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现代化战略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5918093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66.40KB
广东工业现代化战略研究.docx
《广东工业现代化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工业现代化战略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工业现代化战略研究
广东工业现代化战略研究
王延中
2012-8-1915:
10:
56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一、广东省工业发展及其工业化水平的基本评价
工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工业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促进力量。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促进了广东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变动。
1978~1991年,广东省工业年均增速达到21.23%,是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速的近两倍。
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投向汽车、电子、电器、计算机组装和零部件、石油化工等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也在珠江三角洲建立生产基地。
珠江三角洲已由以工业资本的形成、产业规模的扩张和大量人口的非农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级阶段,进入到以工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城镇化和人口素质的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以高速经济增长为依托,广东经济尤其是广东工业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
1978年到2005年,广东省GDP总量由185.85亿元增长到22366.54亿元,增长120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工业作为广东经济的主体,工业的快速扩张成为广东经济腾飞的主要力量。
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252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1661.74亿元,年均递增20%左右,是同期全国工业增速的1.5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7.95%提高到2005年14.3%,提高约一倍,位居全国第一(参见表1)。
广东已经形成了几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地位。
比如,在2002年统计的30个制造业行业中,广东省有18个行业的产值位居第一位。
同时,广东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
2002年,广东省生产的电风扇、收音机、排油烟机、黑白电视机、录像机、组合音响、表、核电等九种产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0%,有27种工业产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0%。
2005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482亿元,依然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课题组确定的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选用人均GDP、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工业结构、人口城镇化率、一二三产业就业比作为主要指标来测算不同地区、各省市的工业化进程的综合指数。
表2列示了1995、2000和2005年广东省上述各项指标的具体值及全国、东部地区相应指标值的对比情况。
从人均收入指标看,2005年广东省的人均GDP为24435元(当年价),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040元/人和东部平均水平23697元/人。
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74分,具备了实现工业化的特征。
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相比,1995、2000、2005年广东人均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5倍、1.82倍和1.74倍,说明广东经济不仅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而且优势不断扩大,尤其是在1995~2000年期间。
2000~2005年期间,上述优势有些微下降,但绝对差距依然明显扩大。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1995、2000、2005年广东人均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9倍、1.10倍和1.03倍,说明广东经济在沿海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但是,随着其他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广东省人均收入的优势地位呈现下降趋势,到“十五”末期已经基本持平。
从三次产业产值指标看,2005年广东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为6.4∶50.7∶42.9,其中,农业比重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12.6∶47.5∶39.9)的一半,略低于东部平均水平(7.9∶51.6∶40.5);工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东部平均水平;服务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及东部平均水平。
从历史情况看,2005年广东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基本具备实现工业化的特征,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96分。
从工业结构指标看,2005年广东省制造业占比为63.9%,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0%)及东部平均水平(59.4%)。
这一特点和广东省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历程是一致的,与广东作为我国工业大省和国际加工制造业重要中心的现状是高度吻合的。
作为改革以来全国工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发展最快的省份,广东省的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值已达到100分,已经接近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初步完成了工业化任务。
从城市化率指标看,2005年广东省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60.08%,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和东部平均水平(52.8%)。
从历史情况看,广东省城市化率的显著提高发生在1995年至2000年间,2000年至2005年间,城市化率出现放缓趋势。
2000年和2005年,广东省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均为67分,刚刚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段。
与工业化速度相比,广东城市化进程还有些滞后,但这不影响它成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2005年广东省第一、二、三次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为32.9∶30.7∶36.4。
第一次产业就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8%),与东部平均水平(32.9%)完全相等;第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已经显著超过第二次产业就业比重,具备了实现工业化的特征。
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60分。
综合上述五个指标,2005年,广东省工业化综合指数均达到了83分,刚刚跨过工业化后期的后半段。
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1995年广东省的工业化指数为35分,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中期属于的前半阶段。
经过“九五”时期的发展,2000年广东省的工业化指数达到了55分,已经是工业化中期属于的后半阶段。
“十五”时期,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工业化指数达到83分。
在短短五年中不仅跃过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且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
从2000年到2005年,这是广东省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了优化结构、加快发展的态势,实现了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二、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一)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数全国领先
根据我们的测算,广东省是中国工业化进程指数最高的省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也是我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多年来,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居第1位。
超出广东省工业化水平的地区,只有面积小得多的上海、北京、天津三大直辖市。
由于工业化进程快,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领先东部地区一个阶段,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一个时期。
1995年,广东省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东部和全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
2000年,广东省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全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
2005年,广东省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东部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全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二)“九五”和“十五”时期是广东省工业化进程最显著的时期之一
经过80年代的快速起步,广东工业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具备了起飞的基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整个“九五”和“十五”时期,广东工业和经济发展很快迈上了几个台阶。
不论是经济总量、外向型经济,还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广东已经实现了追赶“四小龙”的几个初级目标。
作为全国工业化综合水平最高的省份和国际制造业加工基地,广东在初步实现工业化之后,将很快向工业现代化或者说后工业化阶段迈进。
应该说,“九五”和“十五”是广东工业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应该给予高度关注。
但与全国和东部相比,这一时期广东的工业化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十五”期间已经略低于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平均速度。
(三)广东省各项工业化结构指标反映出该地区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
广东省工业化水平在全国领先,既表现在综合指数上,也表现在内部结构指标上。
除三大直辖市外,广东省各项指标的得分在全国各省中也处于领先之列。
在人均GDP、产业产值比、工业结构、城市化率、产业就业比五个指标中,2005年广东省的测评指数分别是74、96、100、67和60,除三大直辖市外,广东产业产值比、工业结构、城市化率指标居全国各省第1位,人均GDP指标仅次于浙江居全国各省第2位,产业就业比指标仅次于浙江、江苏居全国各省第3位。
正是各个分项指标的位居全国前列,保证了广东工业化综合指数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同样,上述五个指标中产业产值比、工业结构指标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其余3个指标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标志着广东一些指标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另外一些指标还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之中。
(四)人均GDP增长逐步成为推动广东省从工业化后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动力
尽管广东工业化综合指数和内部主要结构指数领先于全国各省,但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三大直辖市相比,广东从“十五”后期也进入了从工业化后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转变时期。
根据我们的测评,广东的工业结构指标已经具备了实现工业化的特征,实现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关键看其他四个指标的进展程度,尤其是人均GDP指标的增长速度。
因为在提升广东工业化指数的各指标中,工业结构指标已经趋于稳定,产业产值比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而人均GDP指标在“九五”时期贡献了工业增加值指数的16%,“十五”时期贡献率上升为30%。
其余指数虽有潜力,但目前的贡献率还比较低。
可以说,人均GDP增长是推动广东省从工业化后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是决定广东省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与否的决定因素。
三、广东省工业发展的问题与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对策建议
(一)已经进入高成本成长时代的广东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明确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思路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的快速的工业化明显遭遇成本急剧提高的挑战。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提高广东工业化成本的因素众多,几乎包括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要素。
比如,2004年以来能源成本提高了一倍。
由于原材料成本价格上升,2005年广东工业产品生产的购进价和销售价之间的差距比2000年上升18个百分点。
“民工荒”的持续出现,也意味着广东主要依赖低劳动力价格进行竞争的时代即将结束。
同样,环保、土地的成本上涨,促使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在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立足的空间日益狭小。
与工业化成本上升伴随的是城市化成本、社会和谐成本的上升。
高成本时代的广东工业化如何继续推进,是广东内外十分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广东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广东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
只是这个时期广东的工业化不能继续沿用过去的“低成本”时代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和模式了,必须在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上进行新的抉择。
根据我们的研究,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很快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但是,在新形势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不能仅仅看速度和数量指标,更应当强调质量和效益指标。
也就是说,要从一般意义上仅仅推进工业化进程,转变为将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并且以工业现代化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道路。
选择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既符合“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又是实现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
当然,伴随这个战略的落实,必须落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各种措施。
(二)加快实现从外源性增长模式到内源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效益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是珠江三角洲率先突破封闭型计划经济模式的成功之路。
利用地缘优势和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领先一步”的广东经济发展模式(或说“珠江模式”)的主要特点。
“两头(技术、原材料与市场)在外、低成本加工制造”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好诠释。
在上述模式下,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了一批大中型城市,比如深圳、东莞、珠海等等。
由于缺乏内在、自发的发展积累,很多城市的发展都是外源型的,而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土经济。
外源型经济,“是指从空中降落的经济体”,其特点是“重心在外、决策在外、服务在外、利益在外”。
外源型经济的好处是利用外部大市场的优势,克服本地市场紧缺资源缺口的制约,迅速实现经济的起飞和发展。
但是,这种模式容易受外部市场的影响与制约,波动性大,收益率比较低,无法长期可持续,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是实现了最初的发展积累之后,必须尽快转变处处受制于人的增长道路本身。
由于工业化成本的上升,广东“外源型”的低成本加工制造模式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已经出现不断下降趋势。
这反映出外源型模式的相当一部分收益外溢,流出境外,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财富没有同步增加的现象。
这种依靠外资和外力以及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如何尽快实现外源型发展模式的转型,成为广东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采取了一些举措,比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扶持自主创新技术和品牌,提高劳动就业环境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等等。
这些措施都很重要。
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措施是如何把外来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本地化,与当地居民凝聚成一体。
在外地人员本地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这一地区居民总体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实现上述转变,意味着珠江三角洲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分重视GDP增长,必须把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作为基本着眼点。
没有健康良好和谐社会环境支撑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
实现社会发展,必须创建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
在这方面的发展和探索更有意义。
(三)加快省内区域合作与发展步伐,推动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的合作与发展。
近年来,广东最先提出了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的合作与发展的设想。
应该说,这是突破广东今天发展困局的很好的思路和举措。
事实上,广东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外的支持。
反过来,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又为其他区域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动力。
应该说,广东经济发展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寄托于区域合作。
对于广东省加快工业化进程来说,省内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是绕不过去的坎。
因为广东珠三角与广东山区的差距,不下于广东与其他省份的差异。
毫无疑问,广东必须坚持以珠三角为核心带动全省发展的基本战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珠三角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增长方式和模式转变。
但是,广东作为一个省份,必须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整体、综合、协调发展道路,使全省各区域之间形成联系更加密切、协作更加畅通、收益分配更加合理的新机制。
要利用已经具备的经济实力,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和扶持,尤其是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建设力度。
同时,引导这些地区加快改革步伐,营造内部活力机制。
在推进省内区域之间合作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的合作与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工业现代化 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