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5870812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5.94KB
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x
《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一:
《我的一家》
一课时完成。
教材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构成情况各不相同。
这一课侧重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体验家庭生活的的欢乐和亲情,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开始,逐步发展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意识。
本课设有三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
介绍我的家人。
教材第二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小朋友与家人一起生活的照片。
有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在家中合影;有的和爸爸、妈妈去郊外植树;还有的和舅舅、舅妈、姥姥、姥爷去旅游目的是让学生从多角度介绍自己的家庭,并与大家分享家庭生活的幸福快乐。
课本第4页,呈现的是小朋友从不同方面,如家人的年龄、生日、属相、职业、兴趣爱好及对家庭生活的感受等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人,在于提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和介绍自己的家人。
第二个栏目:
游戏:
亲情对对碰。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家长参与游戏活动,引导儿童了解父母,学会关爱。
这里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亲子游戏的活动内容是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或其他条件自己确定,但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创设儿童与父母相互配合的游戏活动,在共同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家长理解活动的教育价值和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法,使儿童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
第三个栏目:
我家的故事。
通过展示自己和家人一起生活的照片或画自己的家人,帮助学生回忆自己难忘的家庭故事讲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感受亲请,体悟家庭生活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学生在课前观察并了解自己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记在心中准备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介绍。
还要让学生准备几张家庭生活照,准备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
2、上课时,教师可以示范向学生展示自己童年时的家庭生活照,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是自己。
然后介绍照片中的人物与自己的关系、家人的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
教师介绍要有条理、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并易记住表达方式,为自己的交流做好铺垫。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按老师介绍的方式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对家人的观察与了解,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对能清楚明白的介绍自己家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3、欢乐家庭故事多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带来家庭生活录像,播放其中的片断,向全班同学展示与家人在一起生活的美好片断。
看过录像后,在请同学讲述一个自己难忘的家庭故事。
本课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1、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都是温馨幸福的。
因此,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家庭情况,特别是一些特殊家庭。
(如单亲、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是否和睦等)活动中要关注那些问题家庭的孩子,有针对性地指导,避免伤害儿童,帮助他们建立家庭生活的信心。
2、在学生介绍自己家人时,因经济、家庭成员状况的不同,儿童的不同家庭、不同生活情况,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尊重那些普通劳动者的工作,避免攀比和伤害单亲家庭的儿童。
3、本课的活动方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实践操作,教学游戏等,努力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通过活动体验亲情,通过活动学会合作与共享。
活动主题二:
《我是家中小成员》
教材分析:
现在的孩子,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依赖性强的现象。
如何唤起儿童的责任意识,引导孩子学会爱,学会自理呢?
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课教学,主要使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热爱劳动是爱父母的表现。
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不以来父母,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自立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建议:
本课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该课程的基本特征。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不依赖父母,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使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热爱劳动也是爱父母的表现,学会一些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通过小组、角色扮演、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1、创设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如用音乐,家庭照片等烘托气氛,引领学生进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2、小品表演。
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熊和妈妈,小熊早晨起床后叫妈妈帮他穿衣,帮他拿碗筷,整理书包等等,把这些情境呈现给学生,指导学舌功能讨论这种情境中的不同人物的心情与言行,从剧中人和旁观者的不同身份来评价游戏中的角色行为的是非。
学生会发表自己的想法、看法,通过你想对小熊说什么?
这个问题借学生的口说出学生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想。
如,学生可能会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依赖妈妈
3、学生仔细地观看录像,或教材中的图片,内容是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给树浇水,洗手帕等。
看了之后学生一定会想这些事我也会做,我还会做其他事情。
知道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两个空白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只要是自己平时做过的事,都可以。
教学时可相相机地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自己的事要自己做,自己做带来什么方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理意识。
4、我会做,我能行小竞赛。
学生会做的事请他借助一些动作表演一下、交流一下。
再挑选几位学生当众比赛穿衣、叠衣服、戴红领巾、梳辫子这四件事,这四件事从易到难,从学生普遍会做到少数学生会做,经过精心挑选,在完成这四件事的过程中,也是全班学生模仿、学习的过程。
万一不会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练习,把课堂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一种爱劳动的习惯,同时也体验到劳动成功之后的乐趣。
注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比如整理书包是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做的事,做好做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
因此,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整理书包,方便自己的学习活动,动员每个学生人人动手,自己整理。
在整理书包之前,请学生介绍以往自己整理书包的经验,肯定学生好的方法,再展示已整理好的书包让学生观看,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这样学生做起来就有法可依,又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书包的结构、用途,从而灵活运用。
在活动评价时,不要只重速度,还要重质量,重鼓励。
所选的内容都应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联系的事例,通过活动,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4、歌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在欢快的歌曲中学生劳动得非常愉快。
教师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表扬部分学生。
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用歌声表达自己热爱劳动的心声,做个自理的好孩子。
第二课时:
设计我的家。
1、活动开始,可以在黑板上贴上学生自己的作品我的家,教师一一介绍学生的作品,如:
同学们的家真漂亮,有高高的楼房,有养着鱼虾的小池塘,屋前屋后种着花草树木,小朋友在家跳绳,与父母去逛街,生活得多么愉快,多么幸福创设一种氛围,为整堂课奠定情感的基础。
学生根据作品介绍自己的家,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美,表现美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庭的情感,也为下面设计、美化家庭作铺垫。
2、小小设计师。
回忆、交流:
为了使家更漂亮,你曾经为家里做过什么?
表扬爱家的种种行为,激发大家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为家庭出力。
大胆创新:
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根据家庭情况来设计。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引导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让学生动手设计,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的愉悦。
同时抒发对家庭的热爱。
结合作品展示,同学见相互学习、相互评议,相互交流和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后可以征得家长的支持,与孩子共同装扮房间,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活动主题三:
《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成长》
2课时完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多样,设计新颖优美,生动有趣,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以孩子搜集有关自己成长的足迹(包括小时候用过的物品,记录成长的数据,以及倾听父母的诉说幸福的回忆、听妈妈真情诉说、亲情悄悄话、向爸爸妈妈献孝心等游戏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感性的观察比较,感悟到自己真的长大,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懂得要心存感激,学会关心父母,既而把爱延续到其他人或事上。
第一课时:
寻找成长的足迹。
人对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学生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主动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标准的共鸣,是加速对道德观点的认同,促进学生迅速掌握道德知识的有效途径。
一件件可爱的小衣服,一张张刚出生时小脚印的照片,一本本各种时期的相册,轻柔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的流淌,孩子们轮流上前,指着物品或照片,动情的向小伙伴们介绍着自己的成长过程:
这是我刚出生时医生阿姨帮我印下的脚印,现在我的脚可比照片上大多了。
这是我小时侯妈妈帮我织的衣服,可惜现在连手臂都伸不进去了坐在教室中间的孩子们此时是安静的,脸上的表情着实让人感慨原来孩子也有如此丰富的内心感情变化。
看到小伙伴在讲解小脚印,他们都会不由自主抬起自己的脚比比划划,一个个都沉醉其中,觉得自己长大了。
教师自然抓住时机和孩子一起探讨我是怎样长大的?
使孩子体会: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关心。
教育效果也在一片暖意中实现了。
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孩子这样忘我,这样投入?
重要的因素情境,教师倾心营造的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
研究表明,环境无不对人的心理发生着作用,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儿童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才能更好理解教者的意图。
毫无疑问,课本上的文本对孩子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距离,只有当儿童与文本之间产生某种撞击,共鸣,文本所要阐述的教育意义才会展示丰富的意义,儿童也会从中自然汲取知识。
而情境的创设正是这二者之间的红娘。
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为促使儿童能自主活动其中的环境。
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就能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产生共鸣而契合。
在看看、比比、问问、称称、量量中,在幸福的回忆中,在听妈妈真情诉说中,学生不但看到自己的长大,还了解带自己生命是父母给予,并且发现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操碎了心,父母之情油然而生。
在次基础上,学生感动之余,提笔写下亲情悄悄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
回报父母。
上节课,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
在爸爸妈妈关爱下,我们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那么,作为儿女,我们该如何回报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呢?
歌曲欣赏《小乌鸦爱妈妈》,同时播放录象故事。
心有所动,情有所至,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中。
小乌鸦爱妈妈的童话故事令人感动,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再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演唱,这样启迪孩子向小乌鸦学习,懂得感激,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的深情关爱。
再联系学生生活,真正能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呢?
教材上我能做这一活动,向我们展示了孩子生活的两个正面的场景。
为田间劳动的父亲端杯茶、递条毛巾,说上一句问候的话;为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摆晚筷这时需要教师课前了解学生中存在的这些正面的事例,请他们来介绍或通过他们的爸爸妈妈对孩子在家的情况的描述,体会爸爸妈妈的那种满足、欣慰感。
这样互相启发,学会将爱心落实在生活的细微处。
当然,学生存在着差异,我们不应加以指责、批评,应该鼓励他们从现在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孝敬父母我能行比赛现场。
分小组比赛,看看到底谁才能真正成为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答、辩、演、议等比赛方式,联系实际,体验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真诚地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建议:
课前组织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寻找婴儿时期的小衣服,小鞋子、小袜子等物品。
量量、称称、问问,记录自己的各方面变化。
还可以与父母一起翻看相册;听父母讲自己成长中的感人故事。
本课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课程标准》指出: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根据知行统一的原则,课后活动的安排,应着眼行为落实,看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将道德内化为实际行动,使德育收到真正的效果。
课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回报父母的爱,比如开展客人到我家、我是妈妈的小帮手、给爸爸过生日等活动。
制作并填写爱心小卡片,定期在班队活动课上交流。
活动主题四:
〈过家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对家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深切地感受到家人无私的关爱和家庭生活的温馨。
知道自己是在父母的关心下成长的,自己作为家庭的成员,也应担负一定的责任感。
过家家,是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也是这一单元的总结,他以聚焦儿童家庭生活中某一特点的事件展开,让儿童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感受爱、体验爱,表达爱,从而升华对家庭的情感。
教学建议:
本课2课时完成,根据本课活动的特点,也可合并使用。
1、首先,为了营造活动的氛围,方面活动的开展,改变一下教室桌椅的摆放,营造家庭的氛围。
墙壁、黑板上也可以进行美化。
第一课时。
一、选择主题、划分角色
一年级学生能力较差,又特别喜欢游戏,如果指导不到位,极易造成秩序紊乱,效果不佳的结局。
所以游戏活动,首先涉及到小组的分配,人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教师要进行调控,能力差异的最佳搭配,务必让全班同学参与游戏体验活动中去,每个主题都要有学生参与活动,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家庭生活体验,提升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主题的选择。
教材中有6个活动主题,请小朋友自己考虑,选择或者确定一个喜欢的内容来玩过家家。
儿童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地拟订活动主题,呈现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性、生成性。
第三是角色的分配。
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听之任之。
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见,采用适当的方法,如竟聘,组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的能力。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捕捉活动信息,适时给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并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家庭生活的理解,提倡有创意的表现。
注意:
准备活动的过程本身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不论儿童能力的高低,都应当有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汇报的权利,不宜只是由少数能干儿童包办,其他儿童只是观众。
还要告诉学生,过家家,不仅仅是好玩,要把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到的酸甜苦辣告诉大家。
二、指导学生玩过家家
分配角色后要编好故事。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回忆回忆生活中的情景,把故事编好。
特别要注意,要把每个角色讲的话编好。
然后准备道具,最后认真排练。
排练时要做到团结合作、遇到问题与同伴商量。
老师准备评选最佳合作奖章和最佳表演奖章。
教师观察各个小组学生的排练情况,抓住共性问题及时反馈。
第二课时
一、进行汇报演出
课前将教室的桌子根据分组的数量排成方块形,各个小组围坐在周围。
小组表演的内容卡片贴在各组的桌上。
要求学生不但完玩得开心,还要认真,其他小组认真观看,评选出最佳合作奖章、最佳表演奖章和最佳观众奖等。
评选要注意导向,这次游戏活动的评选不应看儿童演技的优劣,而是要关注角色扮演中,同伴之间的合作程度,游戏的创意、效果、对家庭生活的指导意义及解决游戏活动中问题的能力等。
使教学评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真正呈现评价是为了促进写生发展的理念。
二、评选颁奖
(奖章较集中的组,要请学生讲讲为什么投他们一票。
教师也要参与评价。
)
第二单元:
我的生活好习惯
一、本单元教材定位:
健康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人学习的保障,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我们种下一颗小树苗,天天给他浇水,小树苗一天天长大,再给他施肥,给他营养,一年[增]��一年,小树苗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小朋友茁壮成长就像小树苗,不仅需要各种营养,而且要掌握正确的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亮出一个健康的我。
二、课时安排:
本单元设计了四个主题活动:
7课时完成
活动主题一:
《我掉了一颗牙》1课时
活动主题二:
《眼睛与耳朵的诉说》2课时
活动主题三:
《喝水的学问》2课时
活动主题四:
《在餐桌上》2课时
三、单元的主题结构及关联分析:
本单元由认识牙齿、眼睛、耳朵等器官的作用,学会在生活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快乐地生活到喝水与用餐的学问,明白科学搭配食物,搞好膳食变换对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学习文明科学用餐,养成良好素养。
本单元的四个主题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旨在使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
活动主题一:
我掉了一颗牙。
教材分析:
一般来说6岁的孩子开始换牙。
换牙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而对于第一次掉牙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神圣的。
但是他们关于牙齿的保健常识却知之甚少。
况且每个家长的态度和具体做法有很大差异,会直接影响孩子牙齿的生长,所以教育孩子们正确地认识掉牙,并学会保护自己的牙齿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而最难的还是怎样引起学生的深层意识,将良好的护牙习惯长久地保持下去。
教材以谜语开头,再讲关于恒牙的知识,然后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暗示:
龋齿等病是怎样形成的。
接着又连续用了10幅图详尽介绍了刷牙的方法。
最后是一个信息采集护齿措施的交流。
教学建议:
本课一课时完成。
1、猜谜语。
课文以猜谜语开头,增添了生活色彩和情趣。
从而引出话题牙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牙齿的作用。
初次换牙,孩子不免有些惊慌。
他们可能错误的以为糖吃得太多的原因。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的理解去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
要善于运用班级了现有的教学资源,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掉牙,有的已长出新牙。
拿出镜子照照自己的牙齿,让长出新牙的同学给大家看看你的新牙,在这种观察中,交流中,消除学生换牙的恐惧心理,认识到小朋友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长大的表现。
那么是不是牙齿掉了都能长出来呢?
乳牙去之不再回。
我们可以通过小朋友掉乳牙和老年人掉牙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乳牙和恒牙的区别,认识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说说自己的牙齿和刷牙习惯。
学生龋齿现象是比较严重的。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体检表拿出来进行统计。
交流牙痛时的感受。
可以是自己牙痛的感受,也可以是看到的别人牙痛的情景。
认识龋齿的危害。
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并回顾自己刷牙和护牙的情况,明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从保护牙齿开始。
培养儿童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3、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课文连续用10幅详尽介绍刷牙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可能图片不是很清楚,教师还可以通过放录象或用模型演示给学生看,并结合儿歌帮助学生记住刷牙的要领。
刷刷、刷刷、刷刷,
上牙从上往下刷,
下牙从下往上刷。
咬合面,来回刷,
每个地方五六下。
刷刷刷,刷刷刷,
早晚刷牙勤漱口,
洁白牙齿人人夸。
4、护牙措施。
启发学生讨论交流,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对于换牙,家长中有些说法,要引导学生辩论;
如:
1、上牙掉了要立正,把牙齿往床底下扔;下牙掉了要立正,往房顶上扔。
对这些不科学的说法,问问学生是不是都这样做的,或教师现身说法,破除迷信。
本课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1、从生活、情感、心理多方面为教学作好辅垫。
2、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认识自我,自主探寻自己身体的秘密,获取探究的快乐。
教师千万不要急于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讲解其中的科学,而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我们应和孩子一起来享受儿童的科学。
3、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实教学内容。
通过多种手段途径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将教学的空间拓展开去,我在这节课教学之后与医院联系对孩子们进行了口腔检查,使教学本身生活化、社会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5、洁牙护齿益处多,学生知道但未必能做到。
课后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常性地给予检查。
护牙情况评价表
评价内容自评家长评
饭后漱口
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
早晚刷牙两次,坚持三分钟
睡前刷牙后不再吃食物
不乱咬硬物,不吮吸手指头
空格部分用于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对评价内容指标
活动主题二:
眼睛与耳朵的诉说。
教材分析:
《眼睛与耳朵的诉说》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娓娓道出眼睛与耳朵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的方便,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要加强保护,在保护中快乐地生活。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本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教学建议:
本课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公正法庭。
1、法庭开庭开庭。
先有请原告、被告双方(眼睛、耳朵)。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说说眼睛与耳朵的有什么用,从而认识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2、眼睛与耳朵的诉说。
那它们应该和主人成为好朋友,今天为什么要来告它们的主人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眼睛与耳朵的诉说吧!
用拟人化的方法使眼睛和耳朵能够相互说话,生动有趣,符合儿童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
在对话中,列出几种不良的而又常见的用眼、用耳的行为。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找出还有那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懂得怎样保护眼睛和耳朵。
法庭开庭审判的录像片断既严肃又充满童趣,学生有新奇感,很快将学生引入课堂活动中。
让学生扮演小法官听取原告眼睛与耳朵的控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用拟人化的方法使眼睛和耳朵能够说话,生动有趣,符合儿童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3、我们来当小法官。
请每个组的小法官们组成一个小法官团,大家在一起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你认为主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然后,再做一个友好的宣判,怎么样让眼睛、耳朵和盼盼重新成为好朋友?
说一说:
那在平常生活中,自己有哪些不爱护眼睛和耳朵的行为呢?
你以后将怎么做?
劝一劝:
你发现别人有哪些不爱护眼睛和耳朵的行为呢?
老师可以出示几种不爱护眼睛和耳朵的行为,劝劝他们。
、夸一夸:
我们的身边,比如同学或者家人,很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谁来说一说?
以小法官先讨论再宣判、劝一劝、夸一夸等多种有趣的形式取代死板的说各种行为的对错及原因,以学生为本,时时刻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教育了自己,明辨了是非。
第二课时:
护眼行动。
本课时开展做爱心小天使、开办爱心医院等实践性很强的形式,与学生实际生活获得的亲身体验相结合,联系实际,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懂得了用眼用耳的卫生,并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爱心小天使行动起来,打开书找一找答案,再一起讨论讨论还有哪些好方法?
讨论后各小组用不同形式汇报结果:
1、眼睛疲劳了怎么办?
鼓励多种方法2、鼻子流血了怎么办?
--请两名同学表演后,全班两两配合表演;3、游泳时耳朵进水了怎么办?
--一生回答后请他做游泳教练带全班齐练。
这样让孩子们做爱心小天使激发了他们帮助别人的热情,孩子们在一起讨论出了很多的好方法来帮助别人,与儿童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提高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也使学生能有爱心地对待生活。
各组汇报好方法时以表演、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与生活 小学 品德 生活 一年级 下册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