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铜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docx
- 文档编号:25920771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6.88KB
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铜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docx
《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铜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铜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铜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2月19日在铜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 陈代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五届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四年,在地委、行署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预计全市地方生产总值(GDP)完成2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2002年13.35亿元增长56.8%,年平均增长11.9%,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5.36亿元,比上年增长7%,比2002年2.85亿元增长26.2%,年平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比2002年3.98亿元增长66%,年平均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比2002年6.52亿元增长72.5%,年平均增长14.6%。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02年的21.4:
29.8:
48.8调整为2006年的20.9:
32.8:
46.3;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比2002年1.04亿元增长1倍,年均增长17.7%,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2年0.85亿元增长80%,年平均增长15.2%;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8.5亿元,比2002年增长40%,年平均增长8.7%,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3.9亿元,比2002年增长1倍,年平均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年平均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2544元,比上年增长6%,比2002年增长26.2%,年平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7182元,比上年增长7%,比2002年增长31%,年均增长7%。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我们坚持依托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市场办工业的工作思路,兴建了灯塔、谢桥两个工业区,共引进工业企业29户。
2006年,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6亿元,是2002年1.8亿元的3.3倍,年平均增长34.6%,市属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3亿元,是2002年0.43亿元的3倍,“兴工富市”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3年以来,全市进出口贸易额完成644万美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我们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狠抓农业基础产业,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强化农田基本建设。
四年来,粮食总产量每年都稳定在13万吨左右。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狠抓生态畜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了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进培植了川主科技、华力农化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预计完成8.8亿元,比2002年增长27.2%,年平均增长6.2%。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2006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7689户,比2002年新增326户,注册资金1.18亿元,比2002年增加1800万元,有私营企业692户,比2002年新增487户,注册资金6.14亿元,比2002年增加5.46亿元。
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预计纳税8788万元,是2002年3165万元的2.77倍。
(三)项目和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四年来,我们坚持把项目争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共争取国家到位资金2.9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渝怀铁路开通货运列车,目前正积极争取尽快开通客运列车;实施了铜麻、万麻公路铜仁段和谢桥至桐木坪县乡等级油路改造工程;新修了工业区至货站二级油路,修建村级公路48条381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和129个村通公路。
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完成了西外环一期工程、金滩大桥、金叶天桥和锦江大道、鹭鸶岩路改造工程,以及城市防洪一、二期工程;新建了锦江广场、火车站广场、金滩综合批发城、铜仁商城;同时,实施了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供水管网改造和排水管网改造工程。
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累计退耕还林21.4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35.59%提高到2006年的40.63%;建成农村沼气池1万余口,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对茅坪、梅花、凉湾、豹子营4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在鱼塘牛场坡、茶店开天等地新建小水池387口,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118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164处,解决了农村6.75万人的饮水困难。
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新成绩:
新修了市法院审判大楼、市公安局办公大楼,异地搬迁了市公安“三所”,加快了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和15所乡镇卫生院建设进程。
(四)城镇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强化了城乡建设与管理,城镇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突出城镇建设规划,成立了市规划局。
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城市供电、供水、供气、环卫等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邮政通信服务日益方便快捷,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加快。
城区面积从14平方公里增加到2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不足11万人发展到17万人,城镇化水平从32.6%提高到50%。
开展了“四创”和“整脏治乱”工作,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先后被评为“西部名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省级卫生城市。
(五)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
我们围绕“构框架、打基础、谋发展”的工作思路,编制了《铜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加大了旅游设施投入。
四年来,争取到各类旅游专项资金近400万元,是二十多年来全市景区建设投入资金的总和。
在旅行社、星级宾馆、旅游公路建设等方面投资达1.2亿元,旅行社从2家增加到7家,星级酒店从2家增加到8家。
成功申报了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周逸群烈士故居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
加大了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举办了“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游钓锦江—魅力铜仁”等大型活动。
2006年,接待旅游总人数预计5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比2002年增长1.8倍;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比2002年增长3倍。
(六)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顺利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8户企业的改制工作。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了12个部门75个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工作,实施了公务员登记。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积极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
采取“走出去”招商和“以商引商”等方式,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
2003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71个,实际到位资金21.9亿元,其中,2006年引进20个,到位资金6.9亿元。
(七)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
我们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始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及时办理各种议案和提案。
开展了“四五”、“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深入开展禁毒工作,城乡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改善。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开展了政风行风满意度民主测评,全面推行行政效能监察,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推广取得新的进展。
四年来,有5项科研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奖,17项获部门奖。
2005年,开展了首届“科技兴市人才奖”评选工作。
“两基”、“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累计投入3313万元用于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7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站、点)148所,完成了23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两基”人口覆盖率从35%提高到90%以上。
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累计完成城镇失业人员扩大再就业8313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943人,全市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初步实现了“五保合一”。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计划生育“村为主”、“村(居)民自治”得到巩固和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2006年,我们以创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02‰,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59%。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得到持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施顺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
2006年,全市近16万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预计全年报销医疗费用超过500万元。
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疾病预防体系进一步完善。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新建了图书大楼,完成了《铜仁市志》编纂和发行工作,东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新建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2个,城乡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
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成城市中心敬老院1座,改扩建乡镇敬老院7座。
成立了市安监局,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国土资源执法、环境保护执法得到加强。
审计、统计、物价、质监、药监、供销、乡企、民宗、侨务、对台、档案、信访、商务、区划、农机、老龄、气象、烟草、国防教育、人防战备等工作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
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认真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得益于地委、行署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大力支持,围绕中心工作,参与解决疑难问题,凝聚着全市36万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以及各行业的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铜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驻铜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铜仁市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解决铜仁市的一切困难,必须加快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必须用“开放型”理念来抓经济社会工作,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夯实农业基础,重点突破工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府工作,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必须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聚集民智,汇聚民力,合力推进政府工作。
这既是四年来的工作经验,也是今后政府工作要把握的基本准则。
四年来,政府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
主要是:
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工业化进程不快,大项目不多,整体竞争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的任务相当艰巨;财源结构不合理,财政收支压力大;在工作中存在着与上级沟通协调不够,抓落实不够,机关工作效率不高、作风不实、形式主义等问题,服务理念较差,服务意识不强,人民群众不够满意;一些消极腐败、奢侈浪费现象以及个别地方社会治安不好仍是各方面关注的热点。
我们一定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
今后五年,是我们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我们面临着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我们的交通条件将大为改观,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全市各族人民有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和积极性,我们的各级干部有进一步做好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等困难和挑战。
但是,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
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上下一心,扎实工作,就能排除万难,不断前进。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加快发展,着力改革开放,大力实施“强农稳市、兴工富市、商贸兴市、旅游活市、环境立市”五大战略,不断推进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开放、繁荣、文明、和谐”的经济强市。
奋斗目标是: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
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1年达到55.4亿元,人均GDP达到18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1年达到3.1亿元;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到2011年达到34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55%。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第三产业成为支撑产业。
到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1:
40.7:
44.2,一产年均增长6.2%,二产年均增长16.5%,三产年均增长17%以上;农业总产值到2011年达到11.7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5万吨左右;市属工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其中:
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30%左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强农稳市”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抓住新阶段扶贫开发、水利扶贫试点机遇,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积极争取兴建骨干水源工程,实施“三小”工程、铜东灌区和九龙灌区续建配套等工程。
力争到2011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实现农业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亩的目标。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通乡油路改造和村寨道路建设步伐,努力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进、选育优良品种,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继续实施好电脑农业项目,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生产水平。
构建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治、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体系,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发展养殖小区和扶持养殖大户,带动优质畜产品基地发展,壮大生态畜牧业。
今后几年,按照“优质米、淀粉薯、生态畜、特色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以优质米为重点的粮食基地,以鹅、鸭为主的家禽养殖基地,以竹笋、大蒜、辣椒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淀粉专用薯为主的薯类基地,为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同时,扶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批服务功能较为完备的农畜产品专业市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遵循“规划先行、群众自愿、政府支持、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关键环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要保障,增强农民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坚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科学规划村寨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积极推广“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种养模式。
积极争取省、地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经验,探索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着力解决离任老村干部生活补助。
(二)大力实施“兴工富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灯塔、谢桥两个工业区建设为重点,巩固发展和优化提升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轻工、建材、能源工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壮大主导产品规模,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铁合金和电解锰企业,力争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阶段性突破。
依法对矿产资源开采业进行清理整顿,重点抓好对钒、汞、锰、铅锌等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规范管理。
整合提升现有高能耗产业,重点抓好高能耗企业的优化组合工作。
积极鼓励和支持高能耗企业与电力企业联合经营,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降低能耗,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大对灯塔、谢桥工业区企业“三废”的整治力度,使工业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支持川主科技、华力农化等企业实施技改、扩建工程,抓好白鹅养殖、薯类生产配套发展工作,力争建成全区、全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年产10万吨啤酒厂建设。
积极引进生物制药、机械加工、高新技术等工业项目。
当前,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争取多晶硅项目尽快实施,力争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突破。
到2011年,规模工业年产值实现15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4亿元以上,年入库税金1亿元以上。
(三)坚持“商贸兴市”和“旅游活市”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建设湘、鄂、渝、黔边区商贸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
编制好《铜仁市商业网点规划》,做好商业网点划行归市工作。
以火车货场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搞好物流规划,建立物流平台。
以渝怀铁路开通为契机,加速物流配送、仓储设施、专业批发市场等商业项目建设。
力争引进1—2家国际国内知名商贸企业,提升我市商贸业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加快构筑农村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新型流通体系。
创新市场管理模式,鼓励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实行公司化运作,提高对市场的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对各类市场的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市场治安管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努力构建本地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
加快发展旅游业。
提升旅游业综合服务水平,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重点围绕九龙洞、十里锦江和六龙山十万亩竹海做好文章,着力打造“天然钓都”品牌,力争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市场运作、快速发展”的机制。
对景区实行企业化经营,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抓重点、建精品、创名牌、成产业”的思路,制定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通过景区拍卖、租赁、出让等方式转让经营权。
抓好重点景区景点的规划、保护和建设,对锦江沿岸特别是城区段进行整治、绿化,完善公共设施,供市民休闲。
(四)坚持“环境立市”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做到增产不增污。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建成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城市排水管网改造项目,解决污水直接排入锦江的问题。
积极推进生产、生活垃圾和危险、危害废物的集中处理。
实施城市清洁能源建设,着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制度,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排污监控,确保“三废”达标排放。
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用开放的思想、开阔的眼界抓招商,发挥优势,创造条件,着力打造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积极营造氛围,坚持全民招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为招商重点,采取政府招商、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等多种方式。
有重点地开发、包装本地特色资源,力争在引进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作用强、对地方贡献大的项目和大集团、大公司上取得突破。
认真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找准症结,切实解决“管理过度、服务不足”的问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办实事,做好事。
落实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当前,我们的投资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县区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我们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二是极少数干部对招商引资工作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吃、拿、卡、要”现象仍然存在;三是治安环境差,强卖强买、强揽工程、堵路断水、漫天要价和盗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市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形象,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我们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开放型经济将是一句空话。
对此,我们一定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配合抓好杭瑞(过境铜仁市段)高速公路、大龙至大兴(铜仁市段)高速公路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二是进一步完善部门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招商引资激励机制。
继续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作用,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搞好部门间的配合协作,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外来客商;四是做好周密细致的群众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五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强揽工程、强卖强买、堵路断水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损害投资环境的行为。
(五)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打造“西部名城”。
按照规划先行、法律保障、政策支撑、管理创新的现代城市经营模式,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进一步搞好城市总体规划,高品位规划城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聚和吸纳人口转移的综合承载能力。
抓好城市建设。
重点实施“东南西北”四个新区开发建设(即:
“东”以灯塔工业区、滨江大道至铜仁火车货运站沿线为主的东城新区,“南”以市级行政中心为主的谢桥新区,“西”以西外环片区为主的新区,“北”以新建设的铜仁职院为中心的川硐新区),使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5万人左右)。
围绕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多方筹融资,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抓好城市环线、主次干道、市场、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201省道城区段改线工程,建设滨江大道,在锦江城区段新建3个码头,在城区新建2座以上公园,争取搬迁桐梓坳水厂,建设川硐日产2万吨水厂。
搞好城市绿化,全面推行绿地认养制度,力争城市绿地率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铜仁 市政府 工作报告 第六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