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文词类活用.docx
- 文档编号:25850158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85.11KB
最新古文词类活用.docx
《最新古文词类活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古文词类活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古文词类活用
古文词类活用
第三讲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所谓词类活用,是说一个词本来属于一个基本的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类的语法功能,而前后两种用法在词汇意义上又有很密切的关联。
词类活用一般指实词的活用。
成语中保存了较多的词类活用现象,如:
衣冠禽兽(穿衣服,戴帽子。
名作动);狼吞虎咽、蚕食鲸吞、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像……一样。
名词作状语);不白之冤(弄明白。
形作动);披坚执锐(铠甲兵器。
形作名);赏心悦目(使……欢畅使……舒服。
使动);幕天席地(以……为幕以……为席。
意动)。
常见的现代词语中不少也保存了词类活用现象,如:
目迎、目送、木刻、针织、水磨、冰镇、心算、笔述、口供、茶话、席卷、蜂拥、风卷等。
比较典型的词类活用有
第一节名词的活用
古今汉语的名词虽然有以上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
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其意义是指“像……一样的人”。
这种用法古代汉语要比现代汉语广泛一些。
①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一个像薛居州一样的人,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薛居州:
贤人名。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韩非子·五蠹》)
——即使有十个像黄帝一样的人,也不能治理好国家。
③夫尧舜位久,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
(《韩非子·难势》)
——尧舜在位久了,即使有十个像桀纣一样的人也不能使天下大乱,是因为国家的形势是太平的。
以上三例中加着重号的专有名词都用作普通名词,表示“像……一样的人”。
这种用法现代汉语里也有,只是不像古代汉语用得普遍。
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例如:
1.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
——于是在天下称王(或:
于是统一了天下)。
名词“王”用作动词,意为“称王”
2.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军:
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
在……驻扎军队
3.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军:
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
驻扎
4.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目:
向……使眼色。
前有“数”,几次,修饰“目”。
5.二月草已芽。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二月份草已经发芽。
芽:
活用为动词,意为:
发芽
6.秦师遂东。
(《左传·崤之战》)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
东: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
向东。
7.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的侍从想用刀杀蔺相如。
刃:
本为名词“刀”,这里意为:
用刀杀
8.鹪鹩巢于深林。
(《庄子·逍遥游》)
——鹪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中。
巢:
名词“鸟巢”,活用为动词“筑巢”,引申为“居住”。
9.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
——派吏人修缮客人居住的房舍。
馆:
名词,馆舍,活用为“居住的馆舍”。
和“所”构成所字结构。
10.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
(《商君书·画策》)
——神农时代,男人耕田,大家吃饭;女人织布,大家穿衣。
衣:
名词,衣服,活用为动词,意为:
穿衣。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它可构成“主语—使—宾语—为—名词”这样一个公式。
如:
1.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纵然江东的父老爱戴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
王我:
使我做王。
2.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
——夫子所说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
名词“肉”,用作使动动词。
“肉骨”意为“使白骨长肉”
3.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使孙膑为将。
名词“将”活用为使动动词。
“将孙膑”意为“使孙膑为将”。
4.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太后难道以为我有什么吝惜,不使魏其为丞相吗?
“相魏其”意为“使魏其为丞相”。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它可构成“主语—以—宾语—为—名词”或“主语—把—宾语—当—名词”如:
1.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我跟从他把他当作我的老师。
师:
“以……为老师”或“把……当作老师”。
师之:
以之为师。
“之”作“师”的宾语)
2.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以我为客。
名词“客”用作意动动词。
“客我”即“以我为客”。
3.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云》)
——(云)把风当朋友,把雨当儿子。
友风:
以风为友。
子雨:
以雨为子。
4.襟三江而带五湖。
(王勃《滕王阁序》)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
襟三江:
以三江为襟。
带五湖:
以五湖为带。
5.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前赤壁赋》)
——把鱼虾当伴侣,把麋鹿当朋友。
侣鱼虾:
以鱼虾为侣。
友麋鹿:
以麋鹿为友。
五、名词直接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四种作用:
1、表比喻。
可译为“像……一样”。
①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
——(苏秦的)嫂子像蛇一样爬行。
名词“蛇”作状语,意为“像蛇一样”。
②豕人立而啼。
(《左传》)
——猪像人一样立起来号叫。
名词“人”用作状语,意为“像人一样”。
③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天下的义兵像云彩一样地汇合,像声响一样地回应。
名词“云”、“响”用作状语,意为“像云一样”、“像声响一样”。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
——一条狼径直地走了,另一条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
名词“犬”用作状语,意为“像犬一样”。
2、表示态度。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
①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
——那秦国,像对待俘虏一样役使它的百姓。
“虏”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像对待虏一样”。
②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
——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吾:
指代刘邦。
之:
指代项伯。
名词“兄”用作状词,意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的将领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于是就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之:
指代孙膑。
名词“客”用作状语,意为“像对待客一样”。
3.表示工具或方式。
可译为“用……”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
——用箕畚运(土石)到渤海的边上。
箕畚:
用草或竹制成的盛土器。
名词“箕畚”用作状语,表示工具,意为“用箕畚”。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快点离去,不然的话,我将用木杖打死你。
名词“杖”用作状语,表示工具,意为“用杖”。
③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史记·滑稽列传》)
——请求替大王用六畜之法埋葬它。
大王:
指楚庄王。
之:
指代死马。
楚庄王的爱马病死,想用大夫之礼埋葬。
优孟谈笑讽谏:
此礼太薄,请用人君之礼埋葬;诸侯听后,都知道大王贱人而贵马。
这番诙谐的话语,终于说服了楚庄王。
最后优孟讲了上面这句幽默的话。
名词“六畜”用作状语,表示方式,意为“用六畜之法”,即将这匹死马吃掉。
4.表示凭借或处所。
可译为“按…”或“在…”。
①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延误了期限,按照法律都要杀头。
名词“法”状语,表示凭借,意为“按法”。
②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在朝廷上叱责他。
之:
指代秦王。
“廷”用作状语,表示处所,意为“在朝廷”。
③童子隅坐而执烛。
(《礼记·檀弓》)
——童子在旁边坐着手持蜡烛。
名词“隅”用作状语,表示处所,意为“在隅”。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或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可译为“在…”、“向…”、“到…”等。
古代汉语方位名词常常用作状语。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贾谊《过秦论》)
——在南边取得了汉中,在西边拿下了巴蜀。
方位名词“南”、“西”用作状语,意为“在南”、“在西”。
②二十九年,始皇东游。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二十九年,始皇向东巡游。
方位名词“东”用作状语,意为“向东”。
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海外北经》)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饮,(夸父)到北边去饮大泽的水。
方位名词“北”用作状语,意为“到北方”。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扶苏因为多次规劝皇上的缘故,皇上便派他到外边带兵。
扶苏:
秦始皇长子。
方位名词“外”用作状语,意为“到外”。
⑤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柳宗元〈小石潭记》)
——向下见到小潭,水特别清澈。
方位名词“下”用作状语,意为“向下”。
现代汉语
(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主要有以下五种作用:
1.表示时点。
即在什么时候。
可译为“在…”。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在早晨听到道理,在晚上死去也值得。
时间名词“朝”、“夕”用作状语,意为“在朝”、“在夕”。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
(《史记·刺客列传》)
——秦国的军队在早晨、在晚上泅渡易水。
时间名词“旦”、“暮”用作状语,意为“在旦”、“在暮”。
2.表示时段。
即在这段时间。
可译为“在…”。
十一月,(沛公)召诸县豪杰。
(《汉书·高帝纪》)
——在十一月,刘邦召集各县的豪杰。
时间名词“十一月”用作状语,意为“在十一月”。
3.表示频率。
时间名词“日”、“月”、“岁”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可译为“每…”。
①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时间名词“日”用作状语,意为“每日”。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好的厨子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割的缘故;(时间名词“岁”用作状语,意为“每年”)普通的厨子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砍的缘故。
(时间名词“月”用作状语,意为“每月”)。
4.表示变化。
时间名词“日”、“月”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逐渐发展变化,可译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①乡邻之生日蹙。
(柳宗无《捕蛇者说》)
——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困窘。
时间名词“日”用作状语,意为“一天天地”。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一天天地削,一月月地割,而至于灭亡。
时间名词“日”、“月”用作状语,意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表示时限。
时间名词“日”、“岁”用作状语表示时限,可译为“按…”。
今吾日计之不足,岁计之而有余。
(《庄子·庚桑楚》)
——现在我按天计算它不够用,按年计算它却用不完。
时间名词“日”、“岁”用作状语,意为“按日”、“按岁”。
现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只表示时点或时段,而不能表示其他的意义。
①你星期日有事吗?
②他早晨锻炼身体。
③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
④老王这几天身体不太好。
第二节动词的活用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类。
古今汉语的动词大致包括七类:
①表示有形活动,如:
伐、攻、保卫、打扫;②表示心理活动,如:
忧、惧、想念、回忆;③表示发展变化,如:
生、死、发生、演变;④表示存在消失,如:
无、存、在、出现;⑤表示联系,如:
为、是、犹、像;⑥表示始终,如:
始、止、继续、停止;⑦表示能愿,如:
得、能、应该、必须。
动词的语法特点是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大多数能带宾语,这是古今汉语语法相同之处。
但是,古今汉语动词的语法特点仍有一些差异。
一、动词用作名词
古代汉语里,有些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如:
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男女同姓结婚,他们生育的后代不会繁盛。
动词“生”意为“生育的后代”。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赵王的子孙中被封侯爵的人,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存在的吗?
动词“继”用作名词,意为“继承的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与蔺相如)终于相互和好,结成同生共死的交情。
动词“交”用作名词,意为“交情”。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柳宗元《捕蛇者说》)
——竭尽他们田地的出产品,拿尽他们家里的收获物。
殚:
竭尽。
动词“出”、“入”用作名词,意为“出产品”、“收获物”。
⑤亲爱在离居。
(曹植《赠白马王彪》)
——亲爱的人正在分居。
动词“亲爱”作主语,意为“亲爱的人”。
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
——政务通达,人事和顺,各种废弛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动词“废”作主语,意为“废弛的事业”。
⑦夫易,彰往而察来。
(《易·系辞》)
——《易经》,能使人明了过去的事情而推知未来的事情。
动词“往”、“来”分别作“彰”和“察”的宾语,意为“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
⑧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左传·庄公十年》)
一一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恐怕那里有伏兵。
动词“伏”作宾语,意为“伏兵”。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
——庄公逆生,使姜氏受到惊吓。
(寤:
通“牾”。
倒着。
寤生:
胎儿脚先出来)动词“惊”用作使动动词,“惊姜氏”,意为“使姜氏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
——项伯曾杀过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臣:
指代张良。
之:
指代项伯。
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活之”,意为“使之活”。
③须臾觉我。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一会儿使我醒来。
动词“觉”用作使动动词,“觉我”意为“使我觉”。
④吾为卿等走此女。
(《太平广记》卷71)
——我为你们使这女子奔跑。
走:
跑。
动词“走”用作使动动词,“走此女”意为“使此女走”。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马中锡《中山狼传》)
——先生的恩德,能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
动词“生”用作使动动词,“生死”意为“使死者复生”。
⑥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也。
(《资治通鉴·汉纪》)
——曹操的军队正把战舰首尾连接起来,可用火烧的办法使(他们)败走。
此句“走”后省略了宾语“之”。
“之”指代“操军”。
动词“走”用作使动动词,“走(之)”意为“使(之)走”。
⑦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论语·微子》)
——留子路住宿,杀鸡作黄米饭使他吃,使他的两个儿拜见子路。
动词“食”、用作使动动词,“食之”意为“使之食”。
⑧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
——[您梁惠王]想开辟领土,使秦国楚国朝见,据有中原地带,安抚四方少数民族。
莅:
据有。
中国:
中原地带。
动词“朝”用作使动动词,“朝秦楚”意为“使秦楚朝”。
⑨饮余马于咸池。
(屈原《离骚》)
一一使我的马在咸池饮水。
动词“饮”用作使动动词,“饮余马”意为“使余马饮”。
⑩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使赵盾饮酒。
动词“饮”带有双宾语。
“饮赵盾”意为“使赵盾饮”。
第三节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态和摹拟自然声音的词类。
古今汉语的形容词可分为三类:
①表示性质,如:
愚、强、真、假等;②表示形状,如:
大、厚、高、低等;③摹拟声音,如:
坎坎、关关、哗啦、轰隆等。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经常作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特点。
但古代汉语里形容词还有一些特殊用法,现代汉语里不具有或不全同。
一、形容词用作名词
古代汉语里,有些形容词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态,而是表示与这个形容词的性态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
①其香始升。
(《诗经·大雅·生民》)
一一祭品的香气开始升腾。
形容词“香”用作名词,意为“香气”。
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
一一他的智慧方面可以赶上,他的愚蠢方面不可以赶上。
形容词“知”、“愚”意为“智慧方面”、“愚蠢方面”。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贪婪,依仗它的强大势力,用空话索取壁玉。
形容词“强”用作名词.意为“强大势力”。
④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
(《孟子·告子》)
——白马的白色,跟白人的白色没有什么不同。
形容词“白”用作名词,意为“白色”。
⑤老吾(之)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之)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
——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
形容词“老”用作名词,意为“老人”。
⑥南有泾渭之沃。
(《史记·刺客列传》)
——南边有泾渭流域的肥沃土地。
形容词“沃”用作名词,意为“沃土”。
⑦《黄鸟》,哀三良也。
(《诗经·秦风·黄鸟序》)
——《黄鸟》诗,哀悼三位良人。
形容词“良”用作名词,意为“良人”。
⑧四美具,二难并。
(王勃《滕王阁序》)
——四种美事齐备,二种难事兼具。
四美:
指音、味、文、言。
二难:
指贤主、嘉宾。
形容词“美”、“难”用作名词,意为“美事”、“难事”。
⑨老弱转乎沟壑。
(《孟子·梁惠王》)
——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
转:
弃尸。
形容词“老弱”作主语用作名词,意为“年老的人”、“体弱的人”。
⑩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则币说》)
——小的问题还从师学习,而大的问题却弃而不学,我看不出这种人能明白道理。
形容词“小”、“大”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意为“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⑾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韩愈,《师说》)
——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形容词“圣”“愚”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意为“圣人”、“愚人”。
⑿吾与汝毕力平险。
(《列子·汤问》)
——我与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形容词“险”活用为名词作宾语,意为“险峻的山”。
⒀举贤而授能兮。
(屈原《离骚》).
一—推举任命贤人能人。
形容词“贤”、“能”活用为名词作宾语,意为“贤人”、“能人”。
⒁将军身被坚执锐。
(《史记·项羽本纪》)
一一将军身上披着坚固的铠甲,手里拿着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坚”、“锐”活用为名词作宾语,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里,某些形容词在以下语法结构中用作动词:
(一)形容词后带宾语
①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山,它的上面有很多柘树。
形容词“多”后带宾语“柘木”,用作动词,意为“有很多”。
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
形容词“短”带宾语“屈原”用作动词,意为“诽谤。
”。
(二)形容词前有“所”字
①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庄子·齐物论》)
——毛嫱、丽姬是人们称赞的美女。
形容词“美”前有“所”,从而构成所字结构,美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
②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李斯《谏逐客书》)
——既然这样,那么您所重视的东西在于美女、音乐和珠宝,所轻视的东西在于百姓。
形容词“重”“轻”前有“所”,“重”“轻”用作动词,意为“重视”、“轻视”。
(三)形容词作渭浯译时可加“了”或“起来”。
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世家》)
——如果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啊!
形容词、“富贵”作谓语,译时可加“了”,用作动词,意为“富贵了”。
现代汉语的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两种情形:
一是形容词后带上时态助词“着”、“了”、“过”,一是形容词后带上趋向动词“起来”、“下去”
①电灯亮着。
“亮着”说明电灯在持续着一种什么状态。
’
②苹果红了。
“红了”说明苹果由不红变红了。
③他胖过一阵子。
“胖过”说明过去胖现有已变瘦了。
④生活好起来了。
“好起来”说明由不好或不怎么好变为好。
⑤天气还要热下去。
“热下去”说明天气的这种性质将持续或有所发展。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主语以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态。
它可构成“主·以·宾·形”这样一个公。
式。
现代汉语没有这种用法。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
——我的妻子以为我美丽,是因为她偏爱我。
形容词“美”用作意动动词,“美我”意为“以为我美”。
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第八十章)
——[上古的人们]觉得他们的食物很香甜,觉得他们的服饰很漂亮,觉得他们的住房很安适,觉得他们的风俗很纯厚。
形容词“甘”、“美”、“安”、“乐”用作意动动词,意为“以为其食甘”、“以为其服美”、“以为其居安”、“以为其俗乐”。
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
——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形容词“小”用作意动动词,“小鲁”意为“以为鲁小”,“小天下”意为“以为天下小”。
④时充国年七十,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
——当时赵充国年纪已经七十岁,汉宣帝认为他老了。
之,指代充国。
形容词“老”用作意动动词,“老之”意为“以为他老”。
⑤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
——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弱劣。
劣:
认为……弱劣。
“之”是“劣”的宾语)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就是主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态。
它可构成“主·使·宾·形”这样一个公式。
①君子远庖厨。
(《孟子·梁惠王》)
——君子使厨房建得远些。
形容词“远”用作使动动词,“远庖厨”意为“使庖厨远”。
②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孙子·谋攻》)
——大凡用兵的方法,使敌国完整是—上策“全”用作使动动词,“全国”意为“使国全”。
形容词
③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一—能够使将军富贵的是皇上。
形容词“富贵”用作使动动词,“富贵将军”意为“使将军富贵”。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
一一春风又使江南岸的草木变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乘船回去呢?
形容词“绿”用作使动动词,“绿江南岸”意为“使江南岸绿”。
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诸侯害怕,(于是)结成盟约,谋划使秦国变弱。
弱:
使……变弱。
“秦”是“弱”的宾语。
⑥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在这种情况下,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老百姓变得愚昧。
愚:
使……变得愚昧。
“黔首”是“愚”的宾语。
第四节数词的活用
古汉语中数词主要活用为动词。
即指基数词在一定条件下活用为动词。
数词动化后,经常带有宾语,也有不带宾语的。
例如:
①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礼记·中庸》
——别人一次能做好的,自己一百次地做;别人十次能做好的,自己一千次的做。
百:
一百次地做;千:
一千次地做。
“之”分别为“百”、“干”的宾语。
②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
——六国完结了,国家统一了。
一:
统一。
不带宾语。
练习
一、仔细分辨和比较下列各带点的词,何者是一般用法,何者是词类活用(即名词用作动词)。
凡是词类活用的,打上“√”:
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6.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7.命李褚、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将三千人为中军。
8.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10.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即李进诚)梯而下之。
11.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2.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13.但观之,慎勿声,令贼知也。
14.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15.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
16.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矣”。
17.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古文 词类 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