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贵州省都匀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5940643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7.98KB
学年贵州省都匀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贵州省都匀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贵州省都匀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贵州省都匀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都匀一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
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西周礼乐制被后世沿用B.国人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C.礼是中国文化基本元素D.儒学经世致用的入世观
【答案】C
【解析】A.西周的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没有被后世广泛引用。
B.材料看不出国人的文化传承意识的增强。
C.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强调周公制礼作业的重要性,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礼是中国文化基本元素。
D.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
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第二重要的亲人。
材料反映( )
A.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B.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
C.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D.母系亲戚一般无关紧要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知影响了对血缘关系的判定和划分,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D说法片面。
故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3.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以适应服役、纳税的需要。
后世基本都有诸子均分家产的法令。
该现象( )
A.表明宗法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体现了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答案】C
【解析】材料“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以适应服役、纳税的需要”明显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故C正确。
A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土地总面积并没有因分家而增加,故排除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重农抑商等思想,符合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故C项正确。
A项主张仁、礼,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排除。
B项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排除。
D项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需要掌握法家思想主张。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法家思想主张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法家思想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5.有学者指出,汉朝重视外官、轻视朝官,郡守人做三公宰相,皇帝身边的郎官则外放去做郡守县令,这种做法在唐朝时期发展成为极其具有实效的官员管理制度。
这实际上表明汉唐时期( )
A.普遍轻视朝廷官员B.朝廷官员从地方官员中选拔
C.朝廷与地方官员职位互换D.注重提升官员治国理政能力
【答案】D
【解析】“汉朝重视外官、轻视朝官,郡守人做三公宰相,皇帝身边的郎官则外放去做郡守县令,这种做法在唐朝时期发展成为极其具有实效的官员管理制度”表明汉唐时期注重提升官员治国理政能力,故D正确;
A错在“普遍”,排除;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解题的关键是“汉朝重视外官、轻视朝官,郡守人做三公宰相,皇帝身边的郎官则外放去做郡守县令,这种做法在唐朝时期发展成为极其具有实效的官员管理制度”。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以来,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6.有人指出,董仲舒遇到汉武帝这个知音后,便完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苦苦追寻的儒学的正统地位。
这是因为( )
A.汉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B.董仲舒论证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C.秦朝速亡使汉武帝抛弃了法家思想
D.董仲舒使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改造,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正确。
汉初,国家并不稳定,排除A。
B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排除。
董仲舒的思想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故排除C。
故选:
D。
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便完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苦苦追寻的儒学的正统地位。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
A.分裂对立势难消除B.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C.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对社会安定的愿望
【答案】B
【解析】材料“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不能体现势力的对立,故A项错误。
材料“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体现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B项正确。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不能体现对社会安定的追求,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
需要掌握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解题的关键是对“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文化认同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8.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两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
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
古代制约皇杖的主要因素是( )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制约皇杖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古代制约皇杖的主要因素”。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9.唐朝初期的赋税主要以土地税与人头税为主,到唐朝中后期,变为以土地税和户税(财产税)为主。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越来越依赖财产税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加剧D.赋税制度的改革
【答案】C
【解析】A项是变化的结果,排除。
B与题干无关,排除。
随着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大量减少,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到唐朝中后期,变为以土地税和户税(财产税)为主,故C正确。
D也是变化的表现,故排除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10.隋炀帝曾令西域至洛阳商路上各郡县迎送外商,免费供酒肉百戏,得费远不相偿,而赴外使臣更是大量无端地赠礼,赔尽钱物。
这表明当时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 )
A.体现了中外地位的平等B.追求消费性贸易利润
C.服务于王朝的政治需要D.注重交易的经济效益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大量无端地赠礼,赔尽钱物”可以看出当时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是在宣扬国威,是在服务于王朝的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
当时的对外贸易体现了中国高人一等,而不是中外地位的平等,故A项错误。
“大量无端地赠礼,赔尽钱物”可知,当时的对外贸易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故B项错误。
当时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注重的是政治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需要掌握隋朝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的目的和特点。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大量无端地赠礼,赔尽钱物”。
本题考查对隋朝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的目的和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
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
这种设计( )
A.使宋代君主权力有限,不能掌握实权
B.表明了宋代的中央集权水平比较高
C.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答案】D
【解析】“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
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表明这种设计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
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2.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
这反映了( )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B.宋代统治者的抹黑
C.武则天人生际遇凄惨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表明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13.宋代法律规定,殴打哥哥、姐姐致伤残的要流放三千里,若打瞎眼睛或致死的要处以绞刑。
殴打弟弟、妹妹致死的,剥夺三年自由,若用刀故意杀害弟弟、妹妹的,则要流放两千里。
这主要表明宋代( )
A.儒家思想影响法律条文B.国家通过立法维护个人权益
C.宋代法律体系比较残酷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秩序
【答案】A
【解析】“殴打哥哥、姐姐致伤残的要流放三千里,若打瞎眼睛或致死的要处以绞刑。
殴打弟弟、妹妹致死的,剥夺三年自由,若用刀故意杀害弟弟、妹妹的,则要流放两千里”表明宋代法律受到理学的影响,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殴打哥哥、姐姐致伤残的要流放三千里,若打瞎眼睛或致死的要处以绞刑。
殴打弟弟、妹妹致死的,剥夺三年自由,若用刀故意杀害弟弟、妹妹的,则要流放两千里”。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14.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认为:
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
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
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消除了唐以来的地方藩镇割据局面
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A项正确。
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B项错误。
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
关键信息是:
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行省制的理解能力。
本题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15.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
这表明宋代( )
A.士大夫、富民、平民界限消失B.社会发展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C.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影响力巨大D.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阶层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出现“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的现象,故B正确。
AD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影响力巨大,排除C。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6.宋代农学家陈敷说:
“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元代农学家王祯说:
“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明代农学家沈氏说:
“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
A.人地矛盾的显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D.技术交流的增加
【答案】B
【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故A项错误。
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高考常考点,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等,在此基础上得出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等。
本题考查对精耕细作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7.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
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
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答案】A
【解析】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主要得益于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18.明朝初期,设置督抚,以都御史、副都御史等宪衔,出巡或出镇地方,后来虽已发展为“总领一方”“节制三司”的地方大员,但在法律上仍然是以都察院系统的监察官身份存在的,始终听命于中央。
这说明明朝督抚体制( )
A.使地方督抚权力过大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造成了地方行政混乱D.易造成地方割据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在法律上仍然是以都察院系统的监察官身份存在的,始终听命于中央”可以看出明朝督抚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始终听命于中央”,排除。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需要掌握明朝督抚体制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对“在法律上仍然是以都察院系统的监察官身份存在的,始终听命于中央”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明朝督抚体制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9.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
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
“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
A.提倡经世致用B.反对君主专制C.挑战宋明理学D.弘扬唯物思想
【答案】B
【解析】“复封建”指的是恢复分封制,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反对君主专制,故B正确;
ACD是思想领域,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20.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
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D.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
【答案】C
【解析】通过对古代中国手工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应该了解“蜀锦”是官营手工丝织业的产品;某些制作工艺的在古代就已失传,这是由官营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特点造成的,故C正确。
A不属于主要原因,故排除。
B只是表面因素,故排除。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1.据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书中估算:
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白银,日本生产了约8000吨,总计38000吨。
而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约为7000-10000吨,占百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这反映出( )
A.明朝中前期保持着出口贸易顺差B.明朝白银加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白银取代黄金成为世界主要货币D.中国处于世界贸易体系中心地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而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约为7000-10000吨,占百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知A正确。
B项说法没有依据。
故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白银取代黄金成为世界主要货币和中国处于世界贸易体系中心地位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D。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而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约为7000-10000吨,占百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可以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2.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
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
这种交往( )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答案】C
【解析】A.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体现不出本国,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B.材料没有体现出中朝平等的外交关系特征。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上次的书籍以儒家经典居多,而儒家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播到了朝鲜,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D.朝鲜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思想。
材料中看不出开始接受的特点。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对外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代中朝关系的特征,还要搞清楚中华文化的载体的特点。
23.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C
【解析】“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说明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学日益呈现出平民化、通俗化的趋势,而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阶层的扩大。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
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当被歌颂的对象;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本题实际考查明清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4.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 )
A.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B.传统科技已经转型为近代科技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中国科技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答案】A
【解析】“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表明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贵州省 都匀 一中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