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docx
- 文档编号:25905714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95.58KB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docx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大大加快,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双边的、多边的、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向纵深领域延伸。
世界各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国际贸易己难已满足各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要求。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为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跨国经营已是各国企业必然的选择,由于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本行业内比较有实力的大企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跨国经营行为的增加,企业采取何种经营战略,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和实践处于起步阶段,而发达国家具有上百年的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
而近几年,我国实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日益增多,因此,借鉴西方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企业采取跨国经营战略的动因和战略进行系统研究,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可以为企业在具体经营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文从外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总结出了相关的对策和措施。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初。
我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始于1979年,第一家企业是1979年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的“享和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北京风味餐馆,这标志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根据外经贸部的业务统计,2006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截止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93.4亿美元,同比增长353%。
境外资源开放合作也取得初步成效,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基本资源合作项目运作良好,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除了资源类合作项目外,我国的制造业也已走出去。
我国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农业合作等方面也已起步,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例如,海尔集团己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研发中心。
这表明,现在中国企业真正开始了跨国行动,外国向中国投资的单行道将随之逐渐变成双向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实现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践中还存在若干问题,我就其中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企业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速度很快,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就企业内部的管理而言,仍存在不少缺陷。
尤其是国有企业正处于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更显著,主要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等。
1.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
近几年,对外投资主体虽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现在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的国内主体仍然主要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和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公司。
而跨国经营的国有企业,常常出现企业内部所有者代表缺位、产权代表缺失的现象。
国资委作为国家的出资人代表,对国有股权的处置有绝对的权威。
据商务部统计,每年我国境外投资额一半以上来自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大型国企。
国资委的出现已经部分解决了国企改革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但从个体来看,国企内部产权代表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大股东没有到位,中小股东由于自身条件和距离过远无法行使真正的股东权利的情况下,股东大会作为最高的权力机关,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2.“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突出
“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是研究现代公司治理机构的缺陷时经常使用到的一个概念。
主要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控制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筹资权、投资权、人事权等都掌握在公司的经营者手中即内部人手中,股东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在我国企业中由于公司董事会、经理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拥有控制权的企业经营者(即内部人),由于企业内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缺位,有可能凭借自己手中对财产的控制权.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甚至损害出资人的利益。
此外,我国《公司法》赋予公司监事会的职权范围存在不足,没有规定监事会或监事可以公司的名义对董事提起诉讼;没有规定当董事为自身的利益与公司交涉或对公司提起诉讼时,监事会有权代表公司;没有赋予监事会在特定情况下享有直接召集股东会的权力。
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的监控力度,从而使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经常性的监督,导致“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异常突出。
(二)跨国经营中投资结构不合理
1.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三个方面。
(1)从表1可以看出,地区结构上,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大多数集中在美、日、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没有确定一个发展战略的层次和主攻方向。
虽然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但主要集中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港澳地区为主,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明显偏少,不利于市场的多元化。
目前,在香港地区的中资企业已呈大型集团化趋势,但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企业仍以合资为主。
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新建的投资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进入市场的缺点也较突出。
表1我国跨国企业对主要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
单位:
万美元
国家(地区)
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截止2005底年对外直接投资总净额
亚洲
300207
437464
4062904
非洲
31742
39168
159525
欧洲
17092
50502
159819
拉丁美洲
176272
646616
1146962
北美洲
12649
32084
126324
大洋州
12015
20283
65028
总计
549799
1226117
5720562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局,2006。
(2)从表2可以看出,产业和行业结构上,我国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少;侧重于建筑、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的投资。
如在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项目。
在行业结构上,贸易型投资企业比重过多,占投资总额的50%以上,而生产型、资源开发型投资企业加起来仅占投资总额的30%左右。
表2截止2004年上半年我国境外投资的行业分布
单位:
万美元
行业类型
企业数量
百分比
中方投资额
百分比
合计
7178
100.00
996884.61
100.00
生产加工
1854
25.83
26444192
26.52
贸易
3718
51.80
408315.36
40.96
资源开发
177
2.47
156632.48
15.71
交通运输
162
2.26
13749.91
1.38
承包劳务
318
4.43
14142.10
1.45
咨询
181
2.52
16886.83
1.69
农业
155
2.16
15620.99
1.57
资料来源:
《2004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蓝皮书》[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图1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行业图
资料来源: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3)规模结构上,我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占我国GDP的2.6%,而发展中国家该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为5.0%,世界平均水平为16%;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在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以上,项目平均规模为116万美元,这一平均规模不仅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约45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
规模结构的层次低下,限制了投资项目规模经济的实现,成了制约我国海外投资发展的瓶颈。
2.跨国投资效益不尽人意
我国多数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时,仅把跨国投资看作是一种随机的行为,缺乏真正的跨国经营意识和打开海外市场的战略目标。
因此我国跨国投资的效益并不尽人意。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海外企业中赢利的55%,盈亏持平的占28%,亏损的占17%,总的形势是好的。
但是从深层加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海外企业基本上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状态,即赢利可观和亏损巨大的企业占少数,大部分则处于一种略有赢余、保本持平或少量亏损的状态。
因此,无论是长远利益还是规模效益,我国跨国投资的效益都没有与投资的动机与目的相适应。
图2投资效益状况图
资料来源: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三)缺乏跨国经营相关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的跨国经营尚缺乏高素质人才。
人才匮乏是我国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
发展跨国经营不仅需要金融人才、法律人才、财务人才、技术人才、广告人才,更需要有战略头脑,懂现代企业管理、懂国际营销的一批跨国经理阶层。
然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仅为3611人,人口文盲率达到6.72%,专门人才占全部从业人口的5.5%,这个水平约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
并且我国主要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的5.7%,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还不足40%,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较为短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7.5%。
同时,人力资本的利用率比较低。
在跨国经营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仍有为数不少的人学非所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不得其事、用不得其长”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与闲置。
除此之外,人才本土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所有的本土化最终都需要本地人才来实施。
即我国企业在国外的公司需要聘请当地的人才来经营管理,更好地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
截至1998年底,全球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约有3500万人。
大量资料表明,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的失败率很高,美国外派人员中提前回国的比率大致在10-80%之间,而且派遣母国人员的成本太高,又与当地雇员、群体(政府、供应商、顾客)存在沟通上的障碍。
我国的外派人员往往缺乏英语和法律方面的知识,被派到海外后通常是第一年学英语,第二年学专业,第三年工作刚上手,就要准备回国了。
因此,实施人才本土化要放在中国跨国公司人才问题的重要一环来执行。
(四)国家对企业跨国经营支持力度不够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只是企业本身的事,国家给予企业以商业的、政治的、外交的支持已是通行的行为方式和司空见惯的行为准则。
我国企业总体上正处在转换机制、探索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阶段,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无论是实力,还是国际竞争经验都处在相对稚弱的阶段。
更多地要依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走出去”的道路才能更顺畅一些。
然而,通过商务部对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
在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困难中,有40%直接与政府有关,如我国政府对海外投资管制和外汇管理制度较为严格。
根据规定,中方境外投资在1O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外经贸部审批,凡需要向中央申请贷款(包括外汇、人民币)的项目,均由外经贸部审批,必要时会同国家计委审批。
在境外项目的审批程序上比较繁琐。
其次,我国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立法中也存在问题。
立法层次低,形式散乱,缺乏系统性。
现行有关海外直接投资的立法仅仅是国务院各部门内部规范性文件,很多没有上升到行政法规和法律的高度,目前共有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国银行等部门权属零星制定了10多个涉及海外直接投资的规范性文件,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
在实践中出现海外企业受多重主管,审批程序烦琐,期限冗长的现象。
各个参与海外企业设立、人员出境、资本运营的部门都从各自关心的重点出发,导致审批标准不一。
(五)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国际风险不断增加
近年来面临的国际风险不断增加,跨国经营既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利润,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的国际风险。
其中以政治风险和文化风险为主。
1.政治风险
目前,除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外,我国以对外直接投资为核心内容的跨国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政治风险上。
所谓政治风险,又称非商业风险,是指与东道国政治、社会、法律有关的、人为的、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它是所有跨国经营企业都涉及的风险。
企业投资期限越长,政治风险也越大。
政治风险,传统上划分为战争和内乱风险(政治暴力风险)、征收风险、汇兑限制风险(转移风险)、违约风险、延迟支付风险5类。
当前,就全球而言,传统战争风险和内乱风险正趋向降低,转向和平环境中的政治暴力风险。
但在中亚地区,美国占领阿富汗后,安全局势仍然非常严竣,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阿富汗的员工就曾遭到绑架。
在中东地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恩怨未曾止息,随时濒临战争边缘。
目前美国和伊朗又有开战的倾向,这将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在伊朗的投资,自然也影响到中国企业对伊朗企业的跨国并购。
在非洲,2006年中海油和中信集团都并购了尼日利亚的石油公司。
2007年1月,中国在尼日利亚的技术工人在驻地遭武装歹徒劫持。
近年来,政府干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因为受中国威胁论影响,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经营商业行为。
例如2005年年初,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挂牌出售。
6月22日,中海油宣布185亿美元全现金的收购要约时,雪佛龙的出价低20亿美元,并且是现金加股票。
但美国众议院还以398票对92票通过了一项不具约束力的法案,以威胁损害美国国家安全为由,敦促布什政府对中海油竞标进行严审,导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克公司失败。
2.文化风险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还来自文化的风险。
文化风险就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由于文化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之中,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文化冲突有时会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文化风险的正确认识与系统分析对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风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在企业外部跨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的文化风险;一是在企业内部跨文化管理活动中的文化风险。
就外部来看,文化风险又可以分为针对来自不同文化消费者的市场营销风险和针对来自不同文化合作者的市场合作风险。
如曾在中国国内有名的“白象”牌电池出口到国际市场,其品牌就直译为“white elephant”,这种质优价廉的电池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状况却很不理想。
后经调查发现“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还有累赘物、废物的意思,正是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差异,而企业却未能正确理解销售国的文化,对消费者习惯不了解,造成“白象”牌电池的销售失败;就内部来看,文化风险主要是针对来自不同文化雇员的管理风险。
如联想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后,曾赴美国招聘了一批精英担任中层职务,但不久后这些人却纷纷离职。
其中主要原因还在于中美企业文化上的矛盾冲突,如美国员工认为中国员工每天早晨做广播体操、开大会之前高唱公司歌曲等行为是不可思议。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障碍的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较晚,海外企业发展很快,客观地分析,我国的海外企业总体上讲还未形成真正的规模和系统的发展模式。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事业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的并不是很好。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内部障碍
1.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从国际上来看,驰骋国际市场的外国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是非国有企业。
近年来.我国非国有企业虽有较快发展,但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体地位的仍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与当今世界通常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相比,在企业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差距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规模、市场占有率、企业增长速度等指标上,而是更多地表现在企业制度的差距上。
经过了2O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国有企业,其内部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仍不健全,并存在着不少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痼疾”。
再者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企业从传统的计划管理方式向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过渡,产权改革尚处于探索过程,尽管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但并没有形成稳定、明晰和高效的产权机制,致使经营效率低下。
2.对跨国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对跨国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误区。
一是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力薄弱,现代化建设需要引进大量资金,发展海外投资容易造成国内的资金短缺。
二是认为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企业尚不具备对外投资的实力。
三是认为当今世界经济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很大,而我国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不宜发展跨国投资。
同时企业跨国投资的信息不灵。
目前,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境外投资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尽管我国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试图更好地为跨国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以降低企业成本,但目前,我国现有的信息系统对国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功能都很弱,尚不能全面地向企业提供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有关法律法规、政府投资政策、金融外汇市场状况及海关政策等服务。
3.人才培养缺乏
我国教育体系在培养应用人才方面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办学,并且人力资本投资方向与经济需求经常发生偏差,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严重。
同时,我国的培训市场仍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无法满足跨国经营企业的需求,从培训公司提供的培训内容来看,大多数只是翻译些国外资料,层次尚浅,且未成体系,没有与中国的外企管理实践很好的结合;从培训者本身的素质看,缺乏一支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就培训方式而言,我国市场上的人才培训公司采用得最多的讲座方式,而外资企业大多采取案例教学。
用人制度不合理。
人事制度不灵活,单位用人存在固定化倾向,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口、档案、身份、福利保障制度是人才流动的绊脚石。
其次.人员频繁调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据了解,中国公司的工作人员平均每2~3年调换回国,这样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又影响企业发展。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经理人员只关心企业在自己三年任期内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外部障碍
1.政府对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在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发展初期,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多年来.相关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滞后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主要包括:
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开展跨国经营已与国际大环境格格不入;政府对海外投资提供的信息和指导性措施不足;政府职能越位,政企职能还没有完全分开,出现政府既是出资人又是宏观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政府对外投资审批繁杂,过分严厉、时间长、效率低,政府对海外投资监管不利,以及对外投资审批中存在所有制歧视等等。
2.风险意识薄弱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速,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深入,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逐步加大,尤其是巳经发生的多起诸如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中国工人在阿富汗被杀害等震惊世界的事件,凸现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改善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进行海外投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结合我国产业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着眼全球,以资源、市场、效益为指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稳步发展,讲求实效,发挥优势,集中有限的资金,有重点、有目标,有步骤地推动境外投资事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维护国家利益相结合,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各类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改革的方向。
而在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原有经济体制的延伸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使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关重要。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又以产权制度的建设为核心。
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并在次基础上摒弃传统企业组织形式,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即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确定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互相依托、互相制衡的监督制约机制。
形成以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以董事会为决策系统,以监事会为监督系统、以总经理为首、以行政管理人员为执行系统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调整投资战略
跨国投资必须有明确的战略定位。
企业投资的战略是否恰当,目标定位科学与否,关系到海外企业的生存与壮大。
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在充分了解国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
应当明确跨国投资的近期目标是弥补国内能源和原材料的短缺,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管理方法和经验;中远期目标则是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成为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跨国公司,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服务。
因此,企业国际化的战略规划必须围绕上述目标,采取“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积极稳妥,层层推进”的策略,客观地制定企业短、中、长期的经营目标、营销策略、组织战略和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进步和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
关于调整投资结构,实行多元化战略。
首先,实行投资区域多元化。
我国的海外投资集中在港、澳、美、日等国家和地区,这几年虽然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但总体上仍然偏少。
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把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放在我国跨国经营的重要位置上。
因为同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能为这些国家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投资行业多元化。
过去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餐馆、承包工程、金融保险及咨询服务等服务行业,这几年延伸到资源开发与加工业,今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高科技领域,如航天科技、核能、生物工程等领域。
最后还要加强对跨国投资企业的信息服务。
第一,可以利用我国驻外机构,跟踪和收集当地的经济信息和涉外法律等信息,并及时反馈到国内;第二,可以通过与国际著名的咨询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和业务往来,收集国际市场行情;第三,还可利用当地的商业协会或行业协会来收集投资信息;最后,由国内外信息中心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企业 跨国 经营 存在 问题 分析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