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气层的结构.docx
- 文档编号:25872443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15.16KB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docx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大气层的结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按热力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对流层仃roposphere):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赤道附近为17-18km;
在中纬度地区为IO-12km,高纬度为8-9km。
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三层。
在0.6〜1.5km以下叫扰动层(或者叫摩擦层);2m以下叫贴地层;扰动层以上称自由大
气.这里平均温度在17〜-52°C.
二,平流层(Stratosphere):
从对流顶层(tropopause)到约55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这里气流呈水平运动,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2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在高约10〜60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故使这里的平流层温度升高。
这里平均温度在—3C.
三,中间层(Mesosphere):
从平流顶层(stratopause)到距地面85km高度称为中间层。
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这里也是电离层的底部,流星,极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93C.
四,热层:
从中间顶层(mesopauce)到约600km称为热层。
顶部温度可达1000k°(太阳大年可达
2000k°).电离层的中上部都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1727C.
五,逃逸层(Exosphere):
600km以上叫逃逸层又称外大气层.它的边界可达6400km.温度可达数千k°,
这里有极光,流星.
按电磁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层分层(电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中性层(Neutrallayer):
对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分子基本没有电离,以分子状态存在,空气呈中性.二,电离层(ionosphere):
在中间层,热层里,由于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气体分子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D,E,F1,F2)具有不同电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
这里也是我们DXers非常关注的地方,掌握它们分布,变化的规律,才能了解无线电波在这里传输的特性.
三,磁层(Magnetosphere):
在逃逸层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地球大气物质,只分布着地球磁场和被其捕获到太阳风粒子,磁鞘(Magnetosheath)目前可以看作地球大气层的边界了,因为再向前(太阳方向)已经是太阳与星际物质的范围了.
下面是一张大气层的温度(Red)与电离度(Blue)的分布曲线图.
5ij
Sfrstopause
02onoephEr^
W
STitOiph«r«
Tropo凹雷巴V
电mjjaphere*
I[[III
101OS10:
1O4-1O51Oe
Electronconcentration
f'L'^ld-T-OHIJieuw&&luglac
•II
5
SDO3»0mo
Temperature(*K)
oo
2
这张是中文的:
然层
0+0
中绘
匚二平说层預
¥涼民
E曜山
:
二中何崖腹一誉?
辺去—
V均匀用
暉尹二
100200300
SRfK>
900
O
O
£
*nK+iS«.电?
#?
)£■化学组成的香岂号布
在太阳风作用下,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个图对于理解太阳与电离层的关系非常重要!
(下次继续谈)
lobes
大气层的构成
大气层由对流层(距地球10千米左右)、平流层(10-55千米)、中间层(55-80千米左右)、暖层(80-500千米左右)、逃逸层(500千米以上)构成。
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底层。
在这个区域内,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在11千米附近,温度下降到-55oC。
在对流层,大气的活动异常激烈,不断上升、下降,甚至还会翻滚。
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多种多样复杂的大气变化。
风、云、雨、雪、雾、露、雷、雹等,都发生在这个对流层。
所以有人称这层为气象层,对流层的最上部叫对流层顶。
平流层的范围为从对流层顶向上到55千米附近在这个区域内,温度不再像对流层里那样不断下降。
温度在开始阶段几乎不发生变化,然后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平流层顶,温度可达到-3〜-7oC。
平流层的空气成分几乎不变,没有
水汽与尘埃,经常是晴空万里,能见度很高。
平流层中的臭氧比较多,在25千
米高处臭氧最多,形成了所谓“臭氧层”。
臭氧能强烈地吸收紫外线,它对地球上的生物非常重要。
中间层的范围为从平流层顶向上,也就是从50〜80千米左右。
在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约在80千米左右达到最低点,约为-90oC左右。
暖层的范围从中间层向上,也就是从80〜500千米左右。
暖层的温度随高度迅速上升,可达到1000〜2000oC。
在这层,空气非常稀薄,而且还有多处气体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俗称电离层)。
500千米以上的区域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
逃逸层的层顶就是地球大气层的顶。
在这里地球的吸引力很小,加上空气又特别稀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的机会很小,因此空气分子像一颗颗微小的子弹高速地飞来飞去。
它们一旦向地球的上方飞去,就会进入碰撞机会极小的区域,最后离开地球。
按热力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对流层(Troposphere):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
赤道附近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高纬度为8-9km。
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三层。
在0.6~1.5km以下叫扰动层(或者叫
摩擦层);2m以下叫贴地层;扰动层以上称自由大气•这里平均温度在17~-52C.
二,平流层(Stratosphere):
从对流顶层(tropopause)到约55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
这里气流呈水平运动,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
3C.
2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在高约10~60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
因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故使这里的平流层温度升高。
这里平均温度在-
三,中间层(Mesosphere):
从平流顶层(stratopause)到距地面85km高度称为中间层。
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这里也是电离层的底部,流星,极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93C.
四,热层:
从中间顶层(mesopauce)到约600km称为热层。
顶部温度可达1000k°(太阳大年可达2000k°).电离层的中上部都在这里.这里平均温度在1727C.
五,逃逸层(Exosphere):
600km以上叫逃逸层又称外大气层.它的边界可达
6400km.温度可达数千k:
这里有极光,流星.
按电磁学垂直分布对大气层分层(电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一,中性层(Neutrallayer):
对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分子基本没有电离,以分子状态存在,空气呈中性.
二,电离层(ionosphere):
在中间层,热层里,由于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气体分子
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D,E,F1,F2)具有不同电子
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
这里也是我们DXers非常关注的
地方,掌握它们分布,变化的规律,才能了解无线电波在这里传输的特性.
三,磁层(Magnetosphere):
在逃逸层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地球大气物质,只分布
着地球磁场和被其捕获到太阳风粒子,磁鞘(Magnetosheath)目前可以看作地球大气层
的边界了,因为再向前(太阳方向)已经是太阳与星际物质的范围了.
下面是一张大气层的温度(Red)与电离度(Blue)的分布曲线图.
ElectrcnCmcenirabm
Tehioeiutire
fa飯udk-o{山世仙yd右互OJd
Mesflpxiise
Q賈第ion
□2ensphere
smtoo"<
色im\
TropQFDberf*
Aiegjcm
oo
〔毛)总~不
1CI102计10110510e5[)D3D0IDO
Electronconcennaionttm'3)"fenperamrefK)
CB3PVM
八62S
00
£
10QZOO300
大气雁申混鹿、电予密駐•比學组农的喬直分布
按吒渥垂直分布分层一热分层
在太阳风作用下,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个图对于理解太阳与电离层的关系非常重要!
更加可以看出温度在各层之间的交替变化
Earth$Atmosphere
■—Ouier
3pace
400mi640km
Ionosphere
Auroras
He^o^phere
StratQ3ph&re
Tropasphere
5U
mi
80km
玉1
mi
50km
11
mi
17k(n
Ozone'UyerWesthtr,,cloud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大气层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