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docx
- 文档编号:25834949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9.59KB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docx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辨析题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2013上)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这句话是片面的。
(2)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
(3)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的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积极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012上)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3)而动物界所谓的“教育活动”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是自发表现出来的。
(4)因此,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所以说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4)因此可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手段构成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构成。
(3)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
(4)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2)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的基本形态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
首先形态是指事物存在形式和一般状态表现,教育形态即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外在形式和状态。
其次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先后产生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几种主要教育形态。
这些教育形态既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
构成了教育的总体,共同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其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形态。
由此可见,教育的基本形态不单只是学校教育。
因此,这句话是错的。
(2012下)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此观点错误。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2013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说法错误。
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这句话是错误的。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其次这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再次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
此观点正确.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还包括教育。
(3)教育能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身体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4)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坏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此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坏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
同时,在关键期中,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2013上)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的影响,遗传只是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3)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50名男子成为音乐家,这是遗传决定的.
此观点是错误的。
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不起决定作用。
真正决定人发展水平的是人的主现能动性。
《伤仲永》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此观点是正确的。
仲永在很小年龄就表现出超出他人的能力,这是其遗传素质所导致的。
但在成长:
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的主观努力,加之家教环境不佳等因素,最终泯然众人。
说明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会在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即具有可塑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此观点正确。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此观点是错误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环境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教育则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个体主观的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其次,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根据社会的要求,有意识地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要求。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使学生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并且如果对学生加以指导或训练,有助于加速个体的发展。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即时的价值,也有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个体特殊才能的展露和发现。
同时,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有助于他们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不具有延时价值.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所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
(2014下)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
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
此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故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就认为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是有失偏颇的。
印染工的较强的辨色能力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而形成的结果。
(2011下)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是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社会本位论者主张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
(1)错误
(2)题目所说的是斯巴达教育
(3)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许多方面,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义务教育的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
此观点是错误的。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
因此,认为义务教育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011下)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此说法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他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各种教育现象。
此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研究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
但并非所有的教育现象都会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被作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潜在的探索研究价值.而有些教育现象是偶然的、个别发生的现象,不具有研究价值,因而不能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2011下)杜威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批判旧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的由来。
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新的教育实践。
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正确
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
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批判旧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的由来。
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新的教育实践。
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他深刻批判了旧教育的主要特点:
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
杜威反对设置广泛的课程。
杜威将探究的反省思维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处于令人不安或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
(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
(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
上述阶段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人称五步教学法。
杜威的现代教学理论于20世纪初在许多国家风靡一时,有划时代影响。
(2014下)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错误。
我国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重在学习基础知识(这里指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领域),“基础知识”的本质在于“一是它的普遍性,二是它的实用性”。
基础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人才的,而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要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总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活动课程论的倡导者是奥苏伯尔。
此观点是错误的。
活动课程论的倡导者是杜威,奥苏伯尔倡导的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新课改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
此观点是错误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功能有:
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和激励.
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
此观点是正确的。
备课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1)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3)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
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课程标准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
(2014下)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正确。
教学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而教学识其基本途径。
(2013上)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这句话是片面的。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教学任务也包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2013下)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说法错误。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是教师教的怎样
此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除了教师教的怎么样,还有学生学的怎么样。
一堂好课的标准包括: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教学就是上课
此观点是错误的。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
(1)首先,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2)其次,虽然说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教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学的质量,但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3)再次,教学不只是有教或者有学,而且要有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
要使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两个方面相互沟通与配合,才能使教学具有完整的能动性,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不能只重视某一个方面的能动性,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能动性。
(4)所以说,教学活动不仅指教师教的活动,也包括学生学的活动。
教学的实质是智育。
(1)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
(2)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3)智育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若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就使教学走向唯智主义,背离全面发展的方向;并使智育局限于课堂教学,就易忽视与脱离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此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教学过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观点是错误的。
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主要体现在: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2012下,2014上)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此观点错误。
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复习上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此观点是正确的。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谈话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
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
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其次,问答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1)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但简单机械地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化学课上,教师给学生做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实验,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学习的方法属于实验法。
此观点是错误的。
这种方法是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这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让他们“在思维”,而且让他们“会思维”。
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
即一是看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是否全神贯注。
二是看学生的情绪。
学生是否情绪高涨、主动参与、积极争论、勇于表态。
三是看学生的意志,学生碰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时是否继续认真地思考,另辟蹊径,尽力去做。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的原则。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体验。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这句话是正确的。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此观点是错误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主要获得的是间接经验。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1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012上)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领域。
知识与能力是互动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会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能力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
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越多。
机械地说知识与能力成正比,说法有失片面。
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提高了.
此观点是错误的。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明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降低了,而暗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则提高了。
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征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此观点是正确的。
人的知觉可以对优先知觉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影像,而对其周围的事物,只是当成锫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中学 教育 知识 能力 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