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训练教材卫生.docx
- 文档编号:25868160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33KB
入伍训练教材卫生.docx
《入伍训练教材卫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伍训练教材卫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入伍训练教材卫生
卫生
卫生,是指个人、群体的生活卫生和工作卫生的总称。
它是为维护人体健康,预防和医疗疾病,改善符合生理需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加强卫生建设,对提高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章将对个人卫生的基本常识、训练伤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战场救护的基本技术作一般介绍。
第一节个人卫生常识
个人卫生是集体卫生的基础。
讲究个人卫生可以防止疾病传播,提高士兵的健康水平。
为圆满完成战备训练、施工生产等任务,适应复杂和艰苦的作战环境,要求军人必须注重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个人卫生的要求
军人这一特殊职业要求士兵必须有强健的体魄。
为此,我军《内务条令》对个人卫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应做到:
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喝)不洁净的食物(水),不暴饮暴食;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洗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和便溺,不乱扔果皮、烟头、纸屑等废弃物;保持室内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提倡戒烟。
二、个人卫生的内容
(一)皮肤的卫生
清洁健康的皮肤对全身各器官都有保护作用。
因此要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洗澡,提倡淋浴和冷水擦澡。
(二)头发的卫生
头发过长,既不卫生,又不利于战场行动,受伤后容易感染。
因此要保持头发整洁,定期理发,不蓄胡子。
梳子和刮胡刀不要与别人共用。
(三)手和脚的卫生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经常修剪指甲和保持干净。
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和干燥,尽可能每天洗脚换袜子。
要穿大小合适的鞋子。
(四)口腔和脸部的卫生
经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要养成经常洗脸的习惯,以保持脸部卫生。
洗漱用具不要与他人共用,冬天提倡用冷水洗脸,干毛巾擦脸,以提高御寒能力。
(五)眼、耳、鼻的卫生
擦眼、鼻时要用干净的手帕,不要用手抠鼻子。
擤鼻涕时要左右鼻孔交替进行,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清洁外耳道时,不要用树枝和火柴等尖、硬物,可用手帕的一角捻起来清理。
不要在光线不足或强光的地方看书,防止近视。
执行任务遇有风沙时,可戴风镜。
(六)饮食的卫生
搞好饮水消毒,需要饮用地表水(江水、河水、溪水等)时,应首先进行净化处理。
不暴饮暴食,实行分餐制,行军或外出时要自带饮食用具,防止病从口入,疾病传播。
(七)衣服和卧具的清洁
衣服和卧具脏了要换洗。
若不能换洗,则应定期打开抖一抖,并在阳光下曝晒一会,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衣服和卧具上的细菌。
第二节训练伤防治
训练伤是指军人在训练中发生的损伤。
随着部队体能训练向高强度、高标准方向发展,官兵在训练中的受伤机率也逐渐增大。
掌握训练伤的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对于促进军事训练工作,增强部队战斗力,保障官兵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训练伤的种类和部位
(一)常见损伤的种类
1.扭伤是由于外力使关节活动超过正常范围,造成关节附近的韧带部分纤维断裂的一种损伤。
常因士兵猛然转身时,动作幅度过大、技术动作僵硬等因素造成。
受伤部位常伴有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压痛,多发生于踝、腕、腰、膝。
早期应冷敷治疗,局部可做理疗或热敷。
2.拉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合理、肌群协调性差等原因导致肌纤维撕裂而引起的一种运动性创伤。
常因人体突然发力,肌肉强烈收缩或被动牵拉,加载于肌肉(肌腱)上的牵拉应力或牵拉幅度超过其能承受的范围时发生。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
如常见的股二头肌拉伤,跟腱断裂等。
损伤早期,可用冷敷、抬高伤肢等方法处置,疼痛较重者可进行理疗、按摩。
4天后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3.挫伤是外力直接作用身体所致的闭合性损伤。
如越野跑时不慎滑倒膝、肘着地。
此类伤病可致肢体皮下脂肪、筋膜或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其症状特征是:
皮肤无裂口,局部青紫、皮下瘀血、肿胀、压痛,以四肢多见。
轻度挫伤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伤后早期予以冷敷,两天后可做热敷。
重度挫伤应作冰处理并注意休息。
4.陈旧性损伤多因受伤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新伤未愈重复受伤、慢性劳损(创伤)等因素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病程长、疗效差、常复发,如腰肌劳损等。
陈旧性损伤多见于训练强度较高的官兵。
5.骨折和脱位常因做某些空中动作(如单杠卷身上等)不慎,脱手落地发生意外;或落地时自我保护动作不合理(如失去重心落地前臂后撑);或踩在不平的地面或石头上等因素所致相应部位的骨折、脱位。
发生骨折、脱位的部位多为肢体受应力作用较集中的部位。
如常见的肩、肘关节脱位,胫骨骨折、掌骨骨折等。
伤后会出现肿胀、剧烈疼痛、变形、功能障碍。
不论何处骨折、脱位,均应保持固定,不可活动和揉搓,并急送医疗单位处理。
(二)常见损伤的部位
在部队训练中,常见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和腰部,其中下肢的发病率最高。
由于训练强度不同,受伤部位也有一定的区别,如新兵的训练损伤多发生于胫骨。
1.大腿部大腿损伤以腿后、内侧肌群或韧带(如股二头肌)的拉(撕裂)伤为主,常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引起。
如100米跑时,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极容易拉伤大腿后群肌肉和韧带。
2.膝部一般多为关节损伤,它对人体的活动影响很大,是影响战士正常训练的最主要伤病部位之一。
由于训练的强度和运动量都较大,加之完成练习动作时,经常有突然启动、急停、迅速转身等技术动作,从而使膝关节局部受到很大的瞬时冲击力、持续应力和剪切应力作用,其受伤的机率也就很高。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构成该关节的肌肉、韧带等附件最多,受伤时累及的部件也就较多,加之受伤机制极为复杂,故其伤病具有多发性(多个附件同时受伤)、复合性(扭伤、拉伤等多种损伤类型同时发生)、综合性(急、慢性损伤同时存在)以及难治愈性等特点。
因此,膝关节是预防训练损伤的重点部位之一。
3.小腿部这是新兵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之一,最常见的损伤有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又称“新兵腿”)、小腿肌肉拉伤。
预防新兵训练伤病的重点是降低“新兵腿”的发病率和临床症状程度。
4.踝部踝关节损伤是在通过障碍、器械练习、越野跑等练习中经常发生的创伤。
多因训练中在完成腾空动作后,落地时缓冲动作不正确造成。
踝关节损伤的类型多为韧带扭伤,受伤具体部位以关节的外侧韧带为主。
5.躯干部位损伤主要集中于腰部,多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如急性腰扭伤)、整理活动质量不高(如背沙袋跑后腰部肌肉放松不够)或重复受伤(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等因素发病。
腰部是人体活动的枢纽,具有负重大、活动多、应力集中等生物学特点,在弯腰提重物、扛重物跑、急转身、跨步跳等训练中,如果腰部动作不正确,极易受伤。
如最常见的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等。
具有急、慢性损伤同时存在的综合性特点。
在治疗上,又因受伤部位一般较深不易治疗,训练与治疗又必须兼顾,故常表现出难治愈性特点。
6.上肢部位上肢肌肉韧带拉伤多发生于肩肘。
挫伤和关节囊撕裂伤多见于手指。
在器械练习下法时,如果落地不慎后倒,手保护性的后撑,容易造成肘关节内侧部韧带受伤或肘关节脱位。
二、训练伤预防措施
(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强化保护与自我保护技能
1.自我保护意识包括对完成的项目、动作或场地器材本身可能包含的危险因素的估计。
自我保护意识的关键是思想上始终绷紧一根安全“弦”。
2.自我保护动作在出现意外情况时的有意或无意识条件反射保护动作。
如意外滑倒的低头、屈肘团身、肩背着地、顺势侧滚翻(切忌直臂后撑地)等。
3.他人保护与帮助是训练者为预防训练伤发生,以“助力”的形式帮助受训者完成练习动作所实施的保护行为。
如在器械类训练中,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必须要有保护与帮助措施。
一般情况下,单人保护者应站在便于自己发力的器械一侧,双人保护时应分别站在器械的两侧。
4.利用护具保护是训练者利用各类训练防护器具实施的自我保护。
如在擒敌术训练中通常要充分发挥护脑、护膝、护裆等护具的保护作用。
(二)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创伤的重要措施。
准备活动除采用全身性动力练习外,还应特别提倡使用静力性牵张练习。
在使用静力性牵张练习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缓慢牵拉,逐步到位,尤其是对跨关节小肌群、韧带以及曾经受过伤的肌肉韧带,防止出现不必要或不易察觉的微牵拉伤、再受伤;第二,并重大、小肌群和韧带的牵拉练习,不要忽略对关节周围的小肌群、韧带的牵拉练习。
第三,牵拉应按照先小肌群,后大肌群的原则进行。
关节牵拉顺序应是:
腕、肘、肩、踝、膝、髋。
整理活动是取得训练效果,预防运动性疾病的重要途径。
整理活动既使疲劳、僵硬的肌肉得到充分放松,防止肌肉因僵硬而失去良好的本体感受性和弹性;又使内脏器官系统的工作水平逐步恢复到安静状态,防止运动性疾病发生,加速疲劳的消除。
(三)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提高整体抗训练伤病能力
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对于增强抵抗训练伤病能力至关重要。
凡整体素质(如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等)较好的士兵,不仅训练成绩好,而且不易受伤;而身体整体条件较“单薄”者,更易受到伤病的困扰。
也就是说,整体身体条件是预防训练伤病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抓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不但要强化对大肌群的力量、速度、耐力素质训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抓柔韧、灵敏、协调的训练,抓对跨关节小肌群、韧带的训练(因为损伤往往在小肌肉等薄弱环节发生)。
(四)合理安排训练负荷量
合理安排军事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切实贯彻循序渐进训练原则,避免训练负荷强度过分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系统,能有效地预防训练伤病的发生。
例如,在新兵入伍训练中,跑步和跳跃类的训练内容就不能过于集中。
否则就会因下肢负荷过重而出现“新兵腿”症状,轻者出现胫腓骨疼痛,重者可发展为隐性应力性骨折,跑步一摔跤就发生显性胫骨骨折。
(五)加强医务监督,防止过度训练
加强医务监督既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训练顺利进行的医学保障。
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一是培养自我医务监督习惯。
督促和检查士兵的自我监测措施,使他们养成自测晨脉、书写训练日记的良好习惯(女性士兵还应记录月经情况),使自我医务监督习惯化和制度化。
二是强化教学医务观察和处置能力。
组织训练的分队警官或士官,应提高观察受训者在训练中、训练后的生理机能反应的能力,一旦发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采取降低运动量等调整措施。
三是强化训练安全保障意识。
每次训练前,要有意识地检查一下训练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能,尤其是在较为陌生的环境进行训练时,更要高度重视,以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四是进行定期身体检查。
在开训前,应对官兵进行一次常规医学检查,对战士的整体身体机能状况进行评价。
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节救护
战场救护包括自救和互救两个方面,是保存战斗力的重要工作。
救护技术主要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五项。
救护前,应注意观察伤员的全身整体情况,不能只注意损伤部位而忽略其他部位的检查。
检查要点包括:
受伤者的神志状态,有无昏迷休克;有无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紫绀、异常呼吸等现象;有无颅脑损伤症状,如瞳孔改变、耳鼻道出血、眼结膜瘀血等;有无脊髓神经损伤及肢体瘫痪现象等;有无胸腹部损伤、肢体畸形、肿胀、疼痛及功能丧失等。
一、通气
(一)人工呼吸
气与血是生命之本。
抢救重伤员时应首先查明他是否有呼吸,可通过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或将棉絮贴于鼻孔看是否有摆动。
如呼吸已停止,必须迅速采取口对口方式进行人工呼吸。
具体方法是:
先使伤员仰卧,清理其口中堵塞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托起伤员下颌,使头部后仰,将口腔打开;用一手捏住伤员鼻孔,另一手放在颈下并上托;深吸一口气,对准伤员口用力吹入,然后迅速抬头并同时松开双手;听有无回气声响,如有则表示呼吸道通畅。
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16—20次。
如心跳停止,应与心脏按压同时进行,每按压心脏4—5次后吹气一口,吹气应在放松按压的间歇中进行(图1)。
图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二)胸外心脏按压
当发现伤员失去知觉时,要立即检查其心脏是否跳动。
用手指在喉结两侧接触颈动脉,看有无搏动。
如无搏动应紧急采取胸外心脏按压法抢救。
具体方法是:
先使伤员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找准按压部位(图2),将左手掌根放在伤员胸骨下1/3处,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然后用力向下,使胸骨下陷3—4厘米,再放开。
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60—80次。
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必须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图3)。
如急救时只有一人,可先向伤员口中呼四大口气,然后每按压15次后,迅速吹气两大口。
如此反复进行。
图2胸外按压部位及方法图3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二、止血
(一)出血种类
判定出血种类是正确实施止血的首要工作,方法是根据出血的特征加以判断。
如果是动脉出血,则颜色鲜红,呈喷射状,有搏动,出血速度快且量多;如果是静脉出血,则颜色暗红,呈涌出状或徐徐外流,出血量较多,速度不如动脉出血快;如果是毛细血管出血,则血色鲜红,从伤口向外渗出,出血点不容易判明。
处理原则是:
有效止血,保护创面和防止感染。
(二)止血方法
止血是一种医疗技术,有许多简便的方法,运用起来却十分奏效。
1.加压包扎止血法
加压包扎是在伤病急性期中减少组织出血的有效方法。
静脉、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出血时,先将敷料盖在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用力包扎。
2.指压止血法
较大的动脉出血,要临时用手指或手掌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将动脉压向深部的骨头上,阻断血液的流通,可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图4)。
(1)头顶部出血:
一侧头顶部出血,可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耳前方(颞浅动脉)搏动点(图5)。
(2)颜面部出血:
一侧颜面部出血,可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前方约3厘米处的凹陷处,能感到明显的搏动(面动脉),压迫此点可止血(图6)。
图4止血压迫点图5头顶部止血方法图6颜面部止血方法
(3)头面部出血:
一侧头面部大出血,可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压迫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之间,此处可摸到一个强烈的搏动(颈总动脉),将血管压向颈椎止血(图7)。
(4)肩腋部出血:
可用拇指压迫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搏动点(锁骨下动脉),将动脉压向深处的肋骨止血(图8)。
(5)前臂出血:
可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压迫上臂内侧肱二头肌与肱骨之间的搏动点(肱动脉)止血(图9)。
图7头面部止血方法图8肩腋部止血方法图9前臂出血止血法图10手部出血止血法
(6)手部出血:
互救时可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腕横纹稍上处内外侧搏动点(尺动脉、桡动脉)止血(图10)。
自救时用拇指、食指分别压迫上述两点。
(7)大腿以下出血:
大腿及其以下动脉出血,自救时可用双手拇指重迭用力压迫大腿上端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强大的搏动点(股动脉)止血。
互救时,可用手掌(双掌重迭)压迫止血(图11)。
图11腿部出血止血法图12足部出血止血法
(8)足部出血:
可用两手食指或拇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部近脚腕处(胫前动脉)和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胫后动脉)止血(图12)。
3.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是一种制止肢体出血的急救用品。
常用的止血带是约1米长的橡皮管。
当出血严重,压迫止血方法效果不佳时,则可采用止血带结扎止血法。
方法要诀是:
橡皮带左手拿,后头五寸要留下,右手拉紧环体扎,前头交左手,中食二指夹,顺着肢体向下拉,前头环中插,保证不松垮(图13)。
使用止血带时要注意:
止血带与皮肤之间要加垫(敷料、衣服等),不能直接扎在皮肤上,并特别注意结扎的松紧度应以刚好阻断动脉血流(不出血)为宜。
扎止血带的伤员必须作标记,一般上肢每20—30分钟必须缓慢解除止血带一次约5分钟;下肢每45—60分钟必须解除止血带一次约5分钟,使伤肢间断恢复血液循环一次,并随时观察结扎止血后肢体远端的状况。
防止因结扎过紧或止血时间过长,引发神经损伤或远端肢体缺血性坏死。
当伤口不再继续出血,创(口)面血液已凝固,可缓慢松弛压脉带,密切观察有无继续出血现象。
如不再出血,可改用三角巾压迫包扎伤口。
图13止血带止血法
三、包扎
包扎通常使用配发的急救包,使用时把急救包沿箭头方向撕开,将敷料盖在伤口上,然后进行包扎。
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包扎方法。
(一)头面部伤的包扎
1.风帽式包扎法:
在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部各打一结,形成风帽,顶角结放在额前,底边结放于枕后,包住全头,两底角向下拉紧,底边向外反折成带状包绕下颌,拉到枕后打结固定(图14)。
2.下颌包扎法:
将三角巾由顶角折至底边呈三、四横指宽,取三分之一处放在下颌前方,长端分别经额部与枕部,在另一侧打结(图15)。
图14三角巾头部包扎法图15下颌部伤三角巾包扎法
3.面部包扎法:
三角巾顶角打一结兜住下颌,盖住面部,然后拉紧两底角,在枕后交叉,绕至额前打结。
包好后,在眼、口、鼻的地方剪洞,露出眼、口、鼻(图16)。
图16三角巾面具式包扎法图17环形、螺旋形、转折形包扎法示意图
(二)四肢伤的包扎
1.环形包扎法:
适用于包扎手腕和小腿下部粗细均匀的部位(图17)。
2.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差不多的部位(图17)。
3.转折型包扎法:
用于包扎前、大腿和小腿等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图17)。
4.“8”字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关节部位(图18)。
5.三角巾包扎法:
(1)三角巾包扎上肢:
将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侧手上,结之余头留长些备用;另一底角沿手臂后侧拉至对侧肩上,顶角包裹伤肢,前臂曲至胸部,拉紧两底角打结(图19)。
图18“8”字形包扎法示意图图19三角巾上肢包扎法
(2)三角巾包扎手(脚):
将手放在三角巾中央,手指指向顶角;拉顶角盖住手背,两底角左右交叉压住顶角绕手腕打结。
包扎脚部与此法相同(图20)。
(3)三角巾包扎小腿和脚:
脚趾朝向三角巾底边,把脚放在近一底角底边的一侧,提起顶角与较长一侧的底角交叉包裹小腿打结,再将脚下底角折到脚背,绕脚腕与底边打纽结(图21)。
图20三角巾包扎手图21三角巾包扎小腿和脚
(4)三角巾包扎肘、膝:
将三角巾折成适当宽度的带形,将带的中斜放于伤部,取带两端分别压住上下两边,包绕肢体一周打结(图22)。
图22三角巾包扎肘膝法图23三角巾胸部包扎法
(三)胸(背)部伤的包扎
将三角巾的顶角放在伤侧胸部肩上,把左右两底角拉到背后打结,然后和顶角打结(图23)。
本方法也适用于背部包扎。
(四)腹部伤的包扎
将三角巾的顶角朝下,放在一侧大腿根稍下方,用一底角包绕大腿与顶角打结,另一底角提起围腰与底边打结。
在包扎5分钟后,必须检查一次伤部远端肢体或牙床的颜色有无发绀、发麻、发胀的症状。
如果不易分辨时,可与对侧健肢进行比较,以便确认无包扎过紧而出现的肢体远端缺血症状。
一般在受伤急性期内,受伤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伤员自己也应注意观察远端肢体的颜色,如出现皮肤发紫、肢体麻木、疼痛加剧的症状,应立即报告,以便及时调整包扎带的松紧度。
四、固定
(一)骨折的种类和征象
骨折可分为闭合性、开放性骨折、复杂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端穿破皮肤,直接与外界相通,这种骨折容易感染发生骨髓炎与败血症;复杂性骨折是指骨折后,骨的断端刺伤了重要的组织、器官,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骨折发生后,除有疼痛、压痛、肿胀及皮下淤血外,还有其特有征象,如震痛、骨擦音、畸形或假关节活动、功能丧失,还可能发生休克。
(二)骨折的急救处理原则
对有出血和伤口者,应先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对伴有休克者,应先抗休克,再行固定。
固定前不得随意移动伤肢,为暴露伤口可剪开衣服、鞋袜,不能脱。
对大腿、小腿和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
露出伤口的骨片,不应放回伤口或去除。
临时固定时,应采用有一定牢固性的夹板,夹板的长度必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两个关节;夹板与肢体接触处最好有垫衬物,空隙处要填紧,以免产生压迫性损伤;固定时用绷带或布条包缠,固定松紧应合适、牢靠,过紧会压迫神经、血管,使肢体血运不畅;固定后伤肢要保暖。
(三)骨折的临时固定方法
1.锁骨骨折固定:
先在两腋下各放置一块棉垫,将三条三角巾折成宽带,用两条分别绕过伤员肩前面,在前后做结,形成肩环,另一条在背部将两环拉紧打结(图24)。
图24锁骨骨折固定法
2.肱骨骨折固定:
取一合适夹板,放于伤肢外侧,再用两条绷带固定骨折的上、下两端,然后用小悬臂带将前臂吊起,最后用三角巾把伤肢绑在躯干上加以固定(图25)。
3.前臂骨折固定:
在伤员前臂的掌背侧各放一块夹板,用三角巾宽带绑扎固定后以大悬臂带悬挂胸前(图7-25)。
4.小腿骨折固定:
用夹板两块,一块在腿外侧(自大腿中部到脚跟);另一块在内侧(自腹股沟至脚跟),垫好后用布带分段固定(图26)。
图25肱骨、前臂骨折固定法图26小腿骨折固定法
5.股骨骨折固定:
用长夹板两块,一块在伤肢外侧(自腋下至脚跟);另一块在内侧(自腹股沟至脚跟),并在关节和骨突处加垫,用5-8条三角巾分段固定(图27)。
6.髌骨骨折固定:
伤员半卧位,一人用双手托住伤肢大腿。
急救者先缓缓将小腿伸直,在腿后放一夹板,夹板的长度自大腿至脚跟,用3条三角巾宽带,分别于膝上、膝下和踝部固定(图28)。
图27股骨骨折固定法图28髌骨、足骨骨折固定法
6.髌骨骨折固定:
伤员半卧位,一人用双手托住伤肢大腿。
急救者先缓缓将小腿伸直,在腿后放一夹板,夹板的长度自大腿至脚跟,用3条三角巾宽带,分别于膝上、膝下和踝部固定(图28)。
7.足骨骨折固定:
脱去鞋,在腿后面放一直角形夹板,然后用宽带固定膝下、踝上和足部(图28)。
五、搬运
(一)侧身匍匐搬运法
根据伤员受伤部位决定采用左或右的侧身匍匐前进,搬运者侧身紧靠伤员,将伤员腰部搬放到搬运者的大腿上,注意使受伤部位朝上,伤员头部和上肢不要着地(图29)。
图29侧身匍匐搬运法
(二)单人肩、背、抱法
如图所示(图30)。
(三)双人徒手搬运法
如图所示(图31)。
图30单人肩、背、抱法
图31双人徒手搬运法
(四)脊柱和骨盆骨折搬运方法
脊柱或骨盆骨折临时固定后,必须用门板或木板等硬板搬运,以防因搬运不当,而导致抢救性第二次受伤的严重后果。
搬运时,需3-4人同时用手将伤员平直托放在木板上(1人抬颈背部,1人抬臀部,1人抬下肢),对于疑有颈椎损伤的伤员,要有专人扶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随躯干一同移动。
严禁用1人抬头,1人抬足的搂抱式错误搬运方法。
躺到木板上后,并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塞在颈的两侧,以防头部左右摇动,躯干用宽布带固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入伍 训练 教材 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