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
- 文档编号:25825200
- 上传时间:2023-06-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95.56KB
届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
《届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卷全国通用
2018届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卷(全国通用)
1.(地方卷重组)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株同源四倍体玉米的基因型为Aaaa,其异常联会(如下图)形成的部分配子也可受精形成子代。
自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该植株花药培养加倍后的个体均为纯合子(2017·江苏,19BD)
B.依据中心法则,若原核生物中的DNA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DNA序列的变化是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2016·海南,25D)
C.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2017·天津,4D改编)
D.XYY个体的形成及三倍体无子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均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行为有关(2013·安徽,4改编)
[答案] C
2.
(2017·江西鹰潭高三一模)某动物一对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及其位置如图所示,该动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若干精细胞中,出现了以下6种异常精子。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和6属于同一变异类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2、4、5同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片段断裂
C.3发生的变异一般不改变碱基序列,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D.以上6种异常精子的形成都与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有关
答案:
B
3.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丙、丁4种类型的变异,图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生物变异都是染色体变异
B.如果图乙为精原细胞,则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图丁和图丙相比较,图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图丁所示的变异类型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D.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
解析:
选D。
题图甲、乙、丙、丁中的变异类型分别是重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基因重组和易位,A错误;三体患者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的配子,B错误;图丙、丁所示的变异类型均不能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四种可遗传变异均可发生,D正确。
4.(2017·济宁高三检测)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可培育抗病高产青蒿素植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野生型青蒿,筛选可能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B.选择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再连续自交,筛选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C.提取抗病基因导入易感病高产青蒿体细胞中,用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D.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得F1,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病高产青蒿素植株
解析:
选D。
通过人工诱变,可以使青蒿植株的基因发生不定向突变,其中可能会出现抗病和高产的突变,通过筛选就可以获得所需性状的个体;通过杂交可以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起来,通过连续自交和选择可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所需性状的新品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只能获得单倍体植株,还需要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再通过人工选择,才能获得所需性状能稳定遗传的植株。
5.如图所示是几种类型生物的培育过程。
其中①表示骡子的培育过程,②表示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③表示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过程,④表示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过程。
③ ④
以上培育过程中有新物种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选C。
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子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没有出现新物种;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中产生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出现了生殖隔离,并且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四倍体西瓜是一种新物种;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及黑麦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并且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八倍体小黑麦是一种新物种;通过杂交培育的高产抗倒伏小麦与亲代小麦之间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原来的物种,没有出现新物种。
6.(地方卷重组)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2017·江苏,7A)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2017·江苏,7B)
C.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2013·北京,4D)
D.盲鱼眼睛退化并非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011·重庆,4A改编)
[答案] A
7.(2017·北京四中高三模拟)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解析:
选B。
由图可知,持续选择甲虫蛹的体重会持续增加,故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正确;从停止人为选择的曲线可以看出,甲虫蛹体重下降,故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B错误;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正确;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因为存在选择,D正确。
8.
(2017·贵阳监测)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如图,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表为科研人员在调查初期和若干年后获得的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海岛
调查初期
若干年后
甲
B(34%),b(66%)
B(68%),b(32%)
乙
B(91%),b(9%)
B(45%),B1(5%),b(50%)
丙
B(79%),b(21%)
B(68%),b(32%)
A.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海鸟与羽毛颜色有关基因的进化方向相同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解析:
选B。
生殖隔离是生物体之间不能进行交配,或者交配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分析题意,三个岛屿的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分析表中数据,甲、丙两个岛屿相互隔离,该种鸟羽毛颜色的基因频率在两个岛屿上变化的趋势不同,因此两者进化的方向不同,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
9.某动物的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当只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胚胎不能成活。
若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
A.40% B.45%
C.50%D.60%
解析:
选A。
AABB与aabb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基因型有AABB(1/10)、AABb(2/10)、AaBB(2/10)、AaBb(4/10)、aabb(1/10)(注意:
A_bb和aaB_均胚胎致死),只考虑A和a基因,则F2的基因型为AA(3/10)、Aa(6/10)、aa(1/10),则a的基因频率为1/2×6/10+1/10=40%。
10.舞蹈症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一个患者。
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儿,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另一个健康的男性再婚,这对再婚的夫妇生一个患此病的孩子的概率约为( )
A.1/25 B.1/50C.1/102 D.1/625
解析:
选C。
若把舞蹈症的致病基因记作a,则女方的基因型为Aa,女方(Aa)与另一男性结婚,如果也生一患此病的孩子,则该男性的基因型也应为Aa。
根据题意,假设a的基因频率为q,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q×q=1/2500,可得q=1/50,A的基因频率p=1-q=49/50。
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2pq=2×49/50×1/50=98/2500,则正常男性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98/2500)/(1-1/2500)=98/2499,则再婚夫妇生一个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98/2499×1/4=1/102。
11.人体不同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是不同的,如表为三种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
细胞类型
基因存在情况
基因表达情况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甲状腺细胞
√
√
√
√
√
√
骨骼肌细胞
√
√
√
√
√
√
肝细胞
√
√
√
√
√
√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基因可能是控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有关的酶的基因
B.丁基因可能是控制ATP合成酶的合成有关的基因
C.三种细胞基因表达不同的根本原因是遗传信息不同
D.三种细胞都有四种基因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细胞都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
解析:
选C。
甲基因只在甲状腺细胞中表达,因此可能是控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有关的酶的基因,A正确;丁基因在甲状腺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肝细胞中都表达,说明可能是控制ATP合成酶的合成有关的基因,B正确;三种细胞基因表达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三种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所含遗传信息是相同的,C错误,D正确。
12.如图中,a、b、c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3个基因,m、n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一定控制生物的三种性状
B.m、n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会导致基因突变
C.若a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
D.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及表达
解析:
选C。
该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不一定控制生物的三种性状,可能是三个基因控制同一性状,A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m、n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不会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若a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C正确;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及转录,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D错误。
13.(2017·重庆八中模拟)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
选A。
T区和F区的豹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将T区的豹引入F区,增加了F区豹的遗传多样性,A项正确;豹后代的性别比例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不会因引入雌豹而明显改变,B项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豹种群数量的改变不影响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项错误;F区豹出现诸多疾病,T区雌豹的引入使F区种群数量增加,会使F区豹致病基因频率改变,D项错误。
14.(2016·高考全国卷Ⅲ)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_______。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
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解析]
(1)基因突变涉及某一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染色体变异往往涉及许多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重复或排列顺序的改变,故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比染色体变异少。
(2)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3)根据题干信息“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可知,AA和aa植株突变后的基因型都为Aa。
若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F1(Aa)自交,子二代的基因型为AA、Aa、aa,则最早在子二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且最早在子二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的纯合体。
若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则最早在子一代中可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F1(Aa)自交,子二代(F2)的基因型为AA、Aa、aa,由于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都表现为显性性状,欲分离出显性突变纯合体,需让F2自交,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后代(F3)不发生性状分离,则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的纯合体。
[答案]
(1)少
(2)染色体 (3)一 二 三 二
15.(2017·福建厦门一模)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翅和正常翅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用一些纯合亲本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亲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F2表现型及比例
1
红眼♀×白眼♂
红眼♀∶红眼♂=1∶1
红眼♀∶红眼♂∶白眼♂=2∶1∶1
2
缺刻翅♀×正常翅♂
正常翅♀∶缺刻翅♂=1∶1
-
请回答:
(1)缺刻翅和正常翅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
(2)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在组别2的F1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缺刻翅雌果蝇。
出现该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
请你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方案来判断出现该缺刻翅果蝇的原因。
(注:
各型配子活力相同;雄性个体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时胚胎致死。
)
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解析:
假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正常翅和短刻翅的基因用B、b表示。
(1)由于缺刻翅♀×正常翅♂杂交后代中,雌性个体只有正常翅,说明正常翅对缺刻翅为显性。
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F1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
(2)由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即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由于组别2的F1中雌果蝇应该都是正常翅,现偶然发现了一只缺刻翅雌果蝇,可能是亲本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而雄性个体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时胚胎致死。
因此,可让这只缺刻翅雌果蝇(XbXb或XbO)与正常翅雄果蝇(XBY)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Ⅰ.如果子代中正常翅(XBXb)∶缺刻翅(XbY)=1∶1,即雌性∶雄性=1∶1,说明亲本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Ⅱ.由于雄性个体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时胚胎致死,如果子代中正常翅(XBXb和XBO)∶缺刻翅[XbY和OY(胚胎致死)]=2∶1,即雌性∶雄性=2∶1,说明亲本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
(1)正常翅
(2)不遵循 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让这只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Ⅰ.正常翅∶缺刻翅=1∶1或雌性∶雄性=1∶1 Ⅱ.正常翅∶缺刻翅=2∶1或雌性∶雄性=2∶1
16.黑麦为二倍体,1个染色体组中含有7条染色体,分别记为1~7号,其中任何1条染色体缺失均会造成单体,即二倍体黑麦中共有7种单体。
单体在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
产生的配子可以随机结合,后代出现二倍体、单体和缺体(即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三种类型。
利用单体遗传可以进行基因的定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鉴别7种不同的单体可以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可以产生两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比例是________。
(3)已知黑麦的抗病与不抗病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但不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哪条染色体上。
若某纯合品种黑麦表现为抗病,且为7号染色体单体。
将该抗病单体植株与不抗病的正常二倍体植株杂交,通过分析后代的表现型可以判断抗病基因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
①若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该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②若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该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
(4)若已确定抗病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该抗病单体自交,后代抗病与不抗病的比例为________。
解析:
(1)1个染色体组中的7条染色体形态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单体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
(2)单体在减数分裂时,由于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因此产生的两种配子数量相等。
(3)若抗病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该抗病单体会产生含有抗病基因和不含抗病基因的两种配子,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若该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为抗病纯合子,后代均为抗病类型。
(4)该抗病单体自交,配子可以随机结合,后代中二倍体、单体均表现为抗病,缺体表现为不抗病,后代中抗病与不抗病的比例为3∶1。
答案:
(1)显微镜观察
(2)1∶1 (3)①抗病和不抗病两种类型 ②抗病类型 (4)3∶1
17.(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
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_______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
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
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
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解析]
(1)杂交育种能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抗病与矮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
(2)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每对基因单独考虑时符合分离定律。
(3)测交是指用F1和隐性纯合子杂交,故应先用纯合的抗病高秆植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得到F1,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
[答案]
(1)抗病矮秆
(2)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将纯合的抗病高秆植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
18.(2017·高考江苏卷)研究人员在柑橘中发现一棵具有明显早熟特性的变异株,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早熟柑橘新品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____________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2)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异类型。
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可采用育种方法①,使早熟基因逐渐____________,培育成新品种1。
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的____________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品种2,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育种。
(3)如果该早熟植株属于染色体组变异株,可以推测该变异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由此造成不规则的____________,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________________,因而得不到足量的种子。
即使得到少量后代,早熟性状也很难稳定遗传。
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育种方法③,其不足之处是需要不断制备____________,成本较高。
(4)新品种1与新品种3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1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____________,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
[解析]
(1)生物的可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培育得到的新品种,与原种控制相关性状的遗传物质(基因)可能有所差异,因而可根据变异株中的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变异株是否具有育种价值。
(2)连续自交过程中早熟基因逐渐纯合,培育成新品种1。
可先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这种方法属于单倍体育种。
(3)若是染色体组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会发生紊乱,不规则的染色体分离导致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低的异常配子,只有极少数配子正常,故只得到极少量的种子。
育种方法③需首先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柑橘苗,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4)育种方法①需连续自交,每次减数分裂时与早熟性状相关的基因和其他性状相关的基因都会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多种基因型,经选育只有一部分基因型保留下来。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不进行减数分裂,无基因重组发生。
[答案]
(1)遗传
(2)纯合 花药 单倍体 (3)染色体分离 配子 组培苗 (4)重组
19.(2017·广西桂林模拟)萝卜和甘蓝都是人们喜欢的蔬菜,并且萝卜和甘蓝都属于十字花科植物且都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都是18。
萝卜的染色体组成和染色体数可以表示为:
2n=AA=18,甘蓝的染色体组成和染色体数可以表示为:
2n=BB=18。
如图是利用萝卜和甘蓝培育作物品种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甲、乙、丙、丁4种植株中,可育的有___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萝卜和基因型为DdEe的甘蓝,获得基因型为aaaabbbbddee的萝卜—甘蓝新品种的培育步骤(写出一种即可)。
解析:
(1)植株甲获取的原理是染色体组加倍,为同源四倍体,可育;植株乙是通过杂交获得的异源二倍体,不可育;获得植株丙的原理是染色体组加倍,为异源四倍体,可育;植株丁是通过杂交获得的异源三倍体,不可育。
(2)获取基因型为aaaabbbbddee的萝卜—甘蓝新品种的方法很多,如用AaBb的萝卜自交,获得基因型为aab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 全国通用 变异 育种 进化 专题 全国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