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5929042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665.58KB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大石桥三高中2020—2021学年度春学期4月月考
高二地理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曾经森林茂盛、牛羊遍地,到了明清,逐渐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大片沙漠。
如今当地在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创造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历史上库布齐从水草丰美演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B.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C.大风日数多D.过渡放牧、砍伐和垦殖
2.“板下修复”的主要益处是()
A.大幅度削弱太阳辐射B.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D.种植耐阴经济植物
3.该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有()
①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②太阳能电池板遮挡阳光,有利于禽畜生长
③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④增加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改变气候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1.D2.D3.A
【解析】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荒漠化
成因、防治荒漠化措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难度较小。
突出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1题详解】
人口激增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不合理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过渡放牧、砍伐和垦殖导致沙漠化,故选D。
【2题详解】
光伏板可以大幅度削减太阳辐射,但没有板下修复作用,A错误;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不是板下修复益处,B错误;光伏板削弱光照,板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弱,但要起到生态修复是种植耐阴经济作物,C错误D正确。
故选D。
【3题详解】
库布齐沙漠应用治沙+种植+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开创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
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光伏板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土地,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利于植物生长;光伏发电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缓解荒漠化;①②③正确。
影响气候的因素特别复杂,该项目无法增加当地的水汽,也无法涵养水源,对降水影响有限,因此对年降水量的影响小,也不可能改变气气候条件,④错误。
故A正确。
故选A。
【点睛】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台治理的荒漠化防治方针;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②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如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设置草方格沙障一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减少水分丧失,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③台理调节农林牧比例,退耕还林还草;④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⑤控制人口增长。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黄河下游流水沉积B.云贵高原流水溶蚀
C.长江中游流水堆积D.宁夏平原风力堆积
5.针对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加固大堤②采挖河沙③裁弯取直④节水灌溉⑤建设分蓄洪区⑥上游兴建水库⑦下游建设防护林工程
A.①②④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
【答案】4.C5.D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由图示海拔高度和河湖分布特点可知,该地地势低、河湖众多,应是长江中游流水堆积地形;黄河下游没有众多的河湖,云贵高原海拔高,宁夏平原没有众多的河湖。
选C正确。
【5题详解】
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较低、河流多曲流,易发生洪涝灾害;治理洪涝灾害,应加固大堤、裁弯取直、建设分蓄洪区、上游兴建水库拦蓄上游洪水;采挖河沙不利于治洪,节水灌溉与治洪关系不大,下游建设防护林工程与中游治洪无关。
选D正确。
【点睛】长江上中下游主要问题
1.上游地区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减少了森林的保水能力,河道堵塞。
2.中下游地区大量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的蓄水能力,水质受到工业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及自然影响,中游地区水流较急大多为山区,而树木砍伐过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下游地区地势平坦,造成河道堵塞,河床上升,流水不易排开。
4.夏季风弱,停留在长江流域的时间长,长江流域的降水多,造成洪涝。
重庆两江新区和兰州新区分别是中国第三个和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重庆两江新区定位为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等。
兰州新区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
读两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重庆两江新区和兰州新区()
A.均以自然条件划分B.产业功能相同
C.均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D.各自界线明确
7.石化工业是兰州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其优势条件为()
A.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B.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
C.交通便捷,便于原料的输入D.科技发达,人才众多
【答案】6.D7.B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重庆两江新区和兰州新区是人为划定的区域,不是以自然条件划分;两区域产业功能不同,重庆两江新区定位为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等,兰州新区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两区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两区是行政划分区域,都有明确界线。
选D正确。
【7题详解】
石化工业为兰州传统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兰州石化产业是近原料产地、市场广大,不是因为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形成的;兰州石化产业,与现代便捷的交通关联度不大,它主要是管道运输;兰州石化产业发展悠久,不是依赖发达科技、众多人才形成的。
选B正确。
【点睛】区域的划分标准有多种多样,有单一性指标也有综合性指标;行政区是人为划分的,往往有明确的边界。
上世纪50年代,在“能源稀缺”背景下,我国用秦淮一线(1月0℃等温线)划分了南北供暖区,北方冬季强制性集中供暖,南方则没有。
目前南方在集中供暖基础设施上的配备几乎为零。
下图示意我国豫陕地区集中供暖分界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相较于安康市,信阳市对集中供暖的需求更加强烈,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纬度
C.空气湿度D.经济水平
9.虽然呼声日益强烈,南方大面积集中供暖仍旧未能落地,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管网建设技术②建筑结构特点
③供暖周期效益④能源浪费与污染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对于南方供暖,以下措施较为合理的是()
A.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中供暖B.家庭自主供暖
C.小区市场化集中供暖D.普及太阳能利用
【答案】8.A9.D10.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不同区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突出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结合图示可知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临河。
而信阳市位于我国河南省,未临河,且地处我国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信阳市对集中供暖的需求比安康市更加强烈,主要可能是安康市位于河流谷地附近,冬季保温较好;而信阳市距河较远,地势较高,冬季气温更低。
【8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位于河谷地区,冬季气温较高;信阳市位于我国河南省,未临河,且地处我国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因此信阳市对集中供暖的需求比安康市更加强烈,A正确。
两城市大致位于同一纬度,B错误;空气湿度对冬季气温影响较小,C错误;冬季集中供暖的需求主要是受冬季气温高低的影响,而不是经济水平高低影响为主,D错误。
故选A。
【9题详解】
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可知北方冬季强制性集中供暖,南方冬季供暖的需求没有北方大,而不是管网建设技术问题,①错误;南方在集中供暖基础设施上的配备几乎为零,说明南方的建筑结构特点并没有为冬季供暖做好设计准备,②正确;南方纬度比北方低,冬季气温较高,低温期较短,供暖周期短,供暖周期效益低,③正确;南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大面积供暖可能造成能源浪费与污染,④正确;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10题详解】
南方集中供暖基础设施上的配备几乎为零,A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中供暖成本较高,A错误;家庭自主供暖,能源浪费较大,成本较高,B措施不合理;小区市场化集中供暖,既能满足需要供暖的家庭所需,又能集中供暖,减少家庭自主供暖成本高的问题,C措施较为合理;南方大部分地区在冬季,太阳能资源并不丰富,普及太阳能利用不合理,D错误;故选C。
【点睛】集中供暖是指热源和散热设备分别设置,用热媒管道相连接,由热源向多个热用户供给热量的供暖系统,主要用于严寒、寒冷地区。
分散供暖包括小型锅炉房供暖、局部供暖和单户式供暖。
相比之下,集中供暖具有能源利用理论效率高、适于长寒冷期全空间连续供热的特点,但存在工程建设规模大、周期长、一次投资高、供热量调节难度大、空气污染严重、无法调动居民节能等问题。
分散供暖具有建设规模小、周期短,运行、管理灵活方便,便于计量等特点。
但分散供暖如采用燃煤则热源效率低、污染物控制难度大,受地域、资源、环境、建筑类型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适用范围有限。
读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为对贵州、湖北、江苏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②以查阅资料为主③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④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2.三地的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
①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②区域经济分析③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答案】11.D12.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对贵州、湖北、江苏的有关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资料的收集:
应以查阅资料为主,同时既需要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也需要社会经济方面的,②、④正确,D正确;实地考察和调查,收集资料会加大研究的成本,①错误,A、B、C错误。
故选D。
【12题详解】
三地的区域差异分析,要从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区域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来具体分析每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为载体,考查了区域差异分析就搜集哪些资料及分析的方面。
读图,图中①②两地均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形成①地“千沟万壑”景观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发展旅游B.气候干旱C.过度放牧D.破坏植被
14.造成①②两地农业耕作制度不同的是()
A.海拔B.水源C.热量D.土壤
15.下列地理现象中,①②两地共有的是()
A.冬季河流结冰B.广泛种植玉米和水稻C.季风气候显著D.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16.①②两地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A.修建梯田B.植树种草C.平整土地D.改良土壤
【答案】13.D14.C15.C16.B
【解析】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中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南北地区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态问题的区域差异。
【13题详解】
①地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发展旅游不是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A错误;“千沟万壑”需要流水侵蚀形成,且气候干旱是自然原因,B错误;过度放牧只是黄土高原造成植被破坏的其中一个原因,C错误;因过度放牧、樵采、过度开垦和工矿交通建设等原因造成植被破坏,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正确。
故选:
D。
【14题详解】
①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②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高,能够满足作物一年两熟。
因此造成两地农业耕作制度不同的是热量,C正确;海拔、水源和土壤不是影响两地农业耕地制度不同的原因,ABD错误,C正确。
故选:
C。
【15题详解】
①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河流结冰;②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河流不结冰,A错误。
①地主要种植耐旱农作物小麦、高粱等,②地主要种植喜湿热的水稻等农作物,B错误;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C正确;①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②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D错误。
故选:
C。
【16题详解】
①地位于我国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②两位于我国东南丘陵,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水土流失。
修建梯田主要是为了适应坡度较陡的丘陵地区,并不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A错误;平整土地是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之一,不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C错误;改良土壤是解决土壤肥力不高或酸碱度过高的主要措施,D错误;治理水土流失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植树种草,保持水土,B正确。
故选:
B。
【点睛】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阅读诗句,完成下列各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17.诗句描述湿地景观的是()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8.目前,诗句①描述的景观在不断减少,这将造成周围区域()
①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②旱涝灾害加剧③生活质量下降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17.D18.A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湿地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材料中①②③都是描述河流湿地;④描述的是深海,不属于湿地范畴,属于海洋。
选D正确。
【18题详解】
诗句①中的“河之洲”,是河流中的沙洲,沙洲利于涵养湿地,该景观不断减少,使得湿地的生态功能下降;湿地调节径流能力下降,加剧旱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其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影响;沙洲对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无影响。
选A正确。
【点睛】湿地的作用: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蓄径流、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石质荒漠化可以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形成石质荒漠化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B.开山取石C.陡坡开荒D.交通建设
20.石漠化发展的后果是()
A.土地资源的丧失B.地下水资源更加丰富
C.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变D.耕作方式由水田向旱地转变
【答案】19.C20.A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形成石质荒漠化的地区多丘陵山地,人多地少,陡坡开荒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表层土壤严重流失,石灰岩大面积裸露,加剧石漠化的形成。
故选C。
【20题详解】
石漠化导致表层土壤严重流失,石灰岩大面积裸露,使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逐渐丧失,进而造成土地资源的丧失,A正确;石漠化使地表水资源流失加剧,下渗减少,地下水资源减少,B错误;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变,耕作方式由水田向旱地转变,不是石漠化发展产生的后果,C、D错误。
故选A。
【点睛】石漠化的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自然资源大规模开采而兴起,并形成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截至2017年,我国国务院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占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的26.3%。
焦作市在发展非“黑”产业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顺利实现了产业由“黑”向“绿”的转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有关焦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黑”产业主体是钢铁工业
B.焦作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作为重点
C.生态旅游不属于“绿”产业的范围
D.优质农产品开发对于焦作市的发展作用不大
22.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使夕阳产业重现生机
B.在废矿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
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企业
D.寻找新的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唯一出路
【答案】21.B22.D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焦作市“黑”产业主体是煤炭工业,A错误;焦作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所以该市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B正确;生态旅游属于“绿”产业的范围,C错误;焦作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可以重点培育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品牌,D错误。
故选B。
【22题详解】
资源枯竭城市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使夕阳产业重现生机,A可行;在废矿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B可行;完善基础设施,关闭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企业,C可行;寻找新的产业并非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唯一出路,D不可行。
本题要求选择不可行措施,故选D。
【点睛】资源枯竭城市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及布局,拓展交通,治理污染,发展科技等重新振兴。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23.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1990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之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
24.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的是()
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③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导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5.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D.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26.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此时主导产业是()
A.高新技术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23.A24.B25.B26.A
【解析】
【2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力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资金密集型转变;第三产业以旅游、商贸、金融等为主;三大产业在不同时期变化速度是不同的。
故A正确,B、C、D错误。
【24题详解】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贫乏状况不会在1990年后有所改变,①错误;图中信息显示,1980—1990年间该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④错误;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速度慢的原因,主要是外商投资规模小,且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导附加值较低,②③正确。
故选B。
【25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后,该地工业产值迅速上升,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B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广东边远地区转移,今后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对劳动力素质和环境等要求高,环境污染小,A、C、D错误。
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珠三角的工业化。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进行了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是得益于政策因素,接授外资企业产业转移,做出口贸易加工,主导产业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1990年以后的第二阶段,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资金基础,注重发展层次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7.按时间顺序排列就业结构的阶段,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③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28.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是()
A.技术B.资源C.交通D.气候
【答案】27.A28.A
【解析】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各阶段生产力水平变化和产业转变等。
识记内容,试题难度较小。
【27题详解】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依次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
就业人口结构应以狩猎采集为主,对应①;种植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对应④;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后,农业就业人口持续减少,就业人口开始转向工业,对应②;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目前对劳动力知识和技术要求较高,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越来越弱,对应③。
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8题详解】
读图分析对就业结构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是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小,A正确。
资源、交通和气候对就业的影响较小,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按技术形态分,人类社会经历了渔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个阶段,也有的人认为人类现在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信息社会。
“一水穿秦岭,天河润关中”,“引汉济渭”工程被称作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其调水工程包括黄金峡和三河口水利枢纽及秦岭输水隧洞(如图),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调水15亿立方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关于汉江与渭河水文水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渭河支流少,汇水面积小,流速慢,河流含沙量比汉江少
B.汉江纬度位置低,结冰期比渭河短
C.汉江流域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多,河流径流量和季节变化比渭河大
D.渭河流域雨季短,降水集中,河流汛期比汉江短
30.“引汉济渭”可能会使受水区()
A.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大石桥市 第三 高级中学 年高 二月 地理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