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阅读理解技巧.docx
- 文档编号:25795303
- 上传时间:2023-06-1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1.75KB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阅读理解技巧.docx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阅读理解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阅读理解技巧.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阅读理解技巧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阅读理解技巧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
花边饺里的母爱
肖复兴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
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
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
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
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
“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
”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
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要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
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
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
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
“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
”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
我便笑妈妈:
“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
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
我知道唯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
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
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
“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
“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
”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
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
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来,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
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
“呦!
我真的吃到了!
”我说:
“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
”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
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
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有删改)
1.简要概述本文主要记叙的两件事情。
2.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第③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赏析句子“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
5.你如何理解第④段“妈妈”不愿意去外面的餐馆,也不那么爱吃新鲜的鱼肉和时令蔬菜?
说明说你的看法
6.小小的花边饺子里,凝聚了浓浓的母爱。
读完此文,你一定产生了共鸣,那么请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写一个类似的片段,来表现母爱(父爱)。
(不少于50字)
1.第一件事:
小时候妈妈借捏花边饺让“我”和弟弟吃肉馅饺子。
第二件事:
长大后“我”用类似的方法让妈妈吃糖馅饺子。
2.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
3.承上启下。
4.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锅中饺子的形态,表现了场面的欢快、有趣。
5.①妈妈年纪大了,确实不愿意多走动,也不喜欢接受一些新鲜事物。
②更多的是妈妈为儿子着想,不愿意让儿子破费,体现了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6.略
2.
忧伤的国歌
房向东
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
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
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
“你们几个,什么团呀?
”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
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
“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
他叫李某某。
”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
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
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
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
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
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
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
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
她说:
“想家。
特地灌进去的。
”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
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
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
④过了会儿,我问:
“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
”她说:
“去年春节回北京了。
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
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
她说了,她想家。
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
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
她与母亲说不上话?
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
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
无家可归?
还是有家不想回?
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
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①我们走了。
女老板把我们送到门外,神情恋恋的,又把我们送到了停车场,起风了。
我们要上车了,请她回去。
她说:
“一路上小心啊,过马路要小心啊……”她的语气,像母亲送孩子上学,像妻子送爱人远行……我们点着头,却什么也没说。
我们用眼神和笑容向她告别。
我们上车了。
这时,她的手机又响了,她右手接着电话,左手上举着,晃动着,目送着我们远去,远去……
①所有的中国人都远去了,只有她留在伦敦的风中。
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手机里发出的国歌声,有那么点儿,忧伤……
1.请你梳理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吃饭时遇到女老板——()——惊闻国歌——()——送别
叮咛——()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女老板“想家”的情感?
4.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他乡遇故知”。
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喜事的理解。
1.聊天中得知女老板的身世,听女老板诉乡思,感受到手机里国歌的忧伤。
2.语言描写。
表现出了女老板对我们离去的不舍,体现了她对祖国和国人的思念与热爱。
3.①在手机里灌装国歌。
②回国在大街上转悠。
③为店取名“金筷子”。
④为“我们”送行。
4.文章中在伦敦开餐馆的女老板,遇见我们几个“国人”态度非常热情,和我们相聊甚欢,在“我们”告别之时非常依依不舍,这正应了古人之语:
他乡遇故知。
在他乡久居或旅游之时,因为和家乡不同的环境等因素,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忧伤,当遇到家乡人时难免会感到亲切和欣赏,所以这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结合本文言之有理即可。
)
3.
为了奖品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
“清用钢笔写字!
”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
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提摸的倔强。
②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
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激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③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
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④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
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
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⑤我心杯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
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
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
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
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
“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
⑥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
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
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
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⑦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
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
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
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
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
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
人群中一片哗然。
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
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
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
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⑧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
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
”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
我……我只要钢笔。
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⑨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⑩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学和获得的奖品。
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
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填写下列空格。
情节
情感
开端
发展
“我”批评“她”,“他”借给“她”钢笔
悲戚、后悔
高潮
欢呼、愤怒、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上,写着“他”的奖品与名字
2.第④段交代“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写道:
“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请你谈谈“我”为什么愧疚。
4.有人觉得“为了奖品”这个标题不是很好,请你结合全文,自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1.“我”第五次留言让小女孩用钢笔写字不解、愤然为了帮“她”赢钢笔,“他”故意在长跑比赛跑了第三名愧疚
2.为下文写小男孩买不起钢笔,而采用参加比赛获奖得到钢笔的情节做铺垫:
衬托了小男孩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
(意思对即可)
3.“我”为不了解学生、误解学生而感到愧疚;为小男能送给小女孩钢笔,而“我”还想批评小女孩的做法感到愧疚;为自己错怪小男孩的行为而愧疚。
(意思对即可)
4.一支金色的钢笔
4.
日子里的诗意
鲍捷
①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
每天,她专心致志做着煎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②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我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
第一次仔细看她:
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留下岁月的痕迹,脸和手都被冷风吹得通红,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有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lātā)随意,大红冬袄外围着一条蓝色碎花围裙,朴素而洁净。
她正用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她的手下翻飞。
③瑟瑟秋风里,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④等煎饼的间隙,我打量这个小摊,没什么特别。
在昏黄的街灯下,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
突然,我发现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式样已经过时,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有一种俗世里的美好。
看得出,主人一定很爱它,并日日抚摸它,翻阅它。
⑤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久久没有移动。
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腼腆一笑说:
“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遇见好的诗,忍不住抄下来。
呵呵,年轻时候喜欢文学。
”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细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⑥忽然间,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
“可以吗?
”
⑦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
“不好意思啊,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爱。
”
⑧爱,多么强大的理由!
⑨我想起电影《SWANN》中那个写诗的普通农妇,生前默默无闻后却令许多城里人惊讶喜爱。
她常穿着农家朴素的衣裙,站在风里,嘴唇紧闭,目光忧郁地望着远方。
她生活在粗壮丈夫的暴力之下,那个男人不懂得她的诗,更不懂得她的美。
她只能在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才悄悄地把自己沉浸在内心深处的世界里,把内心丰富的情感用美丽的句子表达。
她将希望与梦想写在破碎的纸片上,一片又一片,藏在皱皱的牛皮纸袋里,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中,她从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思想的飞翔。
⑩其实,做煎饼女人抄写的诗句有多美,意蕴有多深刻,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与电影中的农妇一样,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
⑪此时,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坐在暖和的车厢里,儿子依偎在我的怀中,他香甜地吃着煎饼,和我说着幼儿园的趣事。
车窗外,秋雨潇潇,夜色渐浓,华灯初上。
下班的人们裹着阵阵寒气上车,不一会儿,车厢里的阵阵温暖就将这寒气融化,人们说着笑着,牵挂着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家。
⑫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
是晴空艳阳的暖,是春风拂面的柔,是姹紫嫣红的娇,是围坐火炉的热,是韭菜煎饼烙在锅里的香。
日子里的诗意,原来是这样好!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8期)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净——()好像——()惊奇——()温暖——()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粗糙”和“细腻”分别指什么?
这对反义词放在一个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中写电影《SWANN》的内容对表现做煎饼女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中写做煎饼女人朴素洁净的衣着与一般小摊女人不同,为下文写她对诗歌的热爱作了铺垫。
B.选文第②段中写了秋天的冷风,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又衬托出做煎饼女人生活的辛苦。
C.选文第⑪段中写“我”因为坐在暖和的车厢里,所以才觉得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生活就会处处充满诗意。
6.结合选文说说“日子里的诗意”有什么含义。
1.洁净仿佛惊讶暖和
2.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做煎饼时动作娴熟,表现了她勤劳能干。
3.“粗糙”指煎饼女人外表沧桑;“细腻”指她内心敏感。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做煎饼女人的内心的美好,表达了“我”对她的欣赏。
14.电影《SWANN》写了一个普通农妇在艰难的生活中热爱诗歌,坚持写诗的事,用这位农妇的坚强、执着,衬托做煎饼女人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5.C
6.“日子里的诗意”既指两个女人在或平凡或艰难的生活中所坚守的对诗的热爱,也指生活中所有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5.
母亲的味道
钟秀华
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
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
走到哪里,她的身上都散发着招脾般的气味,仿佛永远都脱不了家庭主妇的标签。
于我而言,母亲的味道已是楔入心灵几十年的最温暖的味道了。
②每天清晨,母亲必是第一个起床,拿了一把笤帚扫去灶台上的杂垢,然后开启锅灶。
接着,她挑着一担大木桶,去河边担水,将厨房里的大缸小瓮全都填满了才肯放下扁担。
米饭煮至半热,母亲便把一双儿女喊醒。
她眼疾手快,盛一碗刚捞起来的米饭,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就捏成了一个大饭团。
饭团香喷喷的,由于捏挤得紧实,咬在嘴里很有韧劲,那是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清晨的第一道美味。
偶尔,母亲还会奢侈地给饭团挖一个小窝窝,再放上一小勺白糖,这又增加了我们兄妹的期待。
③父亲喜欢吃本地的特色小吃,诸如红薯叶米粿、饭包肉圆、薯圆、艾米粿等都百吃不厌。
母亲自外地嫁过来,原本对这些小吃的做法一窍不通,但母亲天生有着好学好胜的本领,每当别人家做这些小吃时,母亲经常自告奋勇去打下手。
一来二去,就让她给全盘掌握了。
于是,当红薯叶长势旺盛的季节,母亲的厨房里时常飘散着红薯叶米粿的清香味。
逢年过节,母亲总不忘蒸好一屉一屉的饭包肉圆,父亲常常吃得赞不绝口。
父亲是个放映员,经常走村串户地放电影,百家饭、百家味都尝过,却还是觉得家里的饭最合胃口。
在家的时候,他常常坐在灶堂里帮母亲烧火,一边比对着村里哪个媳妇做的饭如何:
“张家的太咸了,李家的半生不熟,还是老婆做的好吃啊!
”此时的母亲抿嘴一笑,自是满心的得意,对于手上的功夫,又多了几分用心。
④母亲的厨房里,做的永远都是家里人需要的食物。
嫂子娶进门时,很快怀孕了,于是厨房里又长期飘荡着煲汤的香味。
母亲买来新鲜的猪肚,买来活楞楞的小母鸡,一天一天变着花样地做给嫂子吃,直到嫂子诞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小男婴。
再后来,母亲又将安排一日三餐的重心转向了孙儿辈。
红枣、莲子、排骨轮番上阵,将侄儿养得白白胖胖的。
最难忘的,还是我患胃病的那几年。
母亲到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
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方好的。
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
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
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
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身上的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
(选自《中国艺术报》,略有改动)
1.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谈一谈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②段:
第③段:
3.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4.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中,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朴实的母亲给“我”的踏踏实实的幸福。
相信你也曾经体会过这种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能写一写你生活中平淡的幸福吗?
1.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为家族成员所做的各种美食的味道,也指母亲对家族成员的关爱与付出的爱的味道。
2.第②段:
动作描写,“盛”“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捏”等词语写出了母亲厨艺的娴熟,以及对子女的关爱。
第③段:
语言描写,通过父亲对母亲厨艺的赞美,侧面烘托母亲对家人的关心,以及父母亲之间的恩爱。
3.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用一辈子的付出,关爱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说是“天下最好的母亲”。
母亲为了家,长年累月付出,而“我”却不知道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不够,所以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作者通过对母亲、母爱的赞美和自我批评,含蓄地呼吁人们多关爱父母、关心老人。
4.内容上:
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结构上:
照应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
5.略
6.
玉米人
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
“多少饯一穗?
”
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
“你能吃四穗?
”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
“不卖!
”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
“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
⑩“那也不卖!
”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
“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
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
“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
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
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
“好吃了再来啊。
”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⑯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招揽——()洋溢——()
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⑭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⑮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句话的?
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
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招徕充满
2.卖烤玉米的人拒绝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
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知识点 总结 阅读 理解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