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讲义第八章.doc
- 文档编号:2580352
- 上传时间:2022-11-02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54KB
《内部审计》讲义第八章.doc
《《内部审计》讲义第八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审计》讲义第八章.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内部审计技术及应用
内部审计技术,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用来收集审计证据的手段。
审计技术按各自所起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基本审计技术和辅助审计技术两类。
基本审计技术是在审核检查时必须采用的、并能用来直接收集重要审计证据的技术,一般包括审计抽样技术、分析性技术、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技术、审阅法、盘存法、函证法、观察法和鉴定法等内容;辅助审计技术方法,通常是指为搜集重要审计证据提供线索,或是为搜集重要证据以外的证据而采用的审计技术,它不能收集到直接的重要证据,但常常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较快地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检查提供方向。
因此,也是审核检查时必不可少的,一般包括分析法、推进法、询问法和调整法等。
本章重点把握28即2个论述(分析性复核期望值确定的类型、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8个名词(审计抽样、抽样风险、统计抽样、非抽样风险、分析性复核、属性抽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判断抽样)。
第一节审计抽样技术的应用
一、审计抽样简介
所谓审计抽样,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对总体对象进行少于100%的检查。
【名】
实践表明,审计抽样的运用科学地揭示了审计结论与可承担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将招致更大的风险,而这可能比舞弊本身更加可怕。
正因如此,掌握审计抽样技术的基本知识,弄清审计抽样适用的情形,显得尤为重要。
二、抽样相关知识
(一)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选】
审计抽样其本身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不等于它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程序,如:
(1)询问和观察,
(2)分析性技术,(3)按需要进行详细审计的程序,(4)对不准备进行测试的交易或账户。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是审计抽样的用武之地呢?
内部审计实践表明:
1、审计的对象总体数量众多,审计人员无法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下对其进行详查。
2.审计抽样适用于总体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企业。
3.审计抽样对象应该具有共同的特性,符合一定的概率分布。
(二)审计抽样的分类【选】
按照审计师是否主观判断,可以分为判断抽样与统计抽样;
按照抽样对象的特性,可以分为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
1.非统计抽样【名】
又称判断抽样或经验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具有长期经验的积累,并保证风险在可承担范围内的前提下,结合审计目标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通过自身的专业判断,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有选择、有重点地抽取部分项目进行审计并根据结果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
2.统计抽样【名】
即摒除自身的主观因素,按照随机原则,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原理,从总体中选取的样本进行审计并根据结果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
统计抽样
非统计抽样
适用条件
随机数与样本总体有对应的关系;
目标结果可以用数学方法论证;
审计师没有足够的经验开展非统计抽样。
随机数与抽样之间很难建立关系或建立关系成本过高;
基于数学推导的严格结论是不必要的;
审计师有足够的专业判断能力选取样本得出合理的结论;
审计总体过于分散。
优点【选】
可以用准确具体的方法去审计;
在审计中对样本结论与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
可以解决不适用于统计抽样的审计问题;
使审计师关注、评价样本证据以外的因素;
审计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判断(有时它比统计抽样更为有效)。
3.属性抽样【名】
即对审计对象总体进行定性评价的统计抽查方法,它要求抽查样本的回答是对或错,是或非。
4.变量抽样
有时也称为货币抽样,主要用于对抽样总体进行定量评价的统计抽查方法。
一般而言,属性抽样主要用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以确定总体的差错率,从而为是否依赖制度检查提供依据;而变量抽样主要用于对会计数据的实质性测试,目的在于确定总体的数量特征。
【选】
(三)抽样方法
随机抽样有:
纯随机抽样法、机械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
【选】
1.纯随机抽样法
纯随机抽样法,又称简单随机抽样,是从对象总体中随机地抽取一定数目的单位进行审计。
纯随机抽样需要先将总体中的各单位进行编号,然后按照样本要求的数量,从中随机地抽取进行审计。
2.机械抽样法
机械抽样就是先将对象总体按一定顺序进行编号,然后按照固定顺序和相等的空间距离和间隔,从中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组织方式。
因此,机械抽样也称为等距抽样或系统抽样。
进行机械抽样的关键是确定各个样本之间的距离,而这根据需要样本数(n)和对象总体单位数(N),通过公式K=N/n求得,也就是,当需要在100个对象中抽取10个样本,此时,间隔K为10,然后随机地确定抽样起点,如第3个对象,即从第3个对象开始,每隔10个单位抽取一个,抽样结果为3,13,23……93。
【答】
3.分层抽样
又称类型抽样或分类抽样,就是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一主要标志划分层次(或分类、分组),然后再在各组中采取上述的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方式抽取样本进行审计。
分层抽样实质上就是分组法与抽样原理的结合运用。
通过分层或分组,可以把对象总体分为性质比较相近的类型组,使组内各单位的变异性减小,即缩小其方差,同时又按照随机的原则在各类型组中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以代表各分组的特征。
这样使得分层抽取的样本分布更接近于总体的分布,从而提高样本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
4.整群抽样
顾名思义,就是先将对象总体分为多个群,然后利用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的方法抽取这些群中的一个或多个,以选取群中的所有对象作为样本的样本抽取方法。
三、统计抽样变量介绍
实际上,能够描述统计抽样的几个指标包括三类:
第一类,用于描述总体的分布特征,包括期望、方差以及总体规模;第二类,用于描述抽样的风险,用置信度来描述;第三类,用于描述抽样推断的精确性,用精确限度来表示。
(一)总体特征描述指标
(二)抽样风险的描述指标
运用审计抽样技术,审计师不可避免地将要承受一定的风险。
通常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将抽样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分为两类,即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导致审计测试未能发现样本中存在的例外情况所引起的风险;【名】抽样风险是指审计抽取样本的审计结果能不能代表总体的可能性。
【名】一般而言,非抽样风险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审计抽样程序来降低,而抽样风险则是与抽样技术同生共存的,并且抽样风险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样本空间的大小。
不难理解,抽样风险的大小与抽取样本的大小成反比,当合理抽取的样本越多时,样本的代表性越好,那么抽样风险越小。
【判】
在属性抽样中包括了信赖不足风险(即抽取过多样本造成效率浪费)和信赖过度风险(即样本抽取过少造成审计风险增大),在变量抽样中包括了误受风险(即抽样结果表明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和误拒风险(即抽样结果表明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误)。
(三)抽样精确度的描述指标
抽样的精确度,是指在进行审计统计抽样时,在既定的置信度下,总体估计将要落人的范围。
只要运用统计抽样,内部审计人员便不可能通过对样本的检查来获知总体100%的特征。
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估计在一定的置信度(或可信赖度)下,描述总体的特征将落入一定的范围内。
例如,在对100个样本进行检查后,发现了lO个差错,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保证90%的正确率,而只能通过统计技术,做到在多大的置信度下(假如95%)保证总体正确率有落人[90%一△。
,90%+△。
]区间内的特征。
置信度和精确度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组成部分,在既定正态分布下(即方差与期望确定时),置信度和精确度成正比,当对精确度的要求不高时,精确度较大,那么内部审计人员就可以以较高的置信度保证总体落入要求的精确范围内,
四、抽样样本空间的确定
而在审计抽样中,确定抽样空间也是极为关键的程序,如果样本空间定得过大,抽取样本过多,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相反,空间定得过小,就极有可能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不超过可承担的范围。
1.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是指在抽样的过程中,将抽中的单位放回,继续参与下次抽样的抽样模式。
2.不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是指在抽样过程中,将抽中的单位不再放回,而仅仅在剩下的对象中抽取。
与重复抽样相比,采用不重复抽样,总体单位随着抽样的发生而减少,余下的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机会增多。
可以在理论上证明,从相同数量单位N的总体中抽取n个样本,开展不重复抽样比开展重复抽样能够提供较高准确性的结果。
而在开展审计抽样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也通常采用不重复抽样模式。
五、判断抽样的具体程序
正如前面对判断抽样介绍的那样,在判断抽样程序中,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对象情况的了解并利用主观判断,有选择、有重点地抽取样本进行审计。
在这个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审计人员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专业能力。
’但这并非意味主观判断的随意性,规范的判断抽样程序以及一定的抽查原则,可以使审计人员尽可能地减少主观的盲目,也使抽样的结果更可靠、更具说服力。
六、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主要用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属性抽样的具体技术主要有三种,即固定样本规模抽样、行止抽样、发现抽样。
七、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即用于对对象总体进行定量评价的统计抽样方法。
在审计实践中,通常用于实质性测试,目的在于确定总体的数量特征,例如,检查应收账款的金额,检查存货的数量和金额,检查工资费用,检查交易活动以确定未经批准的交易金额。
变量抽样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情况,变量抽样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主要包括点估计、差异估计和比率估计等方法,
第二节分析性技术的应用
一、概述
(一)什么是分析性技术
所谓分析性技术,是指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
【名】
(二)适用前提和局限
分析性技术的运用存在以下前提:
首先,分析性技术的对象和依据的信息资料之间必须有可能存在某种可以相互印证、互相说明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存在某种依存关系的信息资料才可以成为分析性技术的对象和依据。
其次,分析对象与依据的信息之间的依存关系必须可以预测,并且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当这种依存的关系无法预测或者不具有稳定的关系时,内部审计人员无法从中得出关于对象正确的期望,因此,不可能作为分析性技术的依据。
最后,用来作为分析性技术的资料和数据必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如果分析性技术所用的数据不可靠,则分析性技术的结果就值得怀疑,不能作为支持审计结论的证据。
分析性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情况下,分析性技术是为其他审计证据提供证据。
分析性技术的结论是一种对被检查事项总体上的合理性判断,它无法给出被检查事项的准确数值。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只是机械地、单一地执行分析性技术,不通过检查、函证、监盘等审计取证方法取得直接证据对分析性技术加以证实,就无法发挥分析性技术作用,也无助于减少审计风险。
【答】
(三)内部审计程序中的分析性技术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测试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使用分析性技术。
1.审计计划阶段
在计划阶段,分析性技术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指出高风险领域之所在,以便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更具有效率和效果。
2.审计测试阶段
在审计测试阶段,分析性技术可作为一种实质性测试方法,收集与账户余额及各类交易相关的数据作为认定的证据。
3.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报告阶段,可以用分析性技术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
【选】
二、分析性技术期望值确定的类型
分析性技术确定被审计对象期望值时,具有不同的类型,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一种或几种类型来确定分析性技术依据的期望,它们是:
(一)以行业数据为依据确定期望
(二)以以往数据为依据确定期望值
(三)以预期值为依据确定期望值
(四)以审计师的期望作为期望值
(五)以非财务数据确定期望值【论】
三、分析性技术的方法
在进行分析性技术时,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部门的情况、特征,利用自身的专业判断采取不同的分析性技术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部审计 内部 审计 讲义 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