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论文.doc
- 文档编号:2587937
- 上传时间:2022-11-02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48.50KB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doc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域经济发展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新形势下加快湟中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内容摘要:
近几年来,虽然湟中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其中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现代农业基础薄弱、投资增长难度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
今后应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用足用好中央支持“三农”的政策,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的文章,积极扩大县域开放、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活力,以此积极促进湟中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努力实现湟中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提升全县人民幸福指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加快发展、湟中、县域经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大背景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湟中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地区幸福指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湟中经济发展的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当前湟中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流域中上游。
全县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县境三面环围西宁市。
县辖10镇5乡、13个社区居委会和393个行政村,总人口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8%,有藏、回、蒙古、土族等少数民族1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县耕地面积92万亩,林业用地11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28万亩,林木覆盖率21.6%。
近年来,湟中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县域经济阶段性发展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依托优势,发挥特色,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项目建设和投资力度,狠抓园区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全县“一统三基”和“四个发展”战略为重点,坚持富民强县的发展理念不动摇,突出重点抓产业,加快发展抓统筹,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使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8.24亿元,增长15.6%;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亿元,增长21.7%,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7亿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974元,增长18.3%。
全县蔬菜、蚕豆、油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6%,温棚总数达到1.63万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8万亩,销售蔬菜27万吨,占西宁市自产蔬菜销售总量的41.5%。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家、小微企业达到840家。
青海藏文化馆、“吉祥八宝”等旅游景点相继建成,塔尔寺景区成功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实现文化产业销售收入3.8亿元,“八瓣莲花”被认定为全省第一个文化旅游产业中国驰名商标。
《湟中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通过省政府批复,完成了174个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
投资13.5亿元完成了鲁云公路、西塔高速公路匝道口改造等一批重点道路工程,开通城乡客运公交线路24条。
2011-2012年全县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达到39.5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6.5%。
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7%、80.7%。
2011-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5000余人,累计劳务输出31.34万人次,实现劳务性收入15.49亿元。
在321个村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1个村1042户,24.8万人实现脱贫。
累计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5万户,建设奖励性住房2.2万户、廉租房350套、公租房85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374户。
虽然湟中县近几年来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根据目前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区外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工业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薄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缺乏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支撑点的发展压力还很大;经济发展的潜力主要来之工业,园区工业经济占比较大,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总量和速度,尤其在区外经济发展中缺少重大项目的支撑。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副产业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村劳动者素质有待更大提高;特色产业虽然初具模型,但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不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保持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特别是浅脑山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温室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特别是深冬温室建设每栋投资近5万元,但财政专项资金投资少,农民自筹资金大,资金筹措困难;畜牧业投入不足,养殖户从金融部门贷款难度很大;养殖基地建设用地审批难度大;实施的项目规模小、专项资金少,难以满足养殖场户需求。
(三)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难度加大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根本,是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今年我县投融资渠道还不宽,项目配套资金缺乏,社会投资不够活跃,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难度较大。
(四)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
特色旅游产业开发不够,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
服务业比重小、发展慢,导致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农民收入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消费增长最重要的方面。
尤其是收入在城乡、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减负增收的难度很大。
收入增长的缓慢和差距的拉大,不仅制约了消费,也加大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将从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影响发展。
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服务业根基薄弱。
服务业发展速度、层次、水平不高,中心城镇规模偏小,服务业功能不强,购物、餐饮、娱乐、医疗等服务业严重外流。
房地产和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信息服务、科技孵化、仓储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乏力,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这些极大地制约了第三产业及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今后湟中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鉴于湟中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湟中县应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深入实施各项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特色新兴产业,发挥优势促对接,改善民生强基础,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攻破难点,积极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用足用好中央支持“三农”的政策,发挥制度安排对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放大效应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是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
用好用足中央的政策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防止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资源要素外流给农业和农村带来不利影响。
要围绕化解“三农”矛盾和问题,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合理的工农业交换、城乡产业布局和城乡资源分配关系,把中央安排“三农”投入的专项资金用好。
要根据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要求,围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投资领域来开展工作,利用投资的拉动效应,使投资倾斜政策能在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用。
(二)科学利用内需拉动力,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使农村需求升级对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的保证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根据农村市场、农村消费环境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千方百计抓住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增速加快、消费规模扩大的契机,努力使消费成为保证县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拉动力。
一要因势利导,用足用好中央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
二要因时制宜,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流动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
三要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需求结构升级。
(三)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着力突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难点,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根据我国工业化“内外双源”和“内外兼具”的模式特点,深入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大力控制资源型的、铺摊子型的、过度外延型的工业化,不断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县域工业发展定位。
第二,抓住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的机遇,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三,增强县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按照生态规律,体系。
第四,抓好县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第五,加速县域人力资本的积累。
(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加快转变方式的有效途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
在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要根据我国目前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还很落后的现状,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要在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聚集过程中加强政府、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建立多主体的就业联盟,完善促进就业与创业的市场机制,鼓励返乡农民就地创业。
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因地制宜,有选择性的发展小城镇,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要根据各地县域气候、土壤、生态、资源等情况,把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小城镇数量扩张很快,但规模偏小,尤其是人口在1万以下建制镇数目偏多的现状。
要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交通便利顺畅、环境优美宜人、地域特色突出、产业构成合理、社会和谐稳定的各式各样的旅游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民族文化欣赏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类中心镇。
(五)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的文章,持续拓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与领域
要使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联结起来,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必须在用足用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的过程中,把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发展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