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发展概况精.docx
- 文档编号:25866456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95KB
食用菌发展概况精.docx
《食用菌发展概况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菌发展概况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用菌发展概况精
食用菌发展概况-精
2020-12-12
【关键字】道路、方法、条件、动力、领域、效益、质量、增长、传统、地方、认识、有效、大力、深入、继续、充分、现代、平衡、良好、优良、文明、健康、快速、持续、开拓、合作、保持、发展、建设、细化、建立、提出、发现、掌握、了解、研究、规律、特点、关键、支撑、安全、稳定、理想、地位、基础、需要、环境、政策、工程、活力、途径、资源、重点、体系、能力、需求、方式、渠道、特色、作用、办法、标准、规模、结构、水平、速度、增强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坚实的栽培基础。
食用菌栽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可消化现代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让其变废为宝成为人类的健康美味食品,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下脚料又是种植业、畜牧业的优良肥料与饲料,在现代大农业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一、食用菌发展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
食用菌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经历了悠久岁月。
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记述了关于菌类的栽培。
在2000年前的史料中已有记载,《吕氏春秋》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史记》中有对获各的记载,称为"千岁松根,食之不死";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谈到"紫芝"可以像豆类在地里栽培。
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可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等症,并根据菌盖色泽,评述品质高低。
6世纪贾思辨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
7世纪段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
苏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记载了"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唐代韩鄂编的《四时纂要》中,则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用烂构木及树叶埋在畦床上栽培构菌的方法。
"种菌篇"还对菌子的种植、管理、采收、于藏以及菌的有无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体叙述。
南宋陈仁玉撰写了第一部《菌谱》,其中对侧耳作过"五台天花,亦甲群汇'的评述。
还对浙江东南部十一种食用菌列述了名称,并对它们的风味、生长习性和出菇环境等作了精辟的论述。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认识和利用食用菌知识进步很大。
在西方国家中,希腊有一名医师在公元1世纪提出用木屑在畦床上栽培杨树鳞耳的方法。
到16世纪末,意大利的一位名医用这种方法栽培成功,后来大力传播。
虽然这些办法比较原始,但它具体记载了我国食用菌科学知识的渊源,具备了为后来半人工栽培的雏形。
这一阶段从技术上考虑,完全是靠食用菌的孢子漫天飞,天然生产,人们只是认识了现象,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抱子飞扬,天然生长"。
这就是食用菌栽培业的诞生。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
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
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工厂。
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
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
近年来,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
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1982年总产量约15万吨,在掌握选育优良品种、改进制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二、食用菌行业概述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
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
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
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
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
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
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
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
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
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
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
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
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
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
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
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
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
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
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
(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
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
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
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
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食用菌行业主要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食用菌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类食品———菌物性食品,其味道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
食用菌具有含水高、组织脆嫩,在采收和贮运过程中极易造成损伤,引起变色、变质或腐烂等特点,加强实用型的食用菌贮藏保鲜和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开发已成为食用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加强菇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包括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的筛选和施用技术)、菇类病虫害的生物防治、菇类病毒病血清特异性反应的电镜检测技术研究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正越来越引起全球的关注,这些正在成为是食用菌行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从事现代栽培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62年,我国在国际上首先人工驯化栽培猴头和银耳取得成功。
70年代初,木耳、香菇、银耳的纯菌种生产的制种技术获得突破,并广泛用于栽培。
70年代中期,我国发明了香菇袋料栽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了双孢蘑菇堆料二次发酵技术。
80年代实现了平菇、凤尾菇、滑菇、金针菇毛木耳的袋料栽培。
随后,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先后在灰树花、鸡腿菇、杨树菇、长根菇等10余个品种的人工栽培技术上获得成功,极大地丰富了人工栽培食用苗的种类,使我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迅速上升。
(二)食用菌保鲜技术现状及趋势
由于食用菌含水量高、组织脆嫩,在采收和贮运过程中极易造成损伤,引起变色、变质或腐烂,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因此严重地制约了食用菌生产。
为了减少损失,调节、丰富食用菌的市场供应,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效益,大力推行实用型的食用菌保鲜贮藏和加工技术已成为食用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食用菌保鲜就是利用活的子实体对不良环境和微生物侵染所具有的抗性,通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食用菌的分解代谢处于最低状态(休眠状态),借以延长贮存时间,保持鲜嫩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但保鲜过程不能使菌体完全停止生命活动,因此不能长期保存,只能延长食用期。
食用菌的贮藏保鲜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发展过程,保鲜技术研究的重点在于要使食用菌呼吸代谢强度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上,生产中常用的保鲜方法有简易包装保鲜法、冷藏保鲜法、气调贮藏保鲜法、辐射保鲜法、化学药剂保鲜法等,上述方法各有其自身的优点。
、辐射保鲜法:
对防止开伞、保持质地、抑制呼吸和微生物繁殖有较好的效果,缺点是对色泽维持的效果不理想。
气调贮藏保鲜法,以纸袋包装,加上天然去异味剂,在5℃左右条件下贮藏,可保持蘑菇15天基本无褐变。
该技术使用简便,适用于农村生产条件下的食用菌保鲜,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2、冷库保鲜:
采收的鲜菇经整理后,放入筐、篮中,用多层湿纱布或麻袋片覆盖。
阴凉处放缸,缸内盛有少量清水,水上放置木架,将筐篮放于木架上,再用薄膜封闭缸口。
3、休眠保鲜:
采收后于25摄氏度以上室内放置3-5小时,使其旺盛呼吸,然后再于0摄氏度左右的冷库中静置处理12小时左右,20摄氏度左右保鲜期约为4-5天。
4、气调保鲜:
该方法是以人工控制环境的温度、湿度及气体成分等,达到保鲜目的。
简易气调保藏 将鲜菇如香菇、双孢菇等贮藏于含氧量1%-2%、二氧化碳40%氮气58%-59%的气调袋内,于20摄氏度条件下,可保藏8天左右。
5、“硅窗”袋保鲜 将硅橡胶按比例地镶嵌袋保鲜 将硅橡按比例地镶嵌在塑料包装袋壁,就形成了具有保鲜作用的“硅窗”保鲜袋。
该塑料袋能依靠“硅窗”自动调节袋内氧与二氧化碳的比例。
从而达到使鲜菇安全贮藏的目的。
6、平菇辐射保鲜:
以钴60射线照射平菇,辐射剂量为5-10万拉德,贮藏在0摄氏度条件下,较好地保持鲜菇的颜色、气味与质地等商品形状达7-10天。
7、草菇辐射保鲜:
以钴60射线处理纸塑袋装草菇,辐射剂量为8-12万拉德,于14-16摄氏度下保鲜2-3天,商品性状良好。
8、化学保鲜:
化学保鲜就是利用化学物质来抑制飻用菌的呼吸强度,并防止腐败性微生物的活动。
食用菌化学保鲜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保鲜程度高等优点。
(1)()保鲜将新采的平菇、凤尾菇等经整理后浸入0.6%的食盐水中约10分钟,沥干后装入塑料袋储藏,能保鲜5~8天。
(2)焦亚硫酸钠保鲜将新采收的平菇摊放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向菇体喷洒0.15%焦亚硫酸钠水溶液,边喷边翻动菇体,以便喷洒均匀。
喷后装入塑料袋,立即封口储存在阴凉处,在10℃~25℃下可保鲜8~10天。
食用时,要用清水漂洗。
(3)米汤膜保鲜用做米饭时的稀米汤,加入1%纯碱或5%小苏打,冷却至室温。
将采下的鲜蘑菇浸入米汤碱液中,5分钟后捞出,置阴凉干燥处。
此时在蘑菇表面形成一层米汤薄膜,可以隔绝空气,保鲜3天。
(4)抗坏血酸保鲜金针菇、香菇、草菇等采收后,往鲜菇上喷洒0.1%的抗坏血酸液,装入非铁质容器内,可保鲜3~5天,其鲜度、色泽基本不改变。
(5)氯化钠、氯化钙混合液保鲜用0.2%氯化钠加0.1%氯化钙制成混合浸泡液。
将刚采收的鲜菇浸泡于混合液中,用一竹箅盖上并加一重物,使菇体浸入液面以下30分钟,在15℃~25℃下可保鲜5天左右,5℃~10℃下可保鲜10天以上。
(6)抗坏血酸、柠檬酸混合液保鲜将0.05%抗坏血酸和0.02%柠檬酸配成混合保鲜液,把鲜菇浸泡在保鲜液中10~20分钟,捞出沥干,用塑料袋包装密封。
(7)比久(B9)保鲜比久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
用0.1%的比久水溶液浸泡鲜菇10分钟,取出沥干装袋密封,于5℃~25℃下保鲜,可保鲜15天以上。
适用于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等菌类保鲜。
(8)麦饭石保鲜将新鲜草菇装入塑料盒中,以麦饭石水浸没菇体,置于0℃以下低温保鲜,保鲜期可达70天。
而且氨基酸含量与鲜菇差别不大,色泽、口感均较好。
9、食盐浸泡处理:
将鲜菇浸入0.6%盐水中约10分钟后,沥干装入塑料袋内贮藏,于10-25摄氏度条件下,经4-6小时,鲜菇变为亮白色,能保鲜3-5天。
10、焦亚硫酸钠喷洒:
向菇体喷洒0.15%焦亚硫酸钠水溶液,在15-20摄氏度下,可存放5-8天。
11、比久保鲜;以0.001%-0.1%的比久水溶液浸泡鲜菇10分钟,在5-22摄氏度下可保鲜5-8天。
(三)、食用菌深加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食用菌食品多为传统的干鲜品和盐渍品,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为改变目前食用菌产业所面临的困境,需要认真探索、深入研究食用菌的化学组成、物化性质和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为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食用菌贮藏保鲜新技术,大大延长新鲜菇品的保存时间,提高鲜品的附加值;在已有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如菇类酱油、木耳糖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加工产品;满足市场对优质食用菌食品品种多样、供货快捷、健康饮食的要求,实现食用菌产品的增值,使食用菌市场与国际接轨,深入研究食用菌深加工新技术和各种食用菌的活性功能成分,为食用菌天然新药开发打下基础;加强食用菌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现场在线快速检测技术,为食用菌产业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生产建立起良好的技术支撑平台;构建食用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HACCP质量体系,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控制的能力,保障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必将会给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美好的前景。
1、冷冻干燥保鲜技术
食品保鲜储藏方法中,冷冻干燥(简称冻干)保鲜技术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质食品干燥方法。
冻干技术是把含水物料在冻结状态下,使水分在真空条件下由固态升华为气态脱除,达到除去水分、保存干物质的目的。
冻干技术使食品中的挥发性物质和热敏性的营养成分损失小,可保持食品原有的性状,使食品脱水彻底,食品中易氧化的营养成分得到了保护,微生物活动和酶活性得到明显抑制,从而使食品得到长期保存。
食用菌鲜品利用冻干的方法进行保存,不仅具有一般冻干食品的优点,而且保存了食用菌中易氧化的多糖和嘌呤等营养成分。
2、液体深层发酵技术
发酵工程属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范畴,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它在食用菌功能性食品开发中已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应用。
食用菌研究人员认为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比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方式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液体深层培养中,菌丝细胞能在反应器内最适的环境下生长,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代谢废气又能及时排放,因此新陈代谢旺盛,菌丝生长分裂迅速,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菌丝体和特定代谢产物。
深层培养食用菌生产的菌丝体营养价值高,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均超过了子实体。
因此,进行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找出食用菌悬浮培养规律,可以用于食用菌功能性食品的有效生产。
3、超细粉体技术
目前国外对粒径小于3μm的粉体称为超细粉体,超细粉体通常又分为微米级、亚微米级及纳米级粉体。
超细粉体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
食用菌子实体、菌丝体干品、浸提物精粉和多糖粉经超细化后,粉体表面积增大,使食用菌功能因子的利用率、吸收率和疗效得到提高。
食用菌经超细化后,不但在内服上能提高利用率、吸收率和疗效,在外用上还可扩大其疗效,如防脱发、促生发、护肤祛斑作用,还可进行鼻腔、皮下给药。
4、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是用成膜材料将三态物质包覆使之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
形成的大小在微米和毫米之间的微小粒子叫微胶囊。
胶囊内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灵芝等食用菌精粉的功能因子中的三萜类,味道极苦,经微胶囊包覆后,即起到掩盖不良味道的作用。
食用菌的功能因子,用亲水性半透性壁材包覆后,可使食用菌的功能因子通过微胶囊技术起到缓释的作用,达到长效的目的。
目前,利用微生物为原料制备微胶囊技术,已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实际的应用。
5、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近年来已得到较快发展的高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处于超临界状态下,所具有的优良溶剂特性来分离固相或液相混合物,最终达到提纯目的。
该技术可以较好地避免传统食用菌在提取过程中的缺陷。
超临界CO2提取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可将萃取、分离(精制)和去除溶剂等多个过程合为一体,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率,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食用菌中的功能因子可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精粉中提纯三萜类活性成份。
食用菌中的多糖类活性成分,因极性较大,单用纯CO2提取效果不佳,需与提携剂并用,才可把多糖中具有活性的多糖成分提纯出来。
(四)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术
用稻草或麦秸仿野生无污染栽培食用菌技术,不需任何专用设备,不用切断粉碎,不添加任何辅料,只需将秸秆定量浸水,即可在室外仿野生周年大面积栽培平菇、凤尾声菇、榆黄菇等食用菌,使人工种植的产品具打野生菇的色泽和风味。
采用该技术每亩利用桔秆4000-5000公斤,而成本仅1000元左右。
种菇畦还可当套种玉米、向日葵、瓜、豆等作物,效益可观,增产潜力较大。
一、原料处理(浸料)用于种菇的稻草或麦秆必须切底晒干,收获不久的桔秆细胞还有生命力,菌丝很难分解其纤维素和木质素。
将稻草扎紧,每捆7公斤左右。
把适量生石灰放入池内、加水至池子容量的4/5,每100公斤水放生石灰0.4-0.5公斤。
将稻草捆沿着池边纵向放人,可放2层,上压石块,使稻草全部浸没在石灰水里13-15分钟,然后把浸泡的稻草捆取出,沥水20分钟,堆成大堆。
麦秸的预湿方法和稻草的预湿方法一样,但浸泡的时间必须长于25分钟。
第一池料取完后再按比例补加生石灰和水,继续浸料,如此重复,每天可浸栽培料1000公斤以上。
把浸水后的稻草捆堆放在一起,盖膜并沥水1天,再进行发酵处理。
先在场地上用砖石铺20厘米高的平台,再在平台上在铺木条,宽度1米左右,长度按原料的多少而定,料堆应上下大小一致,建成四方体原料堆:
最后覆盖薄膜和保温物。
一般发酵5-7大,透过薄膜发现桔秆长满雪花状物质时即可利用栽培。
二,菌种选择;应选高产、抗逆、广温型菌株,三、建畦;种菇场地要选在距水源较近,周围无畜圈的地方,无水的稻田、果园的空地等均可用来栽培食用菌。
春夏季节栽培畦宽度不得超过60埋米,晚秋和冬季栽培畦宽度以90-100厘米为宜,长度可根据场地白定。
栽培畦与栽培畦之间要留出30-40厘米的走道(雨季可作排水沟)。
建畦时,将畦里泥上挖在两边,使之成为畦埂,一般畦埂高度为20厘米畦建好后,须用5%的辛硫磷加0.2%的高锰酸钾混合液进行喷雾处理。
将发酵好的稻草或麦秸抖散,顺着畦铺料。
每层厚约6匣米左右.铺完后撒上一层蚕豆般大小的栽培种,然后再撒第2层料和撒播第2层菌种。
铺料时尽量将料抖松,使撒播的菌种落人草缝中。
春季至早秋栽培,3层菌种;晚秋及冬季栽培,宜4层料4层菌种。
菌种总用量为栽培料干重的20%左右,播种时要掌握最上层用种量比下层和中间层用种量略多,四周用种量比中部用种量略多的原则。
插抖完一畦,即盖上—层薄膜,并在薄膜上撒些泥土。
然后用竹筷在上面每福10匣米刺一透气孔,再覆土10厘米。
;四、出菇管理;畦面温度高于26度时,应及时浇水降温。
1.头潮菇的管理:
当菌丝吃透料层,桔秆由黄色变为黄白色或白色时,就快出菇了。
揭开薄膜,在料面上盖湿润土3厘米;覆土上面再盖以刺孔薄膜。
总之,要将畦面温度控制在22℃,以利于子实体形成。
畦面的覆上不能干燥,当覆土捏不成团时,应浇以小水。
现蕾后,将料面刺孔薄膜去掉,畦面仍用原有薄膜盖蚌,但薄膜的四边不能接触畦埂,应留有较大的缝隙用来通风。
低温期出菇后,畦面上只盖草帘,让阳光散射,以提高畦面温度。
温度较高时,用草帘盖严畦面,严防太阳紫外线杀伤菇体细胞。
当菇盖直径长至2~3厘米时,可喷施3%的硫酸钾或氯化钾,以增强菇盖的韧性和提高产量。
2.头潮菇采收后的管理,头潮菇采收后,消除畦面的杂物和死菇,向畦面喷一次营养液(营养液的配方为:
白糖1公斤,复合肥2公斤,味精适量,水100公斤)。
如此管理.前3潮菇的产量相差不大,且大小整齐,可收菇5潮以上,总生物学效率达120%-20O%。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用菌 发展 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