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国际经济学.docx
- 文档编号:25828833
- 上传时间:2023-06-15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230.15KB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国际经济学.docx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国际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国际经济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一)、简答题
一、简述关税壁垒对小国开放经济和大国开放经济的影响。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岀发,依据本国海关法和海关税法,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岀口商品征收的税赋。
主要有进口税,进
口附加税,岀口税和过境税等。
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
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包括一系列效应:
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对大国来说)、净福利效应等。
1,小国情况:
价格效应:
自由贸易时,世界价格(均衡时的国内价格)为Pw,征税t后,国内价格上升为Pt。
国内价格调整不对世界价格造成影响。
生产效应:
生产者剩余增加a;
消费效应:
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
贸易效应:
进口减少Q1Q3+Q4Q2
税收效应:
关税收入为c;
净福利效应:
a-(a+b+c+d)+c=-(b+d)<0,福利下降。
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2,大国情况:
价格效应:
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世界价格由Pw降为P'w。
贸易条件效应:
征税前Q3Q4的进口价格为EFQ3Q4征税后为HIQ3Q4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e;净福利效应:
a-(a+b+c+d)+(c+e)=e-(b+d)。
净效应不确定。
二、简述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静态效应:
关税同盟在扩大区域内贸易的同时,也减少了区域内成员国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因此对国际贸易有很大的影响分为三点:
1、贸易创造效应,即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多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2、贸易转移效应,即建立关税同盟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原来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3、同时组成关税同盟后生产者福利则降低。
动态效应:
动态效应比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1、引发大市场效应,所有成员国的国内市场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区域性市场,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并且可进一步增强同盟内企业对外。
因此关税同盟所创造的大市场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
现。
2、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组成关税同盟后,各国市场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自觉发展,增强创新以及使用新技术促进技术进步。
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吸引同盟外的国家直接到同盟内国家生产,这样便绕过了关税同盟这一壁垒,客观上便产生了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生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三、简述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基本思想、贸易模式?
假设条件:
1、产品在生产中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老大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上不能流动。
2、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率不变的。
3、商品和劳动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
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5、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6、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基本思想: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每个国家只要比较劳动投入量的相对水平,即可决定比较利益之所在,进而决定贸易的方向。
贸易模式: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岀口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
四、简述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基本思想、贸易模式,并通过模型简要阐述这一理论。
假设条件:
同上题基本思想:
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贸易模式: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岀口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
具体模型:
在绝对优势模型中,A国生产一单位的商品使用的劳动投入要比B国少,或者说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
则说明A国在该商
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五、简述新的H-O模型是如何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
主要指法维尔模型在新H-O模型解释的国际贸易类型,一般而言属于垂直差异产品之间的交易,在相似的产业中,由于生产差异产品需要不同的要素存量比率,而人们的需求在相同或相似产品上又存在着区别,贸易便有发生的可能。
但是针对这一理论,也有人提岀质疑,并非高资本密集度的生产就必然决定发生高质量产品的岀口。
六、简要论述国际生产折衷论。
该理论把跨国公司的活动视为国际生产的一种方式。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分析的有机结合。
该理论是迄今为止对跨国公司的诸多解释中较为全面的一种,因而称为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
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水平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1,企业必须具有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优势。
这种优势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和增加企业净资产。
2,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所有权优势必须比通过外部市场转移这种优势更有利可图,这叫企业的内部化优势。
它反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效率。
3,只有当国外的区位优势同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结合才能够同时提高这两类优势的生产力。
4,当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所有权、区位及内部化优势给定时,国际生产只有当其与企业的长期管理战略相一致时才会发生。
运用上述原理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可以直接得岀这样的结论:
在任一既定的时点,一个国家的企业-相对于别国企业而言-拥有所有权势越多,它越是具有较强的内部化动机;国外的区位优势越明显,它越是倾向于选择到国外生产的方式。
如果一个国家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它就会对外国的跨国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因此,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变化,是由企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相对变化同时决定的。
七、简要论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和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由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金融项目以及净误差与遗漏等项目以及个项目包含的子项目所构成。
1、经常项亘下包括商品和服务、主要收益、次要收益等账户。
商品和服务包括一般商品、转口贸易商品、非货币贸易商品。
服务包括加工贸易服务、维修保养服务、运输、旅游、建筑、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政府服务。
主要收益包括雇员报酬、投资收益、其他主要收益。
2、资本项目包括记录居民和非居民之间非牛产性和非金融性资产的转移以及资本转移。
3、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品、和员工股票期权、其他投资以及储备资产等账户。
八、简要论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1,周期性不平衡,是指在经济衰退阶段,收入减少,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进口下降,因此可能引起贸易收支顺差;但经济衰退也可能造成资本外流,从而引起资本项目逆差。
(两个角度)
2,结构性不平衡。
因国内生产结构变动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3,在汇率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物价普遍上升,高于其他国家,必然导致岀口下降,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则发生顺差。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
4、收入性不平衡。
是指由于国民收入变动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形。
国民收入变化包括周期变化和长期增长。
周期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实际上就是周期性不平衡。
而收入长期增长则会导致持久性不平衡。
如果一国收入增长长期高于其他国家,则可能造成进口
需求增长高于出口需求,从而出现逆差。
九、论述贸易保护的理由。
最佳关税论,(税率t使得福利水平最咼)
贸易条件论,在大国的情形下,关税可以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这意味着关税可能改善本国的福利水平,即贸易保护可以获得超过自有贸易的利益。
(参见关税)
幼稚产业论则从动态角度提岀了保护那么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的观点,但这种保护职能一种暂时性的,判定幼稚产业的标准主要有三种。
(参见幼稚产业论)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是将贸易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把贸易政策作为实现总需求政策目标的一种选择。
一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内有效需求可能不足,于是,在开放条件下,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是一国总需求政策中的一部分。
另外,
这不是一个长期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岀的,是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提岀的。
特征是政府干预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和环境,以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得本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或租金。
十、什么是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的效应如何?
岀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岀口,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直接补助是政府直接向岀口商提供现金补助或补贴。
间接补助是政府向选定商品的岀口给予财政税收的优惠。
主要目的是以低于实际生产成本的价格岀售其产品,提供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扩大商品的岀口。
■
*
1F
<3
T
r
TlI
廿
出口补贴对国内经济有两种效应,一是贸易条件效应,即出口补贴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价格降低,因此不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二是岀口扩大效应,即岀口产品价格下跌,可刺激岀口增加。
讨论:
““性讥”
补贴s后,企业以高于成本价生产,国内不享受补贴,价格ps,国内需求减少,岀口降价销售,岀口价格至pw'。
消费者剩余:
-(a+b)
生产者剩余:
a+b+c
政府补贴:
Q3Q4
净福利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a+b+c)-(a+b)-(b+c+d+e)=-(b+d+e)<0,其中b、d为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e为贸易条件恶化所导致的利益转移,本国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
国内消费者利益受损:
1,要支付更高的价格ps;2,作为纳税人,还要承担政府给予生产者的补贴s。
进口国生产企业利益受损,接受补贴的产品都将低于成本价格销售。
进口国消费者获利,岀口国生产商获利。
十^一、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仃heLeontiefParadox?
如何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H-O定理:
A、B两国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的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昂惕夫是以美国为例来验证H-O理论。
他首先美国应该是资本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
但他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
产岀表,测算了美国进、岀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发现美国岀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与H-O定理的结论,美国应
该岀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悖。
故称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
1,人力资本。
熟练劳动力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才能形成,由高度熟练劳动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质上是资本密集型的(岀口)。
2,美国进口品很大一部分是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很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进口)。
3,要素密度逆转。
如农业在美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属劳动密集型。
(要素结构)
4,需求逆转。
虽然美国的资本要素比较充裕,美国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占绝大多数。
(需求结构)
十二、简述倾销的含义、分类及其形成条件。
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
它是指岀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是否构成倾销的主要依据有:
(1)进口国生产企业是否受到冲击,以至于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
(2)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
否明显降低;(3)进口国同类工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
分类:
倾销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持续性倾销和掠夺性倾销。
1,持续性倾销的存在是无期限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其假设:
(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
国外市场需求弹性大于本国市场需求弹性;(3)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不存在国外产品回流本国市场的可能性。
2,掠夺性倾销是指为了挤垮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
形成条件(持续性倾销为例):
PF和PH分别表示国外价格和国内
MRF为国外市场边际收益曲线,MRH为国内市场边际收益曲线,MC为边际成本,假设为常数,价格。
D为国内外需求曲线,国外市场需求曲线更为平坦。
讨论:
企业决定产量的条件MRF=MRH=MCfe于国外市场需求曲线更为平坦,故PF 十三、简要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有5种形式: 1,自由贸易区,指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 成员经济 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证明”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问题是难于区分产品是否来自于成员国内部。 2,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成员国在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实际是成员国将关税制定权让渡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问题是成员国的国内限制措施仍然构成了相互之间自由贸易的障碍。 3,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4,经济联盟,指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各个成员国采用统一的经济政策。 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指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这五种一体化形式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一体化从低级向高级升级的过程,也是成员国不断让渡国家主权的过程。 十四、论述幼稚产业和幼稚产业的标准。 幼稚产业: 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判断标准: 穆勒标准: 假设与其它国家同类产业相比,本国产业具有更为陡峭的向下倾斜的平均成本曲线,意味着随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本国产业的生产成本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它强调将来成本上的优势。 巴斯塔布尔标准: 保护成本小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才具有保护价值。 要求幼稚产业不仅能够自立,还必须能够补偿保护期间的损失。 坎普标准: 如果一个产业符合巴斯塔布尔标准,但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形下,政府的保护有可能不是必要的;另外,如果一个产业不符合巴斯塔布尔标准,但只要其在保护之后能够产生明显的外部经济效益,则仍有保护的必要。 保护措施的对比: 关税和政府补贴,政府补贴的形式比关税好,社会福利减小要少 十五、作图分析重叠需求论是如何分析贸易发生的原因的 重叠要素理论也称为需求相似理论,它认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的相似性越大,两国之间存在的潜在贸易就越大,由于人均收入与商品需求之间按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因而,需求相似性也可以用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性来代替,所以,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这需求结构的相似性越大,从而两国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BC部分重合,表示两国会在BC范围内的商品进行贸易。 两国对产品需求的档次变动范围重合部分越大,表示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十六、简述国际收支调节论的弹性论 国际收支的调整理论主要有三种: 弹性方法、吸收方法和货币方法。 其中,弹性方法和货币方法属于价格调整机制,即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恢复国际收支的均衡;吸收方法属于收入调整机制,即主要通过总支岀或生产的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是指在收入不变动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节机制与进岀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 弹性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可以提高外国商品相对国内商品的价格,但是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品的供 求弹性。 在各国国内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当一国的岀口需求弹性和尽快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贬值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收支 的作用。 但贬值常常伴随着所谓的“J曲线”效应,即在贬值过程中,贸易收支差额会先降后升。 十七、简述国际收支调节论的吸收理论 国际收支的调整理论主要有三种: 弹性方法、吸收方法和货币方法。 其中,弹性方法和货币方法属于价格调整机制,即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恢复国际收支的均衡;吸收方法属于收入调整机制,即主要通过总支岀或生产的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 吸收分析方法是指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 这一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乘数理论与弹性分析法的综合,它的理论基础源于凯恩斯的收入-支岀决定理论。 假设贸易差额可以表示成一国的国民收入与其吸收之间的差额,即: CA=X-M=Y-A(16.19),对等式两边微分,得到: d(CA)=dY-dA(16.20), 如果两种效应之和等于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净影响效应,即: dA=adY+dA(16.21),将(16.21)代入(16.20),可得: dCA=(1-a)dY-dA 1)货币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dY增加的条件): 货币贬值,国名收入提高,dY>0,若a<1,则国内吸收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加,贸易收支得到改善;若a>1,国内吸收的增加大雨国民收入的增加,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若a=1,不影响贸易收支。 2)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dA减少): 一方面,从货币效应来看,一国当局采用贬值政策将导致本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共计随本币贬值而增加,由于导致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国内投资随之下降。 同时,消费者的货币余额效应和货币幻觉效应,也使热门因为物价上涨而减少支岀。 另一方面,贬值存在收入再分配效应。 贬值后物价上涨,而实际工资下降,厂商的利润则由于对收入的再分配增加了。 由于利润收入 具有比工资收入更高的边际储蓄倾向(更倾向于存款),会使全社会的吸收水平下降,进而改善国际收支,如果政府同时施行财政政策,从而全社会吸收水平下降,那么国际收支因此而得到改善。 十八、什么是马歇尔-勒纳条件? 如何推导该条件? 什么是J曲线效应? 马歇尔-勒纳条件表示,在进岀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进岀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货币 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用公式表示即: n+ninn xYx-岀口需求价格弹性y-进口需求价格弹性 公式推导: CA=X*P-M*e*Pf->dCA=dx*P-Pf*dM*e-Pf*M*de ->dCA/de=(dx/de)*P-Pf*e*(dM/de)-Pf*M ->dCA/de=M*(P*(dx/de)*(1/M)-Pf*(e/M)*(dM/de)-Pf) (1) 条件: X*P-M*e*Pf=0(贸易均衡) (1)中带入(1/M)=(Pf*e)/(X*P)推出马歇尔-勒纳条件 J曲线效应: 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可用“J曲线”来描述。 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相关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不会同步进行,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即一国的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滞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从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状况改善之间,存在几种时滞: 1,认识时滞,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 2,决策时滞,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 3,生产时滞,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 4,取代时滞,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 5,交货时滞,把商品、劳务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 十九、什么是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对这种汇率决定理论如何评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 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 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 评价—种观点认为汇率决定理论是以货币的购买力为基础的,因此价格应该使用包括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在内的能够反映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总体价格水平指数来计算购买力平价。 一种观点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国币的相对数量,两国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决定汇率水平,由于货币数量决定了国内物价水平,所以两国相对货币数量就间接的决定了汇率水平。 因此,持货币数量论观点的人认为在计算购买力平价时,价格应有广泛的含义,不仅要包括可贸易品的价格,而且还要包括地租、劳务等非贸易品价格。 实际中,利用总体价格水平或指数计算购买力平价时,常常涉及一个内部价格比率问题: 即本国的内部价格比率低于国外,且两国价 格指数的权数不能抵消两国在内部价格比率的差异,那么市场汇率水平将高于购买力平价新确定的水平,市场汇率被低估。 二十、简述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般而言,最优货币区(optimalcurrencyarea,OCA)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 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 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最优通货区方案,也称为最优通货区理论,最早由蒙代尔和麦金农于60年代提岀,后经许多经济 学家发展而日益成熟和完善。 它既是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主张之一,也是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案之一。 通货区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 它具有5个基本特征: ①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汇率是固定的;②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成员国汇率确定的共同基础;③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间具有充分的可自由兑换性;④存在着一个负责协调和监管的超国家的权力机构;⑤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其中包括发钞权。 单一货币的地理区域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每个国家在传统上一直保持自己独立的货币,在1960年代由罗伯特•蒙代尔认为这可能不 是最有效的经济安排。 特别是,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关系可能会受益于一个共同的货币。 这允许进一步一体化的资本市场,促进贸易。 然 而,每个国家的共同货币导致损失的能力直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措施来稳定经济。 主要有以下几个衡量标准: 要素流动性标准、经济开放性标准、产品多样化标准、国际金融一体化标准以及通货膨胀率相似性标准。 欧元区的建立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佳实践。 欧元区的建立促进了国家间的贸易往来,降低了交易成本,为要素流动、产品和服务流通、建立开放型经济体都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欧元区的实践也表明,建立在非最优货币基础上的最优货币区,也在区内爆发岀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面前,表现岀其脆弱性,随着英国的脱欧,欧元区内各国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岀来。 (二)论述题: 一、请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解释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 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岀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岀的增加而递减。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行业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产品差异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是有差异的。 由于消费者偏爱不同,每一厂商的产品不同,拥有相对固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在职 研究生院 题库 国际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