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5804727
- 上传时间:2023-06-1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32KB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A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
1,电力的广泛应用;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3,电讯事业的发展;4,化学工业的建立;5,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6,垄断组织的形成。
(2)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能力。
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形成的讲述,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体验历史,分组讨论,观念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理解其特点,体验科技改变生活和世界的过程,学习发明家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的巨大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B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迅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难点:
垄断组织出现的必然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C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久,1870年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
【讲述内容】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1)政治前提: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统治地位得以稳固的资产阶级,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科技:
近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870年以后,一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4)市场: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断刺激工业发展
(5)生产要素:
西方疯狂殖民掠夺和本国的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和劳动力
这一切都为新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化工技术的发展等方面。
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合作探究】1:
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中(垄断的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尚。
兴起: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促进科学的繁荣
2、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
3、德国和美国扮演了主要角色
4、时间:
19世纪中后期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
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
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
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阅读【历史纵横】和P36有关印度工人正在铺设电缆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近代电讯业的迅速发展。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19世纪末,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
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
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
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
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
(3)化学工业的发展:
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4)钢铁工业:
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巴黎铁塔的建设)
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
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
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
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
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合作探究】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产业结构侧重以及广度及深度等角度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
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生产力领域:
促进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二)生产关系领域:
垄断组织的出现
1、垄断组织出现原因
(1)直接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2)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3)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形成:
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
A、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在整个工业生产结构中,重化工业取代纺织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B、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加强。
C、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2、垄断组织出现:
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主要是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等)。
垄断很快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P35《被垄断组织控制操纵的美国参议院》(漫画)
这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于1890年前后作的一幅漫画,原名《参议院的老板们》,它在当时的一份通俗幽默杂志《顽童》上发表。
19世纪末,美国的垄断资本急剧发展,全国各地反托拉斯的呼声高涨,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制订该法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人民对垄断的不满,抑制当时有农场主、工人和中小企业家参加的反垄断运动,以及调节垄断资本内部的矛盾。
事实上,美国的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
这幅漫画描绘了美国参议院在辩论反托拉斯法时的场面,说明因为垄断资本已经控制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参议院不可能做出对垄断资本家真正不利的决议。
图中的参议院大厅里,坐在议员席位上的是一些参议员,他们在开会时还不时向后张望。
站在后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的垄断资本家,他们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托拉斯”、“铜业托拉斯”、“食糖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等。
这些垄断资本家从右侧敞开的大门走进大厅,这个大门的门楣上写着“垄断者入口”几个字。
而在二楼左侧,门楣标有“人民入口”字样的小门却被紧锁着。
大厅后面的木牌上写着:
“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3、影响:
经济上,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而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政治上,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对外关系上,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展起来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
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
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
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
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和日本诸国。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合作探究】3:
阅读P37学思之窗】,谈谈对德国外长一段谈话的看法。
解题关键:
理解德国外长谈话的历史背景
思路引领:
通过对谈话背景的客观分析,对殖民扩张进行辩证的分析。
此段话反映了德国加入瓜分世界的要求。
一方面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企业发展经济上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发达国家掀起的瓜分世界的潮流相关。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世界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也要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不发达地区面临的灾难和屈辱。
2、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合作探究】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1)形成:
①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②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③最终形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2)影响: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④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本课小结】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为什么在以后的400年间会产生这样的奇迹?
简而言之,是由于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把全世界都成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夺世界各地区,到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
一、本课测评: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相同点
①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③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不同点
①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②产业结构侧重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点,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如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③广度及深度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④日、德、俄等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二、学习延伸: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
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请你结合图文,发表自己的感想。
解题关键: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思路引领:
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应如何解决
答案提示:
19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尚”的形成与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欣赏心态相关。
人们陶醉于城市化的发展、陶醉于机器大生产带来的高速度,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是与环境的恶化同时发生的。
今天我们从历史的发展得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同点
背景
1.都是在资产阶级政权稳定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2.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3.都有充分的自由劳动力;
4.都有必要的科技积累;
5.都具备雄厚的资本;
6.都有广阔的市场,市场的需求对科技提出新的革新要求。
内容
都有许多科技创造发明
本质
都是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影响
1.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都使社会结构作了相应的调整;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发展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3.都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扩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得以确立,世界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4.都丰富和改善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内容。
联系
有些国家两次交叉进行
不同点
时间
18’C60’S-19’C中期
19’C中后期-20’C初
显著标志
蒸汽机的使用
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
发明者
技师和工人
科学家、工程师
起始部门
棉纺织业(轻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
科技含量
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
科学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
起源国家
英国
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组织
资本主义现代工厂制确立
垄断组织、公司制产生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社会结构
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欧美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教课 必修 第二次 工业革命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