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科技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774636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4.33KB
粤教科技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粤教科技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科技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科技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②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③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④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能力目标: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视频:
动物的伪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
出示图片:
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
图片中你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介绍:
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
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
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
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目的: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
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第2幅——花螳螂(若虫)
第3幅——竹节虫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
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
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
动物的伪装。
目的:
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和多姿多彩。
三、这是什么?
导入:
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
提问:
猜一猜这是什么?
活动:
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
欣赏图片:
显微镜下的世界
目的:
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四、“白雾”从哪里来?
导入:
出示冰棍。
提问:
仔细观察冰棍周围,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
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你认为这些“白雾”是从哪里来?
讨论: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是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
是以学生们经常能够见得到的冰棍周围的白雾现象作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测。
从而引出要想知道自己猜测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结论。
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
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
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
你的猜想正确吗?
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
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五、纸锅也能烧水吗?
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
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
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
你的猜想正确吗?
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
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六、你会提问题吗?
讲述:
科学家都是一些爱思考、爱提问的人,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从疑问开始,探索科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与奥秘。
任务:
你对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有什么疑问,请你把它写下来。
我们将通过以后科学课的学习,逐步找到答案。
目的:
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个小测验。
知道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寻找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2、知道什么是生物,了解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观察、记录、整理的能力。
2、学习分类、比较的方法。
3、培养认真探究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感受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3、懂得尊重他人,不随便打扰他人。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并介绍组内成员分工(包括记录、保管找到的物体、代表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等)。
2、工具:
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若干。
3、探究评价表。
三、探究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1、在《打开科学之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科学的,还知道了在玩的时候也有科学。
今天,我们就来像科学家们那样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
2、揭示课题:
寻找生命(板书)。
交代本课探究任务。
(二)指导探究,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活动1:
草地里有什么?
(1)探究准备
谈话:
在我们学校的草地里你曾发现有什么?
学生结合学校的生活经验猜想。
讨论交流:
进入草地观察寻找东西时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提示学生要团结协作、注意安全、爱护花草等。
)
学习放大镜、镊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小组长领取工具(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
(2)探究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草地里进行探究活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探究的整理
小组讨论:
小组找的东西中哪些东西有生命,哪些东西没有生命?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
(要求讨论是声音要适中,不要影响其他小组的探究活动。
)
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要求畅所欲言。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什么是生物。
并板书:
生命非生命
2、活动2:
我知道的生物
(1)谈话激趣:
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物。
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属于生物,你见过屏幕上的这些生物吗?
你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2)课件一出示课本中的十二中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
指名说说它们的名字,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这种生物的名称。
(3)说说这些生物中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
(4)课件二出示一些课本以外的动物、植物,让学生欣赏,感受生物的生命力。
(5)把你认识的生物的名字写在课本第十二页的表中,并分类。
学生填好后交流。
(三)探究评价
1、小组长按组内人数领评价表,并分发。
2、学生填表,教师巡堂指导。
3、填好后上交评价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就像一位位小科学家一样运用了观察、分类、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身边的物体,初步认识了生命。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的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为科学领域开拓一片新天地。
(五)探究延伸
动物、植物还可不可以进行分类?
板书:
1、寻找生命
生命
非生命
《红番茄》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能认出植物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并知道叶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番茄的果实,了解番茄果实的内部结构。
3、认识番茄的种子,知道番茄是靠种子来繁殖的。
(二)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实验记录的能力。
2、培养学生操作解剖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观察探究的细心和耐性。
3、认识较小事物的内部世界,培养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由表及里对番茄进行观察。
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难点:
解剖红番茄,并认识它的内剖结构。
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准备:
1、教具:
番茄图片、实物、课件,有关资料。
2、学具:
每人带番茄4只、碟子、小刀,收集番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融情入境,问题激趣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植物园(挂图)。
师:
同学们,谁能说说番茄是什么样子的?
生:
红红的。
生:
圆圆的。
师:
都是红红的,圆圆的吗?
生:
我见妈妈买回来的番茄带有一些青色。
生:
我也见过绿色的番茄,那是没有长大的。
师:
你们看见过生长着的番茄吗?
我们的植物园里也种植了番茄,你们发现了吗?
(学生虽然还坐在小凳子上,但兴奋的目光已经开始在植物园里寻找。
)
二.任务驱动,初试体验
师:
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认真观察一下番茄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并试一试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好吗?
生:
好。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观察。
约5分钟后,集中学生开始汇报。
师:
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
我发现番茄有花,还有叶子。
生:
我发现番茄还有根。
师:
根在那里?
生:
在泥土里。
师:
你是怎样看到的?
生:
我拨开泥土看到一点点。
师:
我们平常吃的番茄其实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呢?
生:
果实。
师:
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
我发现花、叶子和果实都是长在藤上的。
师:
藤?
生:
枝。
师:
其实同学们所说的藤或者枝在植物学上都称为植物的茎,知道了吗?
生:
知道。
师:
那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番茄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生:
番茄有茎、花、根、叶和果。
师:
观察和表述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下往上,或者从外到里。
生:
番茄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组成的。
三.观察进阶,能力提升
师:
刚才大家认真地观察了整株番茄的组成,下面老师要求同学们对番茄的叶子进行观察,你们打算从那几方面对叶子进行观察呢?
生:
颜色,形状。
生:
看看里面的纹。
师:
你指的纹是叶子的叶脉吗?
生:
是的。
生:
还可以比较叶子的大小。
师:
怎样比较呢?
我们能把叶子摘下来吗?
生:
不行!
师:
那如何进行比较呢?
生:
可以量一量叶子的长度。
师:
大家都说的很好,我们在观察番茄叶子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对比,我建议大家可以选择玉米的叶子。
记住,要随时记录你们观察到的东西。
学生开始进行观察。
这次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了,记录的方法也多了,有的写下来,有的利用了老师发的表格,还有的画了下来。
师:
谁来说说观察的结果?
生:
我发现了番茄的叶子有绿色的也有黄色的。
师:
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
有的叶子长得很好,有的叶子已经开始干了,我发现叶子是从边上开始干的。
师:
说的真好。
师:
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
我发现番茄的叶子有大的也有小的。
师:
呵呵,知道为什么吗?
生:
因为番茄会长大的。
师:
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种番茄,看一看叶子到底是怎样的变化的。
生:
番茄的叶子比玉米的叶子要小多了。
生:
老师,我还发现番茄的叶子边缘有角的,不是平滑的,
生:
玉米叶子比较滑。
师:
观察得真仔细。
生:
我觉得番茄的叶子象手掌,
生:
我看玉米的叶子象拱桥。
师:
形容得真形象,好美的叶子啊。
生:
番茄的叶子象枫叶。
师:
你见过的叶子真多。
生:
番茄叶子的叶脉是交叉的,玉米叶子的叶脉是不交叉的。
师:
说的好。
生:
我还发现番茄叶子上面长有毛。
师: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连细致的东西都观察出来了。
四.适时引导,掌握方法
师:
对于刚才我们进行的两次观察活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生:
我认为在观察的时候要仔细。
生:
还要全面。
师:
对。
生:
观察要有耐心,不然有些东西就会忽略的。
师:
对呀。
生:
还要做记录。
师:
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了解观察这种学习方法了,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这种方法。
五.自由研究,知识拓展
师:
刚才大家观察了番茄的叶子,发现了番茄叶子的很多秘密,自然界中叶子的种类很多,各种叶子都各自有很多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的植物园里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叶子进行观察,和番茄的叶子进行对比,并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分散活动。
学生观察的范围很广,有的学生发现含羞草一碰就缩起来了,就兴奋的玩了来;有的跑道水生植物的养殖区对睡莲仔细观察了起来,还对植物可以生长在水中感到了很大的兴趣;有的同学发现仙人掌是没有叶子的,兴致勃勃的问老师;有的同学一次观察多种的植物,专门对植物的形状作起了研究。
当老师看到学生观察得差不多的时候,召集学生进行汇报。
师:
谁愿意把观察到的记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
我们发现含羞草的叶子用手一碰就会缩起来的,有趣极了。
生:
我们发现玉米的叶子是长形的,又象彩虹又象拱桥。
生:
我发现有的叶子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
生:
有的植物的叶子长的很大,有的叶子很小的。
生:
睡莲的叶子是圆形的。
生:
我不知道仙人掌尖尖的刺是什么。
师:
大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叶子啊,其实大自然中拥有比我们植物园更多的叶子,不同的植物也各有不同。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利用观察这种本领,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和大家一起分享。
刚才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时间把自己的观察记录说出来,我想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记录都贴到后面的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
好。
学生把观察记录贴在黑板上。
虽然下课了,但同学们还在忙碌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发现贴在黑板上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松软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知道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以及腐殖质等主要成分组成,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挖土壤、观察土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三、课前准备:
生每人带一把小锹,师采集一些不同的泥土、准备一次性塑料杯(每生一只)、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
穿过森林,越过田野,足下的泥土可曾吸引了你的注意?
岩石和土壤,是对亲密的好兄弟,可植物却总爱把根扎入土壤里?
土壤是我们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板书课题:
第九课松软的土壤)
(二)自主合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土壤里有什么?
谈话:
我们要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
学校哪些地方有土?
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校园挖土,在挖土之前,请你猜想一下,预计我们能挖到些什么?
生猜想,师板书:
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
(活动1)
(老师带领学生去校园的某一个地方)
师:
给你们的时间是10分钟,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就回到教室和黑板上的对照一下,看看哪些是你挖到的,哪些是你没挖到的。
(提示注意安全)
下面我们就开始挖土,用手中的小锹,只要挖一杯土就行了,注意不仅要把预计到的东西挖回来,还要把那些没预计到的也要挖回来。
师:
我们进行了课外土壤考察活动,采回了土壤的样品,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土壤?
生:
(略)
师:
请大家观察自己采集的土壤,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与土壤有关的哪些问题
生:
(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
很好!
大家提出了想知道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
土壤里含有什么?
为什么土壤里植物长得不一样?
……这节课我们先研究土壤里究竟有什么?
也就是土壤的成分。
(板书:
土壤的成分)
老师拿出课前采集到的各种泥土,引导学生对土壤试着从颜色、气味、粗细等几个概念来对土壤进行比较(如摸、嗅、看等)
小组之间比较一下,土壤与土壤之间是否相同?
师及时出示各种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填入课本66页表中。
(三)实践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
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本课时要突破的问题:
(1)土壤里是否含有水?
(2)土壤里是否也含有空气?
(3)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吗?
(4)土壤中还有其它成分吗?
1.分析土壤里含有水。
师:
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含有水吗?
你怎样知道的?
生:
土壤里含有水,我从……(以下举实例)。
师:
大家都从土壤里潮湿的这一现象(板书)推断出土壤里含有水(板书),很好,大家既注意现象,又从现象中思考出结论。
2.实验分析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
刚才,我们知道土壤里含有水。
也就是说水是土壤的一种成分。
土壤的成分还有什么?
师:
你能想出一个办法,也就是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看到土壤里还含有什么吗?
(相互议论,打算怎么做?
那样做会发生什么现象?
)
生:
(议论实验的设计)
师:
现在请同学们都说一说自己的设想。
生:
(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
师:
(归纳学生的设计,同时清楚地讲述实验步骤和要求)
(活动2)
生:
(分组实验)
师:
(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师:
现在,请汇报一下你怎么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
我把土块放入盛着水的杯子中,看到有许多小气泡从土块中冒出来,慢慢升到水面,从冒气泡的现象是否能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
许多同学的实验都设计得很好,而且有的观察得很仔细,大家都看到了冒气泡(板书),并且从冒气泡这一现象,分析得出土壤里含有空气(板书)
3.分析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
师:
现在请大家用手慢慢地捻一捻土壤,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生:
(捻过之后)好像一粒一粒的。
师:
这叫颗粒。
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生:
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硬。
师:
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
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
那样我们就能清楚它们各是什么。
生:
用筛子筛,细的落下,粗的留在上面;
生:
用手捡;
生:
用风吹;
生:
……
师:
大家想的都有道理,不过现在这里只有杯子、水、玻璃棒,你能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
议一议。
生:
(相互议论)
师:
(考虑到学生困难后)可以这样做(以下讲解实验方法和要求),请大家做一做,可仿照课本68页的实验,把土壤放入盛水的杯子中用玻璃捧搅拌。
(活动3)
生:
(分组实验。
)
师:
大家做得都很认真,现在需要把杯子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在水中沉降,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
师:
都看到沉降过程吗?
请说说你看到的沉降过程。
生:
略
师:
对照一下你们的实验,说一说实验结果,沉降物大致可为几层?
各层是什么?
生:
讨论
师:
大致分两层,下层是砂,上层是细土。
师:
请大家捻一捻上层的土,有什么感觉。
生:
粘粘糊糊的。
师:
这土叫粘土(板书)。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土壤放在水中搅拌均匀,静置沉降后,大致分成两层,上层是粘土,下层是砂(板书),这说明了粘土和砂也是土壤的成分。
(活动4)
4.分析土壤中的腐殖质成分。
师:
通过几个实验,我们共同分析出土壤里含有水、空气、粘土和砂。
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新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也可以分析出土壤成分。
师:
现在由老师操作——用锡纸包住泥土在酒精灯上加热。
师:
点燃酒精灯加热土壤时,请注意发生了哪些现象?
老师进行实验学生观察。
师:
现在实验暂停,灭掉酒精灯,请大家说说都观察和体验到哪些现象?
生:
我看到土壤加热后冒出烟;
生:
我闻到一股烧糊的气味;
生:
我看到土壤颜色变了;
生:
……
师:
好,看到土壤加热后冒烟(板书)有一股烧糊的气味(板书),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师:
我们知道土壤里的水、空气、砂、粘土一般是不会燃烧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会燃烧呢?
土壤中都长有许多植物,植物的枝叶枯死后,落在土壤里,最后又变成腐殖质
师:
腐殖质(板书)是土壤的重要成分。
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师:
土壤中除了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其他成分。
所以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物质,它是由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等构成的。
(四)拓展延伸
师:
最后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树要长在土壤上而不长在岩石上?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结:
虽然土壤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但土壤里有充足的水份、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树叶、蜗牛和蚯蚓,树叶可以作肥料,蜗牛和蚯蚓可以帮助松土,更重要的是蚯蚓的粪便里含有丰富的钾、磷和镁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分。
蚯蚓们越是活跃,土壤中有机物的混合就越充分,也就越有利于植物根部吸收土壤中的营养,为植物创造了松软的土壤,而上节课学习的坚硬的岩石却不具备这种条件。
(五)巩固
师: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分析,知道了土壤的成分是哪些?
知道了什么是松软的土壤?
谁能说一说。
生:
(略)
(六)总结
师:
这是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大家学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也很激烈,并且还提出了好多问题。
通过学习了土壤成分,我们知道了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怎样从实验现象去思考,得到实验结论,这个实验分析用途也很大,许多科学家都在运用它,我们今后也要继续学习它,运用它。
课后,老师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
第九课松软的土壤
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
土壤的成分
3.小白兔
一、教学目标: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
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
“小白兔”
2、观察书本第21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
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
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
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
(2)都有两只耳朵。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
(2)大小不一样。
(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
(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坚硬的岩石》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2.能力目标:
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
3.知识目标:
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
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
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CAI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岩石。
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岩石
导入:
放CAI“大自然的岩石”片子。
观察:
哪些地方有岩石;哪些地方岩石最多?
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1、分小组展览石头,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岩石。
1、把课前收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在小组内展览。
小组讨论:
要研究岩石的什么?
怎样去研究?
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岩石
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石头分类
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 科学 小学 三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