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docx
- 文档编号:25923814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07KB
扶贫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docx
《扶贫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扶贫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扶贫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人口与人力资源
二、贫困地区的人口与人力资源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四、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扶贫开发
六、扶贫开发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七、加大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八、搞好劳务输出产业开发
九、加强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实际和发展阶段,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将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人力资源开发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将人力资源开发与西部大开发相结合。
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关键,在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充分考虑当前利益和将来发展的关系,使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与开展素质教育、普初教育、学习型社会统一起来,走出一条人力资源开发促扶贫开发的创新之路。
一、人口与人力资源
我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基数大,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温总理所说的乘数效应和除数效应。
人口多是我们的潜在优势,但由于相对过剩,其质量相对不高,限制了人口要素潜能的发展。
人口政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基本国策。
人口增长周期长,发展惯性大,人口压力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释放,同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来承受许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问题。
人口素质是人口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把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把人口压力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的有效资源是摆在中国乃至世界面前的课题。
人口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人口问题不仅涉及人口再生产问题的本身,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问题。
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分布人口,开发人力资源,纳入到扶贫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贫困地区人口建成强大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为实现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要。
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互不可分和互相联动的。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
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的过程。
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使人口压力转化为有效资源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进而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二、贫困地区的人口与人力资源
贫困山区由于生育观念落后,子女的养育成本较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十分突出,人口数量难以控制。
在人口结构方面,一是人口的性别比偏高;二是年龄结构仍然较轻;三是女性初婚年龄下降,早婚早育妇女增多。
人口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集中反映在人均经济指标上。
一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二是人均国民收入这两个指标均比全国低,且增长速度又较慢,反映出贫困地区人口与经济不相适应的状况比较严重,人口与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
贫困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贫困人口素质差,文盲率较高。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
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集中又零星。
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
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
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
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贫困。
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商品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淡漠。
贫困地区的人口负担已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务输出、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重要障碍。
在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和农业科技利用率低,不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不利于人力资源开发。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地广人稀,生产技术简单,每一个人只要有了相当的体力就极易学得生产技术而从事生产,而且农人的生活水准低,也容易满足生活的要求,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了人便等于有了人力资源。
但在工业社会中,生产技术决不是经过简单的学习就能得到的,即就工业社会中的农业生产技术而言,亦日益复杂,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有了人未必就是有了人力资源。
将人由非资源变为资源,这就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也就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是随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而不同的,在各阶段中,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经济结构都不相同。
从而所需的人力资源在量和质的方面也有差异,大体说来,经济发展所到达的阶段愈高,所需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愈高。
所以现代各国的教育都无不力求与经济发展相配合。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常发生两种现象:
一是原有的人力资源逐渐落伍,有被淘汰为非资源的趋势;一是对新的人力资源需求的迫切,常感供不应求。
这种现象就是反映教育与经济发展尚未能相配合,其结果将使一部分人被摒弃于人力资源之外,这一部分人不但不能成为生产的资源,且仍须继续消耗其它资源,成为社会的负担,阻碍经济快速发展。
如果教育能与经济发展配合得宜,预测经济发展的进度,事先对于即将被淘汰的人力给予再教育的机会,使其能适合新的需要,对于经济发展所需新的人力预为培育,供应无缺,则可加速经济之发展。
四、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首要因素是人。
“治贫必先治愚”,人力资源开发旨在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提高包括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运用能力,同时还包括生态意识、环保知识的普及率等方面。
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
重视教育和教育设施投资,尤其是初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世界各国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普遍经验之一。
我国的一些地区进行科技扶贫,劳务输出等形式也是有效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
贫困地区培养人才要因地制宜,贫困地区现阶段所需要的与其说是“高精尖人才”,还不如说是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作用大的“乡土人才”。
事实证明,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培养“乡土人才”是富有成效的。
1986年到1994年,国家科委拨专款在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培训累计达120余万人次,使科技扶贫联系地区的绝大多数农民都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科技扶贫计划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8亿元以上,间接经济效益达30亿元以上,使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要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转变观念,确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改革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
通建立专家型人才库、用好现有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育各级人才市场以及做好智力引进和人才引进工作等来合理开发人才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扶贫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开发式扶贫。
贫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较为复杂。
简要说如生存环境、条件和生存能力等,既有外在的条件,又有内在的因素。
历史发展规律证明,内在因素又是发展的诀定因素。
若扶贫重物不重人,重人则不重人的技能开发,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扶贫效率和质量,已取得的扶贫效果也难以维持和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
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贫困者的综合素质,由被动救济到主动脱贫,由不会脱贫到有能力脱贫。
若如此,会大大提升扶贫的质量和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廉价的低素质人力资源以及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和物质资本高成为传统经济的主要增长方式。
这种增长方式一方面在短期内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因过度开发等原因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农村扶贫攻坚力度,采取经济、科技、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多种手段,改变并扭转贫困人口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少生快富。
以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和主要目标,重点扶持低收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业开发科技含量,拓宽市场,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
普及教育,提高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降低返贫率。
六、扶贫开发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多分布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破坏严重,土地生产率低下的山区,黄土高原区,偏远荒漠地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区,农村贫困地区精神贫困,思想意识和观念陈旧,科技利用率低,造成经营的粗放,经济的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物质贫困,同时粗放经营又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即生态贫困加剧;而物质贫困,资金不足,收入低下,无力去投资教育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其它地区相比,精神贫困和生态贫困进一步加剧。
这种恶性循环同时也告诉我们,单一的扶贫措施,即使某一方面或两方面暂时缓解,也会受另外一方面的影响,导致扶贫效率的不经济。
因此贫困是精神、物质、生态均有待提高的集合体,必须从三个方面综合治理。
过去反贫困只注重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或生活条件的相对提高等物质贫困,但如果只注重物质扶贫,则极易造成一些政府的短期行为,个别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只追求脱贫的数量,而忽视脱贫的质量,盲目上马扶贫项目,管理粗放,造成扶贫的泡沫经济,加剧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破坏,损坏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而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要增加经济财富,同时还加强精神扶贫和生态扶贫,而精神扶贫和生态扶贫比物质扶贫更长期、更艰巨、难度更大。
在扶贫效益评估上,过去我们一直将生产总值、总收入或平均收入值等作为主要指标,贫困人口的收入分层和增加幅度,农村贫困线以下和以上的贫困人口数量变化等指标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些经济指标都注重扶贫的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注重社会精神财富的增加,包括社会结构的改善、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积极变化等方面。
帮助他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条件,包括环境条件、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这样才能自立和发展。
七、加大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农民进镇“门槛”。
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转移、吸纳农业人口,解决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有效载体作用,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让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真正安居乐业。
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变传统农民为农业工人,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加大对原有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坚持民营化的改革取向,改制成混有民营或民有民营的公司制企业,搞好体制、机制、管理、技术等创新,进一步增强乡镇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引入增量,围绕农村特色资源,通过引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农业企业,培育一批新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的广阔空间。
建立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推出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辟“返乡创业园区(特区)”,鼓励返乡创业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
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对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信息,引进外资的,按照招商引资政策予以重奖。
坚决废止不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法规,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保证了农民增收,减轻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压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但是,在发展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亟待纠正和疏导。
如有些政府工作人员认为鼓励外出务工就是放弃农业,因而态度消极,工作被动。
有些致富的群众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打算。
目前,农村的市场中介组织稀缺,劳动力流动盲目无序,有些外出务工者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另外,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机制不完善,导致劳务输出成本增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机制不活,束缚了农民工进城的步伐;二是进城门槛高,特别是在城市失业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农民向城市流动难度更大,办理相关手续的费用也很高。
八、搞好劳务输出产业开发
劳务经济以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为主要特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劳务经济已成为贫困山区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是农村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特别要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劳务输出的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决策层的关注,形成重视劳动力转移,关注打工者生存状态的浓厚氛围。
要总结交流打工经验,表彰回乡创业典型人物,把劳务经济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
加强引导力度,促进大循环,实现大转移。
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经济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工作。
巩固和完善市、县(市)、乡(镇)、村四级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形成由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实行目标、利益捆绑考核运作。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确定专人专施劳务信息搜集、传递,本地劳务人员管理、维权等事务,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尽快实现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联网,为外出打工者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转移渠道。
要强化劳务输出市场管理,坚持劳动力市场审批制度,净化劳务输出程序,规范劳动力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的运作行为,坚决取缔非法中介组织和“地下”网点,严厉打击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打工人员的行为。
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
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打工人员;定期交流劳务信息,形成纵横交错,四是加强劳动力输出服务保障,改进服务模式。
及时调整服务重点,扩大服务范围,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向劳动力就业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延伸,开展打工人员社保工作,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保障。
实行扶贫式培育劳务经济,鼓励扶持劳务输出。
绝对贫困人口,他们有外出打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力支付打工的基本费用。
各级政府要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外出打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
劳动部门实行信息收集、考察、发布、人员招聘、护送、跟踪服务管理一条龙服务,输出质量高,信誉较好。
能人带动主要依靠当地经济能人通过承包性质,在外招揽劳务后,组织本地农民外出打工,外出风险不大,但整体收入不高,大多数从事建筑等重体力劳动,自发外出打工,他们靠“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打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九、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2001一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立了走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之路。
要求把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
这是国家从脱贫致富的源头,以持续发展的理论,确立的国家10年扶贫工作战略和任务目标。
当前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各类培训和劳务输出以及信息化、学习型社会培育多个方面,而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教育的方方面面,人口质量和结构的变动、分布状况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开发。
只有注重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转变人口观念,人力资源开发才可以持续发展。
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即人力资源开发不力造成的。
提高人口素质是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人口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使得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根据贫困地区经济、资源和人口现状,把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源开发和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就业、人口迁移、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问题综合加以考虑,制定和采取积极有效的计划和措施,切实地解决人口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真正地将充沛的人力资源转化成能适应社会发展有效资源优势。
教育是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
必须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职业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要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教育形式。
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大力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重视开展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贫困地区职业培训体系,为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提供动力。
把小城镇发展同乡镇企业的改造提高结合起来,以城镇化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业内部和农村地区就业。
将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就业目标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将扶贫和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途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扶贫开发 中的 人力资源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