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得体会最新范文.docx
- 文档编号:25871267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69KB
《教育学》心得体会最新范文.docx
《《教育学》心得体会最新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得体会最新范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心得体会最新范文
《教育学》心得体会最新范文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教育学》心得体会1前些天和往常一样在书桌前改作业,不觉头颈似乎有些酸痛,就抬了下头,不经意间看到书架上那本“尘封已久”的《教育学》。
我清晰记得那是我从大二开始就开始翻阅的,那时没有其他想法,就准备想从事教育行业,当一名老师。
看着那本陪伴我半个大学生活的《教育学》,心里自然少不了一些感慨。
当怀着另一种心情打开那本书的时候,看着当年做着的笔记,尤其是当翻到第四章“学生与教师”这一章时,感触油然而生。
转眼从学生身份变成了老师,这大转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虽然我早已在当年做好准备,但当年归当年,如今已成为一名老师,设身处地想还是不大一样的。
从高中就知道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乃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当初我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现在想来稍有些幼稚,有些轻下结论。
其实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学》一书中有明确的阐述: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这六大角色特点无疑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这些阐述在直到我做了一名教师之后才真正会心。
就拿管理者角色来说,教师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学生。
如何很好的管理好全班学生,细至每位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能使他们自觉接受管理,加强自我管理,并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就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来讲,我首先在班里制定了一系列班规,以此来约束、端正各自的行为,以此为戒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赏罚分明,然后召集班干部,做好一系列班干部会议,强调职责、义务等方面的工作,做老师的小助手,也好让他们自己去干,有的放矢,给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自主,让他们去管理下面的学生,当然其余学生也有一定的的权利,就是做好监督工作,即若班干部有做的不当的,有违干部身份的,都可勇于主动指正并批评,严重的可以告知老师再做相应处理。
所以我主要给班级创造一个自主和民主的管理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想我班还是较乐观的,当然这并不是每个班级都适用,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又如再拿朋友角色一讲,我班上大多数学生以好动活泼为主,无论是上、下课都比较积极活跃,但我从小就知道师道尊严,老师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是一副庄重严肃的模样,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
其实不然,正如《教育学》中所说,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向于把老师看作是父母的化身,希望能把他们当做好朋友看待,能和他们一起分享痛苦和忧伤,分享快乐和幸福。
因此根据这一特点,课后,我时常以轻松,欢乐的氛围来跟学生交谈,融入他们当中,以便更深入了解学生,经常能和学生融洽相处,当然课上我也会掌握相应的尺度。
其实在多年后,当上老师,再次翻阅那本《教育学》时,情绪总会有些波动,倒不是感慨自己长时间地勤学苦读没有白费,而是看着这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总觉自己很无知,这次只是选其中一章的一个方面来写我的读书心得,也只是随便说说,我想更多的还是要我去实践中摸索吧。
《教育学》心得体会2学习了《教育学》后,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
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
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
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
”先生提出:
“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
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
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_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
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
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
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教育学》心得体会3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
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
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
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
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
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
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
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教育学》心得体会4第一次系统学习《教育学》是在读大学时,当时为了应付考试也认真学过,但在工作中却用得不多,纯理论的学习容易遗忘。
这是我第二次学习这门课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边教边学,教与学中都有很多收获。
曾经,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学生就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学生的个性棱角在旧的教育模型下不断地被磨平,个个成为应试的工具。
新的教育改革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唤醒了中国教育。
我是应试教育出来的,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能在这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度过童年时光。
当然,能不能真正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这还得靠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充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教育学》就是一本必修的课程。
在研读《教师》这一章节时,不禁想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学校越办越好,而有些学校却在走坡路?
是领导的问题,还是生源差了?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职的一线教师素质问题。
教师素养不断进步,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学生才有希望。
我认为,在众多素养中,当前教师最缺乏的是人文素养,尤其是数学教师。
在文学方面,虽然数学教师在文学修养上不需要达到语文教师那样的标准,但一定要注重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发现和认识到这种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与教学质量改进的现象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
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
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
艺术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并非今日的新发现、新话题,仅就中国的教育史上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实施“六艺之教”。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艺术,如欣赏一些经典乐曲、影片等艺术作品,参加一些音乐会、画展或摄影展等艺术展览,尽量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此来加强人文修养。
大多科学家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爱因斯坦擅长拉小提琴,杨振宁和李政道都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杨叔子院士熟悉我国古诗词。
因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文学和艺术两方面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
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要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必须不断地给自己的人文素质进行“充电”。
《教育学》心得体会5回首。
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
今。
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班主任和教师篇章。
当陶醉在浓情诗意的《金缕曲》时,微微有些触动。
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
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
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一、《教育学》之班主任,个案研究的启示。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
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
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工作的开展。
因此,我关注了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中的小张同学与我班的小吴同学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大致相同。
他执拗,顽固,没有礼貌,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更谈不上下定决心改正错误。
三番五次好说歹说,效果平平。
我没有案例中的老师那么幸运,一次谈话就攻下了小张心中的堡垒。
但案例中的老师,她所表现出来的后续保障工作值得我借鉴。
案例中的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感化,特意安排优秀学生在小张身边,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注等等,使得孩子最后被感动了,懂事了,进步了。
回想自己在转化小吴的问题上,也许还是少了一点什么,也或许小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远比小张要复杂得多。
但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上,案例一给我了许多启发。
案例二讲述的是高年级老师对学生之间萌发的好感的处理。
读毕,我深深折服于老师的睿智、从容以及耐心。
在对待高年级学生之间产生的好感问题上,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而是站在喜欢的泛概念之上,通过自身的现身阐释,将喜欢一词的`范围扩大、延伸,尔后自然地将原本的尴尬化为了孩子学习的动力,这是智慧的展现,更有智者的风度。
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科学又充满人情味。
这个案例给予我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班主任业务的拷问和不断自我完善的驱动。
二、《教育学》之教师,在角色冲突中寻找平衡点。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同时扮演好几种角色,而众多的角色集合就形成了角色丛。
作为教师,教育学第十五章《教师》中明确提到:
仅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着丰富多彩的角色。
如,教师是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管理者、心理调节者和研究者等等。
而当所有的角色与个人的预期发生矛盾或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对于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冲突,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合理调试与家庭角色的冲突有了家庭和孩子,特别是当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时,教师很容易同家庭角色产生冲突。
对于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
有时候我们真得无法尽到一些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职责,我们往往因此内疚、不安甚至苦恼。
特别是当孩子生病时,你会感到更加愧疚。
一直以来我都把精力更倾向于学校,因为有太多的事不得不去做,因为有太多的原因我们无法放手,更因为教了一年级真的是身心俱惫。
于是,很容易忽视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有时候真的有种被工作抽干和耗干的感觉。
现在,当经历过一些事后,我才明白,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觉得作为教师有理由倾向于自己的家庭角色,因为孩子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一个学生,忽视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这其中两个角色也需要合理进行调试与权衡,做到有急有缓,协调控制,最好能统筹兼顾。
二)、努力让教育者与研究者和谐统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
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
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
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
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
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
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
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
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教育学》心得体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心得体会 最新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