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首都北京重难点分析山东枣庄第十一中学殷宪军1.docx
- 文档编号:25910144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660.14KB
祖国的首都北京重难点分析山东枣庄第十一中学殷宪军1.docx
《祖国的首都北京重难点分析山东枣庄第十一中学殷宪军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国的首都北京重难点分析山东枣庄第十一中学殷宪军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祖国的首都北京重难点分析山东枣庄第十一中学殷宪军1
《祖国的首都──北京》重难点分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一中学 殷宪军
1.政治文化中心(重点)
分析:
政治文化中心有两大学习任务:
一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首先是政治中心,二是北京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本目就是结合这两个任务来展开的,由于学生的经历有限和认识不足,学生对政治文化中心的理解,可能就只会停留在字面上,在学习时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让学生突破字面上的理解,建立立体的概念。
解决方案:
直观教学法、谈话法
政治中心:
展示能够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的图片(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在人民大会堂图片旁边附一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图片)。
引导学生认识:
北京是我国首都,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的地方,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可以从目前国家重要的政治生活出发,比如党的十八大,比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二届二次会议,引导学生思考,代表们在一起开会共商国是,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所以北京应该是权力中心,是政治中心;这样立体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北京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知道的党政机关所在地,其他地区的学生可以谈谈自己了解到的位于北京的政治活动场所。
文化中心:
展示能够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的图片(如清华大学、国家体育馆、中国科学院等);可以从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上百所国内外著名的大学汇集于此,国家图书馆所藏书籍全国最多,各种博物馆、体育场馆灿若星辰,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各类科研机构众多,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播放着人民喜爱的节目,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国家体育馆举办着各种规模的体育赛事,观众好评如潮;国家大剧院在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国粹—京剧,观众如痴如醉。
由此看来,北京是中国科学、教育、体育等发达的地方,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让学生谈谈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说明北京是文化中心。
2.北京的位置及其自然环境的评价(难点)
分析:
北京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主要原因是北京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与其地形、气候、河流等关系密切,能够对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准确的评价是对学生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之一。
北京的地形主要以山区(73%)为主,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水陆交通方便,交通位置极佳;这些内容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不仅要看到北京的位置的优越性,还要看到做为大都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案:
读图分析法
第一步:
展示北京市地形图、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颜色判断,其东南部为绿色的,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形为平原,根据注记,知道是华北平原;西北的颜色为橙黄色,说明地形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大,故判断为山地,根据注记判断,主要是太行山余脉西山、燕山山脉;由此判断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结合处。
从地形上判断,主要以山区为主,平原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地势平坦,比较容易建造城市。
从气候上判断,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气温适宜也有利于人类居住。
从河流上判断,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都是自西北流向西南,提供充足的水源。
从交通上判断,是京杭运河的起点,对外联系方便,向东出山海关可以进入东北地区,从西北出居庸关可进入内蒙古高原,向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向南可进入华北平原,是战略要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归纳小结: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北和西北三面环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年降水量600mm左右。
河流属于海河水系,最终注入渤海,地理位置优越。
第二步:
阅读北京古城城址的变迁图,观察北京古城城址如何变迁,并根据所提供文本资料,分析北京城城址变迁与水源关系。
历史上,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外附近。
城市供水主要来自今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一个天然小湖泊)。
可莲花池水源毕竟有限,随着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水就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元大都与金中都的位置相比较,北京的城址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
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有着比较丰沛的水源,可以统称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和清澈的泉流。
这既为城市新址的建设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同时也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高梁河水系的水源依然不能保证都城漕粮运输,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将大都城西北沿山地区的泉流水源,设法引入今天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然后疏通运渠经大都城再至通州与南北大运河相接,这一段运河称为“通惠河”。
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北京的古城建设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
(2)自辽以来,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
(3)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结论: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北京缺水的问题。
3.历史悠久的古城(重点)
分析:
北京作为我国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应该突出一个“古”字,70多万年的人类史、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年的建都史,都能体现这个“古”字,但是要把这个概念形象地建立起来,需要学生建立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所以应该从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着手,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的认识水平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解决方案:
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第一步:
展示年代递进、层次清晰的图片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直觉感受北京的历史古老、文化绵长。
北京是著名的“北京猿人”的故乡,距今已经有70多万年,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时,这里已经形成聚落中心,称为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世纪,蓟城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
以后,金、元、明、清各代先后在这里建都。
第二步:
组织活动──“我来介绍北京的文化古迹”,比一比,看谁说的多、说的好。
鼓励学生从课本以外获取资料,或者是根据自己旅游所得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回答,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仅让学生了解课本上北京的名胜,还能开阔视野。
过渡:
这些名胜古迹体现了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这些名胜古迹也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下面我们一起到故宫去看一看。
第三步:
阅读材料──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
提出问题:
(1)北京旧城形成于哪些朝代?
(2)旧城呈现哪个汉字的轮廓?
(3)哪些建筑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
(4)哪个建筑位于旧城的中心?
体现了什么样的帝王思想?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而理解北京旧城作为古都所具有的独特性,从而激发旅游的热情。
第四步:
小组讨论──参观故宫的游客数量剧增,给故宫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
大家想一想,通过哪些途径可以缓解这种压力呢?
引导学生讨论,从限制游客人数、限制游客不文明行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名胜古迹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要注意保护。
4.现代化的大都市(重点)
分析:
北京由于其特殊的职能,使得北京必然要向着现代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教材先是通过四幅图片,分别展示了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的景观,充分地说明北京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职能,应该包括金融、商业等职能,然后通过北京的市区交通的图文介绍进行分析便捷的交通是其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保障,从而了解北京城市发展的成就,通过观察首钢旧址、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图片,理解在北京城市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做法。
解决方案:
直观教学法、分层提问法、小组合作讨论。
第一步:
展示中关村等图。
观察上述四幅图片,思考:
这四幅图片分别展示了北京城市现代化大都市的哪个方面?
说明了北京是否具备了现代化大都市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商务、金融、科技等方面去分析,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称为中国的“硅谷”;
第二步:
展示北京市市区交通图,结合教材40页内容,带着问题思考。
(1)北京市区快速道路网主要由哪两种类型的交通干线构成?
分别有什么作用?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从环形和放射状两个方面思考,环形公路把主要放射状交通路线连接起来,放射状交通干线使得中心城区的对外联系更加便捷。
(2)北京市与外界的交通有哪些?
引导学生从铁路、公路、航空等方面思考并回答。
明确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说明北京对外交通联系方便。
(3)继续观察,图中红线是二环路,结合明清北京城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从北京城市的历史对今天的布局有着重要影响,并补充二环路上的永定门城楼图片,理解北京在城市建设中是怎样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说明这是后来又补建的。
(4)观察首钢旧址、皇城根遗址公园图片及文字说明,为什么首钢要迁出北京,首钢旧址改建成首钢工业遗址,又体现了什么?
皇城根遗址公园,体现了北京的什么城市理念?
引导学生从减少空气污染、增加绿地面积、更加适合人类居住方面思考回答。
(5)小组合作讨论:
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是拆除还是保护?
引导学生从各类人群的讨论中去分析,理解四合院和胡同存在的价值以及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们的合理诉求,根据学生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明确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要注意保护,但同时要照顾到生活在四合院人群的生活。
归纳小结:
现代大都市应该是具有交通快捷、信息灵通、绿色环保宜居的城市,同时还应该拥有过去和未来。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济南实验初中 燕 静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2.知道北京的历史古迹和城市职能。
3.能举例说明北京城市建设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能力和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
2.养成辩证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正确的人地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区位优势。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思考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2008年奥运会音乐片《北京欢迎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北京文化。
(一)相约北京
1.情景创设:
展示中国初中生地理知识竞赛邀请函。
2.下发回复单,组织活动
要求:
就近四人一组为单位,根据回帖内容学生小组限时讨论,并填写自己的回复单。
3.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采用一组回答,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组间交流。
4.师生总结:
完成分析古城城址变迁的活动,以突出北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充分利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互助学,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北京的自然环境。
提出北京成为古都的优势这一问题,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领会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过渡:
同学们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对于参加北京竞赛游肯定有一定的信心了,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吧。
(二)走进北京
1.城市职能:
下列图片,反映了北京作为首都有哪些城市职能?
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结: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古城:
景观判断:
播放图片,学生抢答。
比一比,谁知道的名胜古迹多?
小结:
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3.现代都市:
播放视频《一条商业街的沉浮》
提问:
北京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你能从视频里发现北京城市建设在哪些方面有很大的变化或者取得成就呢?
学生回答:
城市面积和功能区、面貌、交通、产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读图:
读课本图6.48北京的重点功能区。
提问:
北京具有哪些功能区?
根据功能区的分布,判断城市地域面积有何变化?
归纳:
北京城区面积不断扩展,城市功能区不断完善。
播放视频:
《北京地铁》
读图提问:
读《北京的市区交通图》思考:
北京市内交通的特点是什么?
北京对外交通有什么优势?
小结:
北京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设计意图】以图片和视频资料为主,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建设北京
过渡:
表面上北京是现代大都市,但内心却有抹不去的古朴和怀旧。
闲庭信步在逐渐逝去的胡同里,走进那热气腾腾的涮肉店,仿佛那才是真正的北京城。
1.北京风情:
配乐播放北京胡同素描图,让学生感受北京古朴的民风。
小组讨论:
在北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传统四合院和胡同是拆除还是保护?
2.宜居城市
案例分析:
“首钢”迁出北京
材料一:
2005年2月28日,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作出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省唐山地区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
材料二:
首钢搬迁示意图。
(1)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是什么?
(2)北京容易发生雾霾天气,这一现象从自然原因分析是哪类天气活动造成的?
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3)曹妃甸位于唐沽新港和秦皇岛港之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厂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具有哪些区位优势?
小结:
北京市关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建设宜居城市的做法。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北京城市建设的做法及其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以及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四)畅谈收获,感悟提升(结构化和思想式板书展示,老师上课时也可以自己创造有特色的板书)
《祖国的首都──北京》课标解读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学研究室 李向华
一、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
北京可以承载以下2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1条: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环境与发展1条: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活动建议】
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说明】
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标解读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以下内容: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同时降低了难度。
其他各条仅做了个别词语的修改,使语言表述更准确。
另外,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活动建议”进行了删减和整合,新增了“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建议。
“说明”中明确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并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北京的地理位置,除了要了解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还要了解其与各种地形区之间的位置关系。
首先,北京的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对北京的气候有直接影响;其次,北京背靠群山、面向平原的位置,对其成为古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其现代化的大都市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主要是指其地形、气候、河流等状况。
其中,关于北京的气候,教材中虽然没有提供相关的地图或图表资料,但是,气候对北京的环境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议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认识北京的自然环境是认识北京的基础,北京的自然环境对北京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以及城市建设成就,从知识层面上看,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过去、现在,并展望未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上看,是要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建设祖国、保护祖国历史文化和环境质量的积极情感。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立足学生的情感提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北京为必学区域,这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应该认识她。
认识北京,包括认识她的自然、经济与文化,包括认识她的历史与现实,也包括对她未来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在引领学生认识北京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她身为首都的特殊的城市职能,关注她厚重的历史文化,这样学生才能在认识北京的同时爱上北京,并为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环境质量的保护身体力行,为北京以及祖国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2.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她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居住在北京市的居民往往以自己住在祖国首都所在地而自豪,北京市以外的居民也往往以曾经去过北京而骄傲。
对北京当地的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家乡,所以,教师把课堂交给他们自己好了。
对其他地区的学生来说,无论去过还是不曾去过,北京对他们来说都不陌生。
倘若班里有去过北京的学生,那就让他给同学们介绍北京,倘若班里没有这样的学生,那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或者观看相关电视节目,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
课后,还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制作手抄报、电子报等形式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北京并更深入地了解北京。
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更不是学习的结束,理想的课堂会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和社会。
(三)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将三维目标融合到一起,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在中国地图、北京位置轮廓图等地图上指出北京的位置和范围,在归纳北京自然环境特征的过程中简单评价北京的位置,理解区域位置对区域特征以及发展的影响,巩固认识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
2.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点,巩固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般方法。
3.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形成热爱首都、建设祖国、保护祖国历史文化与环境质量的良好情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祖国 首都 北京 难点 分析 山东 枣庄 第十一 中学 殷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