历史老师的观点进行评价,是不是有这个必要?
至于窦老师可能是为了防止学生会认为楚王只是对晏子个人的尊重而不是对国家的尊重所补充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不但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学生从课文中就能悟出这个道理),而且价值引导上会存在危险。
不可否认,一个富有智慧的弱小者或一个弱国的智慧者要得到要他人的尊重是比较困难,但并不是说没有可能,特别是在社会逐步文明的今天。
是否会是楚王对晏子尊重而对她的祖国束然起敬?
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我是强者,我就可以肆无忌惮。
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窦老师在教学中补充的内容如果适当少一点,更切合学生实际一点,更立足文本一点,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必然会增加,自我感悟必然会更深刻,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必然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学生对窦老师的建议
我对全班28位同学每人给窦老师提出的三条建议进行梳理。
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就师生关系而言,同学们认为“无论您到什么样的班级上课,不管同学们是机灵的,还是沉默寡言的,您都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而不是被动的”。
“希望老师能多与我们沟通,了解我们,像朋友一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2.就老师教态而言,同学们认为“您夸张的动作可以少一点,温柔的举动多一些”,“肢体语言不要过于夸张”,“讲到精彩时不要太激动”,“有时,人应该要委婉一些,这样会更好”“最好让人感到朴素、自然一些”。
3.就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您选材时可以根据各个年级的理解程度去选,这样同学们会理解些”,“内容不宜太多、太丰富”“您问的问题难度应该放容易一些,不然我们会回答不出来”。
3.就教学方法而言,同学们认为“思考问题的时间要长一些”,“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我们‘带入’课文,也许,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可以让我们分角色朗诵课文,让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些问题,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应该让我们表演一下课文内容,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堂学习会更加投入”,“我觉得上课时可以故事中走出来,放眼去看生活实际,这样我们会懂得更透彻,或许课会上得更加吸引人,更加丰富。
要不然,会觉得很空虚”。
四、几点思考
看了学生对窦老师的评价,可以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这些思考有的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的是涉及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
思考一:
评课不能缺少学生的声音
我们在传统的评课中几乎听不到学生的声音,主要是我们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和水平评课。
诚然,学生不会像我们那样去评课,更讲不出什么“理论”、“原理”之类的话,但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和水平评课,似乎逻辑上又讲不过去。
学生毕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能评课又有谁能评课?
就是从事实上讲,相信您看了学生对窦老师的评价后,不会再对学生的评课水平产生怀疑。
当然,学生评课使用的是他们的“话语系统”,比较感性,但不乏真知灼见,是我们评课的重要资源、重要基础或者至少说是重要参考。
实际上脱离具体的学生和学生的具体感受对一堂课评头品足,有时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思考二:
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不同的学科虽然有不同的个性,但老师的教永远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却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不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
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何发挥?
又如何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这样的服务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了解,对学习目标的正确定位,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对学习方法的科学选择,对学习评价的仔细研究。
这样的课也许不会很好听,也许不是很好看,也许老师的许多意图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但为了学生又何妨?
教师的水平主要不是体现在如何“教”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服务。
思考三:
“深入”必须“浅出”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是必须的,某种意义上讲是挖掘得、研究得越深越好。
但问题是如果只是“深入深出”,学生必定因为难以接受而“消极防守”,当然也就夫去“深入”的价值,有时反而给人“卖弄”、“作秀”的感觉。
“深入”进去能够“浅出”才是“深入”的价值所在。
之所以要“浅出”,不仅是因为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更重要的只有通俗易懂,才能心领神会。
对于教师而言,“深入”的功夫是指对教材的理解水平,表现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准;“浅出”功夫是指教师将深奥的内容加工后呈现给学生的水平,表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深入”是“浅出”的基础,“出浅”才能体现“深入”的价值。
思考四:
应该尊重文本
毋庸置疑,因教材编写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最好的教材都无法适合所有学生等原因,教师对文本的加工改造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这种加工改造既包括适度的加工,也包括完全的替代。
但我们对加工后的文本和替代后的文本要表示足够的尊重。
我们的学科教学确实要解决许多问题,但一个文本或一节课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
当我们不能基于文本解决某些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就很有可能中心不明、目标不清、效果不实。
教学是不是也要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外行评课本身就有哗众取宠之嫌,鸡蛋里挑骨头又有“小鸡肚肠”之疑,敬请“内行不计外行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眼中 窦桂梅 老师 芮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