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大笔记.docx
- 文档编号:25814142
- 上传时间:2023-06-15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89.31KB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大笔记.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大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大笔记.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大笔记
14.鹿和狼的故事
1.在童话世界里,鹿是温顺善良的象征,狼则是凶恶残忍的化身,狼是鹿是天敌,众所周知。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本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保护生态平衡。
让我们懂得了自然界的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
4.关系图
5.凯巴件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
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儿狼。
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都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生物界既需要凶残的狼,也需要善良的鹿,这样才会保持生态平衡,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这种相互关系,否则就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6.《鹿和狼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生活在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我们要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不能片面认识采取相应措施,去影响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
7.罗斯福总统的失误:
一是不了解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了保护鹿而消灭狼,结果事与愿违。
二是罗斯福制定这项政策的依据是:
“习惯看法和童话原则”,而不少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仅仅是“人类自身的片面知识”,并不符合客观规律。
8.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
①保护自然平衡,拯救绿色环境
②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③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存
④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含义:
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
2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人们:
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大地上的万物,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2.①“神圣”:
极其崇高而庄严。
用“神圣”来形容土地,突显了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眷恋。
②“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直回响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3“这片土地”指美国西北部的印弟安人的领地
4土地一般用肥沃、贫瘠、宽广来形容
3.“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
①大地滋养着世上万物,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群体,人类的成长离不开大地上各种自然资源②②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土地对“我们”很重要。
4.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清澈、纯净(纯洁)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
他们保护家园、爱护环境的精神熠(yì)熠闪光,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
5.本文描述了人类与河流、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表达了印弟安人对这片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6.人与大地的关系可以用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来形容
善待
河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人就无法生存
空气:
人的呼吸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就无法生存
动物:
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7.
8.“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人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
人类的生存与大地保护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
9.“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
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
相反人类是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得以不断繁衍、延续。
因此有爱护大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维持生命的延续,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10.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句话是体现了课文主旨的中心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产生了一咏在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即印地安人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眷恋、珍惜和热爱。
11.关于自然的名人名言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亚里士多德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12.文章以“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表达了西雅图首长对白人强烈要求。
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土地(肥沃,宽阔)
16.青山不老
1.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赞扬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他己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还包含着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生命有限,情怀无限。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句话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点明文章所表达的主题,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家园的奉献精神。
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常青。
4.老人通过15年的难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5.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的生活环境也非常艰苦,老伴和共同奋斗的五位老汉也都相继离世了。
老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6.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了无限扩张,而且随着这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7.“青山不老”表面上是在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老,实际上是暗示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永传。
《青山不老》题目的含义:
17少年闰土
1.《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我儿时的好友。
2.鲁迅的人生格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3.本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反应了“我”与闰土儿时真挚而短暂的友谊,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4.本文记叙了“我”与少年闰土在大祭祀的值年相识了,在相识的过程中,闰土给“我”讲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有趣的乡下生活,让我对乡下生活充满了向往。
5.闰土与我有哪些不同?
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
6.解词
(1)其间:
那中间,其:
那
(2)家景:
家境
(3)装弶:
弶,捕鸟的用具。
装弶,就是把弶装置好,用来捉鸟。
(4)允许:
许可(5)仿佛:
这里指差不多(6)须:
等到(7)许下愿心:
许愿
(8)无端:
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的(9)素不知道:
向来不知道(10)如许:
如此这样
(11)无穷无尽:
没有止境(12)希奇:
稀少新奇(13)须:
需要
(14)没有知道:
不知道(15)无端的觉得:
没有原因的觉得(16)先前:
从前
(17)便是:
就是(18)单知道:
只知道(19)好容易:
好不容易
7.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两个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认为它的样子像小狗,而且很凶猛。
8.本文以“少年闰土”为题,突出了描写的人物是闰土,流露出“我”对闰土的怀念之情。
9.天空、圆月、沙地、西瓜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为闰土的出现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10.为什么把看瓜刺猹的场面作为开头
因为“我”想到闰土,就想到看瓜刺猹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1.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是对闰土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看到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12.(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捏、刺两个动词写出闰土刺猹时动作的有力与迅速,而猹的扭、逃不仅写出猹的狡猾伶俐,而且反衬出闰土的机智勇敢。
这是动作描写
13.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①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
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
②“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是一个少爷,生活在“高墙大院”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
③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这种写法反衬出少年闰土知识丰富。
14.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①句意“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见识很少。
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②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
3“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4“院子里高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
5由于整天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友谊
怀念
雪地捕鸟(详)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略)生活丰富多彩
看跳鱼儿(略)生活丰富多彩
看瓜刺猹(详)机智勇敢
见识丰富
活泼可爱
聪明能干
15.
16.好容易到了平年,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从“飞跑“一词可以看出“我”渴望见到闰土的急切心情。
17.他说:
“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
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闰土雪地捕鸟的情景,从扫雪、支、撒、拉四个动词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捕鸟能手,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指还有许多种被捕的鸟。
18.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知识丰富。
“我往常的朋友”也都是富家子弟
19.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急得大哭”、“躲”、“不肯”等词语说明两人感情深厚,依依不舍。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羞愧”的原因是:
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读书不认真
“悔恨”的原因是:
当时读书囫囵吞枣;没有认真读书
“难受”的原因是:
“我”听懂了伯父是在委婉地批评我。
怀念
热爱
敬仰
谈《水浒传》关心、爱护青少年
笑谈“碰壁”憎恨旧社会
关心女佣关心别人胜过自己
救助车夫关心、同情穷人、憎恨旧社会
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爱憎分明
果深受爱戴
因
1.
3.“我”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
这两者并列,既有怀念,又包含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爱戴。
4.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5.从“数不清”、“大大小小”可以看出挽联和花圈之多,点明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
“各色各样”点明人不仅多,而且职业不同,说明鲁迅先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6.排比句式“见不到、听不到、得不到”用词准确。
刻画出作者非常难过的心情。
形成了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
7.“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这两个词用得比较准确、形象,它们是因果关系,即看的时候囫囵吞枣,谈的时候必然张冠李戴了。
8.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
①“摸、笑”等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伯父的慈爱、宽厚、幽默风趣
②伯父的话表面是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幽默而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启发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③从这种批评的方式中可以看出伯父对“我”的爱护,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9.“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
“几次”说明他多次受到残酷迫害从幽默的语言中透出鲁迅先生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①“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②“碰壁”是鲁迅先生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③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鲁迅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1.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①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的印象之深
②他的脸“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而怒形于色。
3“叹了一口气”体现了鲁迅先生深深的担忧和沉重的心情。
4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
5脸“变得那么严肃”原因:
因为伯父知道,这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可是他无法解除穷苦人民的痛苦,觉得很无奈。
6当时的心理活动:
鲁迅先生由车夫的遭遇使他再次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联想到更多的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
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民的痛苦,觉得很无奈。
12.扶、蹲、半跪、拿、夹出、洗、敷、扎这些动词说明伯父和爸爸对车夫的救护是非常尽心细致的,从中可见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突出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
13..本文通过写鲁迅先生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这四件事,体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14解词
(1)囫囵吞枣:
囫囵:
完整,整个儿的。
把枣整个吞下去。
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2)张冠李戴: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3)碰壁:
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能
(4)恍然大悟:
顿时醒悟过来
(5)饱经风霜:
形容经历很多艰难困苦。
19一面
1.《一面》注重描写人物的外貌,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扣一个字——瘦,全文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表现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2.课文以《一面》为题的原因:
①“一面”给人的印象深刻;②“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3.“一面”即一次见面。
时隔四年,为纪念鲁迅,阿累于1936年10月写了这篇追忆性文章。
以“一面”为题,意味深长,于细微处体现了鲁迅的伟大。
4.本文是按进店→买书→得书→出店的顺序写的。
5.“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既是对鲁迅外貌的描写,又显示出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
6.本文通过讲述“我”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达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我”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7.文中的几处存折号的作用
①表示解释说明。
如:
(1)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3)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比好。
②表示提示,引出下文。
如: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廋!
③表示插说,先插说有关的话,再引出下文。
如: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4表示话未说完。
如:
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您就是—
5表示转折如: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8.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①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使我获得了生命的支柱,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
②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9.“哦!
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一定是他!
不会错,一定是他!
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①这是本文的心理描写
②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拜敬爱的鲁迅先生就在面前时,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③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
④没有蹦出来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6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20有的人
1.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诗歌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因此以“有的人”为题
2.《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诗。
藏克家主要作品《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等。
3.本文通过鲁迅和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4.第一个“活”字指的是躯壳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指的是精神永驻,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5.“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6.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7.“俯下身子”把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表达得充分感人,刻画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8.“不朽”加引号,起到强烈的讽刺的作用。
9.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一句是从《野草》的《题辞》中提炼出来的。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事业。
10.“摔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满腔愤恨之情,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摔垮”与“记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憎恨,对革命者的无比爱戴。
11.“春天”、“到处”“青春”是作者对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情歌颂。
12.“有的人”①指反动统治者②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13.课外积累的鲁迅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古诗词积累
一、从不同角度搜集整理诗歌
1.按题材分:
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2.按形式分:
格律诗(律诗)自由诗(词、曲)
3.按体裁分:
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4.按国家及作者分:
中国: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
外国:
普希金、海涅、拜伦……
二、综合性学习
1.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郭沫若等许多伟大诗人。
2.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海涅、拜伦……他们的优秀诗篇为各国人民传诵
3.搜集诗歌,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访问其他人等途径
4.整理资料把搜集的资料分类,可按诗人分,可按内容(题材)分,可按形式分……
5.诗歌发展的三个黄金期的文学样式:
唐诗、宋词、元曲
6.词牌名:
念奴娇、沁园春、卜算子、清平乐、菩萨蛮、忆江南
曲牌名:
天净沙、水仙子、四门子、一剪梅
三、古诗推荐
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原因:
因为白居易的这首诗让我体会到了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我喜欢。
2.《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原因:
因为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体现着诗人喜悦的心情,这种写法我喜欢,所以推荐
四、课内古诗阅读
第一首
1.默写原文诗经·采薇(节选)四言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词意
昔:
过去矣:
语气助词依依:
形容树枝轻柔,随风摇摆的样子。
思:
语气助词霏霏:
雨雪纷飞的样子。
3.译文:
当年我离家出征的时候,正值春天,轻柔的杨柳,随风而舞。
如今返回故乡,则是大雪纷飞的冬天。
4.《诗经·采薇》主要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诗人抓住了春天和冬天。
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表示军营生活的漫长。
第二首
1.默写原文春夜喜雨唐杜甫五言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拟人)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词意
乃:
就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
.潜:
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
乡间的小路。
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3.译文:
多好的春雨呀,它好似知道时节改变,春天刚到,它就飘飘洒洒地下起来。
伴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飘洒人间,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又寂静无声。
乡间小路和天空黑沉沉的云模糊不清,只有江面的小船上还亮着灯火。
清晨看到被细雨湿润的朵朵红花,红艳艳的花朵遍布美丽的锦官城。
4.《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春雨,抒发了作者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
“知”和“乃”字,一呼一应,直接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潜”和“细”准确传神,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弱,后者说明雨很细小。
全诗不露一个“喜”字,但是诗人喜雨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首
1.默写原文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词意
西江月:
词牌名黄沙:
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
别枝惊鹊:
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见:
同“现”
3.译文:
明月爬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带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几颗星星在天边闪烁,山前似乎有淅淅沥沥的雨点滴落。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一个弯,茅店忽然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4.西江月:
词牌名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明月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嗓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夏夜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第四首
1.默写原文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词意:
天净沙:
曲牌名.飞鸿影下:
雁影掠过
3.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留下一抹残存的晚霞。
在孤零零的山村上升起了缕缕炊烟,落光了叶子的老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
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远远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4.这是一首描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六年级 上册 语文 背诵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