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780120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107
- 大小:75.50KB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二年有学生32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班级
五年级
教科书名
称及册数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
上课日期
8.28
每周节数
6
总节数
1
考试次数
1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实际进度
出入原因
备注
1
8.28~9.1
毫米、分米的认识
3
2
9.4~9.10
千米的认识、练习二、吨的认识、机动
5
3
9.11~9.17
练习三、机动、加法、练习五
5
4
9.18~9.24
减法、加减法验算、机动
5
5
9.25~10.1
5
国庆节放假
6
10.2~10.8
练习七、整理复习、机动、四边形
5
7
10.9~10.15
平行四边形、练习九、周长、机动
5
8
10.1~10.22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估计、练习十一、机动
5
9
10.2~10.29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和计算、练习十二、机动
5
10
10.30~11.5
解决问题、秒的认识、练习十三、时间的计算、机动
5
11
11.6~11.12
练习十四、口算乘法、填一填、说一说、机动
5
12
11.1~11.19
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机动
5
13
11.2~11.26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机动
5
14
11.27~12.3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整理复习、机动
5
15
12.6~12.10
分数的初步认识、机动
5
16
12.13~12.17
练习二十三、机动、可能性
5
17
12.19~12.24
可能性、机动、数学广角
5
18
12.26~12.31
掷五掷、机动、总复习
5
19
1.1~1.7
总复习
5
20
1.8~1.14
期末考试
5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六年级
教科书名
称及册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上课
日期
8.28
每周
节数
7
总节数
126
考试次数
2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页数
实际进度
出入原因
备注
起
讫
1
8.28~9.1
第1课第2课
1
8
2
9.4~9.10
第3课第4课
9
18
3
9.11~9.17
第5课第6课
19
31
4
9.18~9.24
第7课第8课
25
33
5
9.25~10.1
第9课第10课
34
55
6
10.2~10.8
第11课第12课
56
63
7
10.9~10.15
第13课第14课
64
78
8
10.16-10.22
第15课第16课
79
88
9
10.23~10.29
期中复习
10
10.30~11.5
期中测试
11
11.6~11.12
第17课第18课
89
93
12
11.1~11.19
第19课第20课
94
110
13
11.2~11.26
第21课第22课
111
127
14
11.27~12.3
第23课第24课
128
140
15
12.6~12.10
第25课第26课
141
148
16
12.13~12.17
第27课第28课
149
162
17
12.19~12.24
复习
18
12.26~12.31
总复习
19
1.1~1.7
总复习
20
1.8~1.14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1、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p2~3页 练习p51、2,第3题的前二行。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新知,并让新知在实践中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同学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及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设计特色: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人格化教育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信息资料教学用图,书本,橡皮,钉子等一些日常用品。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愿意参加与他们的讨论吗?
”
(2)、采用小组(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这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
姓名
长
宽
高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
“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怎样来验证。
?
”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结果。
2、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各小组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测量时遇到问题。
相互交流一下,引出毫米。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
“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在学生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面引出1厘米 =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
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表示……随后都是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
“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安排在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算,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一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果进行对比。
4、课外调查:
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书本p4页,练习一P6,第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
学具准备:
直尺、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2、再说说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
(1)出示例2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愿意参加与他们的讨论吗?
”
(2)、采用小组(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宽。
记录下每人估计的数据。
2、测量验证
(1)交流测量方法:
用18厘米用长度来量;用10厘米长度来量。
……
(2)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
(3)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提出:
10厘米为一段,可以用一个大的单位来表示,由此引入分米。
(4)研究分米、厘米、米这间的进率。
让学生测量、交流自己解决。
集体汇报教师板书:
1分米=10厘米,1米=10厘米。
(5)建立1分米的表象。
让学生用手比划、验证1分米,举生活中的1分米的长度。
(6)做一做:
剪一条3分米长的纸条,剪下来,同桌互相检查一下量得准确吗?
估一估:
水彩笔、钢笔、音箱高、课本长……再实际测量长度,并将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填在书上。
排一排:
将今天学习的毫米、分米与以前学习的米、厘米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排)。
教师板书:
米、分米、厘米、毫米
说一说:
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电脑显示:
在括号里填上米、分米、厘米或毫米。
钢笔长14( ) 楼房高20( ) 粉笔长75( )
电脑键盘长约5( ) 图钉长10( ) 教室宽6( )
2、做书上第6页第4、5、6题。
四、课堂小结:
(略)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7、8页例3、例4、例5。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
毫米、厘米、分米、米)那么你能不能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表示一下,老师说着,同桌互相看着做,注意不对的要改正过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
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们乘的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1、示课文情境图提问:
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
说一说图中说了些什么?
2、引出千米,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
教师小结:
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
(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景,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千米=1000米。
(4)估想:
1千米的路程究竟有多远?
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汽摩城到南边的桥头大约是1千米。
(5)野外实践:
(结合例4的教学)
① 量一量操场100米的长度。
② 想一想2个100米,3个100米……有多远。
③ 走一走,以小组形式走100米的活动。
(6)把每小时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接起来。
练习二第1题。
三、学习千米和米的单位之间的换算
1、学习例5:
2千米=( )米
学生先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然后教师总结算法:
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5000米=( )千米,教法同上。
3、口答
6000米=( )千米, 5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2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练习二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4.会进行长度的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彩笔长75( ),爸爸的身高175(),青岛到济南的路程为400()一根旗杆高7()。
(2)笔算
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填在书上。
二解决问题
1、练习二的第4题。
安排了三组情境图,分别提供的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
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
2、练习二的第5题。
让学生找出1000米的路程:
邮局→学校→医院→体育场(公园)的路程是1000米。
3、练习二的第6题。
12-8=4
80×4=320(千米)
320>308
答:
中午12时能到达。
注意:
80×4学生算不来可以用加法来算。
三、课堂小结(略)
2、吨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的例6及做一做1题,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新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1000千克。
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感知1吨的重量。
3、通过发现、探究、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凉爽的秋季到了,动物们要在森林体育馆举行运动会,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哥、鹿妹妹都准备参加。
这天一大早,他们四个一起高兴地向体育馆走去,去体育馆的路上要经过一座小桥,他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了小桥边,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6(出示课文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意,学生续说故事。
生:
他们一同来到了小桥边,斑马大哥说:
“咱们一起过吧”。
熊老弟说:
“别急,这有一个牌子:
“限重一吨。
”牛大哥问:
一吨有多重呢?
鹿妹妹看看大伙也回答不上来.
(2)提出问题:
吨”表示什么?
你知道有关吨的知识吗?
(3)小组讨论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吨”是表示重量的. ② 吨"是表示很重的物体的重量的.
师:
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媒体展示:
“吨”和“克、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像大象、汽车(轮船)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都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4)揭示课题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看课文的小精灵给我们提问:
你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吗?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
1吨=1000千克 (如不能说出,教师直接揭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实物进一步使学生明确1吨和1000千克之间的关系。
如:
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继续看图,你从故事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人小组说一说)
(3)学生汇报:
熊重400千克
马重300千克
牛重500千克
鹿重100千克
(4)解决问题 ①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将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所以不能同时过桥。
②他们可以怎样过桥?
(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拿出可行的方案)
小组汇报:
方案1:
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
方案2:
可以分两次过,每次过两个。
方案3:
熊、马、鹿同时过。
方案4:
马、牛、鹿同时过。
方案5:
熊、牛、鹿同时过。
师: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它们终于安全地过了小桥。
3、生活中的数学
(1)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2)同桌互相背一背,说一说自己的体重,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
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
三、拓展延伸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口答)
2、完成练习三第1题。
(先独立连线,再组织交流)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千克和吨的换算,例7,练习三第2---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吨的进率并能进行换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题:
1、说说克、千克、吨相邻之间的进率。
2、说出下面物体质量单位:
1袋大米重100()一瓶矿泉水重500()小包味精50()
汽车的载重量5()小明的体得48()大象的体重4()
二、教学吨和千克的换算
1、教学例7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指名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多种想法。
)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2题,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并问:
你是怎么想的?
四、解决问题
1、练习三第3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是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可以采用课前调查了解,课内合作解决。
五、课堂小结(略)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第14页,生活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
1、力求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让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从实践到理论的概括和验证,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认知过程,体验“数学为之用”的道理。
2、采用故事的形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数学这门科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3、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发现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为之用”的道理。
活动过程:
1、课前调查:
每人选择一两项内容到社会调查:
1、调查汽车的载重量,或电梯的载重量。
2、调查黄岩城区某些路段汽车行驶速度的限制。
3、调查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
2、会口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一、汇报汽车的载重量、及电梯的载重量。
汇报具体数据:
2、应用
(1)如汽车的载重量是8吨的,用这样的汽车装载每包100千克的水泥,最多能载几包?
(2)估一估,限载1000千克的电梯,大人能载几人,小孩能载几人?
二、汇报黄岩某些路段汽车行驶速度的限制情况。
三、调查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
根据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如果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估一估,我们到上海、杭州……大约要几小时?
二、故事引入,探讨明理。
1、学生口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2、小组讨论,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
为什么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2)交流。
(3)曹冲聪明在哪里?
(聪明在于有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实验 教材 数学 小学 三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