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初中语文必考记叙文的6要素和概括.docx
- 文档编号:25862480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MB
全初中语文必考记叙文的6要素和概括.docx
《全初中语文必考记叙文的6要素和概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初中语文必考记叙文的6要素和概括.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初中语文必考记叙文的6要素和概括
初中语文必考-记叙文的6要素和概括
目录:
①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这个是最基本的。
②是学会寻找6要素,找到一篇记叙文的六要素。
特别是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部分。
③对6要素进行组合概括。
重要性:
学它有什么用呢?
①为阅读理解中的概括类试题打下坚实基础。
概括题,不管是我们上小学还是上初中,甚至高中从来都没有缺席过,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基础的。
②为写作奠定基础。
很多同学我不会写作文怎么办?
首先你要知道阅读理解和写作从来都不是分开的,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在学习阅读理解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写作的知识,好吗?
(1)了解一下记叙文六要素
①时间,比如说是早晨是晚上是白天是夜晚,是哪一个月份,是国庆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是春节,都属于时间部分。
②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就是说在什么场合之下发生的。
比如说是山区,是城市,是农村,是哪个教室等等都属于地点方面。
③是人物,人是事件的执行者,所以它是不可或缺的。
是你干的还是我干的,是谁干的。
④是事件。
事件它分为事件发生的起因,就是事件发生的一个条件和原因。
第二个事件的发生的经过,也就是说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第三个是事件发生的结果。
那么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六个就是我们讲的记叙文的六个要素,知道吗?
同时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难点,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部分进行一个详解。
(2)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详解。
①起因,就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起因部分常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
人物遇到什么事了?
比如说:
你在大街上遇到一个拿着微信支付二维码向你行乞的乞丐,你是施舍他,你臭骂一句滚。
这种行为的前提是你要碰见这么一件事情,有人向你行乞,你碰到这件事情,是你接下来行动的一个前提,也就是事件发生的起因,所以人物遇到什么事了,可以作为事件发生的原因。
再比如说:
老师上课突然吐了一口血。
如果我把你作为主人公,你是说见死不救,你还是说立刻上前关问并拨打120,你这些行为,你的前提是你碰见、目睹、遇见了这么一个事情。
所以它是可以作为事件的起因部分。
第二种:
人物遇到什么困难?
人物做一件事情时遇到一些麻烦、困难、挫折等等,都会引起一个人他接下来的行动。
比如说:
你上课突然肚子疼,你该怎么办呢?
你遇到麻烦是你肚子疼,你接下来的行动,你可能是像一个忍者神龟一样忍着,你也可能像一个大侠一样肆不忌惮,无视老师直接跑出教室,直奔医院,这都是你的行为。
你这些行为的前提就是你遇到麻烦了——肚子疼,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不对?
再比如说:
你在放学回家路上你的自行车坏掉了,那你该怎么办?
呵呵,老师不知道你该怎么办,但是老师知道的是你该怎么办的前提是你遇到困难了,你遇到麻烦了,你需要解决掉。
所以人物遇到困难也可以作为事件发生的原因。
当然我上面举的例子都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主观的,比如说你情绪不好,你心情不好。
你情绪不好,你心情不好,也可以导致一些一系列的活动,主观的情绪问题也可以作为困难部分。
第三种:
人物有怎样的目的?
(为了什么?
)
人物做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
也就是说他会为了一个东西而采取一些行动。
比如说:
你为了超越你的同桌,你成绩不如他,你要超越他,你会干啥?
对不对?
这个时候你做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你这个目的,也就是超越你的同桌进行的。
再比如说:
当我得知你师娘过来看我的时候,我为给你师娘一个惊喜,我会安排一些一系列活动。
买些鲜花,准备一下烛光餐,再准备一些烟火等等。
我这些活动,我的目的就是给你师娘一个惊喜,这就是人物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事情部分的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这个要知道这是很多老师没有讲清楚的问题,而导致很多同学在概括文章的时候无从下手,选不好角度。
比如说我刚才举的老师上课吐血的例子,为了表现你的一些精神品质,让你成为主人公,这时候我会写你做好事的情节都是可以的。
②经过
经过就是在起因的情况下,也就是上面三种情况下,主人公具体做了什么事?
这个部分是文章写得最具体也是最详细的部分。
就好比一头烤猪,你看一下哪一部分才是最好吃的,当然是中间部分,营养最多,好吃的也最多,对不对?
谁爱吃头,谁爱吃猪屁股,是不是?
阅读试题一般经过部分比较复杂一点,可能交织很多事情,不像我们写的作文特别简单,一看都明白,所以我们在以后做题时,我们要学会对经过部分进行一个梳理。
那么经过部分可以由三个部分构成:
注意:
需要把经过部分进行详细梳理的,在小说中比较常见。
一般的记叙文没有这么复杂,主要还是人物做了什么事。
第一个:
事件的发展。
开始发展,就是在起因的作用下,人物开始采取行动,事件就开展起来。
比如说:
老师上课吐血啦,你赶紧打电话叫救护车。
这就是事件的开展。
那么,人物采取行动后,会一定顺利吗,不一定。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99%都不顺利。
这简直是套路。
比如说:
我要是写上面的例子,我要么写你打电话手机突然没电了,要么写救护车来的路上堵车了。
好记叙文,好小说,玩的就是心跳。
所以这也给我们一个写作技巧:
不要让主人公处在舒服的状态,折磨他。
第二个:
转折
就是事件好的向坏的转变,或者坏的向好的转变。
我相信你看过很多电视剧,特别是武侠电视剧,当一个人摔进悬崖的时候,你放心他不会死,他不仅不会死,还可能练成一个绝世武功。
比如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摔进悬崖,就是没死,还学会了一个神功叫九阳神功,这个九阳神功威力很大,还治好了他身上的玄冥神掌。
你看人物的命运由坏的转向好的发展,这就是一个转折,这就是武侠小说的一个套路。
第三个:
高潮
高潮就是事件发展到顶峰,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这个是最扣人心弦的部分。
这一部分我将放在具体文章中的具体分析,好吧?
那么经过部分有哪些答题技巧,在概括题中出现,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一般都是谁做了什么事。
但是你不能具体,详细的过程不要。
比如:
起因是王老师的母亲病重,经过就是王老师急忙赶回家看望母亲。
那么至于他是怎么回家的,是坐火车是坐飞机,路途顺利不顺利,这些东西,这些具体的情节我们都不要。
你只需要知道的是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快地赶回家。
明白吗?
如果涉及多件事,而且事件与事件的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我们只需要简单把每件事情给罗列一下就可以。
③结果
就是指事件中的主人公或事情的最终结局。
比如:
你在老师的帮助下,你最终克服了现代阅读理解的恐惧,是吧?
你结果就是你克服了恐惧。
再比如:
日本鬼子绑架了我的同事,王老师要跟我谈条件,那么我设定的结果就是炸了他们,王老师英勇为国捐躯。
是吧?
这是人物事情的结局。
那么答题技巧我们注意一下:
第一种:
谁怎么样了?
比如说他是生是死,他安全不安全,他平安不平安,都是人物的一个结局。
第二种:
事怎么样了?
事情到底是如何处理的?
人物做的事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其他人对你做的事情有怎样的反应?
比如说你帮助老师修自行车,在你的帮助下自行车修好了,那么老师对你是非常感激,这是对你做的事情的一个回应,也是属于结果。
第三种:
人和事怎样了?
如果有人有事,两者都写。
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一篇课文,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是有人有事的,人是牺牲了。
事是战斗取得胜利。
第四种:
谁收获了什么?
或者谁懂得了什么道理。
比如说事件的经过,是你妈妈不辞辛苦的给你做早饭,结果是通过这件事情,我懂得了母爱的温暖,或者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这就是你的收获。
以上就是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应该怎么去分析呢,分析方法叫寻找法。
寻找法
寻找的3个步骤
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找到故事中的所有人物。
第二步再归纳人物分别做了什么事情,也就是说人物和它每个人物做的事情要对应起来。
第三步就是根据因果关系把情节给理顺。
我们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有些复杂,可能要花一点时间和精力,但是如果你基础比较差,还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等你熟悉之后,你根本不需要去思考这些问题,你只需要在做题的时候把文章用笔在文章圈点就可以了,你心里有数就可以了。
我们接下来通过案例讲解来具体去学习一些分析方法和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穷人的风骨
①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②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
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③他说:
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
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
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④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
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
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⑤我问:
少了多少呢?
⑥5元。
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
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⑦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
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
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⑧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
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⑨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
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
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⑩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
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
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
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⑪我百般推辞。
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
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⑫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⑬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
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问题: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根据我刚才讲的方法是寻找法,第一步是先找出文章的人物,看有哪些人物?
第一个:
“我正要去上课。
”我也就是作者本身。
第二个:
“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
”根据他可以知道他是父亲,来自农村的父亲。
还有人吗?
这个女生看有没有出场?
“闺女前些日子把写信给我,说这次给他捎来的钱不一样。
”这是他女儿。
也就是人物,有三个人物。
人物
那么在讲人物之前,我给同学们提醒一下:
以第一人称写其他人物时,主人公一般不是我,而是我要写的人物,着重刻画的人物。
就好比说你要写老师很帅气,你不是主人公,你写的老师才是主人公,你要花很多笔墨去写。
老师是如何帅的?
这个时候我们再进行第二步,每个人都分别做了什么事情?
我们看一下文章: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这是一位农民父亲在喊我。
看他要干嘛,“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
”也就是说父亲给女儿送钱。
那么我们之前讲过一件事情,好的记叙文不会在开始的时候让事情发展的很顺利,也就是说接下来肯定会出现一些麻烦,我们看一下有没有?
第四段:
他迟迟不肯给我,原因是啥?
少了五元钱。
人物到困难了,把钱转交给女儿,却发现少了五块钱,家长有点难过。
我们已经清楚了它对应的是事件起因部分的第二个。
起因部分
那么人物遇到麻烦。
接下来怎么做呢?
我们来看一下是谁做的。
“我说不要紧,看一下。
再搭上自己的五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整钞。
”这是我做的事情,就说我给他父亲解决了一些事情,我解决了这个困难。
就在我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的时候,家长又来了,再一次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五块钱给我还钱。
我们会有个疑问,家长父亲怎么会知道是我掏的钱。
我们看一下,“他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言外之意是什么?
是女儿告诉了父亲的实情。
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家里这么整齐的钱。
通过这么一个实情,父亲就猜出事情的原委。
这个时候我们再往下看,我百般推辞,最后还是把钱给我,就是说最父亲执意要还五块钱。
那么文章后面写的是通过这么一件事情,他懂得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是作者的一个议论,是文章的主旨,这个东西都不属于故事情节之中的。
人物做的事一一对应
第三步就是用因果关系把情节给梳理一下。
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位父亲给女儿送钱,发现少五块钱,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出场了,我干的事情就是把搭上五块钱,把零钱换成整钞给他女儿。
然后就是女儿把实情给告诉他父亲。
当父亲知道实情之后,还要执意还我五块钱。
梳理情节
所以当这么理顺下来之后,我们发现事情的起因肯定是第一部分,对不对?
而且属于起因的第二种情况,人物遇到困难。
我干的事情,这是事情的经过部分。
我干的事情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结果是父亲知道实情之后执意还我五块钱,这是事情的结果。
那么再出一道题,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情节。
很简单,就把三个要素叠加在一块就可以:
起因+经过+结果
也就是说:
一位穷父亲给女儿送钱时,发现少五块钱。
我搭上自己的五块钱,把零钱换成整钞给他女儿。
当他得知实情之后,执意还我五块钱!
这就是概括。
同时有个小细节问题给各位说一下:
一位穷父亲,很多同学写不出来穷字。
当文中有具体写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的时候,我们最好给带上。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写的是一个残疾人。
缺的胳膊少了腿,你要写的是一位残疾的父亲。
那么我们学生平常出错点在哪呢?
有三种。
概括的3大问题
第一种就是语言不够简洁,内容太过具体了。
第二种就是概括后遗失的主要内容,不完整。
第三个就是概括时语言过于笼统,不够准确和明确。
这是我们三大问题,所以同学们你看一下你是哪一部分是欠缺的?
其实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很多同学最头疼的是什么?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的试卷只给我们留下十几个字的空,根本就写不下,有的又要求我们不能超过30个字或者十几个字,还有的试卷上给我们留下整整三行的空间,不知道概括到什么程度、多少字,才合适。
这个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重点。
其实每道阅读题都有他的考核点,同学们可根据试题不同的要求,在简洁程度上有所差异。
那么在讲概括试题的考查题型和答题方法之前,咱们先搞清楚一个东西,就是事件的构成。
这个和之前的图有补充,更加的细分
我们知道有起因、有经过、还有一个结果。
因为经过部分是详细的部分,是我们的文章的主体部分,所以你要搞清楚经过它有哪些部分。
经过可以分为发展和高潮,那么发展又可以分为递进和转折。
根据这个我们再讲一下试题的考查形式和答题技巧。
①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者说文章第几段讲的是什么故事?
在写事的文章之中,就是:
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只需要经过和结果就可以。
在写人的文章之中,你需要写出:
在什么情况之下,谁做了什么?
只需要起因和经过。
比如说:
我为了提高成绩,我听了老师的阅读课。
这是起因+结果。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或者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种题型非常的常见,我们在答题的时候要答出: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但是经过部分,你不能太详细,你只需要答出人物做了什么事就可以了,你不需要再写出人物是怎么做的。
比如说前面我刚讲的:
我为了提高成绩,我听了老师的课。
我听老师的课就是人物做的事情,那么至于你是怎么听的,用电脑、用手机、在什么场合听的这些都不重要的,这些都不需要去写了,这样才可以做到简洁或者简要,清楚了吗?
那么什么情况需要写就是这种题型:
③请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它和第二题相比,它少了一个简洁或者简要。
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把经过部分给一个拆解,言外之意就是你要把经过答得更加具体一点,也就是说:
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发展和高潮就是对经过部分给一个具体的解答。
比如说第二题简洁语言概括,我只需要答出:
我听老师讲的课就行,那么第三题就具体一点我是怎么听的,我用手机听的,这就更具体的是不是?
再比如说简洁语言是我回家看望母亲,那么具体一点就是我是怎么去看望的,我是坐飞机坐火车等等这些更加具体的经过。
④在下列方框内填入相应的故事发展阶段。
这个比较常见,就是要搞清楚事件的起因,递进转折高潮和结果,你要把这几个部分全部搞得清楚,哪一部分是递进,哪一部分是转折,哪一部分是高潮,哪一部分是结果。
我做了一个表格,同学们可以自己参考一下。
概括程度表
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体会一下,这个案例是《80枚果子》,后面我涉及了好几种题型,所以我们先把这个文章给梳理一下,看讲的是什么。
第①段:
他跪在老母亲面前,透露了想要出去闯一闯的心声,又向母亲道了声春节时一定回家的话,之后便决绝地挥挥手,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
这是主人公他想要出去闯一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②段:
连番的奔波后,他在距离家乡千里之遥的山区找到了一份生计——矿下作业!
虽然工作累苦,但还算心善的老板和不菲的工资以及那善良的工友们却让他苦中有乐。
我们可以看到一二段虽然有主人公,但是还没有提到果子,所以主要情节还没有开始。
我们只能把一二段当做故事发生的背景。
咱接着看第③段:
有一天矿上放假,独自跑到山上透透气的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些血红色的果子。
这些果子在如此寒冷的冬季里竟油亮亮红火火,他忍不住摘了一个,一嚼,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于是他狠狠地摘了满满两裤袋。
第三段出现了果子,开始正式的进入正题,而且交代了他在山上发现了好吃的果子。
第④段:
回到工棚,他悄悄地数了数,有92枚果子,它把其中的80枚放在包裹中,距离新年还有几天,他本可以亲自带着那些果子回家,但他怕时间久了,果子会被风干!
为了让母亲提前感受他的孝心,他求了老板用快递把包裹寄住在他的家里,家乡没有电话,他在包裹里又附了一封信,嘱托家里邻居的大姐多关照他的母亲,叫她趁新鲜把这些果子吃了。
他感觉母亲仿佛就在面前吃着果子,满脸荡漾着幸福。
第四段写的就是他把果子寄给谁,寄给母亲。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段是整个故事发生的一个起因,对不对?
发现了什么、碰到了什么,这就是我讲的起因部分的第一种。
那么发现果子之后,他该采取行动。
他干嘛。
把果子寄给母亲了。
第⑤段:
留下的12枚,他打算分给同住的12位工友的,就在他准备回家的前一晚,他拿出了留下的那些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野果,正准备要分发给对他一直很好的工友们,一个在这地方土生土长的工友却如临大敌般告诉他,这果子虽然漂亮,但是有毒。
事情开始干嘛?
转折了。
我之前讲过转折是有好的变坏的或者有坏的变好的,所以看第五段是一个转折,发现果子有毒,事情该到高潮部分了,我们看一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第⑥段:
愣了半天的他抓起行李疯了一样冲进了风雪中,连夜买了火车票,坐在开往家乡的火车。
一路上他的心很痛,一阵一阵的像刀绞。
那80枚果子会给老母亲带来怎样的灾难。
第六段写的是他连夜坐火车回家。
第⑦段:
傍晚时到了县城,家乡也下了大雪,更让他心急如焚的是通往自己家里的那段路,因为风雪太大根本通不了车,他惊呆了一下,突然就发了疯似的在风雪中急奔起来,再冷的风再大的雪,对他来说现在也成了无关紧要的事,就这样他一路的过去,鞋字掉在地上都没有顾得上回头去捡。
第七段写的是回到县城之后不顺利,为什么呢,风雪太大不通车。
第⑧段:
一直到深夜他终于跑到了家,气喘吁吁地推开房门,却发现母亲正坐在桌旁,桌上正放着一盘鲜红的果子,听到响动,老母亲揉了揉眼,看到了眼前的他:
儿啊,终于等到你回来了,你的脚……她心疼地看着儿子那双满是泥雪的脚。
第⑨段:
他顾不上解释,急忙问,这些果子,您吃了吗?
第⑩段:
哪能?
这么好看的果子,一定很贵吧。
娘知道你孝顺,一定连自己都舍不得吃一个!
就全给娘了,娘得等着你,等你回来,咱娘俩一起吃!
第⑪段:
“娘”他不等母亲把话说完,就一把抱住母亲,把头深深地埋在了母亲的怀中。
这个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故事的结果,母亲为了等儿子回来一起吃,没有吃掉这个有毒的果子,所以母亲是平安无事的,对不对?
或者说母子平安无事都可以。
那么我们梳理一下:
首先是发现了果子,发现了果子之后,他寄给母亲,寄给母亲之后,发现果子有毒,有毒之后,他连夜赶回家,回家的路途之中有风雪,最后结果是母子平安。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发现果子是这个事情的起因,对不对?
母子平安是这个事情的结果。
经过部分很明显就是从寄果一直到赶回家。
那么经过又可以具体分为:
寄果,是发现果子的一个行动,所以是一个递进。
得知果子有毒,是有好的变坏的,所以它是一个转折。
转折之后,该高潮了,回家以及回家路途顺不顺畅,它是这个事件的高潮部分。
所以寄果子、发现果子有毒是经过的发展,细分到递进和转折。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试题:
第一种题型是:
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我刚讲过它的答题方法是起因+经过+结果,经过部分不能太具体。
我们看第①个同学答的是:
本文讲述了一个80枚果子的故事。
太简洁了,简洁到什么程度,没有内容,什么东西都没有,没有起因,也没有经过,也没有结果,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第②个同学:
本文讲述了一个儿子救母亲的故事。
文章确实讲了儿子救母亲,但是你没有答出起因是什么,你也没答出救母亲的结果是什么,所以这个也是不对的。
第③个同学:
本文讲述了一个儿子发现好吃的果子后寄给了母亲,当他得知有毒后,连夜坐火车回家,到当地后碰上大风雪,自己跑回家要救母亲,最后母亲和他终于团聚的故事。
这个同学答出了事件的起因、答出了经过、答出的结果,但是它不够简洁,如果把试题改为:
请概括文章内容,这个答案是非常好的!
可以看到这位同学在概括经过部分的时候非常的详细,从寄给母亲到救母亲是非常的详细,我刚讲过经过部分只需要答出人物做了什么事就可以了,至于怎么做的我们不需要再答。
言外之意从连夜坐火车回家遇到当地后碰上大风雪自己跑回家救母亲,这个是不需要的,只需要简单的概括一下就可以了。
连夜赶回家救母亲,你或者说想方设法救母亲也行,反正就是不要具体的答出他是怎么做的就行了,所以这道题比较好的答案就是:
文章讲述了一个儿子发现好吃的果子(这是起因),便寄给母亲(这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当得知果子有毒后,想方设法回家救母亲(他做的第二件事),终于母子平安团聚的故事(这是一个结果)。
你看简洁不简洁,对不对?
至于怎么寄给母亲的,怎么回家救母的这个部分,我们不需要具体,不需要详细,清楚了吗?
好,我们再看一道题。
第二种题型:
本文叙述的是80枚果子的故事,请按如下要求简要概括。
他已经说了经过也说到结果,你只需要概括出起因。
我们看第①个同学答的是:
儿子外出打工,在矿上找到了一份工作。
这个它不是起因,它是什么?
它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那么什么是起因?
起因是能够促使人物采取行动的。
这个能促使人物采取行动吗?
促使不了,它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第②个同学:
儿子告别母亲外出打工。
这还是事件发生的背景,不是儿子把这个果子寄给母亲的一个原因。
第③个同学:
儿子外出打工时发现了好吃的果子,自己舍不得吃,便寄给了母亲。
这个同学他答的是起因+经过。
自己舍不得吃寄给母亲是属于经过部分,是人物的一个行动,所以这一部分是不需要的。
所以这个题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在打工时在山上发现了好吃的果子,当然你可以带上地点没有问题。
第三种题型是:
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跟第一题相比少了个简洁的字。
我们看第①个同学答的是:
本文讲述了儿子在外打工时发现了果子,寄给母亲后,回到住处,才听工友们说果子有毒,他连夜去火车站买了火车票往家乡赶,第二天傍晚,他赶到家乡后,发现因为下雪通不了车,便一路跑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必考 记叙文 要素 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