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16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天朝的危机.docx
- 文档编号:25930881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500.91KB
上海市16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天朝的危机.docx
《上海市16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天朝的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16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天朝的危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16区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天朝的危机
上海市16区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天朝的危机)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嘉定期末·14)“中国人还担心,(如果拒绝美法的要求)法国人和美国人将为那些通商特权去感激英国人而不感激中国人。
……中国决定同意美国和法国的签约要求。
”这一现象当发生在
A.两次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候D.华盛顿会议时期
2.(2016·嘉定期末·15)有一机构,“并请另给公所,以便办公,兼备与各国接见。
……一切均仿军机处办理,以专责成。
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这一机构是
A.礼部B.宣政院C.总理衙门D.外务部
3.(2016·长宁期末·15)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这一现象造成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 54%
5. 72%
印花布
匹
14. 25%
4. 98%
棉纱
担
6. 94%
4. 86%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4.(2016·长宁期末·16)19世纪后半期,晚清通过整顿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统治秩序出现了“同光中兴”。
但这里所谓的“中兴”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
这里的内涵主要指
A.向近代化的转型B.中央集权的重建
C.社会性质的转型D.民主制度的建设
5.(2016·虹口期末·17)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这一事件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D.维新运动
6.(2016·黄浦期末·23)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中国产的土布质量粗糙
7.(2016·黄浦期末·24)传教士郎怀仁等曾经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8.(2016·金山期末·19)《新全球史》中指出:
“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指的是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9.(2016·金山期末·20)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10.(2016·静安期末·19)谭嗣同《题江建霞东邻巧笑图诗》写道: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致诗中“四万万人齐落泪”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割香港B.《北京条约》失九龙
C.《马关条约》割台湾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11、(2016·闵行期末·20)林则徐仪态庄严的坐像曾被陈列在某地博物馆里。
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民众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④禁毒是当时世界共识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
12、(2016·闵行期末·21)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13、(2016·闵行期末·22)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
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
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4、(2016·闵行期末·23)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这说明鸦片战争后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849
1863
306
331
867
44
133
3400
142099
142357
300500
8584
52547
964309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15、(2016·闵行期末·27)张謇评论某人时说:
“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
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
16.(2016·青浦期末·17)“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
它彻底消除了亚洲是不可挽救的、无望地落后于欧洲的信念。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民族外交方面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政策
B.“西方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
C.19世纪以来亚洲各国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落后于欧洲
D.该民族崛起反映了亚洲国家不再受欧洲的奴役和压迫
17.(2016·青浦期末·18)咸丰十年……与清军会合,对青浦进行反扑,忠王李秀成率部驰援,重创之。
青浦城由此赢得“铁青浦”称号。
文中省略的部分是
A.湘军B.淮军C.洋枪队D.英法联军
18.(2016·松江期末·26)西方国家曾以“为非正规雇佣军分队提供外籍军官的方式”参与反太平军战斗,由此出现了
A.湘军B.淮军
C.洋枪队D.新军
19.(2016·松江期末·28)右侧是清政府于1875年出具的“中英对照上海江海新关凭单。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条约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0.(2016·徐汇期末·18)广东《顺德县志》载: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
A.18世纪中期B.19世纪初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
21.(2016·徐汇期末·2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A.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22.(2016·杨浦期末·16)“他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符合材料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B.曾国藩C.洪秀全D.康有为
23.(2016·杨浦期末·17)洋纱、洋布的进口单位:
千海关两。
年份
洋纱
洋布
1867
1.450
11.671
1877
2.841
1.959
1887
12.59
24.457
1892
22.059
30.554
此表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A.中国纺织业的竞争力下降B.中国成为外国原料的产地
C.中国成为外国商品的市场D.中国关税主权完全丧失
24.(2016·杨浦期末·21)闻一多《七子之歌》: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啊,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和九龙被英国割占分别是通过
A.《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B.《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25.(2016·闸北期末·16)英法联军取得克里米亚战争胜利后,马上抽调兵力转战中国,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这场“新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是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6.(2016·闸北期末·17)恭亲王奕䜣曾说:
“伏思购买外国船炮,由外国派员前来教习,若各省督抚处置不当,流弊原多。
诚不若派员分往外国学习之便,惟此项人员,急切实难其选。
”以下符合奕䜣想法的措施是
A.设立总理衙门B.开设京师同文馆
C.创办安庆内军械所D.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以下每小题3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2016·宝山期末·32)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
“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
”面对战局,李鸿章的回答说明:
A.政府政治环境抑制了个人的才能B.洋务运动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导致被动
C.清政府存在严重的官员贪腐现象D.清政府政治现状导致了战争的极大被动
D(C)
2.(2016·长宁期末·35)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冷嘲热讽。
这反映了
A.西方列强的侵略激起了国人抵制B.学习西方的行为遭到国人的非议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3分项】:
D【1分项】:
A、B【0分项】:
C
3.(2016·普陀期末·3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
A.中国自称天下宗主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的不兼容
B.中国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外交往来体制间的冲突
C.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扩张之间的对抗
D.中国禁烟派的激进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间的矛盾
【3分项】:
C【1分项】:
A B【0分项】:
D
4.(2016·普陀期末·35)奕等在《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中说:
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
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结合总理衙门的发展历程,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A.洋务派的政治智慧B.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C.洋务派的艰难处境D.总理衙门演变为西方侵华工具
【3分项】:
B【1分项】:
A C【0分项】:
D、
5.(2016·虹口期末·34)一般认为,因尚无新阶级或阶层出现,洋务运动只能依靠旧政府中的政治精英领导,以恪守封建统治与传统为前提,所以它不过是一场跛足和失败的变革。
其根本问题在于
A、封建官僚和顽固势力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制
B、儒家文化和传统思想与近代科学技术水火不容
C、专制体制和守旧思想与近代化生产方式的矛盾
D、东方儒家文明圈的历史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差异
【3分项】:
C【1分项】:
A D【0分项】:
B
6.(2016·静安期末·34)上海开埠后,几乎呈现出清朝县衙、外国租界和帮会“三分天下”的局面。
这种情况说明近代上海是
A.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据点B.中国市政现代化的历史写照
C.中国近代化和半殖民地化的缩影D.中国走向文明世界的窗口
【3分项】:
C【1分项】:
A B【0分项】:
D
7.(2016·徐汇期末·3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符合语境和历史的是()
A.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规定内容
B.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C.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3分项】:
C【1分项】:
AB【0分项】:
D
8.(2016·杨浦期末·32)庚子以后,清政府再次打出“维新”旗号,展开变法。
民国之初,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激烈反对。
对上述历史现象的最佳诠释是
A.改革是实现王朝自救的出路B.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现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D.封建统治的根基已不复存在
【3分项】:
C【1分项】:
A B【0分项】:
D
二、非选择题
1.(2016·嘉定期末·38)走出秦制(14分)
有人认为,中国历史说穿了就是一头一尾的“走入秦制”和“走出秦制”的巨变。
请你以“挑战与应战”为主题,叙述1840年至20世纪初年中华民族“走出秦制”的这一历程。
“秦制”的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2分)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的首次激烈碰撞,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西方的炮火下,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3分)
19世纪60年代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发展近代工业,设立总理衙门,创办近代教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基础开始动摇。
(3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瓜分危机、门户开放、八国侵华半殖民地秩序完全确立)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将探索上升到制度层面(阶段),先后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以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为目的,以限制君主和扩大民权为武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存在的合法性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君主专制也在这一时期被废除。
(3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后爆发,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立。
民主与科学的西方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陆续传入中国,传统思想受到剧烈冲击,国民意识不断觉醒。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本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3分)
2.(2016·嘉定期末·40)一个乡绅的日记(25分)
山西太原县赤桥村的乡绅刘大鹏,出生于1857年,1894中举,此后三次入京参加会试未中。
为求生计,从1886年起,刘大鹏在山西太谷县一富商家塾中担任塾师,前后近二十年。
1905年,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1905年10月15日)”
“……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1905年10月17日)”
“凡守孔孟之道不为新学蛊惑而迁移者,时人皆目之为顽固党也。
顽谓梗顽不化,固谓固而不通,党谓若辈众多不能舍旧从新,世道变迁至于如此,良可浩叹。
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
天意茫茫,令人难测。
(1905年11月2日)”
“近来读书一事人皆视之甚轻,凡有子弟者亦不慎择贤师而从之,所从之师不贤而亦不改从,即欲子弟之克底于成,夫岂能之乎?
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
(1906年3月15日)”
“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藉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米为炊者。
嗟乎!
士为四民之首,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生当此时,将如之何?
出门遇友,无一不有世道之忧,而号为维新者,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旧制变更如此,其要天下之治,不日可望,诸君何必忧心殷殷乎?
’”(1906年3月19日)”
……
问题:
(1)概括指出该篇日记诞生的时代背景。
(4分)
(2)归纳刘大鹏反对“废除科举”的理由。
(6分)
(3)你如何看待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
(15分)
(1)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的全球扩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带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等。
(2分)
中国:
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民族自救运动(统治阶层的清末新政、革命党人创建同盟会等);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等。
(2分)
(2)断绝读书人生路;阻碍传统文化发展;影响人心和社会稳定。
(6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4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2分)。
本小题共15分。
观点参考:
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教育、思想近代化的急剧步伐和给传统社会阶层带来的阵痛和裂变;也反映了以儒学科考谋生的传统士人在科举被废、教育近代化大潮面前的失落迷茫困顿和保守的心态。
3.(2016·宝山期末·40)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学生赴美国留学。
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1881年,其余94人分三批被遣送回国,赴美国留学中止。
材料一:
“此多数青年之学生,既至新英国省,日受新英国教育之熏熔,且习与美人交际,故学识乃随年龄而俱长。
其一切言行举止,受美人之同化而渐改故态。
……况彼等既离去中国而来此,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日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睦,好为种种健身之运动,跳踯驰骋,不复安行矩步”。
——容闳《西学东渐记》
材料二:
“学生在美国,专好学美国人为运动游戏之事,读书时少而游戏时多。
或且效尤美人,入各种秘密社会。
此种社会有为宗教者,有为政治者,要皆有不正当之行为。
坐是之故,学生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言,若东风之故耳;又因习耶教科学,或入星期学校,故学生已多半入耶稣教。
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至全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而且有害于社会。
”
——1881年,驻美参赞吴嘉善奏折
材料三:
1881年,中止留学后,当时的《申报》评论: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
材料四:
(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
”
——章开沅《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999年)
问题:
(25分)
(1)1872年到1875年间官派幼童赴美留学有何历史背景?
(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
(5分)
(3)对赴美留学一事,以《申报》为代表的社会舆论是如何认识的?
(3分)
(4)你对赴美留学一事是如何看待的?
(15分)
(1)(2分)
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近代新式教育/培养洋务人才。
(2)(5分)
都看到留美学童在学习、生活和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变化;(2分)
对留美学童的变化持不同的态度,(1分)容闳从中外交往,学习西方,学童成长等方面持肯定态度,吴嘉善则从维护清朝统治和文化传统持否定态度(2分)
(3)(3分)
对赴美留学持否定态度,(1分)认为耗费巨大,学生出身低下不堪重任,自律差等。
(2分)
(4)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止赴美留学一事的看法。
(15分)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4分)
评分项二:
史实(4分)
评分项三:
论述(5分)
评分项四:
组织(2分)
注:
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4.(2016·长宁期末·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
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给予该公司另一个二十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
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政策,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
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累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
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
公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
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
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
英国政府特别告诚他:
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也不要去触动中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弗兰克的《白银帝国》在中国风靡一时,其主要观点认为:
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存在着一个贸易圈:
非洲—亚欧贸易圈,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了白银并形成了资本,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
而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家,全球大概最终有1/3—1/2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7000—10000吨。
而欧洲则因为参与了亚洲的贸易而获利,最终而兴起。
就明朝前期的情形来说,无论是从生产力水平还是人均实力,中国显然已经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但最终“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
”
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
(4分)
(1)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4分)
(2)依据材料概括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各自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对策导致的结果。
(6分)
(2)对策:
清政府妄自尊大,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没有任何应对措施。
(1分)英国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
(1分)
结果:
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4分)
(3)联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弗兰克关于“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观点的认识。
(15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16 学年 高三上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分类 汇编 天朝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