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二中届高二月考试题二语文.docx
- 文档编号:25802929
- 上传时间:2023-06-1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98KB
江永二中届高二月考试题二语文.docx
《江永二中届高二月考试题二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永二中届高二月考试题二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永二中届高二月考试题二语文
江永二中2018届高二月考试题
(二)
语文
时间:
120分钟分值:
150分命题:
何福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解析]A。
B “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由低到高”错。
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2.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解析]B。
“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解析]B 。
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
D “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错误。
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二、阅读下文,完成4~8题。
(15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行比一乡比:
比较B.德合一君合:
联合
C.而征一国者征:
征服D.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加:
更加
[解析]D。
A比:
合,联合。
B合:
符合。
D征:
取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小大之辩也 B.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审容膝之易安 门虽设而常关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解析]B。
A之:
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B而:
连词,表转折,却。
C于:
介词。
表对象,对于∕介词,表比较,比。
D以:
连词,表修饰∕介词,表时间,在
6.下列与“彼且恶乎待哉”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翱翔蓬蒿之间
C.之二虫又何知D.彼且奚适也
[解析]B。
B省略句,其他三句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那么还有什么等待的呢?
B.如果能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还等待什么呢?
C.至于能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他还凭借什么呢?
D.至于能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还要依靠谁呢?
[解析]C。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种人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和蜩、斥鴳一样,区别只是“小大之辩”,共同点是“有所待”,还都算不上逍遥游。
B.作者在文中提到宋荣子和列子是为了衬托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C.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这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追求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
从这点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解析]D。
9.翻译下列句子。
(12分)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晏子春秋》)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2)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答案]
(1)肯做事的人常常可以获得成功,愿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
(为、者、常)
(2)梁丘据对晏子说:
“我到死也赶不上先生了!
”(谓、不及、夫子)
(3)况且全世上的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全世上的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沮丧。
(且、举世、誉、加、劝、非、沮)
[参考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
“我到死也赶不上先生了!
”晏子说:
“我听说,肯做事的人常常可以获得成功,愿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
我没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经常去做而不放弃,经常前行而不停止的人,有什么难于赶上(我)呢?
”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霁光:
雨后的日光。
10.这是一首写景小诗。
作者将花草置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来写,请简要地描写这一情境。
(4分)
[解析]
[答案]经过一夜的春雨淋漓,雷声阵阵,终于赢来了早晨的晴明:
霁光浮瓦,碧色参差。
这样的早晨花草就更见娇嫩、柔弱了。
11.有人认为“含”“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分)
[解析]
[答案]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客观地描摹,而是将它赋予了人的情态。
这两个字不仅写出了花的娇弱状态,也透露了它们满腔的愁怨,让人喜爱,让人怜惜。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
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
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
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好雨知时节”,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
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
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景。
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与杜甫的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雨后的芍药,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
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
”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12.默写下列名句。
(11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
(《陈情表》)
(2),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并序》)
(3)渔舟唱晚,;,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4),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
(5),临清流而赋诗。
(《归去来兮辞并序》)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陈情表》)
[答案]
(1)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悟已往之不谏实迷途其未远(3)响彻彭蠡之滨雁阵惊寒(4)落霞与孤鹜齐飞(5)登东皋以舒啸(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20分)
美好的声誉
比尔·盖瑟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在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
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
”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
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
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
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
他总是说:
“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
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
我们走过一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
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
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
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
“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
”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
“盖瑟。
比尔·盖瑟。
”
“嗯!
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
于是我们就坐下来。
“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
”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
”老人探身向前。
“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
”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
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
我屏住气息。
“3800美元怎么样?
”他问。
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
“3800美元?
”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
“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
”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本吉。
”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
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
“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
”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2006年第2期)
13.小说第1段,比尔·盖瑟想对儿子说些什么?
他为什么选择在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讲这个故事?
(5分)
[解析]结合后文来看,比尔·盖瑟给儿子讲述的是土地的来历;讲述中突出的是爷爷的美好品质,在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讲这些,是想让儿子将来能继承爷爷的好品质。
[答案]想对儿子说这片美丽的土地的来历;(2分)儿子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希望他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继承爷爷的美好品质。
(3分)
14.小说在第5、6段为什么极力渲染银行家尤尔先生不肯卖土地?
(4分)
[解析]尤尔不肯卖土地,却最终卖给了“我”,这是一种对比,在对比中更突出了被尤尔先生所念念不忘的爷爷的美好声誉的作用。
[答案]与下文尤尔先生不仅卖土地而且低价出卖的情节形成对比,(2分)从而证明爷爷的美好声誉在这件事中起了巨大作用。
(2分)
15.小说主人公爷爷的品质有哪些?
小说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爷爷的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
(6分)
[解析]爷爷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尤尔的谈话以及文章最后一段的相关记叙概括得出。
在这里,作者通过侧面描写介绍爷爷的人品和声誉,比直接让人物本身来表现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爷爷的美好声誉的影响之广泛。
[答案]勤劳、宽容、慈祥、诚实、正直。
(3分) 通过他人之口介绍爷爷的品质更真实可信,更能表现一个美好声誉的广泛影响。
(3分)
16.分析小说结尾所引用的那首小诗的作用。
(5分)
[解析]那首小诗是“我”由爷爷的声誉及其影响联想到的,可见在结构上来讲,这句话总结了上文,同时也点出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3分) 照应开头。
(2分)
五、语言运用(15分)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潺湲(yuán)泠然(lěnɡ) 出岫(xiù) 决起而飞(xuè)
B.央浼(miǎn)纤尘(xiān )盘桓(huán)叨陪鲤对(dāo)
C.埋怨(mán) 潦水(lǎo) 迤逦(yǐ) 茕茕孑立(jié)
D.遄飞(chuán)怔住(zhēnɡ)流憩(qì) 战战兢兢(jīnɡ)
[解析]C 。
A泠然(línɡ) B央浼(měi)叨陪鲤对(tāo)D怔住(zhènɡ)
18.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辖制 玷辱 希翼 摧眉折腰
B.晦朔 凭轩 懿范 窈窕寻壑
C.怂恿 酒馔 噩梦 舸舰迷津
D.殒首 缓促 尴尬 投笔从戎
[解析]B。
A希冀,C舸舰弥津,D陨首。
1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闲来无事,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B.雪中寻梅,竹下听琴,灯前看剑,五十观人,都是别有心得。
也许要五十岁的男子,观人阅人方可入木三分。
C.玩具公司独出心裁,推出一款塑料瓶盖,瓶盖上带有计数器,装在用过的塑料瓶上,就成了1元硬币储蓄罐。
D.郑秀文的每个演唱会都是自成一派的独特系列,有口皆碑的至尊创意引领时尚,弄得满城风雨,值得玩味。
[解析]D。
A飞短流长:
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B入木三分:
比喻看问题精辟、深刻。
C独出心裁:
原指诗文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D褒贬不当。
满城风雨:
比喻事情传遍,到处议论纷纷(多指坏事)。
此处为时尚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处理富家子飙车案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让我们看到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的迫切性。
B.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C.橘洲音乐节精心打造晚会,奉献给观众的是一桌名家荟萃、名曲云集的文化大餐。
D.语文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安琪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解析]A。
B否定不当,应去掉“不”字。
C搭配不当,可改为“名曲荟萃、名家云集”。
D有歧义,死去了的可理解为安琪,也可以理解为安琪的母亲。
21.根据下面的文字给“京剧脸谱”下一个定义,较为确切的一项是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已程式化的彩妆图案。
一般的说法是它来自假面具。
在京剧表演中,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某些男性角色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不同纹样的脸谱,用来表现戏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
例如,红脸常用来象征忠勇侠义,以“三国戏”里的关羽为代表;白脸常用来表现阴险奸诈,以“三国戏”里的曹操为代表。
京剧脸谱能够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
A.是中华民族一种最具有特色的化妆图案,其造型源于假面具,能够达到丰富舞台艺术,强化演出效果的目的。
B.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彩妆,根据剧情的需要,用夸张等手法在角色脸上勾画各种图案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C.是在京剧表演中,男性角色的脸部常用的一种特殊彩色化妆,其色彩、图案、纹样不同,戏剧角色也就不同。
D.是一种根据剧情、性格的需要而采用某种色彩、图案和纹样给男性角色脸上化妆的彩妆方法,像戴了个面具。
[解析]B。
A“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是外加信息。
C主要强调了“脸部化妆”,这是一般性解释。
D不是“彩妆方法”,而是“图案”;“像戴了个面具”是外加信息,可用作解释,不是下定义。
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些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解析]
2016山东卷。
围绕学生的生活圈子和视野设题,角度相对较多,材料的象征性、隐喻性较强,便于学生结合自身感悟定义写作方向,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出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寥廓空间;其主观上依旧是引导学生自觉地反思自我,将自己的思想与生活、个体与时代、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积极地人生地位和价值引导的目标。
由于材料自身的表述采用了场景式描述、总分式结构,所以审题时要尽力把场景生活化、具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
“行囊”备好,“新的旅程”,“翻检行囊”,这些词语都是背景的描述,然而这只是一个前提,写作的重心还不在这里;写作重心在于后面的四种可能,即“有的”。
这四种可能就是同学们立意的方向和角度,围绕任何一个角度展开,都不能忽视它与前期的准备以及“新的旅程”的关系思考,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针对性选材。
生活中关于准备、舍弃、陪伴、人性、规则、尊重的事例均可纳入视野,而一些关系到生存、生活、成长、感恩等的时鲜素材也会眨眼成为恰切案例,有了进入作文、助力写作的良好机会;这时候,思想深邃、思维灵活的同学,也就找到了创新的合理视角。
在这个作文的要求中,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
就“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来说,很多考生可能会忽视后面列举的几种可能,较多地关注材料开始部分地背景提示,导致审题不准,角度出错;“自拟题目”这个环节,可能会忽视行囊与旅程的关系,导致简单采用“行囊”这一词眼作为题目,失去了立意上的针对性和思辨性,导致写作方向发生“质”地偏移,最后主旨和写作重心发生偏转,文题跑偏,失去分数;虽然本题排除了“诗歌”文体,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文体意识不强,依旧可能会导致“四不像”的作文出现。
这些都是领悟写作要求不到位而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
从隐性要求上看,文中的“行囊”“新的旅程”和“有的东西”都有很强的隐喻性,必须把它具体化才好展开,比如“行囊”可能是我们做的各种物质准备或精神准备,“旅程”可能是未来美好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希望,常常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是“新”的内涵;“有的东西”可以是具体的一件物品,比如伞、鞋子、砂砾,也可以是比较虚的事物,如精神毅力、苦难挫折、人性美德、法律规则等。
最后一点,就是不能忽视行囊与旅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忽视了这点,也会导致写作上的偏斜,最终留下考场遗憾,不可不防。
行囊随身带,有里面应有尽有,但有的有用,有的没用,有的也许会用,有的也许永远不用,但却不会丢掉,直到永远。
其实,事先谁也说不准那个有用,那个没用,一切皆有可能。
宁可带着不用,宁可带着不用,也不能用着没有。
立意分析:
(1)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考虑全面些,许多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发现困难重重,充分的准备会使你从容应对,有备无患。
(2)适当的的减负。
总是带着沉重的行囊会加重负担,何况有的还是终生的负担呢。
有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或放开思路想想办法,谁能事事提前就考虑周到呢,有时候再大的困难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新找到新的出路,使我们豁然开朗。
(3)保持好的心态,缺着不灰心,用着也不得意。
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不敢走,很多时候“船到桥头自然直”。
如果仅仅把“行囊”理解为成功路上的知识储备或工具用品会显得很肤浅。
边缘化的立意:
扔掉多余的负担,轻装前进,因为谁又能知道哪个是多余的呢?
文化行囊
彭丽媛说:
“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
”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
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
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
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永 二中届高 二月 考试题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