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丧葬习俗.docx
- 文档编号:25833148
- 上传时间:2023-06-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78KB
陕北丧葬习俗.docx
《陕北丧葬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北丧葬习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
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
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
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老”。
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
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
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
如果老人病危,儿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气前就要给老人穿好老衣(寿衣)。
如果等到老人已经断气才给老人穿上寿衣的话,有两种说法:
一是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穷鬼;二是外人会笑话,某某家老人“老了”还是红格溜(赤身),笑话儿女不孝。
老人断气后,先用酒精棉球净面(洗脸),以防小虫,再给亡人两只手腕绑打狗饼,准备尸体下坑,找一张床,铺上干草,把尸体放在地上。
用五张麻纸糊一块纸被,把亡人的脸面和全身盖住。
为的是好看。
铺干草讲究的是,一是为了干澡通风,便于尸体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时休克再复活,一有动静,干草容易发出响声,使儿女便于发觉。
此时接着要找一只鸡,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鸡;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鸡。
讲究的是阴阳搭配,做鬼也有个伴。
在门槛上将鸡头扭下,民间叫“到头鸡”。
把鸡毛拔净,在鸡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鸡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献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
孝子出大门,到十字路口点香给亡人指路。
报丧
报丧,首先把亡人的铺盖卷放在院墙头上,村里人一看到铺盖卷便可知道谁家老人“老了”。
其次要挂岁数纸。
如果老人八十岁,起码要拿八十几张麻纸。
风俗是要多几张,儿女总愿自己的老人长寿。
把麻纸左右开剪,剪三剪,剪成串。
六十岁以上的死者,岁数纸中间绑红纸条,小口不绑。
把剪成串的岁数纸挂在大门口,过路人一看便能推测到老人的大概年龄。
再次,通知死者娘家。
派一个自家人带好礼品(烟酒)去请死者娘家,通知娘家侄儿戴孝。
陕北人把通知娘家戴孝叫“出号”,一说“出号”,娘家人就知道当娘家戴孝,要行猪礼。
请阴阳
“富贵出在门里,子嗣出在灵里”。
陕北人办丧事,最重要的风俗是请阴阳先生。
讲究的是选一处好坟地、测一个吉日。
灵地选好了,后代人丁兴旺发达;吉日选择好了,丧事办得顺顺当当,事主家不出怪事。
因此,不论家庭贫富,办丧事都要请阴阳,不请阴阳吃亏在眼前。
入殓
葬日确定后,过三天要入殓。
入殓有规定的两个时间:
一是清早太阳未出来时,二是傍晚太阳已落时。
不能见日头。
入殓要通知娘家,这是礼节。
正常死亡,娘家知道了也不来;而非正常死亡,娘家肯定会来人。
入殓前,把亡人的寿衣都穿戴好再入殓。
寿衣讲究的是穿单不穿双(三件、五件、七件),特指上衣,鞋帽各一件。
铺身钱,口含钱,五色线。
亡人入殓后,棺材里如有空隙,要充上花籽、柏叶。
这其中有两大用意:
一是花籽寓意后代开花结籽代代繁衍,柏叶寓意四季长青人口兴旺;二是把棺材充实,下葬时亡人头像就不会动,以防亡人的头撞在棺材壁上。
孝帽、孝子棍
丧事戴孝,分重孝和一般孝。
儿女戴重孝,孝帽、孝衫、孝裙,穿白鞋,这叫彻地孝。
侄儿戴自备孝,一般亲戚戴条子孝,阴阳、厨师戴带红点的条子孝,孙子戴花红孝。
儿女的孝帽上有棉花蛋、眼衫。
棉花蛋是男左女右。
如果亡人是父亲,儿女孝帽上左边吊一个棉花蛋,以示左耳不闻闲杂事,一心一意去守孝,右耳聆听母亲言;亡人是母亲,孝帽右边吊一个棉花球,以示右耳不听闲余事,一心一意去守孝,左耳只听父亲言;父母双亡,孝帽左右都吊棉花球,以示不闻闲杂事,一心一意去守孝。
眼衫,以示一心守孝,沉痛哀号,两眼不视闲杂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
重孝孝帽后边吊有一根麻线,以示披麻戴孝。
孝子棍,用一尺左右的细柳棍,沾上白纸条,供孝子拄。
迎帐
迎帐,也叫迎祭。
凡遇白事(丧事),有送花圈、毛毯、被面帐子等礼品,用竹竿抬上,吹手迎上。
吹手在前,花圈、毛毯等随其后,接下来是遗像,最后是低头慢行的孝子。
迎帐队伍在村中转一圈,一是展示送来的礼品多,丧事办的好;二是显示孝子多,儿孙满堂、生活幸福美满。
接娘家、谢娘家
在农村最爱看的是接、谢娘家,尤其是老人属非正常死亡或儿女平时对老人不孝服的,这时娘家来人是要发话的。
娘家来人进了村,孝子们在大门外路两旁跪接,吹手在前迎接娘家,其他办事人员接回娘家的花圈、猪等祭品和行礼。
娘家接回后,总管安排答谢娘家,一路上吹手吹奏,备一桌酒菜,到娘家的下榻处,总管把桌安平,立桌则丢人,酒斟满,孝子跪在地上。
由总管发言,告知病人几时得病,经过怎样治疗,穿了几件衣服,背了什么棺材等。
如孝子对老人孝顺,也属正常死亡,娘舅把酒一喝,让孝子平身。
孝子们给娘舅敬酒,谢娘舅完毕。
如老人属非正常死亡或儿女对老人平时不孝顺,娘舅就要问死亡原因,这时娘舅就要批评外甥。
娘舅的话说不好,也不喝酒,孝子还得长跪,当天晚上的烧纸、踩跪、过金桥、撒路灯等一切祭奠活动都进行不下去了,灵堂里的猪不能下锅,影响第二天的祭事和宴席。
这个环节是孝子最头痛的事。
一般情况,娘舅把孝子批评、数落一顿了事。
如果娘家人不发言,村里人会笑话娘家没一个办事人,全是傻瓜,怕的没敢开言。
这就把娘家人的面子全丢光了。
因此,具体情况需具体酌定。
祭孤魂
把娘家接回来后祭孤魂。
选一与亡人的陵墓方向错开一点较高且平坦的地块祭孤魂。
其目的是:
孝子请灵前,先把孤魂野鬼作以祭奠安顿好,让孤魂野鬼先吃饱喝好,就不和先逝的老人争抢祭品。
这样,先逝的老人就能享受到儿女们的祭品。
请灵
过祭饭丧事(三昼二夜),请灵在前一天下午开始。
一般丧事(一天一夜),在聚客的当天晚上,祭孤魂毕,就开始请灵。
如是新逝,请灵,请三代。
如先前已殁了一个,就请先殁了的那个。
尸骨盒不进院。
请个牌位子,让老俩口团圆带路。
祭奠
陕北风俗,当老人殁了,都要举行祭奠活动。
孝子要杀猪宰羊,富足户请礼生,一天三开祭(早、中、晚祭)。
三祭都由礼生安排,都用祭文(礼生来写)。
中等户只请吹手不请礼生。
孝子自己安排三祭。
每一次祭都是哭一阵、烧纸、奠酒。
孝子有文化的自己写一篇祭文,在正祭时读,以示书香门第、文人辈出;不写祭文体现以农为本、以过好光景为荣。
祭奠,在农村叫烧纸(也叫烧纸钱)。
凡前来唁言的亲朋好友和办事人员都要祭奠。
亲戚祭奠前,都要带祭品。
一般,娘家是猪礼(退一半),女婿要献猪(两家女婿退半个,三家女婿不退),侄儿、侄女、外甥是猪礼,外孙是羊礼,孙子是娱乐费。
外孙、孙子讲究少,民间常说孙子辈是:
一个眼在哭,一个眼在笑。
想花费一点钱可以,不出也行,没人说闲话。
祭奠烧纸按亲戚远近辈份大小顺序进行。
每一排人烧纸,都要吹手张老号,办事人放鞭炮。
凡来的亲朋好友都得烧纸,之后是踩跪、转灯山、过金桥、撒路灯。
这中间烧纸最红火,有的人懂烧纸礼节,有的人不懂;有的人哭的好听,有的人不会哭;有的人是干嚎,没有眼泪。
众人看热闹,谁是真哭谁是假哭。
发丧
发丧时,长孙扛引魂杆,重孙抱用红被面包裹的花棒槌,事后该被面也就归此重孙所有。
下葬
扶柩高岗,泪洒青山,窀穸妥当,吊棺下葬。
棺材下葬时大头朝里,小头在口。
有的棺材底垫砖,有的垫煤块。
墓室里有墓砖(写亡人的生平)、墓灯、五谷、祭饭罐、墓祭桌等。
东南西北放桃木橛,为镇邪用。
棺材盖上放桑弓柳箭,是亡人自卫的工具。
风俗:
棺材摆放的位置是男左、女右,男东、女西。
一定要细心放正。
陕北丧葬习俗方式
陕北地处偏远,改革开放之前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保存了非常古老的以汉民族风俗习惯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古老民俗,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汉民族与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活化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状况的大幅度改善以及区内外人口的大量流动,陕北民俗的原生形态正因现代元素的融入而迅速改变着。
从目前陕北的丧葬习俗来看,虽然礼节仪式简化了许多,但主要的礼节仪式依然保存着,从中体现的孝亲特色依然十分明显。
一、葬具
陕北从城市到乡村,至今仍然盛行土葬。
木质棺材是陕北汉族居民的主要葬具,按照当地风俗,棺木用料,柏木为上,松木为中,槐木、榆木、杨木、柳木为次。
旧时的棺材不涂漆,可以用核桃仁磨制出木料本身的自然花纹,现在大多在棺材外部髹漆绘彩。
据学者研究,这种葬具装饰形式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
棺木板的薄厚、页数的多少非常考究,棺木板越厚越好,页数则越少越好。
寿衣,是装殓死者的衣服,要在老人去世前准备好。
寿衣用料按照传统习俗要用有“寿”字的丝绸,品种包括衬衣裤、棉衣裤、夹衣裤、袍子等,要里外全新,不缀金属扣子,只缀布带或布纽扣。
颜色有红、褐、粉红、紫、兰、绿、黄色等,寿衣里子要红色,不能用黑色,意即后世红红火火。
不穿带毛皮的,否则,下一世会转牲畜。
不穿半杉半裤,否则,家中会出“半吊子”。
现在也有穿日常生活服装的。
男性头戴圆顶硬瓜壳帽,头枕鸡式枕,脚穿蓝色绣花鞋。
除了寿衣外,还要给老人准备被褥,被褥是红色的。
二、葬礼程序
陕北汉族葬礼隆重,大致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1、入殓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也称入殓,分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给死者穿衣。
当地民俗认为,老人去世时,儿女都要赶到跟前。
老人断气前,儿女要给他或她净身、理发、剪指甲,然后穿寿衣。
净身是用清水及毛巾从头部开始洗到脚下,浑身洗干净。
寿衣必须在老人断气前穿好,民俗认为,人的灵魂走的时候穿什么,以后就一直穿什么。
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
按照当地民俗,老人不能去世在炕上,而要去世在一个能移动的木板上,最好是棺木盖上。
因此,去世前要将棺木盖搬到家中,在老人去世前将寿衣穿好,头前脚后,平平正正地平卧在棺木盖上。
不管什么时候去世,天黑前一定要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
死者仰身直肢,随殓的物品,一般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四周用谷草、麻纸等充实。
2、殡
殡,就是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按照陕北丧俗,灵柩的停放时间各地不同,少则3日,多则几十日甚或几个月,由奔丧者决定。
(1)着丧服
在殡期,孝子必须着丧服。
丧服用白色棉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按照当地习俗,儿子、媳妇、女儿、侄儿须戴重孝。
子女的孝服由长衫、长裤与帽子组成,腰间还要系上一根由麻搓成的麻绳,称“麻辫”。
只有孝子、孝女系麻辫,正所谓披麻戴孝。
有的地方孝帽前用白纱蒙面,两耳坠棉花球,以表示孝子们不看不听其事,一心守孝。
侄女、侄女女婿、外孙女及其女婿、孙女及其女婿、孙子及其媳妇、外甥等均不穿长裤。
女婿、侄女女婿、外孙女婿、孙女婿都由孝子出资送1.5-2米的布匹,女婿、侄女女婿是深蓝色的,外孙女婿是绿色的,孙女婿是红色的,均系在腰间,称“腰孝”;过去,依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孝布的尺寸是有严格规定的,亲者用料最多,疏者用料依次递减。
(2)哭丧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
按照当地民俗,死者断气后要哭,死者去世后的当晚与第二天晚上,要举行送灯仪式,孝子孝女要哭,亲朋好友吊唁时,只要有人哭,孝女、孝妇要陪哭,出殡时孝子、孝女、孝妇要哭。
子女哭悼要悲痛欲绝,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
(3)过三天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
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或“送三”。
死者去世的第一、二晚,要送灯,孝子们一直要送到庙上。
第三天早晨天不亮,孝子们要在十字路口焚烧用纸制作的骡子与马童,以供死者上路时用。
民俗认为,这样的仪式举行以后,死者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阳间。
(4)烧纸钱
纸钱是中国古代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是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外圆内方的钱形打在毛纸上。
纸钱的产生,源于古人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死去的亲人在阴间也要有钱花。
有的研究者认为,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开始时只是随葬用纸钱,魏晋以后,人们普遍改为以纸钱祭灵,此俗一直沿习至今。
(5)出殡
在陕北,出殡一般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
出殡前要烧纸火,将纸火匠人手工制作的一个院落拼接,放置到大门外的十字路口焚烧,院落通常是二、三层楼组成的四合院,正房有“七间”“五间”等规格,院落里有摇钱树,房间里备有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各种食材如油、盐、酱、醋、大米、小米、白面,各种豆类,水等,需放置在一个小的容器里,过去用鸡蛋壳,现在一般用果冻壳。
。
大门外有影壁。
纸火的制作,可谓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动灵前,孝子们要到灵堂前,等阴阳先生打开棺材盖,为死者开脸,一般是用一块纸巾蘸上黄油,清洗死者脸部。
此后,要封住棺材,直到下葬不再揭开棺材盖。
然后,孝子们烧纸叩拜,祭奠完毕后,用绳索捆绑棺木,有的还要在棺木盖上绑一只老公鸡,俗称“引魂鸡”,到坟地等棺木下葬后放走。
孝子必须跟着灵车到墓地。
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3、葬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在陕北,传统墓葬是竖穴土坑,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除竖穴土坑外,可在竖穴土坑表面用砖砌筑,这种形式叫建仓子,并用大石板盖顶;也可券葬,即做两个相通的拱形顶的墓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将衣饭罐放置到墓坑壁上的窟龛里,点亮长明灯。
在鼓乐与哀哭的混合声中将棺木徐徐沉到墓坑,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然后,盖好预先准备好的盖板,将挖墓坑时由长子挖的第一铁锨土撒到棺材盖上,然后封土起堆,插上引魂干,摆好墓门石。
墓门石由三块砖垒成,两块插入地下,一块盖顶,但盖顶砖要等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等飞禽飞过由孝子盖上。
到了墓地,要烧花圈与匾,并在火堆上用清油炸些年糕等,为死者“安锅”。
葬礼以后,有禅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从死者去世后之日算起,计算七个七,出殡后每逢七都要到墓地祭奠,称过七,直到七个七,称尽七,为大祭七,孝女都来祭奠。
如果过七那天正好在初七、十七、二十七(有的地方还有初八、十八、二十八),称犯七,据说是死者的灵魂有难,要在从家里到墓地的路上插上小白旗,以解此忌。
据史料记载,禅七是一种佛教化丧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到唐代更盛,沿袭至今。
佛教认为,在人死与生之间另有一个"中阴身"阶段,"中阴身"如童子之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期。
如果七天内仍然没有寻求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天,到每七天为止,必生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间,隔七必须举行超度,并设各种食品烧纸钱、祭奠,以免死者在阴间挨饿、缺钱花。
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一百天和一周年也要进行大祭。
三、陕北丧俗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孝悌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具普遍性的伦理模式与最高道德价值,是各种道德的根本。
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子女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
在陕北,不管子女对父母生前是否孝敬,民俗对丧葬礼仪的要求非常严格,孝亲的特色贯穿在丧葬礼仪的始终。
从陕北丧葬习俗来看,这种孝亲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子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从哭丧、制作花圈与匾额、搭建灵棚及各种祭奠活动、居丧期间的各种禁忌(不能穿红戴绿、不理发、不剪指甲等),都表现出孝子孝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通过这些活动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第二,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
从葬具的准备、入殓必须注重的细节、过三天帮助死者灵魂升天、烧纸钱及将纸灰归葬、精心制作墓穴,到烧纸火为死者准备好在另一个世界的衣食住行的各种设施及一切生活必需品、备好衣饭罐、点亮长明灯以及做七、百日、周年的祭奠,无不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父母灵魂顺利升天并早日转世、为父母备好在来世生活的一切所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北 丧葬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