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历年高考真题.docx
- 文档编号:25839196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980.55KB
地理历年高考真题.docx
《地理历年高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历年高考真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历年高考真题
(2015·新课标Ⅰ地理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7)属于陆
盐湖,卤虫资源丰富。
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产卤虫的原因(6分)
【答案】:
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
(3分)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3
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娇小的原因(4分)
【答案】:
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2分)(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量小。
(2分)
(3)说明早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8分)
【答案】:
原因:
海洋渔业产量减少;(2分)市场需求增大;(2分)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
(2分)影响:
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2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赞成:
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
(4分)
不赞成:
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
捕捞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2014·新课标Ⅰ地理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5分)
【答案】: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答案】:
(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
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
【答案】: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2013·新课标Ⅰ地理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8分)
【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6分)
【答案】:
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8分)
【答案】:
论据: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8分)
(2015·新课标Ⅰ地理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平均气温在-1~1度,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平均气温约-3.5~-2度。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
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捧新技术等措施。
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
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捧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捧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地域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气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坏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8分)
【答案】: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
成多年冻土。
(5分)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8分)
【答案】:
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4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榜散热的工作季节(冬或夏),简述判断依据:
分析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8分)
【答案】:
冬季。
(2分)
依据:
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3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3分)(2014·新课标Ⅰ地理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
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
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8分)
【答案】:
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答案】:
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6分)
【答案】:
赞同:
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等。
反对:
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2013·新课标Ⅰ地理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
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
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
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
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图8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6分)
【答案】:
(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6分)
【答案】: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6分)
【答案】: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6分)
【答案】:
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6分)
(2015·新课标Ⅱ地理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
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
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止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
项目。
图4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网特点及作用。
(6分)
作用:
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分)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
(6分)
答案】:
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和海岸线平行);(3分)
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3分)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6分)
3分)【答对1项得1分,其
【答案】:
气候特点:
(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3分)
需要防范的问题:
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
它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本部分满分不得超过3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
(4分)
【答案】:
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4分)【答对1项得
1分,答对4项即可得4分。
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4分。
(2014·新课标Ⅱ地理36)(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6分)
【答案】:
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
说明鄂毕河河口
【答案】:
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2013·新课标Ⅱ地理36)
(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松。
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季季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图5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
【答案】:
(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
(1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8分)
【答案】: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
(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
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2分)人类活动
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
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2分)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2分)
(2015·新课标Ⅱ地理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河流、灌渠湖泊水流流向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6分)
答案】问题:
泥沙淤积。
(2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
【答案】河套灌区的农田进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3分)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分)
【答案】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放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2014·新课标Ⅱ地理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答案】:
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答案】:
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答案】:
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
控制施肥量。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答案】:
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成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2013·新课标Ⅱ地理37)(24分)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
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
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
答案】:
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能涵养水源。
(2分)过程:
藏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4分)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
【答案】:
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
(2分)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4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6分)
【答案】:
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3分)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
发展。
(3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4分)
【答案】:
(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
(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2分)
(2015·新课标Ⅰ地理42)(10分)旅游地理
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
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图9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
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答案】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2分)海拔高、缺氧,易发高原反应;(2分)8月份降水多,易遭遇洪水;(2分)山高谷深,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分)河谷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
(2分)
(2014·新课标Ⅰ地理42)(10分)旅游地理
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图8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答案】:
海拔较高(3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
(2013·新课标Ⅰ地理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岛礁面积约为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
图11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图11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0分)
【答案】:
独特性:
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
(4分)
应注意的问题:
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6分)
(2015·新课标Ⅰ地理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
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4分)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
(2分)降水量大且集中。
(2分)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2分)
(2014·新课标Ⅰ地理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
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导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2013·新课标Ⅰ地理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0分)
【答案】:
原因:
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2015·新课标Ⅰ地理44)(10分)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
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3分)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
理由: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4分)
(2014·新课标Ⅰ地理44)(10分)环境保护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图10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危害:
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
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
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
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2013·新课标Ⅰ地理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图13)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锰
河流
200等高线/m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历年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