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docx
- 文档编号:25779798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39.25KB
推荐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docx
《推荐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第五课时:
混合运算(连乘)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了解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房,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有一个生活小区计划还要新建8栋楼房呢,我们一起看看楼房示意图好吗?
学生读文字叙述并观察楼房示意图。
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有8栋楼房
2.每栋有五个单元
3.每个单元可住12户居民
4.问题:
可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只列一个综合算式就解决问题吗?
列式的方法可能有:
(1)12×5=60(户)
60×8=480(户)
(2)8×5=40(户)
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
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列式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并说清楚你每一步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讨论连乘算式中每步运算的实际意义.1.小组内交流列式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算法。
小结本组方法。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认识连乘及运算顺序
实践与应用
1.计算
25×2×4519×3×24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7×9×8517-216÷6
18×(86-27)
224+25×28
3.47页练一练
1、2、4题
4.作业:
课本47页第3、5题1.22501368
2.19444811062924
3.第1题:
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列综合算式的情况。
第2题:
交流时,可以让分步解答的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
第4题: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连乘)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答:
可以解决480户居民住房问题。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中的实际问题,经历小组合作、综合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能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在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合理制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再设计
情境创设
春天到了,大家可以出去到大自然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怎么去的?
感觉怎么样
旅游前要准备做哪些事情?
(租车、吃饭、门票)
现在有50人要进行一日游,想请你做一做导游制定几个租车方案?
有信心完成吗?
出示租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避暑山庄、双塔山、棒槌山等周围的风景名胜
自主探索
1.独立了解租车信息,有不明白的可与小组同学商量。
2.试着独立制定租车方案
学生可能方案:
租4辆14座
14×4=56(人)
350×4=1400(元)
租3辆19座
19×3=57(人)
450×3=1350(元)
租2辆27座
27×2=54(人)
600×2=1200(元)
租2个14座和一个27座
14×2+27=55(人)
350×2+600=1300(元)
租2个19座和一个14座
19×2+14=52(人)
450×2+350=1250(元)
租14、19、27各一辆
14+19+27=60(人)
350+450+600=1400(元)
其他:
(略)
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制定的租车方案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其他同学给出建议,挑选出本组内的最佳方案。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请同学比较这些方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请同学比较这些方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1.小组内交流各自制定的方案,其他同学补充方法。
提出建议,小结本组方法。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学生可能答案:
生:
2个27座,省钱,数量少。
4个14座,车小,灵活。
实践与应用
1.解决问题:
乘坐缆车
2.解决问题:
就餐
3.作业:
联系实际。
做一个本班的春游计划1.重点了解和知道:
单程;往返;每人等。
制订乘缆车方案,算一算花多少钱。
都乘往返:
50X40
都乘单程:
50X25
2.明白中餐、西餐的含义
算出每种方案各用多少钱,哪个最少,哪个做多。
都吃中餐(便宜);1250
都吃西餐(最多)1500
中国人吃中餐外国人西餐1340
中国人吃西餐外国人吃中餐1410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租车方案
租4辆14座:
4×4=56(人)350×4=1400(元)
租3辆19座:
19×3=57(人)450×3=1350(元)
租2辆27座:
27×2=54(人)600×2=1200(元)
租2个14座和一个27座:
14×2+27=55(人)350×2+600=1300(元)
租2个19座和一个14座:
19×2+14=52(人)450×2+350=1250(元)
租14、19、27各一辆:
14+19+27=60(人)350+450+600=1400(元)
最佳方案:
2个27座,省钱,数量少。
4个14座,车小,灵活。
第七课时:
探索乐园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观察、归纳一些特殊乘法运算的积的规律的过程。
2.了解一些特殊乘法运算的积的规律。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再设计
情境创设
我们已经跟数字打过几年的交道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到厌烦了,其实数字可有趣呢,它还会和我们捉迷藏呢,它有许多规律等着我们去找呢,现在我们就去找找看,好吗?
学生认真观察两组题,了解两组数的特征及题目要求:
找出一个数乘2、乘5的规律。
自主探索
试着找一找吧!
看看我们谁能在这次游戏中获胜。
自己写出一组乘2或乘5的算式,验证一下你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找到如下规律:
1.一个数乘2的积都是双数,乘5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不是0就是5。
2.左边乘2的一个乘数一个比一个多一,积一个比一个多2等等。
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找到的规律向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作补充。
组长作总结。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找到的规律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1.小组内交流各自找到的规律,其他同学补充。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实践与应用
1.探索99分别乘1-9各数所得的积的规律
2.探索两位数乘11所得的积的规律。
1.先观察左边的算式找规律,再写出右面算式的积。
2.先计算再找规律,再根据规律写出各题的得数。
板书设计
探索乐园
请有心人多提宝贵意见,本教案没有写再设计一栏,希望有人给予指教.
五《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
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
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
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
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
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
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
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
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
(1)三
(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 654 668 646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
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六、测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较长距离,并亲身体验步测的过程。
2、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3、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感知10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估算10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比一比1米多长。
目测教室的长和黑板的长,并估算它们的长度。
二、新授:
1、感受10米有多长。
(1)师生一起去操场,用皮尺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
要注意对学生的测量方式进行指导。
(2)感知10米有多长。
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10米长度的体验。
①可以让学生并排站在一起,看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多少名学生。
②再让每个学生走一走,看走10米长的距离需要几步。
③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
三、测量操场的周长。
1、指导学生分组并决定测量方法。
如,可用皮尺量,可以步测,也可以先量出一段绳子的长度,再用绳子量等。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重点让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过程及测量的结果。
3、结合测量的结果,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
使学生了解到用皮尺测量既方便又准确。
三、做一做:
课本62页的做一做。
第1题:
提出活动要求并指导计算方法。
让学生实际多走几次,求出平均值。
第2题:
利用第1题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走的时间估算操场一周的长。
,然后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四、作业:
课本第62页的第3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的过程。
2、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从网上收集数据信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千米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知1千米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测量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可以目测,也可以步测,还可以估测或找参照物估算结果。
二、新授:
1、认识千米:
(1)出示问题:
估算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
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第3题的结果估算。
(2)红红从家到校要经过16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大约有50米。
红红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50×(16-1)
=50×15
=750(米)
(3)告诉学生10000米可以写作1千米,并板书“千米”怎样用字母“km”表示。
1000米=1千米 或 1000m=1km
2、说一说:
师提问:
谁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谁家到学校超过了1千米?
让学生依据估算的结果用千米描述自家到学校的距离。
三、巩固:
1、一个操场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千米?
2、我国的“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
3、马拉松赛跑全长约是42千米。
4、我们伟大的祖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月5500千米。
四、作业:
课本64页第1、2题。
教学随笔: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了解时间、路程、速度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说说自己到过哪些城市,谈谈自己的旅途见闻。
二、新授:
1、出示课本65页的铁路示意图。
(1)让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哪个到北京的路程近?
让学生自己试着估算,并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2、认识数量关系:
(1)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
能到达郑州吗?
让学生解答,并交流计算的结果。
(3)介绍“速度”、“路程”的含义,师生共同总结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三、试一试:
第1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注意提示学生利用示意图中的信息。
第2题:
让学生了解铁路线路信息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鼓励学生提问题,大家一起解答。
四、作业:
课本67页的练一练1、2题。
教学随笔: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活动中,经历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的过程。
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的含义,知道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增强实际测量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及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描述1千米的概念。
2、描述1米的概念。
3、描述1厘米、1分米的概念。
当我们要测量更小、更短或要求测量的结果更精确时,用这些单位还合适吗?
二、新授:
1、测量橡皮的长度。
(1)提出测量要求,让学生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度。
(2)交流测量的结果。
结合橡皮厚度不到1厘米的情况,引出“毫米”。
告诉学生毫米怎样用字母mm表示及毫米在测量中的作用。
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
(2)交流数的结果,得出:
1厘米=10毫米 或 1cm=1mm
(3)让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了解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3、小组合作测量:
(1)测量课本和练习本的厚度。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三、议一议:
1、测量书本、练习本等这些比较薄的物品厚度,怎样做能够量得更精确些?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测量一些比较薄的物品的厚度,可以把几个相同的物品摞在一起量,再算出每个物品的厚度。
2、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再实际测量。
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的测量方法。
四、练一练:
课本69页的练一练。
五、作业:
阅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教学随笔: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品的长度。
3、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合适的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很多方面能遇到测量物品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更合适呢?
二、新授:
出示课本70页的内容。
1、让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选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2、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关于在测量时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的知识或经验。
三、议一议: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生共同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四、练一练:
课本71页的练一练。
第1题:
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2题:
交流时,重点说说选择的理由。
第3题:
答案不唯一,学生填的数只要符合实际就可以。
五、作业:
课本71页的第4题。
七、生活中的小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随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
【出示:
25元7.25元8.80元0.58元】
这些数你见过吗?
在哪里见过?
同学们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
(出示主题图加一个玩具枪25元)看,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3、在这些数里,那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是我们还没学呢?
在这些数里只有1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
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
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
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
请同学们看书的P74。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小结:
像7.258.800.5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小圆点叫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板书课题:
生活中的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
(一)小数的读、写法。
1、师:
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
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
谁会读这些数?
小黑板出示商品标价:
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
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
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2、师:
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
3、师:
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
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3、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读读吧。
老师是这样写的:
0、808,写得好吗?
为什么?
(二)知识调色板。
1、练习:
P752写在答题卡上(投影)互评。
2、判断:
(1)3.73读作:
三点七十三.()
(2)零点三零七写作:
0.307.()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
5.208.()
3、游戏:
小蜜蜂采蜜。
P751
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
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
有什么窍门吗?
(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
师:
你分析得好极了!
(板书:
元角分)
4、练习:
P753
5、游戏:
用0、6、8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
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汇报。
(三)、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1、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
想一想:
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
说一说吧。
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荐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推荐 冀教版 三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