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与管理.ppt
- 文档编号:2591528
- 上传时间:2022-11-03
- 格式:PPT
- 页数:54
- 大小:3.17MB
佛商与管理.ppt
《佛商与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商与管理.ppt(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商与管理东博品牌策划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v西方有句谚语:
“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
”v佛教叫“活在当下”。
v当下不是过去,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v当下不是未来,未来还没有来;v当下就是此时、此处、此刻、此在。
禅理哲言:
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
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
活活在在当当下下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vv何为佛(佛的三智)何为佛(佛的三智)vv何为佛学何为佛学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教起源历史v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
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说:
佛是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
v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
据中国史书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甲寅)也有一说是公元前623年诞生,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灭,往世七十九年。
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
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v佛教它实在就是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务必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v佛教的智慧之义绝不是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而我们中文里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
v通常讲佛智有三种: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三智”析义v谓於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
一切智,是成佛的基础;v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眾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
即菩萨之智也。
道种智,是成佛的道路;(就是为众生服务,为自己觉悟所需要的七七八八的知识)v一切种智:
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
一切相智,是成佛的结果。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什么是佛学v佛学,原本应称为佛理,是指佛法的义理,也就是诸佛所觉悟的真理,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相。
因为佛法中所含的义理太广、太深,包括一切世间(安住生死)和出世间(解脱生死)的学问,而它本身也类似一般所谓的学问,所以称它为佛学。
v可以说:
佛教是以信仰为主,佛法是以实修为主,佛学则以理解为主。
佛学是依据的理论,佛法是实行的方法,佛教是传播的组织。
三者缺一不可。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教】v【佛教的教学目标】: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
佛门常讲: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
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
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
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
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
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
v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
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
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
v无量寿经上讲:
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
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世界上常见千年的古刹,却少有数百年的企业。
v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
而在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而始终名列百强的企业只有一家。
v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
我国每年近100万家企业倒闭。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国外的部分“长青”知名企业:
v杜邦,1802年创立v诺基亚,1865年创立v爱立信,1876年创立v通用电气,1878年创立v戴姆勒克莱斯勒,1883年创立v柯达,1884年创立v可口可乐,1886年创立v登喜路,1902年创立v3M,1902年创立v福特,1903年创立vUPS,1907年创立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中国,能做到百年的企业本来就凤毛麟角,这其中还包括那些“借尸还魂”的。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v广州陈李济,1600年创立v同仁堂制药,1669年创立v全聚德烤鸭,1864年创立v吴裕泰茶庄,1887年创立v张裕葡萄酒,1892年创立v东来顺饭庄,1903年创立v青岛啤酒,1903年创立v本溪钢铁1905年创立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但看宗教圣地,历千年而不朽、传千年而不坠,依然香火鼎盛、信众日昌!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v河南洛阳白马寺是我国创建最早的佛教寺庙,建于67年,距今1900多年。
v上海龙华寺,建于247年,距今1700多年。
v浙江灵隐寺,创建于32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v北京红螺寺,初建于348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v河南少林寺始建于495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v浙江大智禅寺,始建于南梁年间(公元502-557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v北京戒台寺,始建于62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v陕西大觉寺,始建于627年,距今1300多年。
v北京法源寺,始建于696年,距今1300多年。
v湖南南禅寺,建于782年,距今1200多年。
这些我们曾经嗤之以鼻的佛寺道观,其中超越千年的道场太多了。
即使个别中途被毁,也大都能在后世重修起来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v“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贼头贼头”黎叔说手下不听话。
黎叔说手下不听话。
“有组织,无纪律。
有组织,无纪律。
”“贼头贼头”黎叔在感叹手下黎叔在感叹手下“四眼四眼”不听他的话,擅自不听他的话,擅自“打猎打猎”。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v天下无贼里的黎叔一方面在感叹: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另一方面又在叹息: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因为,进入企业的员工常常是“有组织,无纪律!
”v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局面是:
员工与上层管理者离心离德、管理层成员之间相互倾轧;领导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却没有业绩;管理者竭尽了全力,员工却仍然拂袖而去。
v据统计,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即使是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在流动。
v据亚太人力资源网统计,亚洲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从2004年的14%增长至2005年的16%,首要原因是外部公司能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
面对员工的流失,尽管企业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就是成效不大。
很多投资者为了聘请、留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惜重金,甚至还赠予大量股份,但关于高层职业经理人离职的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而且还有不少是挖企业的墙脚,集体离职。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打不走,骂不走,是佛家的好弟子”v在寺院里,每个僧人都心平气和地恪尽职守,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完成。
寺院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整个寺院的住众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围绕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v如果有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犯了错,也会主动地通过正常而有效的程序,规范地进行忏悔,如实地检讨并彻底改正,而不会掩盖问题的真相;v同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经过忏悔的人在获得寺院的准予忏悔之后就不再被人歧视,自己也把因犯错而带来的精神负担抛在一边放下包袱,重新努力地投入日常的事务和责任当中。
v佛教寺庙无论大小(大至数千人的丛林,小到五六个人的庙宇),我们都能见到同样的情形明确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执行。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唐僧“随便”拉来几个人就能完成西天取经的艰巨任务。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现代的企业管理者为什么要跟“佛”学管理v佛教寺院是一种特殊机构,同样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其内部的人员管理与事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企业。
寺院的僧人来自各地,禀性、好恶、生活习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并在主观上“舍亲割爱、抛却世间享乐”,管理这样一个没有物质利益牵挂和约束的群体,其难度比企业更大。
v令人惊奇的是,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打不走的和尚,留不住的员工v“其实,无论是寺庙、家庭还是企业,选择离开的人无外乎一个原因没有认同感。
”关键就在于,很多企业的家观念并不能真正做到让员工认同。
”也有人叫“信仰”v认同感和归属感。
用佛门中的话来说就是:
第一,为每一个住众提供皈依处,也就是强烈而永恒的认同感;第二,为每一个皈依者确立一个共同而神圣的皈依处,这个皈依处能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真正的归属感。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自问一句,我们所说的认同感究竟认同的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就是佛教的目标弘法利生。
初进寺院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你们也会问:
在寺院里,僧人们到底在做什么?
其实,在因为信仰而剃度的僧人心底里,都会深深地烙印着一个信念:
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僧人,弘法利生既是他们的事业,同时也是他们的家务是他们应该做的,是责无旁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寺庙建立的目的,就是让僧人在这个环境里实现这个理念。
“因为你们有信仰,总有人前赴后继,所以你们这个团队因为你们有信仰,总有人前赴后继,所以你们这个团队千年不败。
千年不败。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感悟感悟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打不走的和尚VS留不住的员工v在寺庙管理中,和尚虽然面临四处化缘、恶劣的天气等艰难的环境,虽然清贫,但和尚对寺庙的忠诚度非常高。
v员工虽然拥有基本工资和相应的福利,但许多员工都是在想着“往高处走”,别说打了,就是说了说或其他不顺心可能就脱离企业,当出现问题时,僧人都能够主动忏悔,而我们的员工却理由重重,由于和尚的教化是心灵的洗礼,是心智的定位,因此和尚能够安心造化,作为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心智教化,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
v因为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
佛学与管理智慧佛学与管理智慧方丈VS老板v在寺庙管理过程中,方丈之下有24个序职、24个列职、24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职事。
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的组织机构为寺庙的长青提供了制度保障,都监、衣钵和方丈之间是三角制约关系,都监和衣钵对方丈有着不同而重要的监督和警醒作用,v对方丈来说,有来自如下几个方面的监督:
一是自我监督,包括两个方面:
来自信仰的激励与戒律的约束力,以及职业道德和自我成就、荣誉感所赋予的责任感;二是法律赋予被服务机构的约束权寺庙的机制监督;三是社会监督机制经营失败时所要承担的个人信誉风险。
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方丈在经营寺庙的过程中规避了风险。
v同样,作为企业来说,必须明确高尚的企业目标,必须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