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17《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素材2岳麓版必修1.docx
- 文档编号:25815814
- 上传时间:2023-06-15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2.16MB
历史417《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素材2岳麓版必修1.docx
《历史417《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素材2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417《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素材2岳麓版必修1.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417《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素材2岳麓版必修1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7课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辛亥革命诗话
辛亥革命诗话
一、孙中山题诗吊国殇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革命家。
他不以诗名,然而偶一为之,便成绝唱,如较著名的有《挽刘道一》一诗: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感情真挚,格调清迈,遣词造意,都是很见功力的。
刘道一,字炳生,号锄非,湖南衡山人,1905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
1906年,他回国参加醴萍浏武装起义,不幸被捕,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死时才二十二岁,是辛亥革命期间,为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建立民国而英勇献身的第一人。
所以孙中山为他写了这首情真意挚的挽诗,对这位少年英雄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器重与信赖。
二、黄克强诗多自责
无独有偶,与孙中山同为辛亥革命领袖人物的黄兴,也写过一首挽刘道一的诗:
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澹中原侠骨香。
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
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
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
这首诗实堪与上述孙先生的题诗比美,一向被目为近代革命诗史上的姊妹名篇。
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在香港闻讯,立即绕道上海,奔赴武汉。
行前,他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致谭人凤》;
怀锥不遇粤途穷,露布飞传蜀道通。
吴楚英雄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
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诗人很谦逊。
其实,黄兴自1903年在长沙创立华兴会以来,一直从事推翻专制、建立民国的革命活动,出生入死,身经百战。
武昌起义后,清廷急忙起用袁世凯。
袁世凯亲到汉口前线视师,并命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率领北洋各镇新军,大举南下,攻占汉口,直逼武昌,妄图把新生的革命力量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黄兴又冒险犯难,亲自赶到武汉,带领起义的鄂军和从湖南赶来支援的湘军,与清兵血战了一个多月,不但保住了武昌这块首义之区,而且拖住了清廷与袁世凯的手脚,使全国许多省份的革命党人都能从容起义,纷纷宣布独立,终于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所以,尽管黄兴在阳夏战争中,终因力量悬殊和内部的分裂涣散而失败了,但是,他在推翻专制、建立民国方面所立下的功劳,却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可是,在他的诗词中,却经常流露出一种自惭自疚的心情。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居功,不骄傲,勇于自责的精神与美德,的确是很难得的。
三、陈去病诗哭宋教仁
辛亥革命象一股巨大的洪流,把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些文学家、艺术家都卷进它的波涛中来了。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当时就参加了革命团体光复会,并且曾在浙江绍兴联络会党,协助光复会员、浙江会党头领王金发等人起义,具体参加了革命的实践活动。
鲁迅自称在“反清革命运动鼎盛时,同革命的强盗颇有往来”,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其它如岭南画家高剑文、著名京剧演员夏月珊兄弟和刘艺舟等,也都参加了革命活动。
南社社员陈去病也是被卷入了这股革命洪流的一名诗人。
陈去病,字巢南,江苏吴江人,1898年即在家乡组织雪耻会,鼓吹维新与革命。
1903年在日本曾加入拒俄义勇队。
1904年任上海《警钟日报》主笔,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
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09年与柳亚子等共同发起组织南社。
辛亥革命后,曾参加讨袁护法诸战役。
晚年任中央大学教授。
1913年(民国二年),他写过一首《哭钝初》的诗:
柳残花谢宛三秋,雨阁云低风撼楼。
中酒恹恹人愈病,思君故故日增愁。
豺狼当道生何益,洛蜀纷争死岂休。
只恐中朝元气尽,极天烽火掩神州。
宋教仁,字钝初,号渔父,是同盟会重要领袖人物之一,曾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学多才,连素以高傲古怪著称的章太炎也称“钝初有总理之才”。
清末,中日间发生间岛问题时,宋亲往朝鲜,搜求高丽古代的古迹遗史;又亲往间岛实地探查,写成《间岛问题》一书,使中国政府在谈判中终于获得胜利。
片马交涉事起,宋又广泛搜集资料,自绘地图,使世界舆论为之震动。
在中俄界约交涉中,宋又写出《二百年来之俄患》篇。
当时俄人要求增戍于撒拉时美,我国上下竟无一人能与之辩者,宋又旁征博引,作《承化寺说》,考证出撒拉时美即承化寺,自古即为中国领土,从而使中外舆论为之折服。
广州起义失败后,宋又与谭人凤、陈其美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决定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对武昌起义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宋赶到武昌,帮助武昌军政府制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约法《鄂州约法》。
民国成立后,宋始终积极主张法治、全民选举、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并创立了中国国民党。
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压倒多数,因而遭到了袁世凯的忌恨,被暗杀而死,死时仅三十二岁。
陈去病的《哭钝初》这首诗,充分表露了当时许多革命党人所共有的幻灭、悲愁和痛苦的心情。
四、谭人凤诗中遗恨
谭人凤,号石屏,湖南新化人,与黄兴、宋教仁等同为华兴会员,后又一同参加了同盟会。
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与宋教仁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亲自起草宣言,并在湖北、湖南、长江一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是武昌起义的播种人和组织者之一,1920年病死于上海。
他也能诗,如:
大地无宁宇,龙蛇斗未央,
宋因和局误,唐以镇兵亡。
救世无雄杰,乘时悉虎狼。
劝君权偃息,冷眼看沧桑。
茫茫今世界,举国亦堪哀。
救国无长策,乘时尽莽才。
山河伤破碎,精力叹龙颓。
独立苍茫望,英雄安在哉。
这两首五律虽系一般伤时之作,但却深刻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悲痛教训,感情是沉重的。
“宋因和局误”,是批评孙中山、黄兴等在武昌起义,民军攻占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后,不应该轻信袁世凯,与他讲和,结果是葬送了革命的成果。
“唐以镇兵亡”,则指明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痼疾,即武人干政、军阀横行,而这种痼疾也正是使辛亥革命的参加者们所希图建立的民主政治遭到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缺少象美国独立时期的华盛顿那样有力的人物。
孙中山、黄兴有华盛顿的思想、胸襟与品质,却没有他那样的实力与威望;袁世凯有华盛顿那样的实力地位,却又没有他那样的品格和思想,结果弄成了一个帝制复辟和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虽然号称民国,却从未曾有过一届真正民选的政府。
这就无怪老同盟会员谭人凤要在他的诗中浩叹“救世无雄杰,乘时悉虎狼”和“英雄安在哉”、“乘时尽莽才”了。
五、宁调元狱中悲吟
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
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鬓已添霜。
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
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
这是辛亥革命党人宁调元的狱中诗:
《武昌狱中书感》。
宁调元是黄兴的学生,字仙霞,号太一,湖南醴陵人,曾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归国后在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鼓吹革命排满,后因回湘参加醴萍浏武装起义,被系狱三年。
在狱中参加南社,写了不少诗词,成为南社的重要诗人。
出狱后,他曾被聘为北京《帝国日报》总编辑。
辛亥革命后,他就任湖南都督谭延?
秘书,组织民军援鄂,出力甚多。
民国二年,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后,全国震惊。
孙中山、黄兴等看清了袁世凯的嘴脸,在东南发起讨袁运动,推黄兴主持军事,任宁调元为秘书长。
武昌的黎元洪与袁世凯勾结,大肆杀害革命党人。
为解决武汉问题,宁自请去湖北,住汉口租界中,暗中联络同志,准备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不幸事败,被捕遇害,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一位为辛亥革命奔走多年的革命党人,未死于清廷酷吏之手,却死于革命成功、民国建立后所谓革命党人的牢狱之中,的确是一场悲剧。
赶走清王朝那样一头狼,换来袁世凯这样一只虎,辛亥革命“十年奔走”,所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下场”,怎能不令诗人含悲,志士扼腕!
“死如嫉恶当为厉”,七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来读这诗句,好象还能听到这一位老辈民主革命诗人在狱中悲愤切齿的恨恨之声。
(原载于1981.10.10《人民日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选)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 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五、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六、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第七条 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第八条 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
第九条 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第十条 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
第十一条 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第十五条 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第十九条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
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二○○一年十月九日)
同志们,朋友们:
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一九一一年发动的辛亥革命。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在中国人民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荣业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
中国人民从反抗斗争中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必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清王朝是中国反动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不扫除这个障碍,要获得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不可能的。
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他主张“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
他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期望中国迎头赶上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并为推动实现这个美好理想而顽强工作。
他历经险阻,但百折不挠,忠实地实践了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
他把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作为自己四十年革命生涯的深刻总结,留给了后来的革命者。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
这是辛亥革命伟大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所在!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
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当。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不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从此,中国人民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党同共产党实行第一次合作,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对他的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革命精神,与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共同努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指出,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
四十五年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中国怎么样呢?
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的预言完全实现了!
今日之中国,到处是发展和进步的蓬勃场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昔日积贫积弱的历史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日之中国,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
今日之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日之中国,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憧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必将得到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达到这个目标,是海内外一切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到那时,中国就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振兴中华,创造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一个宏图伟业,必须依靠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奋斗。
只要在热爱祖国、振兴中华这个大目标上一致,不论属于哪一个党派团体,不论属于哪一个民族,不论抱有哪一种信仰,不论居住在何地,全体中华儿女都应携起手来,共同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同志们,朋友们!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
我们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和谈判,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共产党关于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谋求祖国统一和人民福祉的主张是真诚的。
这不仅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影响着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
民族团结则兴,民族分裂则败。
这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
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骨肉相亲,血浓于水。
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有利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长远发展,理应成为两岸人民包括各个党派、团体共同的大目标。
在这个大目标下,还有什么前嫌不能捐弃、什么成见不能超越、什么分歧不能讨论呢?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回避不了也不能模糊的。
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三通”、对话直至和平统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有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也有制止任何“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决心。
这里,我再一次呼吁台湾当局,以民族大义为重,顺应历史潮流,明确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和谈判,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改善两岸关系。
只要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两岸谈判即可恢复,两岸交流即可取得新的进展。
我们将继续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全面落实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继续推进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和谈判,加强同反对“台独”、主张统一的台湾各个党派和各界人士交流对话,大力推进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
中华民族有着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荣传统,这是中国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保持统一的强大力量。
我们坚信,通过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完成祖国统一的神圣任务一定能够实现。
同志们,朋友们!
孙中山先生说过: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
辛亥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来源:
新华社 2001年10月09日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他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
对于鸦片流毒中国深感忧虑。
在任湖广总督时,他采取措施,严禁吸食鸦片,成绩显著。
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危害,主张严禁鸦片。
12月,林则徐被道光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采取措施,坚决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2万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与此同时,他整顿海防,添置大炮,组织水勇,多次打败英国武装挑衅。
他还积极了解外国情况,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报纸,并亲自主持编译《四洲志》。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战备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领定海,直逼天津。
清政府将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
10月,林则徐被革职。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不愧为一位民族英雄。
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
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1853年,他在苏州办团练,升任右中允;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逃至上海;1862年参加组织由江浙官绅与英法美等国领事组成的会防局,主张借用外国侵略军收复宁、苏地区。
后来,他做李鸿章的幕僚,对清朝腐朽统治有所不满,多次建议改革时政,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学习两方,“采西学”,“制洋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本。
”。
曾提出著名的“四不如”夷论:
“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其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
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1)
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参加洋务运动的活动,著作甚多。
在《盛世危言》等书中大力宣扬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他的思想对后来康有为等维新派有很大的影响。
王韬
王韬(1828—1897)
一生正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际,忧时愤世,又远游西方诸国,目睹其富强,主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以西法造炮制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民间自立公司;还赞扬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认为君民不隔而上下相通;批评科举制,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培育人才;呼吁在自强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废除关税协定和领事裁判权。
薛福成
薛福成(1838—1894)
清末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
其思想继承了魏源、林则徐等人的“经世致用”的观点,并将它发展为早期维新思想“经世实学”,后成为曾国藩、李鸿章领导的洋务派的思想大旗和理论指导。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广东新会人。
17岁中举人,1891年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
康有为
《应诏统筹全局折》
万木草堂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题字
孙中山手迹
题赠戴季陶 题赠黄兴
题赠山田纯一
题赠宫崎先生
孙中山手书同盟会纲领
大总统誓词
孙中山
慈禧太后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
湖南桃源人。
字遯初,号渔父。
1904年2月与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7月与吕大森、刘静庵等在武昌组织科学补习所。
11月华兴会计划长沙起义,事泄,宋遭通辑,逃亡日本。
1905年与友人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宣传革命。
同盟会成立,任司法部检事长。
1906年黄兴去安南(今越南),他代理庶务,主持本部工作。
1911年在上海任《民主报》主笔,宣传资产阶级民主。
曾参加筹备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武昌起义后,赴汉协助湖北军政府办外交。
旋又赴宁筹组中央临时政府。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院院长。
4月,临时政府北迁,曾任农林总长。
8月,他主张通过国会和政党政治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
1913年2月4日,参、众两院复选结果,国民党获392席,占绝对多数。
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立责任内阁,约束袁世凯专权。
在正式国会开会之前,他亲到长江流域各省宣传演说,为建立责任内阁,实现民主政治大造舆论。
袁世凯因为宋教仁的活动,危及他的独裁统治,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在上海车站刺杀宋教仁,两天后宋身亡。
宋教仁死后第二天,直接凶手应夔丞、武士英就相继被捕。
搜查证据,才发现在应、武的背后还大有人在。
首先浮出水面的是洪述祖,其人是袁世凯政府中的内务部秘书。
然后,又发现了他后面的人竟是总理赵秉钧,赵的背后才是真正的主谋——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有一副挽联这样说: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夔丞,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
宋教仁墓地,位于上海闸北共和新路1555号。
墓区正中耸立宋氏全身坐像,用大理石雕刻而成,坐像底座正面刻“渔父”两字,系章炳麟篆文手迹。
背面刻铭文,系于右任所书: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历史 417 综合 探究 探索 中国近代 政体 变化 艰难 历程 素材 岳麓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