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docx
- 文档编号:25931456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51KB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docx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课题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周次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认识和了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重点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难点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及影响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喝过喜酒吗?
你当地的婚假风俗是怎么样的,要办哪些仪式,知道什么是结婚吗?
(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进步,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
婚俗文化既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种特殊形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通过对婚俗文化的研究,对了解中华民族,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有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前婚姻时代:
前婚姻时代的血缘团体。
即同一原始群体内的男女,在两性关系方面是杂乱的,没有任何限制。
不仅在兄弟姐妹间,而且在父母子女直系血亲间都没有禁忌。
这一时期存在于人类最初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时代。
群婚制:
随着原始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人类从最初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中,逐渐演进为各种群婚制的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开始形成了最初的婚姻制度。
群婚制,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最大的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
期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先经历了血缘群婚制,排除了直系血亲间的两性关系,即不同辈分的男女间不得结婚;再经历了亚血缘群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
这从而引起了母系氏族的产生,使人类婚姻由族内婚向族外婚发展
对偶婚制:
指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过着相对稳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
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其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
是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态,从血缘结构上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现居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带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实就是对偶婚的开残留形态。
一夫一妻制:
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
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
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婚姻家庭。
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婚礼形式的繁简转化:
1、就形式上来说,中国婚俗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继又由简到繁的过程。
2、“嫁妆”“聘礼”的增加。
对于不同年代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21世纪要三子一本,手机,电脑,汽车,房子”。
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
豪华车队,高贵服饰都成了炫耀的资本。
婚前拍照,婚后蜜月。
所有的步骤都要花费上万。
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是奢侈攀比之风的结果。
观念的转变:
婚姻目的侧重点的转移。
古代:
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
古人有云: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
而现代人的观念显然有很大的转变,结婚的原因不再只是传宗接代那么简单了(甚至有的人宁愿一直过两个人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丁克家族)。
而传宗接代也只是爱情的结晶,并不再是仅仅为了延续香火,保持家族旺盛(除去一些富豪为了家业有人继承)。
这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体现从一夫多妾到一夫一妻。
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
它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在此期间社会体制虽几经变换,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制度却没有变。
虽然这样的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是家天下的形式得以更好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发展
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这是需要被摒弃的。
不利于女性人权的解放,这是对女性的一种不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受西方人权思想的影响,妇女地位逐渐提高,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在中国的土地上确立的一夫一妻制。
这是中国人思想的解放,是中国妇女的胜利,也是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
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
必须遵从父母之命,是古代婚姻的一项原则。
“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也就是说,一男一女,没有父母之命而自由结合,是家庭和社会都不允许的。
恩格斯也指出:
“古代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这样的原则对现在的男女青年也仍有影响,但是总体来说现在的社会更倾向于自由恋爱。
休妻到离婚
受儒家三从四德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妇女一直尊崇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的古训。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休妻的感念逐渐被离婚这样的概念所取代。
单纯从字面理解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平等的体现。
中国婚俗变化的社会原因
政治:
1、中国被动开国(清末民初婚俗的变化,既是中西文化冲撞的结果,又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婚俗的继续。
因此,它的演变,一方面服从于近代社会过渡性总体运动,另一方面又有其内在的动因。
)
2、一些有关于婚姻的政策和法律的颁布(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妇女地位的提高(二战)
经济: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青年知识分子萌发新的婚姻观,增加男女间的交往,在婚事上进行比较自由的选择创造了条件。
2、物质生活内容更新以后,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势必也引起婚俗的变动。
3、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两次科技革命)
文化:
1、受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与甲午战争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而引起的深刻变革不无关系。
)
2、各种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
婚礼的程序为:
合婚
合婚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全在合婚的"算命先生"一言而定。
因此如其中一方极盼能成好事,竟有预先向合婚"算命先生"行贿的人家。
俗语说:
"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
反之,倘二人的属相相生,别的条件就都可通融。
相宜匹配的属相是:
"鼠配牛,虎配猪。
羊配兔,马配狗。
"这是男女两造最重视的。
又:
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姑娘。
俗语说:
"虎进门,必伤人。
"而属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说。
因此倘有女家急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
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
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
倘若见室内陈设豪华,则以为其家境富裕,当然乐意攀亲;若见室内萧条,家徒四壁,而且子女众多,则以为其家境贫困,议婚时就会采消极态度了。
相亲的结果如双方都很满意时,再根据男女八字检查二人的"三堂"。
所谓"三堂",就是查双方父母有无相妨之处。
倘能得吉,然后就写婚书,且将上轿、下轿和拜天地的时辰、方位,以及纳币、亲迎的日期,都详细的写在婚书上
放小定:
男女双方都认为可以成亲时,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
"小定"的礼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礼。
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也装成两盒。
首饰都是以纯金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买银镯子的,当然要以双方社会阶级及经济情况而定
当天女家要摆设整桌酒席,款待来下礼的大媒,讲究的人家,还有二十样果子,这些果子是四荤、四蜜、四干、四鲜、四点心等。
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之后,也要回送男家四样礼物,如:
文房四宝一盒,靴(鞋)帽一盒,长袍马褂一盒、衣料一盒。
这些礼物就在当天烦请媒人带回,送到男家。
择日:
北平结婚很少在旧历正月,订婚也很少在腊月,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有:
"正不娶,腊不订"之谚。
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
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家,询明姑娘的"小日子"。
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
若新郎年幼,未入洞房之前,作父母的必谆谆告诫,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则所生之孩子,叫"迈门子",大不吉利。
因此"择日子"是非常重要的。
放大定:
迎娶的日子决定之后,紧接着就“放大定。
原则上,都是分为"四色"礼。
如:
(一)衣料首饰类有已裁制好的衣服,也有衣料以及各种首饰。
(二)酒肉食品类有双鹅双酒、羊腿、肘子(即蹄膀)及各样蒸食。
(三)面食类有龙凤饼、水晶糕及各样喜点。
(四)果食类有四干果、四鲜果。
首饰盒里有一付镯子,一定要由新郎的母亲给姑娘带在腕上。
带镯子时还要说些吉利话,如:
"白头楷老,吉祥如意"等词句。
据说此举的用意,是为了新娘过门后要听婆婆的话,以防婆媳间不和睦。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待嫁有期。
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添箱"。
送嫁装: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举行。
有钱的人家嫁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几块土坯。
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一并抬送到男家。
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
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
嫁妆中的每一箱匣,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而已。
迎亲:
在花轿未到之前,女家即由家人把新娘头顶上的头发,分下一缕挽一发髻,取"结发夫妻"的意思。
新娘上轿的时候,必须有人在地上逐次接铺红毡,使新娘足不沾地,由二人搀扶上轿。
也有由新娘的父兄抱着新娘上轿的。
新娘在轿内无论冷热,头上的"盖头"都不许摘去,虽在炎夏,也不例外。
在起轿前,新娘的父母必对花轿详加检查,以策安全。
起轿后仍派新娘的兄弟二人随行于花轿两旁,俗语叫"扶轿杆"。
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再三请求始能开门。
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撒满天星之举。
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
事前先请两位“全福人”把炕(或新床)铺好,新娘入内便盘膝端坐帐中,俗称“坐帐”,又称“坐福”。
并撒喜果于帐中,此举正如唐代“撒帐”之遗风。
此时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俗语叫“初会”或叫“露脸”。
遂即摘下新娘头上戴的绒花,这朵绒花,新郎可任意放置,据说放在高处即可生男,放在低处即可生女。
闹洞房:
"闹洞房"是代表喜气的,所以家家户户,只要娶媳妇儿,就要闹洞房,而且闹的越热闹越好,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古今皆"闹"!
只是闹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文雅之士,动口不动手,有些莽汉粗夫,则尝因酒后乱性,以致闹成过失杀人的惨剧!
俗语说"三天无大小",是指在新婚后的三天之内,不分大小(长幼)辈分,都可以参加"闹洞房",话虽如此,实际参加的,都是平辈的。
会亲:
新婚次日,新娘拜过祖先家族及亲友之后,男家尚有一项重要礼节,就是会亲家,简称"会亲
回门:
“回门”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后第一次,女家接新娘归宁,同时新郎也要一块儿去,俗语“回门"。
不过也有在四日归宁的,也许是因大户之家礼节繁缛之故。
一般婚姻过程,大致是从"议婚"起,到"回门"止,就算完成了。
惟回门之日,新夫妇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在当天赶回男家。
此后九日,十二日,十八日,女家都给新娘送食物,俗语叫做单九、双九、十二天。
婚后满一月时才能回娘家住一月。
在娘家住一月再返婆家,俗语叫"住对月"。
以后逢年过节,女家都会接姑娘回家过节,借以团聚数日。
文明结婚: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礼仪,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的西式婚礼出现了。
文明结婚传入中国后,由于其简单而文明、浪漫温馨、省钱省时的特点,随即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报刊有关文明结婚的报道日益增多。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新式婚礼。
婚礼上,蒋着西式礼服,宋穿白色长裙婚纱,白色乔其纱用一小枝橙黄色的花别着,斜披在身上,头戴一个花蕾珠宝编成的小花冠,手捧粉红和雪白相间的玫瑰花,风姿绰约,光彩照人。
蒋宋婚礼从新人着装到礼仪形式都按照西方婚礼的标准进行,在我国20世纪婚礼发展史上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典型的婚纱花冠礼服和典型的西方仪式。
蒋宋婚礼后,白色婚纱风靡起来,西式婚礼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时人举行婚礼都纷纷效仿,新式的结婚礼俗更广泛的流行起来。
三、课堂小结
1、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2、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3、有利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不断的劳动力
4、有利于社会和谐,维持政治稳定
5、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
教
学
过
程
四、课堂巩固
1、“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出现的重要原因有()
A、西方列强的入侵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
2、下列关于近代婚姻风俗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清末民初,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冲击
B、青年一代渴望婚姻自由
C、深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D、婚姻仪式由简约改为铺张繁琐
3、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因素浓厚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布
置
作
业
课
堂
纪
律
教
学
后
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婚姻 风俗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