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都江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版本.docx
- 文档编号:25918103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89.35KB
旅游行业都江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版本.docx
《旅游行业都江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业都江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版本.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行业都江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版本
都江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旅游环境条件区位条件
一、综合概况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水利名城。
早在2200百多年前,秦国尚未统一全国之前,就已派蜀郡太守李冰在这里“凿离堆”,创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市因此而得名。
东汉末年,张陵在青城山传道,形成道教的重要教派――天师道,使青城山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唐朝为防御从西北而来的吐蕃的骚扰,在这里修筑了“川西锁钥”玉垒关。
北宋初年,茶农王小波、李顺在泰安乡首举起“均贫富”的义旗,发动了震撼全国的农民大起义。
都江堰建市前,有过灌口(汉)、永康军(宋)、灌县(明)等名称、历来隶属成都府。
新中国成立后,属温江专区。
1983年,地、市合并,属成都市。
1988年3月,撤县并市,都江堰市正式成立。
到1999年底,都江堰市共有12个镇、16个乡、1个工业区,332个村,人口总数58.04万,居成都市第七位。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农业化富农村”的发展思路,实现了都江堰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目前,都江堰市已获得: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地理区位
都江堰市位于:
东经103°25ˊ42″-103°47ˊ、北纬30°44ˊ54″-31°22ˊ09″之间,居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
幅员面积:
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68.4公里,总面积1211.19平方公里,居成都第四位(见图1--1)。
都江堰地处岷山上游与成都平原的结合部,岷江穿越群山峡谷,直泻成都平原,居于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的“上风上水”,历来有“天府之源”的美誉。
三、交通区位
都江堰市域东距成都48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成都至松潘、成都至金川的交通要道,有松茂古道和“小西路”之称。
20世纪初通车的成都至灌县的马路,是全省建成的第一条公路。
境内现有高等级国道和铁路直达成都,2000年7月成灌高速公路通车后,距成都市仅39公里,只需20分钟就可到达,到双流国际机场也只需30多分钟。
213国道通过都江堰市,西北可达九寨沟、黄龙、雪山草地,是成都―九寨沟川西北和成都--卧龙--四姑娘山川西黄金旅游通道的枢纽。
四、经济区位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岷山、龙门山山地经济区的接合地带,既有平原经济的富庶,又有山区经济的贫瘠和经济作物的多样性特征,因此,除了盛产粮食作物外,还盛产药材、花果等贵重的经济作物。
在历史上,它的经济区位与它历史、文化地位同等重要。
它曾是汉人与藏、羌、回族经济交往的口岸地。
都江堰市由于旅游资源丰富,依托中心城市成都近,交通便捷,以旅游经济为特色的郊区经济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都江堰旅游业起步早,是全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是我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2000年成都市神州世纪游活动在都江堰举行,拉开了迎接新世纪的序幕。
都江堰作为国家旅游局在全国精心挑选的11个庆典城市会场,是西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西部大开发中,经国家首先批准上马的紫坪铺水库工程,为都江堰市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五、文化区位
都江堰市在人文地理上,位于成都平原的边缘,西北与青藏高原接壤,历史上是汉羌民族交往的通道和走廊,是西蜀文化与羌藏文化的交汇区。
1994年1月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含量重,地位显著。
境内茫城遗址距今4500年,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史前遗址,是中华文明多中心起源和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化起源中心的文物见证。
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50年的悠久历史,其资格比长城还古老,是我国列入16个建筑“世界之最”的一项水利工程。
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是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型,是世界迄今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在水文化宝库中堪称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天师道的祖山和祖庭,在宗教文化中,尤其在道教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节自然环境条件
一、地形地貌
都江堰市在地质构造体系上,为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南段,属华夏构造体系。
位于扬子板块最西边缘和青藏板块最东边缘的结合部,跨成都平原与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状,素有“五山二丘三分坝”之说。
境内最高峰为虹口乡光光山顶,海拔4582米;最低处为南端沿江乡清凉村,海拔592米,相对高差3900米。
二、山脉水系
都江堰市山脉以岷江为界,河东、河西分属两条山脉。
河东诸山(旧称东岷)属于龙门山脉,河西诸山(旧称西岷)属于邛崃山脉。
河东龙门诸山,以光光山最高,属龙门山脉中南段的西干支脉,由彭州――汶川县延伸至市境内。
河西诸山属于邛崃山脉的东支,山脉自崇州鹿顶山而来,到都江堰市泰安乡三合顶分为两支:
一支沿北东方向延伸为熊耳山、莹华山、赵公山;另一支朝南东向延伸。
赵公山原名大面山,呈北东――南西走向。
其东麓群山如翠浪,以石定江为界,其北边自上而下依次有:
莹华山、老君山、张家山、三台山、南华山、斗底山、大小牛心山、卧牛山、凤凰山等;其南边有由赵公山而来的支脉,经棋盘石、歧山庙的主峰延伸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青城三十六峰(其最高处为高台山彭祖峰,即青城第一峰,海拔1260米),再由天仓山金鞭岩、笔架山至马家岭进入崇州境。
都江堰市境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可分为三种类型:
岷江及其在市境内的支流等常年性自然河;都江堰灌溉渠等人工河;山溪等季节性自然河。
岷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市境内岷江正流全长47公里,可分为两段:
都江堰渠首以上属于岷江上游,流经境内的龙溪、麻溪、白沙等乡,全长17公里;岷江经渠首一分为二,外江为正流,今称金马河,经市境进入温江、崇州,全长30公里。
都江堰的灌溉河,属人工开凿河道,通过内江引水入闸,呈扇形进入市区。
市区仰天窝跨越四江之上,这四条江均系人工河,自北向南依次是:
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
这些人工河穿越市境,分别灌注入新都、郫县、温江,最后汇入金堂的沱江和成都的府河。
三、气候环境
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常年气温在10°C-22°C之间,平均气温15.2°C,年均无霜期269天,以候均温划分四季,春、夏、秋季各为85天、93天、77天。
都江堰城区面积19.93平方公里,经四川省绿化委员会考核,绿化覆盖率31.58%,通过验收,并获得“实现全面绿化县(市)”称号。
全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53.7%,居全成都市第一。
青城山-都江堰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
大气环境总均值良好,经环保测定,1997年都江堰旅游景区噪声平均值为49.4-58.89分贝,城区53.4分贝,交通沿线66.2分贝,达标率为100%。
空气环境良好,1996年1997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降水无酸雨。
降尘年均值为11.52吨/平方公里·月。
地表水质居全省第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指标达国家三级,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达100%。
四、动物植物
都江堰市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这一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是四川盆地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生物种类繁多,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据调查资料显示,都江堰市的动物资源较为复杂,有亚热带农田动物群和川西北山地野生动物群。
动物资源约有300余种,其中主要野生动物资源有:
属一类保护动物12种,包括已记录的大熊猫50-70只,是大熊猫的重要分布中心之一。
野禽约有250种,其中,盛产各种鸟类,是我国鸟类中画眉和雉类的一个分布中心。
都江堰市属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川西平原植被和龙门山植被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
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完整,代表了横断山北段系列。
已记录该区内的的高等植物3012种,被中科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
其中,保存了许多第三纪甚至更古老的原始科属和孑遗植物,如有稀有国家保护植物1级一种(珙桐)、2级10种(连香、杜仲、银杏、红杉等)。
苔藓种类密集度高,达一二百种之多,为世界所独有。
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稀有、奇特古老的树木,如闻名于世的青城山天师洞古银杏,树高34米,胸径2.2米。
野生果类,以中华猕猴桃(茅梨)最为著名,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百万斤以上。
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900余种,其中,以盛产黄柏、杜仲、厚朴、川芎著名,是世界药用植物的主要产地之一。
花卉资源丰富,木本观花卉以山茶、杜鹃花等为著,其中,可供观赏的杜鹃花达427种,是全国最大的杜鹃花培育基地。
草本观花卉类有菊花、兰草等种。
第三节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一、经济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都江堰市(含改市前的灌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八五”时期,是都江堰市经济增长速度最高,改革开放步伐最快,居民收入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1990-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7.09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9.3亿元,五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37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平均每年递增40.6%,大大快于“七五”时期平均增长12.3%和“六五”时期平均增长14.6%的速度,比成都市同期平均增长16%的速度高24.6个百分点。
国内生产总值占成都市的比重由1990年的3.65%提高到1995年的5.45%,在19个区市县中,仅低于双流、新都、彭县居第四位。
以下是1990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表:
表1-11990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增长表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增长率19907.0919917.8310.4%199211.9853%199319.7764%199427.539%199539.343%199629.8-25%199734.816.6%199838.410.2%资料来源∶都江堰市旅游局
二、产业构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八五”期间都江堰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二、三产业比重发生明显变化。
199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38.8%、37.1%、24.1%,转变为18.0%、41.4%、40.6%。
到1996年,第三产业产值为114978万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的38.5%。
1997年,第三产业产值为141376万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的40.6%。
第三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3%。
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35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及增长比如下表:
表1-2三大产业发展状况表增加值(亿元)占国内产值比同期增加比第一产业8.8223%4.5%第二产业12.8933.6%5.5%第三产业16.6443.4%17.7%资料来源∶都江堰市旅游局三、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加快,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八五”期间相当于“七五”期间财政收入的1.1倍。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90年的1466元,上升到1995年的4296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24%,快于“七五”时期平均增长17.6%的速度。
农民人均收入,由734元增加到1995年的1758元,增长1.4倍,年平均增长19.1%,快于“七五”时期平均增长12.8%的速度。
城镇居民住房面积从1990年人均7平方米增加到1995年的人均10.02平方米。
城乡居民消费层次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吃的商品比重下降,穿用商品和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日用消费日趋城市化和现代化。
以下是都江堰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县级市和在成都市区(市)县中的位次:
表1-3都江堰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县级市中的位次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都江堰市34.801.4523.4415.452434彭州市57.311.5146.6516.732487崇州市47.500.9235.8311.592447邛崃市45.100.9856.7210.302209广汉市39.211.7667.5112.072528江油市55.002.1550.7016.002000什邡市37.842.0852.0811.272445绵竹市38.402.1548.4510.342365峨眉山市17.530.8823.958.032344简阳市49.341.3744.8810.241708资阳市33.211.3839.518.341776阆中市14.610.6415.995.831300华莹市14.14o.3319.085.021850达川市21.520.5718.9511.372499万源市14.200.4716.284.651550巴中市31.680.7820.856.921163雅安市21.35o.2923.826.691662西昌市31.392.0221.7713.971861位次971236资料来源∶都江堰市旅游局表1--4都江堰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成都市区(市)县中的位次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都江堰市34.801.4523.4415.452434高新区23.000.5239.505.162788锦江区67.731.3723.6429.643078青羊区70.271.5420.3429.733006金牛区54.002.2239.1624.272910武侯区39.451.6046.1123.432887成华区79.081.6223.9620.023145龙泉驿区40.330.8123.2513.202499青白江区30.850.8357.787.922196金堂县44.060.8043.179.152187双流县72.472.8490.0415.622577温江县28.350.6828.746.842556郫县45.650.9850.8610.102555位次11611711资料来源∶都江堰市旅游局
四、经济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时期,是都江堰市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最快、成绩最大的时期。
“八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完成和超额完成,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1996年3月11日都江堰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批准的《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跨世纪都江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该纲要规定,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5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国内总值达到13750元,年均增长15%。
高于全国(6-7%)、全省(8-9%)、成都市(10.4%)的增长水平。
到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18%、41.4%、40.6%,转变为10%、44%、46%。
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并逐步走向富裕,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上一个新台阶,把都江堰市建设成现代化的中等旅游城市。
在当前西部大开发中,都江堰市又迎来了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的历史机遇。
第二章旅游业现状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评价一、旅游资源构成旅游资源的内容十分广泛,按照属性,总体上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的构成如下:
(一)人文旅游资源都江堰市是1994年1月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按其类型,可分为:
历史文物古迹类(下含古遗址、古建筑、金石、碑刻等亚类)、革命文物遗址、风景园林、名城名镇、民风民俗、特色节庆、都市风貌等类。
今结合都江堰市人文旅游资源构成的实际情况,将人文旅游资源类中的历史文物古迹类分为建筑、宫观、寺庙及其他文化遗存亚类28种和碑刻、金石亚类14种,其他人文类旅游资源分为革命文物遗址、风景园林、名城名镇、民风民俗、特色节庆、都市风貌亚类6种表列如下(见附件)。
(二)自然旅游资源都江堰市有青城山-都江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和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可分为地貌景观(含山景、峡谷、溶洞)、水文景观(含瀑布、湖泊、河流)、生物景观(含植物景观、动物景观)、气象景观、特殊地质景观5大类8亚类。
现将都江堰市各景区的自然旅游景观表列如下(见附件)。
二、周边及相关景区旅游资源(见图2--1)
(一)周边旅游资源彭州市――东北边。
主要自然景点及特色:
九峰山风景区、银厂沟、丹景山、天彭牡丹。
主要人文景点:
三昧水摩崖造像、磁峰窑址、正觉寺塔、镇国寺塔、云居院白塔等。
崇州市――西南边。
主要人文景点及特色:
文庙、罨画池、陆游祠、下古寺、双河古城遗址。
自然景点:
九龙沟景区、白塔湖等。
郫县――东南边。
主要人文景点及特色:
望丛祠、杜鹃城遗址、三道堰古城遗址、扬雄墓、友爱乡农家乐园、世界乐园、润德兰园等。
温江县――东南边。
主要人文景点及特色:
鱼凫古城遗址、鱼凫、柏灌、鱼凫王妃墓、陈家桅杆大院、金马旅游度假区。
汶川县――西北边。
主要自然景点:
卧龙自然保护区。
人文景点:
姜维古城、藏羌文化等。
(二)相关旅游区资源成都门户地区――主要人文景点及特色:
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青羊宫、人民公园辛亥保路纪念碑、现代城市建设景观、天府广场、府南河、游乐园、斧头山熊猫繁育基地等。
西部雅安景区――主要人文景点及特色:
樊敏阙及石刻、高颐墓阙及石刻。
主要自然景点:
蒙顶山、碧峰峡、峰桶寨等。
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主要自然景点及特色: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黄龙寺、红原草原、四姑娘山、卧龙保护区、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公园、塔公草原、木格错湖等。
主要人文景点:
松潘古城、红军纪念碑、藏羌文化、泸定桥、德格印经院、康定跑马山等。
乐山、峨眉山旅游区――主要人文景点及特色:
乐山大佛、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大庙飞来殿、麻浩崖墓、眉山三苏祠、彭祖文化。
自然景点:
峨眉山。
三、都江堰旅游资源评价
(一)定性评价1、都江堰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采,文化旅游资源独具一格,产业资源品种多样,适合开展近、中、远期各种形式的的旅游项目的需要。
以下是对都江堰市各类旅游资源的数量及等级的综合统计:
都江堰市旅游资源占有量大,等级高,总计拥有:
●国家级名城、景区、历史文物建筑共5处(都江堰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青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池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溪-虹口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处(都江堰是国家教育部六部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
●在四川40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占有1处(都江堰)。
●在四川2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占有3处(青城山、灵岩寺、城隍庙)。
●在四川仅有的2处国家级祠庙中占有1处(二王庙)。
●在四川14处省级宗教寺院中占有5处(青城山道观、灵岩寺、城隍庙、普照寺、般若寺)。
●在四川现存的10余处道观中,青城山天师洞及唐碑是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成都现存的13座古塔中占有3处(奎光塔、灵岩寺千佛塔、普照寺海会塔)。
●在成都市公布的10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中占有6处,其中包括国家级1处、省级3处,文物级别比例最高(另两处市级文物为:
奎光塔、玉堂窑址)。
●在成都市最著名的9座人文园林中占有2处(天师洞、二王庙)。
●在四川现存的石刻造像中,都江堰有2处级别最高、年代最早的石像(李冰石像,公元2世纪,国家一级保护;堰工石像,公元2世纪,国家二级保护)。
●已记录的高等植物3012种,超过邻近景区,被中科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
●苔藓种类密集度高,达一二百种之多,居世界前列。
●杜鹃花属植物丰富,可供观赏的杜鹃花达427种,是全国最大的杜鹃花培育基地。
●多原始科属和孑遗植物,有稀有国家保护1级一种(珙桐)、2级10种(连香、杜仲、银杏、红杉等)。
●盛产黄柏、杜仲、厚朴、川芎等,是世界药用植物的主要产地之一。
●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其中包括已记录的大熊猫50-70只,是大熊猫栖息的天然走廊。
●盛产各种鸟类,是我国鸟类中画眉和雉类的一个分布中心。
●盛产各种土特产品:
青城山道家四绝(洞天乳酒、白果炖鸡、泡菜、贡茶)、野菜(20余种)、灵芝、中华猕猴桃、红梅。
2、都江堰市旅游资源品位高、知名度大,适合开发面向省外和境外游客的旅游精品的需要。
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世界级别的价值。
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应成为该区旅游品牌的代表;青城山道教文化观光游应成为该区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
3、都江堰市具有开发度假旅游的优良环境●宜人的康乐气候:
常年气温在10°C-22°C之间,平均气温15.2°C,年均无霜期269天,以候均温划分四季,春、夏、秋季各为85天、93天、77天。
●良好的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总均值良好,地面水环境质量指标达国家三级,声学环境规划区噪声达标率为100%、城区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降水无酸雨,地表水质居全省第一,降尘年均值为11.52吨/平方公里·月。
●青幽的避暑环境:
山林清幽,青城山-都江堰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
夏季凉爽,雨水充沛,热量不足,云雾缭绕,历来是避暑的胜地。
●山水人文浑然一体:
山、水、城、林、堰、桥、寺、庙等,独具特色,相映成趣,是开展度假旅游难得的环境。
●紫坪铺水库建好后,使都江堰与龙池连为一片,提供了广阔的度假空间和水上活动场所。
(二)定位评价1、在成都口岸区及其周边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品质只有三星堆遗址可与青城山――都江堰比美,它们共同构成蜀文化的重要内容。
而自然生态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的垂直带谱分布,无一可与都江堰市相比。
在度假旅游资源方面,周边地区的大邑、彭州、温江等先后发现了温泉,温江的赛马场业前景看好,这是都江堰的弱势。
都江堰应依托自己良好的自然生态走自己特色的度假旅游的道路。
都江堰生态与城市的完美结合又是周边其他地区不能比的。
2、与川西、川西北、川西南比较
(1)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以九寨沟、黄龙、卧龙、贡嘎山、海螺沟、四姑娘山为代表,将是国家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而都江堰市处于其前沿地位,并且是距成都口岸区最近的生态旅游地。
更何况都江堰的生态旅游形式和特点与其他地区不同。
(2)九环线上生态旅游的世界级景点和文化旅游资源密集,都江堰在其中有重要地位,并且其他景区特色都无法代替青城山――都江堰的特色。
(3)以成都口岸区为中心,形成川西南、川西北两条世界遗产线路,都江堰正好处于中心地带。
在九寨、黄龙机场建好后,其过境地的地位将受到威胁。
如上所述,在周边及相关旅游区内,如同都江堰市一样,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其中许多(如九寨沟/黄龙,贡嘎山,四姑娘山和峨眉山)被认为达到世界水平。
但它们都没有:
●在众水之源与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上,所拥有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特征和以“幽”“翠”为特色的生态环境;●世界独一无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文化;独具特色的青城山道教文化;离成都口岸区最近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 行业 都江堰 发展 总体规划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