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覃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5918263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8.37KB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覃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覃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覃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今别离其一黄遵》覃芳教案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
贵州省毕节二中
覃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学习本诗,并在《今别离(其一)》与《雨霖铃》的对比探究中进一步把握《今别离(其一)》的意象与手法特点,让学生感受新意象、新特点,体味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吟咏品味、对比分析、小组讨论、讲练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体味变与不变的人生哲学。
教学重难点:
诗人在抒发离情时的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体味变与不变的人生哲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为离别是什么?
离别就是分别,是无法释怀的牵挂,是天涯海角的思念。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从稚嫩走向成熟,人生似乎演绎着“离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离别的诗歌《今别离(其一)》。
板书:
课题、作者。
二、读
1.自由读。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本诗,注意老师标注出来的字音、字意。
2.齐读。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教师纠音)
3.个别读。
请一名女同学和一名男同学来吟咏本诗。
(吟咏后适时点评)
4.明确题材。
这首诗在题材上它属于游子思妇诗(板书:
游子思妇诗)。
三、探究
(一)活动一:
初解浅识离人面(让我们在初读中把握《今别离(其一)》)本诗到底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写?
即内容、手法、效果。
给大家3——5分钟时间,各小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
1.写了什么?
明确:
(意象)离愁别绪。
轮船的双轮、山川、车舟(古)、车舟(今)、钟(轮船出发)、柁(轮船后面的发动机)、打头凤、石尤(逆风)、烟波(烟雾笼罩的江|
2
湖水面)、轻气球
2.怎么写的?
(手法)
点拨:
比喻:
“转如轮”形象表现出离别的情思飞转。
对比: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今日舟与车……。
”写出今时不同往日,古今有别。
情景交融:
“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兴叹,感受离情。
用典:
“烟波杳悠悠”增添愁情,丰富诗歌内容。
3.为什么这样写?
(效果)点拨:
更好地表现离愁别恨。
(二)活动二:
对比深究别时情(在对比中感知《今别离(其一)》)
作者为什么选用了这样的意象?
用了这样的手法?
我们不妨在与学过的词作对比中去寻找答案。
我们学过一首词——柳永的《雨霖铃》,请各小组同学结合导学案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完成表格。
|作品
意象(意象及特点))手法(手法及特点)效果今别离(其一)
意象:
……特点:
新颖、具有时代特点
手法:
……
快(快速凝结,迅疾猛烈)
雨霖铃
……(古典诗词中离别的典型意象)特点:
典型、陈旧
(细致)情景交融、白描、想象、虚实结合
慢(逐渐凝聚,渐发浓烈)
1.意象有何不同?
(点拨:
新旧迥然)
(1)在诗词回顾中感受典型意象。
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常用典型意象,常表达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的情感。
如:
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酒: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长亭: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春草: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古道: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夕阳: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
3
笛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等等
(2)《今别离(其一)》还用这些典型意象吗?
点拨:
否。
轮船的双轮、山川、车舟(古)、车舟(今)、钟(轮船出发)、柁(轮船后面的发动机),有时代特点,是新的事物。
古诗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但本诗却这样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2.手法有何不同?
(点拨:
同中有异,意象与手法的不同带来了表达效果的不同,古人写离别更细致。
)
分析:
《雨》从环境的渲染到情态的描摹,到别后的设想,古人喜欢对离别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地表现,更显细致,而《今别离(其一)》中写出的是一种匆匆的离别。
3.效果有何不同?
(点拨:
皆表离愁别绪,但快慢不同。
)问题分解(点拨):
(1)这两首作品是否皆以时间为线索?
点拨:
否。
《雨》在别前、别中、别后里让人细细品酌,情,逐渐凝聚,渐发浓烈,情感是渐入缓慢式的,以交通工具作比,如马车,如江南达达的马蹄声;《今别离(其一)》没有明显的前、中、后区分,但也有巧妙的时间词,一刻,驰、须臾、顷刻、倏、速,是汽车式的,以一个快字把情感迅速凝结,来得迅疾,来得猛烈。
(2)两首作品是否有类似的场景?
有什么不同之处?
点拨:
有。
?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人催促还有延迟的可能,机器鸣笛,却无回旋的余地。
《今别离(其一)》表现出离愁别绪的突发与浓烈。
设疑过渡:
作者为何强调以“快”为特点的“今别离”?
四、作者简介——黄遵宪其人
(注意红色加粗字体)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4
《今别离》这一组诗(共四首)以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分别歌咏轮船等新事物,巧妙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
板书:
旧瓶装新酒。
(我们今天读到了既陈旧又新鲜的《今别离》,作为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读书人,当他站在19世纪最后的太阳下,面对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这些庞然大物时,首先受到震撼的便是那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他创新地将所见所感融入诗意中,成就了这组诗《今别离》。
)板书:
近代之别、古时之别。
五、拓展延伸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到底该不该求变?
该不该创新?
答案是肯定的。
活动三:
创作新版《今别离》
如今飞机、高铁成为时代的新元素,请同学以这些前人未有之物,寻求未辟之境,创作新版《今别离》,体裁不限(诗词、散文不限)。
(各小组开始创作,一会儿我们同样以小组抢答形式完成,分享学生作品后板书:
现今之别、三别。
)
明确三别:
古时之别、近代之别、现今之别
六、小结
1.同学们,从三别中不难看出,变是必然的,变的是时代,是方式,是需求,我们应有创新精神,那么,什么是不能变的呢?
点拨:
当变者,为与时俱进之信念,不当变者,乃立身处世之初心。
希望同学们能在这变与不变中寻得安定的自己,去守护最真的感情,最初的自己。
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迎来别离,文理分科,高考离别,相信同学们都将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守住自己最纯粹的感情。
让我们在一首诗歌当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2.配乐诗朗诵《离别的季节》。
温庭筠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更漏子·玉炉香》)
愿同学们于时代洪流中勇于改变,勇于创新,寻未辟之境,在滚滚红尘里品酌真情,守不变初心,体味变与不变的人生哲学。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在吟咏本诗,熟读后背诵。
板书:
今别离(其一)
古时之别
三
黄遵宪
近代之别
别
游子思妇诗
旧瓶装新酒
现今之别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今别离其一 黄遵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覃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591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