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好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x
- 文档编号:25940649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82
- 大小:63.25KB
整理好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x
《整理好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好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好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
单元备课微小的生物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互相协作精神。
进一步培养学生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观念;通过对细菌、真菌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更好地利用有益的微生物。
贯彻让学生亲历科学、了解科学的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观念;通过对细菌、真菌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更好地利用有益的微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基础知识;了解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2.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
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要在实验方法、时间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3.使学生能区别细菌和真菌;了解食物滋生微生物的条件和食物保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细菌的不同形态,掌握细菌的结构特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
2.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要在实验方法、时间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学时间
《病毒》…………………………一课时
《细菌》…………………………一课时
《食用菌》…………………………一课时
共3课时
第一课病毒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3、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重点:
病毒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
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病毒的结构、形态、传播方式、繁殖方式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2.教师使用课件并讲解.
3.学生讨论,根据讨论情况有层次答疑.
4.狂犬病的症状、脊髓灰质炎的症状、麻疹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5.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与人类的关系
6.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
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
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病毒的发现过程:
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例,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
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捉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
认识了它的形态结构。
通过病毒发现过程简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并能描述如何预防。
(四)评价标准
1、对病毒的结构了解程度,能否简单绘画
2、能否简单描述病毒繁殖过程
3、对如何预防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了解程度
板书设计:
病毒
形态结构特点
生命活动特点
传播方式、繁殖方式
教后小结及反思:
第二课细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
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
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
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
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
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
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
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
师: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
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
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
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
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
是单细胞。
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
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
没有。
生:
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
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
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
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
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
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
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
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
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
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
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
细胞分裂。
师:
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
生:
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
不可能。
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
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
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
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
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
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
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
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
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
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
自养。
师:
(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
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
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
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
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
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
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
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
寄生、腐生。
师:
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
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
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
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
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
不全面。
师: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
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
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
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
师:
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
太好了。
板书设计:
细菌
形态:
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细菌种类:
球菌、杆菌、螺旋菌。
是单细胞。
教后小结及反思:
第三课 食用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描述食用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食用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学重点:
知道食用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
教学难点:
常见的食用菌。
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
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食用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
观察蘑菇.
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
(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
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
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
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
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板书设计:
食用菌
真菌种类
蘑菇的组成部分:
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教后小结及反思:
本单元反思:
单元备课认识自己
教材分析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
通过上述亲历活动,引起孩子们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人的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说明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不同的实验。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人的血液循环器官,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途径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会用摸脉的方法感知心跳。
向学生进行心脏保健教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和人体学习循环图
2.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呼吸器官
3.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4.向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和人体学习循环图
2.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呼吸器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学时间
《我们的身体》…………………………一课时
《食物与营养》…………………………二课时
《食物哪里去了》………………………二课时
《我们的呼吸》…………………………二课时
《血管与心脏》…………………………二课时
《脑与神经》……………………………二课时
共11课时
第四课 我们的身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
2、通过上述亲历活动,引起孩子们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
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
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
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
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
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
人有哪些本领?
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
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
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
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
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
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
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
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
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
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
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
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
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三)课的延伸。
问题:
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板书设计:
我们的身体
观察自己的身体
头、颈、躯干、四肢
教后小结及反思:
第五课 我们的营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教学重点:
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
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
酒精灯、火柴、碘酒、瘦肉、熟蛋白、花生、黄瓜。
2、投影片:
食物中的营养。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我们都长有一张嘴。
嘴有什么用?
(说话、吃饭)
2、人每天都吃东西,一天要三次,这是为什么?
(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很多营养)
(二)学习新课
1、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吗?
(学生知道几个说几个,老师适时加以补充,板书。
)
(2)出示幻灯,小结: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水、盐、脂肪、淀粉和维生素。
讲解它们的作用。
(同书)
2、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
(1)谈话:
人们为了营养配餐,营养均衡,往往要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你有办法吗?
(2)汇报:
食物中有水可以看出来,通过尝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盐。
(3)检验蛋白质。
像水、盐可以直接知道而有些必须要用实验方法,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检验蛋白质。
①讲要求:
检验前要用碘酒消毒。
用铁丝插住,直接烧。
闻气味。
②提问:
闻到什么了?
③小结:
告诉你们,你们闻到的气味就是蛋白质烧焦的气味。
用火烧可以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
你在什么地方也闻到过?
这告诉我们什么?
羊肉内也有蛋白质,烤羊肉串时能闻到这样的气味。
(补充)留下的碳状物是盐类,食物中的盐是多种的。
(4)检验脂肪。
①像刚才那样消毒。
②放在白纸上压,留下什么?
③比较油迹像水迹一样吗?
④小结:
用手压,油会留花白纸上,这和水不同,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脂肪的存在。
板书设计:
我们的营养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水、盐、脂肪、淀粉和维生素
教后小结及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检验淀粉。
①淀粉实验,试管内放的是淀粉,滴入碘酒,观察。
②汇报
(2)小结:
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分别检验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你能再说说方法吗?
(3)综合应用。
谈话:
老师在盘子中准备了很多食物,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步骤方法去检验它们的营养成分。
学生检验。
营养卫生教育
(1)(出示幻灯)根据幻灯,根据你刚才的实验,告诉老师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
(2)你能谈谈你平时吃饭的情况?
(3)另外还要注意吃饭要适量。
板书设计:
我们的营养
检验蛋白质、脂肪、淀粉
营养卫生
教后小结及反思:
第六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人的消化系统的位置图、消化系统工作过程的课件、水果沙拉
学生准备:
人的消化系统的位置图(可供学生粘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品尝,体会一下,食物到哪去了?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消化器官
1、认识人体消化器官的名称(认识食道、胃、肠,并板贴)指导学生认识肠分大肠、小肠、直肠及胃的位置形状等。
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2、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还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让我们用自己的手跟踪食物的旅行好吗?
每到达一个器官就告诉我好吗?
3、跟踪到了吗?
老师在小纸包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拿出来看看,认识他们吗?
(指导学生认识肝、胰及其主要作用),认识了这些消化器官,你能把食物消化所经过的路线摆在人体合适的位置吗?
4、学生分组摆,并交流
按照你摆的说说食物消化的路线吧。
(纠正,完善)
5、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不是像同学们所说的这样那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展示)
食物进入口腔顺着食道到达胃,肝分泌胆汁,胰分泌胰液帮助食物消化,这时,食物再从胃进入小肠,有营养的物质留在身体里,没有营养的食物残渣再进入大肠,通过直肠、肛门排出体外。
(二)口腔的作用
1、过渡:
你看,食物的消化的确是个复杂的过程吧。
脑筋急转弯:
食物旅行的第一关要经过哪里?
(口腔)一会让我们来嚼馒头,猜一猜馒头在口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
除了形状、颗粒的变化外还会不会有变化?
你们认为馒头会变成其他的物质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唾液)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一起咀嚼馒头,不要咽下去,仔细体会馒头在口腔里发生里什么变化?
2、请一名同学把嚼过的馒头吐在培养皿中。
咀嚼过的馒头形状和颗粒的确发生了变化,他真的会变成了其他的物质吗?
有没有办法证明一下?
如果咀嚼过得馒头真的变成了其他的物质,滴上碘酒后会怎样?
你有什么疑问吗?
(通过唾液咀嚼的馒头真的没有变化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淀粉液来代替馒头,看看桌上的材料,你能设计个实验证明唾液与馒头之间到底有没有变化吗?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课本中也给了我们一些提示,你能找出实验的步骤吗?
用最快的方法记录下来。
还有什么疑问或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那就开始实验吧,别忘了记录啊。
课件出示:
人的口腔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理 年级 上册 科学 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