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docx
- 文档编号:25858645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56KB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docx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影响力波及各个领域的思潮,具有反理性、反同一性、提倡多元化和平等对话的特点。
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的教育形式。
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点,从营造产生创新思想的民主自由环境和多元化教育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创新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创新教育大学生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其影响迅速波及到艺术、文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以其独特的观点对社会原有文化的冲击,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后,使得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不再对社会成员具有绝对的约束力,尤其是大学生这样一个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思潮的社会群体。
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这对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巨大挑战。
而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大批的创新人才的推动。
所以,实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将极大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研究综述
1.后现代主义思潮研究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一种否定的继承关系。
否定是指它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继承是指后现代主义脱胎于现代主义。
我国学者王治河将后现代主义分为三种形态: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大同小异,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虽然纷繁复杂、各不相同,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反对理性,崇尚非理性。
(2)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不确定性。
(3)反对“同一性”、“整体性”,消解主体性。
(4)提倡多元化,尊重差异性,提倡平等对话。
2.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研究
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许春荣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问题:
反理性的思想核心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是教育的必要性;消解主体性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一味地批判和解构对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强大的破坏作用。
蔡鹏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是:
更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角度;批判精神值得借鉴;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
消极作用是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导致其追求非理性的标新立异意识。
3.创新教育研究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获得的主要经验是: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与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探求创新;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不拘一格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现在国外许多国家也在积极构建创新教育的新体系和新模式,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韩国教育部1999年开始实施韩国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即“BK21工程”(BrainKorea21Project),旨在有重点地把部分高校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院和地方优秀大学,培养21世纪所需的新型高级人才和国家栋梁。
①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认为简单否定后现代主义的看法是片面的。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观点的深入了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扬弃”的观点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创新教育的一些启示。
不能简单地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完全颠覆,其实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否定的继承。
要吸取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精华,避免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对人们思想的侵蚀。
笔者认为对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积极作用有:
(1)实行创新教育要有适合创新思想产生的环境。
反思和批判精神对教育观念改革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倡师生间平等对话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重视民主和差异性促进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
(2)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化,体现在教育中是多元化的教育观。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多元文化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反思和批判拷问教育体制的弊端;后现代主义对道德教育的一些负面影响,应该正确对待。
二.后现代主义对创新教育的积极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创新人才的培养。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愈来愈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实行创新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指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为核心,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②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新教育以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通过分析会发现,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与实行创新教育有一些相通之处,秉着马克思主义“扬弃”的观点,应该合理利用后现代主义的好的思想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民主和谐的创新环境与多元化的教育观两个方面。
1.实行创新教育,需要有适合创新思想产生的环境。
(1)后现代主义反思和批判精神对教育改革和教育观念创新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有利于营造创新思想产生的自由民主的外部环境,这里的外部环境是指社会环境。
学校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传统社会对权威的尊重影响到学校,就是对教育者权威的尊重。
过分强调教育者权威,是不利于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环境的。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与批判有利于教育观念的改革。
传统教育观念是教师中心轮,即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
由于残余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教育观念因循守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以反对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拒绝规则、权威,反对绝对真理。
这对于创新教育的启示是,现有的思想观念不是绝对正确的,学生应该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突破束缚。
墨守成规无助于新的思想的产生。
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育并不提倡学生提出问题,偏向于知识传授。
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怀疑精神,就是要怀疑一切权威和科学理性。
这种思想启发学生批判和怀疑现有的科学与理论,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大胆创新。
(2)提倡平等对话,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观念的另一重要影响是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者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由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的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③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平等的对话更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理解,老师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取新的思想、新的看法,学生学习到老师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知识。
教育是一个思想交流的互动过程,而不再是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单一过程。
这种平等对话,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
(3)重视差异性,多样性,自由民主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环境。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但是他们也是张扬个性的一代,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点。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性的创新人才,所以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个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创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很多都远离家园到异地求学,家庭道德规范对其的约束力比以往有所减弱,社会对其的影响力还相对较少,学校的影响将处于主要地位。
校园虽然与社会相联系,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
社会上一些新的思潮和变化不能及时反馈到校园中,学校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应该把校园营造为一个充分体现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充分发挥。
重视差异性是指不以某一类学生或老师的价值观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注重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应复杂的教育环境。
2.创新教育需要有多元化的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多元化的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提倡多元化。
现代主义认为真理是唯一的,相反,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化,重视差异性和多样性。
同样培养创新人才就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继承,注重学生的统一意识和求同思想,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其理论基础是教师单一主体论,“教育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塑造的过程。
”④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学生只是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教师不鼓励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这种理论支撑下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鼓励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并内化。
事实上,我国高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高校还是实行传统的“教师主体”教育模式,强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
鉴于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提出了“学生主体论”,认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
无论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走向了一种极端。
后现代主义反对主体性,倡导主体间性,即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
在教育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育过程是他们之间的互动理解过程。
(2)多元文化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化,表现在文化中就是提倡文化多样性。
这中文化多样性对教育的启示是,提倡一种多元文化教育。
我国高校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来自农村的,也有来自城市的;地理环境上,有来自北方的,有来自南方的,还有一些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有来自传统大家庭的,也有来自核心家庭的,也单亲家庭的;有家庭富裕的,有家庭贫困的,学生构成非常复杂。
而大学基本上都建在比较发达的城市,所以学校基本上都以城市人的价值观念作为校园主流的价值观念。
其实,很多从农村来的学生节约简朴,诚实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优良道德品质。
反而是发达城市物质崇拜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冲击了他们朴实的价值观。
面对这样一个背景复杂的群体,不能以一类人的价值观念为标准,应该充分尊重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尊重不同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
这里的文化是指处于大社会主流文化下的具有正面影响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应该多样化,各种亚文化之间应该相互交融。
在学术上,要让教师和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尤其是理工科,这样有利于他们打破学术权威的束缚,提出新的想法,大胆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
多种亚文化和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反思和批判拷问当今教育体制的弊端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应该使我们看到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弊端。
这种弊端突出表现为教育与社会脱离、学生与老师脱离、知识和实践脱离。
教育与社会脱离是指学校教育过分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使本来的教育目的异化,老师和家长只注重于学生的分数,而不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会出现一方面社会创新人才稀缺,一方面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大批学生拿着文凭和证书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在这样的现实下,推行创新教育的要求是非常急迫的。
学生和老师的脱离是指,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师主体论,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发挥,学生在很多时候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内心生活也关注太少,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
知识和实践的脱离是指,现代高等教育以书本教育为主,而以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知识无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应用性不强,无法体现时效性,枯燥的理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所学知识和社会严重脱节,学生缺少启发创新思维能力的新知识。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在人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人自己的理解而建构起来的,每个人都有对知识的不同理解。
创新人才的创新,在于他们对一个问题具有与别人不同的理解方式或解决办法。
建构性知识对创新教育的启示是,高等教育不能将书本教条化,应该及时更新学校的课本,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以学生的内化理解和灵活运用为主要教学目标。
(4)在道德教育上,应该正视后现代主义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该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和适当支持差异性。
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约束力普遍减弱,这不是只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现象。
虽然学校是相对社会比较封闭的小环境,但是社会上的一些思想和变化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校园,这是社会思潮传播的正常现象,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并提出合理对策。
3.忧虑
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生会放弃主流的价值观念,这会损害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的地位。
这是因为许多人没有以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联系当前我国的实际是,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才短短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许多思想传播进来,但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在社会中还留有残余,持以上观点的人只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没有看到一些封建的落后思想对人们的禁锢。
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不能因为有冲击就简单否定它,表现在教育中就是,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思想与主流的文化有异,或与主流的教育观相异就完全否定他,这样不利于学校营造一种思想开放的教育环境。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有背景有时代条件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简单的拒绝或接纳,应该意识到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某些方面的积极作用。
现在也没有可靠的研究证实学生道德责任减弱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明显相关。
许多研究者其实低估了中国传统道德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约束力。
一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德育教育的成果是显著的。
例如,在道德意识上,调查显示,94.8%的学生坚持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在爱国主义情感上,87.5%的同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并没有过时”的人占92.4%。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出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表示认同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调查和分析》)所以要避免片面的思考问题,将所有出现的教育问题归结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同样也不能盲目乐观,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负面影响应及时预防,学校教育应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针对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消极悲观对待。
三.总结
后现代主是一种以反对理性、崇尚非理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提倡多元化为主要特点的文化思潮,从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对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者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概念,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应该正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吸取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精华,积极推进创新教育。
注释
①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处。
大力发展特色领域的研究型大学,未来7年内将投入约21亿美元——韩启动第二阶段BK21工程”.中国教育报.2006-06-20(3)
1李英武.实施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东疆学刊,2007
(1):
63-67
2樊翠莲.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学的启示,2007(4):
46-48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3:
190
参考文献
1樊翠莲.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学的启示.普教研究,2007(4):
46-48
2郭丽君.后现代主义思潮视角中的教育反思,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9):
52-55
3邵二辉.后现代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理论观察,2006
(1):
117-118
4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理论参考,2007(10):
50-52
5黎琼锋李庭军.后现代主义:
引发教育反思的思潮.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8-51
6周宏宇.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6):
86-87
7“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007(9):
16-22
8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3
9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后现代主义 高校 创新 教育 积极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