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强化练精选 19.docx
- 文档编号:25888890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43KB
高考语文专题强化练精选 19.docx
《高考语文专题强化练精选 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强化练精选 19.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强化练精选19
训练三 佳句赏析
练前提醒
赏析佳句常见的提问方式:
请赏析某一联(句);赏析某一联(句)的妙处;赏析某联(句)的表达效果。
“赏析”是题干关键词。
赏析从四方面入手:
①手法。
(最常考的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
)②内容。
(写了……内容,或者……情景。
)③情感。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奠定了某种情感基调,或渲染了……的气氛。
)④结构。
(与题目或前后某个词语对应;引出后面某处内容;为后文抒情做铺垫;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
阅读文签:
七律+山水田园
云门道中晚步
[宋]李弥逊
层要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充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读懂点睛:
前三联写“晚步”,置身“图画里”,尾联变为“醉酒老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铺陈了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山转岗回”“步随”“独绕”等字眼,点明了行动轨迹。
B.首联总写诗人云门道中所见,以“暗东西”“路更迷”紧扣诗题中“晚步”二字,勾勒出傍晚山林幽深晦暗的概貌,为下联展开具体描述蓄势。
C.颔联从诗人主体活动的角度运笔,出句与对句以“望”和“步”分别领起描绘景象,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更为阔远,笔力新巧,推陈出新。
D.尾联描写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的醉酒老叟相映成趣,与卞之琳《断章》中主客体位置调换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D
解析 “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的醉酒老叟相映成趣”错,尾联中扶着青藜杖的“醉酒老叟”就是诗人自己。
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
答:
审题要点 题目的关键词是“颈联”“赏析”“精妙之处”。
读诗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要通读全诗,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颈联的内容。
诗题中的“晚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诗中所写之景是诗人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并且体现着“移步换景”的特点。
颔联写游云向落日奔驰,也是因自己沿着溪流前行而生出的错觉。
诗人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阔远,辞意新颖,不落俗套。
答题点拨 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首先需要确定其表达方式,颈联显然是景物描写,所以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上句写樵夫砍柴归来,远处的野火熄灭,孤烟散尽,这既是远景描写,又体现出画面的动态之感;下句写春耕已疲的牛卧在田间休息,小麦还显得很低,相比上句来说这属于近景描写,同时又是静景。
另外,颈联对景物的描写较为直接,并未有过多的修饰雕琢,这属于白描。
明确了描写手法,再联系景物特征和诗人的心境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上句写傍晚时分,樵夫砍柴归来,远山上的野火渐渐熄灭,最后一缕孤烟也冉冉散尽,为远景动态描写。
(2)下句写困乏的耕牛僵卧在犁边,早春时节,田里的小麦还显得很低,为近景静态描写。
(3)此联采用白描手法,将农事活动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紧扣诗题中的“晚”字,描绘出一幅清新优美的山村春晚图,表达了诗人悠闲愉悦的心绪。
(每点2分)
白话译诗
森林茂密、山峰重重、暮色苍苍,峰回路转更叫人迷茫。
目光随着游云追逐那夕阳,脚步跟着山水向前面的小溪流淌。
樵夫下山了,那篝火已熄灭,浅浅的麦地里,牛儿卧在犁旁。
在美如辋川图画的景致中,有一位白发老翁醉扶着青藜手杖。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
阅读文签:
七律+托物言志
野 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 ①省:
记,忆。
②紫云:
指代中书省。
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
③霜栽:
野菊。
读懂点睛:
本诗托物言志,“志”全藏在“物”中。
读时注意描写“野菊”心迹的词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答案 B
解析 “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错,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4.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6分)
答:
审题要点 题目的关键词是“微香冉冉泪涓涓”“赏析”“妙处”。
读诗指导 开篇点出野菊生长环境的压抑,也正是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微微香气,难免它要清泪涓涓。
答题点拨 解答此题,要认真思考“微香冉冉泪涓涓”的精妙之处,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运用、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回答。
注意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
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
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
含蓄形象。
④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
⑤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做铺垫。
(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白话译诗
从一片苦竹园漫步向南,来到起伏的椒坞边;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似泪珠点点。
令人同情的野菊寂寞无伴,如同寒风中飞行的孤雁;满腹惜花的心情有口难言,怎忍心托付暮蝉?
一条弯曲的小路笼罩在今日夕阳的余晖中,我独自走来,不停徘徊;一只酒杯与我亲密相伴,乘着酒兴追忆往事。
紫云新苑正在移花装饰,野菊却受人轻怠,无人选栽,被排斥在御筵之外。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
阅读文签:
五律+为国效命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注]
李 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注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时期。
读懂点睛:
(1)关注颈联明写景象,暗写时局。
(2)关注尾联借“侯嬴”自比。
侯嬴,战国时魏国隐士。
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信陵君引为门客。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军围赵都邯郸,魏王使晋鄙率军救晋。
鄙畏秦,屯兵于邺以观望之。
侯嬴向信陵君献计,并荐力士朱亥。
信陵君至邺,使朱亥击杀晋鄙,窃得兵符夺其兵权,遂解邯郸之围。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盛赞升州,从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写升州历史悠久和江山多娇。
B.颔联巧妙地称颂王忠臣人贤名高,天子“借”此“忠臣”以治国抚民。
C.颈联借用“一边静”“万里清”的海江之景象,写天下安定太平的盛况。
D.本诗以赞其地起,以颂其人承,以言时局转,以抒己怀收,脉络清晰。
答案 C
解析 “写天下安定太平的盛况”错,诗人说“一边静”“万里清”指的是时局,表达了诗人对北方仍不平静的极大关注。
6.本诗的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分)
答:
审题要点 题目的关键词是“尾联”“赏析”“精妙之处”。
读诗指导 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诗歌内容。
首联从纵横方面着眼,说这里是六朝的古都,是“三吴”地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以表现其江山多娇,物华天宝。
地灵则人杰,因此颔联紧承首联而颂王忠臣其人。
颈联放笔而涉及江海。
上句的“一边静”,下句的“万里清”,从字面上看,写的是海与江的景象,实际上说的是时局。
虽然“长江万里清”了,但是“巨海”才只有“一边静”,而非全静。
尾联,诗人用侯嬴向信陵君献策窃符救赵的典故,自比侯嬴,表现想要为国效命,在平定北方叛乱中建立功勋的愿望,希望获得被赠诗的王忠臣的理解和支持。
答题点拨 解答时,一般要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分析。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的意思是你应该还需救赵良策,不要忘记我这个侯嬴的存在。
从手法上来看,“侯嬴”是用典,据《史记》记载,侯嬴是战国时魏国人,已经七十岁了还在大梁夷门当个看守小吏。
信陵君赏识侯嬴,把侯嬴奉为上宾,后来侯嬴为信陵君出谋划策,帮助信陵君救了赵国。
从内容上来看,这里李白以侯嬴自比,把王忠臣比作信陵君,是希望自己能像侯嬴得到信陵君的赏识一样,受到王忠臣的重用,表达了诗人想要为国效命、建功立业的愿望。
答案 尾联意为:
你应该还需救赵良策,不要忘记我这个侯嬴的存在。
(2分)诗人借典故自比侯嬴,虽晚年漂泊,但仍希望获得王忠臣的任用;(2分)尾联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想要为国效命、建立功勋的愿望,格调陡升。
(2分)
白话译诗
这里是六个王朝的国都,三吴中秀丽的京城。
贤人就应委以重任,天子也要借助你的高名。
汪洋大海宁静了一边,长江万里得到了澄清。
你也许还需救赵良策,不要遗弃我这个侯嬴。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
阅读文签:
七律+莫负自然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 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读懂点睛:
抓住“暂息”“吟辞”“惆怅”“回首”等词语,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诗歌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答案 B
解析 “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烟霞”,泛指山水、山林。
“去”,离开。
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8.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6分)
答:
审题要点 题目的关键词是“结合全诗”“赏析”“颈联”。
读诗指导 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游记诗。
颈联是直接写景:
竹门半开半掩,寺院的晨钟声隐隐回荡,松枝在雨后显得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出一幅幽深、静谧、出尘的山林清晨图景。
答题点拨 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
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看,是“借景抒情”;从意象的选取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诗人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从结构上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答案 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的晨钟声在隐隐回荡,雨后的松枝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气氛。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
“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
“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中的“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
“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如有其他答案(如“以声衬静”“视角俯仰”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白话译诗
暂且停下劳累的生计,休息在树丛间。
离开后,又将为世间无限的烦恼所扰。
吟着歌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心里觉得辜负了这水石静美的秋景。
竹门半开,钟声来绝,松林雨后更加静谧,鹤群刚刚返回。
明天早晨会因离别而倍感忧虑惆怅,只能在尘世间回首望一望此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 专题强化练精选 19 高考 语文 专题 强化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