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起源.docx
- 文档编号:25917392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91.83KB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起源.docx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起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7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起源
2018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7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起源)
1.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在西方一般是指封建时代),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D
【解析】中国从“中世纪”的农耕文明逐步迈向现代工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故D的说法错误。
2.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答案】A
3.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
不久,清帝下《罪己诏》:
“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答案】B
4.太平天国时的南方民谣唱到:
“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
”这说明( )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故①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统治的内容,没有体现其反侵略的内容,故④错误;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民谣的形式也显得落后,故②③正确。
5.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辛亥”年,在这两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二者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二者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本国政府
③二者都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④后者更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把握近代史上两个辛亥年,可知为1851年和1911年,两次重大革命事件分别为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二者对比即可排除③,选择①②④。
6.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
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
A.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建立民主共和体制之后出现了复辟的现象,说明只在制度层面进行了变革,并没有深入到人的思想当中。
B、C属于现象,不属于原因,D项属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措施。
7.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文中写道: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
A.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答案】D
8.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重视组织群众运动,忽视革命领导权和建立武装,造成了大革命的失败。
9.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10.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示意图。
这次战役是( )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D.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徐州会战。
由“徐州”“临沂”“山东”等信息可知,这与徐州会战有关。
答案为A项。
易错起源1、两次鸦片战争
例1.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
“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
……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国所预谋。
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B.战争是英国预谋已久的
C.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起因。
题干材料说明因中国禁烟引发中英冲突,由冲突发展演变为战争。
故选A。
战争“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国所预谋”,也不涉及中英两国社会制度的差异,排除B、C、D。
【变式探究】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
”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答案】C
【名师点睛】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的影响
(1)革命史观: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
鸦片战争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3)整体史观: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5)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先进文明传入中国。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
②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③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④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2)扩大
①从目的看,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由英国变为英、法、俄、美等国,战争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天津、北京。
③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易错起源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例2.1893年,日本拥有10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汽动力的有675家,工人人数38万。
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
此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只有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老帝国的近代化提供一点“点缀”而已。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近代化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
B.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
D.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
【答案】C
【变式探究】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
“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是指允许列强在华建立工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均没有这一内容,故A、B、D三项错误;《马关条约》规定日本有在华设厂的权利,故C项正确。
【名师点睛】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认识不足: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军事思想落后,不能适应近代化战争。
(2)战略失误: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军事:
统治腐朽,政治腐败;防民甚于防寇,脱离群众;军队腐败,纪律松弛,战斗力低下。
(4)外部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
(5)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的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易错起源3、太平天国运动
例3.《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
从经济视角看,其最大价值在于( )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答案】D
【变式探究】“他的宗教热忱与爱国情怀是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到来给太平天国后期较为沉闷的政局注入了新的观念和意识……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平。
”这段材料中的“他”应是( )
A.洪秀全 B.李秀成
C.洪仁玕D.陈玉成
【答案】C
【名师点睛】全面认识《天朝田亩制度》
(1)产生根源
①社会根源:
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②历史根源:
“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斗争目标。
③阶级根源:
渴望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性质:
是太平天国建立理想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改造封建社会的政治方案。
(3)评价
①革命性:
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
②落后性:
把追求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③空想性:
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阻碍作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却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因而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易错起源4、辛亥革命
例4.1905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
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变式探究】《天朝的镜像:
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一书中描述:
“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
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参与者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特征。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一夜之间”“暴力反满”等可知辛亥革命的许多参加者并不是被革命理想所感化,而是受到口号的“蛊惑”,盲目地参与了革命,故答案为B。
【名师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在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1)特点: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2)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①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的尊重和实践。
③国务员对总统的牵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与要求。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1)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现代化史观
①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②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上:
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4)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易错起源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例5.中华民国外交官顾维钧曾指出,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督军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要求“巴黎代表团应采取明确的爱国立场,拒绝签字,以符民意”。
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民意就是外交方针
B.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
C.官民联合成为潮流
D.学生成为救亡运动的主力
【答案】B
【变式探究】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
“‘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
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以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
”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B
【名师点睛】多角度认识五四运动
(1)从革命史角度: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2)从党建史角度: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从思想史角度:
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4)从全球史角度:
五四运动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的引导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争夺中国的必然产物。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易错起源6、国共十年对峙
例6.毛泽东说: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武装斗争。
依据“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分析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择C项。
当时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尚未提出,故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
【变式探究】下面是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示意图。
对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B.说明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C.无产阶级还不成熟,力量弱小
D.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答案】B
【名师点睛】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相互关系: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3)存在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②群众基础:
红色政权建立的地区大多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革命觉悟高。
③革命形势:
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④主观条件: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
(4)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
(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3)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长征→陕北)
(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变为共同抗日。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易错起源7、抗日战争
例7.《血肉长城》有如下记载:
“大战历时三个半月……一共进行了1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同时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公里。
”关于该“大战”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确保了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答案】B
【变式探究】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
“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
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
”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
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
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
C.海南岛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
D.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远征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热带森林内的战斗”来判断。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不属于“热带森林”。
【名师点睛】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
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利益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抗日战争的主要特征
(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
(3)两个战场并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4)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最具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
易错起源8、 解放战争
例8.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这表明蒋介石( )
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答案】A
【变式探究】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
“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
“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
”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B
【名师点睛】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使然。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
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起源 高考 历史 备考 黄金 易错点 专题 07 近代 西方 列强 侵华 中国 民主革命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