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与富人的思维差异.docx
- 文档编号:25772178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8.98KB
穷人与富人的思维差异.docx
《穷人与富人的思维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穷人与富人的思维差异.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穷人与富人的思维差异
[转载]天涯:
穷人与富人的思维差异
本文的富人指的是创一代,而不是指暴发户、富二代和纨绔子弟。
本文的穷人指的是贷款买房的小白领。
物质利益对人的思维具有决定影响。
物质利益对人的思维产生最强烈的刺激,并且相应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成长过程。
在任何社会中,根据个人物质财富的多少或者社会财富影响力,不同的人被分为不同层级,或者叫做阶级、阶层。
不同层级的人掌控不同规模的物质财富,或者对社会影响力不同。
在平时,人们往往只关注个人财富多少,而忽略了财富背后的思维能力。
在社会利益出现大规模冲突的时候,思维能力的决定性力量开始表现出来。
不同的利益地位,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越在底层,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少,个人的思维往往越简单,也就习惯于表现出天真幼稚的倾向;反之,越在社会高层,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个人的思维越复杂缜密。
尤其当个人长期处于尖锐的大规模利益冲突过程中的时候,思维能力因为持续的压力而快速成长,往往显得保守悲观。
总的来说,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决定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
从个体角度,穷人从小具有显著的“依附思维”的特点。
“依附”思维主要表现在:
1、依附于他人:
源于心理上的孤独和吃饭的需求;2、依附于物质利益:
源于基本动物欲望。
这种依附思维阻止了穷人的思维成长,也让穷人变得更穷。
一个人如果处于贫困之中,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人,也就是“贫居闹市无人问”。
即使这个人希望和别人交往,别人也可能会赶快躲开;3、对未来收入盲目乐观。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穷人的思维往往有两个特点:
1、思维会相当简单:
因为和自己接触的人少,因此缺乏和人交往的经验,大脑经常处于空白,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2、看接近自己的人都“好”:
当一个穷人几乎被他人遗忘的时候,心理非常渴望他人和自己交往。
这时候,任何人接近这个穷人的时候,不论接近的人处于什么目的,这个穷人都容易从心理上依赖接近自己的人,因为自己不再感觉到孤独。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穷人的“迎合”心理表现得非常明显,希望跟自己在一起的人能够喜欢自己。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穷人家的男孩结婚不容易,因此找到女友后,尽可能迎合女友,满足女友的各方面要求。
因此,很多穷人就是当“房奴”,也要买房结婚。
当“房奴”之后,就意味着个人思维能力增长走向终结。
不仅自己注定了贫穷的结果,自己的孩子也同样在贫穷中长大。
另一方面,因为穷人缺乏他人的关注,因此赚钱获利的机会少,所以对于眼前利益极端重视,而不考虑长远利益。
改革开放后,其中一些穷人有了钱,成了暴发户,开始追求国外的豪华奢侈品,以此来追求自己的“社会地位”。
当这些人在法国奢侈品店排队,大包小包花钱买奢侈品的时候,开始觉得自己有了“地位”,腰杆硬起来了。
穷人们通过花钱,表现出自己有钱,可以和西方的富人“平起平坐”。
这种通过花钱购买“社会地位”行为,反映出“依附他人”的心理模式,这个时候,穷人们难以理解,自己在消费奢侈品的时候,更让西方人从内心瞧不起。
更重要的是,当穷人只想着通过花钱提高自己“地位”的时候,一方面加速个人思维能力的退化,另一方面消耗掉自己的财富积蓄,推动自己更快走向贫困。
进入21世纪后,大量穷人暴发户出于崇洋心理,花钱送自己的孩子到欧美国家上学。
而这些留学生绝大多数无法“融入”西方社会,往往只在中国人自己的小圈子里混,毕业后往往只能回中国。
与之相对比,富人以“独立思维”为出发点,大脑经常处于高强度思考状态。
高强度思考的起点是“独立”思维,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并且对自己的物质财富负责。
因为,当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越多,希望接近这个人的人也越多,或者叫“富在深山有远亲”。
富人的孩子从小就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习对人进行辨别,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由于富人的选择范围大,因此会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人进行交往。
与穷人相对比,富人的“独立思维”往往有两个思维特点:
1、悲观思维:
富人必需假设,每个和自己接近的人都想从自己这儿弄到钱,而且通过坑害自己弄钱。
所以,富人必须在处处小心谨慎,防止从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
富人家庭的孩子表面上可能显得非常可爱,但是往往会在和人交往中,明显表现出个人的防御心理。
这些孩子基本不会迎合周围的人,甚至不把周围的人当回事。
在这样的成长背景情况下,富人从小就具有显著的“独立性”。
2、复杂思维:
作为富人,仅仅处于“防守”心理还不行,在“防守”的过程中,还需要保持和增长自己的财富。
这时候,富人就需要在不同的局面下,采取合理的攻守策略,隔离有害于自己利益的人,同时得到有利于自己利益的人,并且合理地行动。
为了控制交往的人数,富人往往对于和自己交往的人进行综合权衡。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富人还需要随时进行评估,明确不同人的远近亲疏。
在涉及利益的时候,富人的“保守行为”模式更加明显。
虽然富人因为物质财富而被称为富人,而且物质财富也影响富人的思维;但是富人并不依附物质财富,而是物质财富依附富人。
比如,穷人暴富后会通过奢侈消费炫耀财富,以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价”,不过他们很快会重新变穷;而作为富人则尽可能“低调”,即使“炫耀”财富,也是针对特定群体,以便吸引新的财富进入,达到更长久的保持财富的目的。
而且,不论富人群体内心怎么想,对于穷人的外表行为态度都比较和缓。
而且,富人对物质利益和个人自身进行一定区隔,防止个人依附于物质利益;也防止因为个人的不理智行为,导致物质利益不必要受损。
所以,富人们经常强调“businessisbusiness(生意只是生意)”和“nothingpersonal(和个人无关)”等等。
在这样的利益环境中,富人必须持续学习和思考,形成思维积极、行为保守的模式。
因为,不论富人如何致富,必然都和环境机遇有关。
而致富之后,要想保持财富,就需要应对环境变化。
富人一方面需要对环境保持高度警觉,随时警惕各种环境风险;另一方面,还需要保持相应的能力,在风险到来的时候,有足够的防御能力。
即使在中国这样以穷人和暴发户为主的国家,富人思维也有所体现。
其中,富人思维特点最基础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崩溃论”的认识。
因为穷人的关注点是“追求财富”,所以穷人不关心“崩溃论”,甚至对“崩溃论”极为讨厌;而富人的关注点是“防御风险”,所以口头上驳斥“崩溃论”,在实际行动上把自己的财产和家人大量转移到国外,自己则在国内赚穷人的钱。
通过这种方式,富人将自己与由家人掌控的物质财富分割开来,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财富。
这种行为属于初级的“思维独立”,让自己与体制相对分离,防止自己的家人随着体制的灭亡而灭亡。
当然,中国的富人到了国外,虽然有一些钱,但是无法融入国外的财富环境中,属于有钱的穷人待遇。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富人仍然主要依附于物质财富,在西方富人看来,仍然属于穷人的行列。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富人们大都在拼命工作(或者以比较健康的方式玩乐),持续思考和加强自己的相应能力,以保持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竞争力,保持自己在富人中的存在。
通过这样的方式,富人保护好自己的财富。
或者说,虽然富人的思维起点决定了富人致富的结果,也能够有效地保持自己的财富。
从理论上,穷人和富人在思维起点上差别,基本决定了人们的命运。
有个格言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我再加一句,“坏的开端意味着失败的全部”。
“依附思维”思维,让穷人从开始就注定了受穷,而且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独立思维”意识虽然不能保证富人一定保持财富,但是提升富人致富和保持财富的几率。
或者说,有了正确的思维出发点,思维能力就会获得成长和加强;而错误的思维出发点,则意味着思维能力难以提升。
穷人从思维出发点开始,思维就处于弱势状态。
比如,大多数穷人为了利益而忙忙碌碌,看上去很“积极进取”。
但实际上,当穷人们在行为上忙碌的时候,必然意味着思维上的懈怠;行为上的勤奋,往往意味着思维上的懒惰。
当很多中国人自称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的时候,在无意中就暴露了自己思维能力的低下。
这就是从利益出发点形成的弱势,形成对心理的整体影响,引导穷人在思维能力上趋向于弱势。
反过来,富人作为利益保护者,从思维出发点上就处于强势状态。
在表面上,富人经常看上去“养尊处优”,甚至整天感觉“无所事事”。
但是,富人的脑子基本不停止转动,在很多时候必须飞快运转,以应对保护财富带来的压力。
另外,富人还需要进行各方面的锻炼,比如健身和主要运动、各种具体技能的培训等等。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富人必须持续提升思维强度,合理安排个人的时间,以达到最大的时间效率。
从技术角度,“希望”or“能力”,是个人思维的关键起点。
不同的人因为思维侧重点不同,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个人的命运。
从思维起点开始,人们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而决定一个人变得贫困或者富裕。
或者说,一个人贫穷还是富裕,基本由思维模式决定,而思维模式由思维出发点决定。
大致上,穷人思维的聚焦点“我想做什么”,也就是聚焦于“希望”,聚焦于自己的主观欲望和感受,忽略客观的真实状况;同时,富人思维则想着“我能做什么”,主要强调“能力”,降低个人的主观成分,尽可能强化客观现实。
在穷人和富人思维之间,存在着摇摆的思维,也就是在强调主观和客观之间进行挣扎。
而不论穷人或者富人思维,都是从个人利益角度为起点,对主观或者客观进行判断。
同时,有少数人超越个人利益,思考希望和能力的“关系”,或者持续探索客观事实,并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这些人属于“本质探索”的级别。
当一个社会以客观事实为出发点,从制度文化上引导民众追求和探索客观事实,或者叫做追求“真理/真相”,并且引导民众发展客观存在的“能力”,这个社会朝着“富人社会”发展;当一个社会以人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从制度文化上引导民众的欲望,让民众充满“希望”,而忽视客观现实的“真理/真相”,这个社会则朝着“穷人社会”发展。
所以,一个人学习的时候,核心并不是“学什么”;而是以什么样的出发点进行学习,或者叫做“为什么学”。
当“为什么学”弄错了,以穷人的思维进行学习,结果只能是越学越穷困。
从自然的角度,“穷人思维”是人类的普遍思维状态。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希望赚到更多的钱,但是很少人能够达成愿望。
不论在资本主义的美国,还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富裕。
而且,社会上也在鼓吹“财富”,人们都在渴望着拥有财富。
但是,不论社会上如何鼓吹发财致富的“道路”,真正能够发财致富的都是少数。
在各个社会中,很多致富理论都在强调,一个人要想致富,必须要有强烈的发财欲望。
而且,这些致富理论会举出各个富豪的例子,来印证这些致富理论。
因此,无数穷人在这些富人“榜样”的吸引下,按照致富理论的引导,培养自己更强烈的致富欲望。
但是,只要看看社会现实,就会发现穷人的困境。
在社会中,穷人和富人结构相对固定,往往从个人的家庭出身就已经决定。
穷人的孩子长大了之后,基本都是穷人;富人的孩子长大了之后,大部分还是富人。
即使发生大规模经济或者社会颠倒发生,也只是少数人穷人富起来,也有少数人富人变穷。
尤其对于绝大多数穷人,不论社会如何改变,穷人仍然是穷人。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关键差别在于,对于“思维门槛”的认知。
对于现实的认知具有“阶梯”特点,不同的阶梯都有自己的“门槛”。
即使拿最简单的上学来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等等程度,都属于不同的“阶梯”,而不同的“阶梯”有相应的门槛。
而且,一般中国正规大学的“门槛”和美英世界名牌大学的“门槛”也具有显著的差异。
美英名牌大学的“阶梯”和“门槛”都有相应的客观标准,各个大学按照客观的“门槛”招收学生,并且相应地培养学生。
所以,如果一个人学生达到其中一个顶尖学校的“门槛”,基本也能够达到其它学校的“门槛”。
这种“门槛”还只是上学的门槛,和现实世界相比,明显得多,同时也就简陋得多。
现实世界的“阶梯”更复杂,梯级更多,“门槛”也更隐秘。
跨过名牌大学“门槛”的人,不一定能够跨过现实世界的“门槛”。
因为,读书学习的方向如果不正确,不能够符合现实世界,那么这些读书和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因为,即使再名牌的大学、培养出来再多的人才,其教师和学生也大都在“象牙塔内”,对于现实世界只有片面、肤浅的认识。
而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人能够完全认识现实世界。
所以,只有持续追求“真理/真相”,达到一定“思维门槛”基础的人们,才能够逐渐变得富有。
比如,在历史上,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通过对学生的培训,对美国经济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这些校友在哈佛读书的基础上,通过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也变得相当有钱。
反过来,这些校友通过对母校的捐赠,让哈佛耶鲁也非常有钱。
这种从“学校门槛”到“真实世界门槛”的逐级提升,是富人能够成为富人的关键。
同时,穷人无法理解“思维门槛”,所以思维无法得到提升,也无法获得发展。
穷人之所以是穷人,关键在于无法理解两个层级的“思维门槛”。
第一个层级的“思维门槛”是“读书门槛”。
一般来说,大多数穷人读书少,书本知识少,相应的学习思考也少,也就是所谓的“文盲半文盲”。
从显性的角度,穷人和富人思维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读书。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无法开阔自己的思维,增长自己的智力。
所以,大多数穷人只能按照别人灌输的内容,进行不着边际的空想,无法进行个人的思考。
从个人角度,因为个人成长环境和成长时间的有限性,这种差别难以表现出来。
但是,如果从较长的时间、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这种差别就变得非常明显。
比如,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普遍比工人家庭的孩子读书多。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环境下,由于知识分子被压制,所以境遇和工人家庭看上去差不多。
但是,一旦“改革开放”,允许进行“自由竞争”,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就明显表现出学习能力强,考上大学后出国的人数多(比例更高),出国后更容易获得高收入的工作。
在世界范围对比,以色列人和瑞士人平均一年读几十本书,而中国人平均一年读几本书。
瑞士是世界上平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以色列在持续抵御众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攻击的同时,在荒漠半荒漠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绿洲和发达国家。
第二个层级是“真实世界门槛”,也就是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能力,或者叫做“见识”。
有的人学了很多书本知识,但是难以理解真实世界。
这些人往无法辨别哪些书本知识是真的(更符合客观实际),哪些知识是假的(不符合客观实际)。
比如,中国经常强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当这些人读书之后,如果不用真实世界检验读书的内容,再用读书的内容指导对于真实世界的观察,结果很容易在思维上被误导,成为比“文盲半文盲”更穷的群体。
尤其在中国,经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就是指,这些只读书、不观察真实世界的读书人,如果没有博取到功名,基本上就成为“迂腐”的废物。
所以,穷人思维的关键问题在于,只能在社会底层认识“真实世界”,或者因为读书过多,甚至失去认识底层真实世界的能力,个人思维无法得到“阶梯提升”,也就无法跨过一些关键的“思维门槛”。
因为缺乏“门槛意识”,穷人思维很容易对未来“充满希望”,也很容易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
从读书的角度,当孩子们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容易达到90分(90%)以上。
这时候,孩子们普遍都很高兴,因为成绩好和成绩差表现不出来。
不过,随着年纪越来越高,读书的内容越来越多,成绩差异表现越来越明显。
这时候,有的孩子可能考试不及格,有的孩子仍然保持90多分。
有的孩子干脆觉得难度太低,被送到天才班(gifted/talentedclass)学习更难的课程。
随着小学升初中、高中升大学的过程,孩子们按照学习成绩分到强度不同的班级,进而被不同的“门槛”淘汰。
在成绩较差的班级,有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最好,也不如天才班里学习最差的孩子。
这时候,差班里“最好”的孩子可能觉得自己成绩很好,因此沾沾自喜。
因为,差班的孩子没有看到,在自己的班级之外,有整体学习成绩更好的班级。
穷人思维就像差班里的孩子,因为不知道世界其它地方比自己更强的人,所以很容易出现“自傲”的情况。
穷人思维的人们往往想不到,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只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或者说,在富人思维根本看不上的“阶梯”水平上,取得了一点点成绩。
这些成绩能够让这些穷人思维的人“糊口”,但是根本达不到“富裕”的水平。
比如,在中国农村或者贫困地区,有的孩子能够考全村第一、全县第一,因此觉得自己很强了。
而且,农村人总觉得“知识改变命运”,因此这些孩子在“悬梁刺股”考上一个中国大学后,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觉得自己能够开始“飞黄腾达”。
没想到,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孩子才发现,自己往往得不到比较好的成绩。
在中国一流大学里,大多数农村孩子即使刻苦学习,基本只能在班里处于很落后的水平。
这些孩子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有的非常消沉,甚至自暴自弃。
在读书学习的阶段,“阶梯”和“门槛”都是显性的,可以用简单的数字对比出来。
不论中国的高考、美国的大学入学SAT考试、还是托福、GRE等考试,都有明确的考试标准,按照成绩进行排定。
各个考试分数是显性的,而且和金钱直接挂钩。
即使穷人也知道最高分,知道客观的阶梯和“门槛”,并且能够为了这样的标准而奋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穷人和穷人思维开始分离。
有的人虽然家庭出身贫寒,但是持续朝着更高的阶梯和门槛努力,自己也实现“由穷变富”的改变。
在中国的一流大学,有一些优秀学生们则从大二开始就积极备考托福、GRE等考试,大三开始就纷纷出国,进入新的学习平台。
比如,某位清华大学某个理工科院系的本科生,如果托福满分、GRE接近满分、而且大学成绩是班里最高分,一般能够申请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假设一年5-6万美元)。
当这些优秀学生在努力学英语考试、申请学校的时候,他们的每一分付出都暗含着内在的利益回报。
尤其是当他们能够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全额奖学金、继续去美国更好的学校深入研究的时候,这种利益回报就随时表现出来。
比如,陈志武生长于60-70年代的中国农村。
在中国城乡完全隔离、歧视,以及文化教育系统几乎完全被打破的背景下,他从小的生活经历和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从这个角度,陈志武从小缺乏思维能力锻炼,整体处于穷人思维模式。
上了大学后,陈志武也发现自己和城市成长的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社会鼓励读书,出国也是最优的选择。
因此,陈志武一直在努力读书,并且找机会出国,出国后继续学习、任教、发表文章。
经过1979-1999年的20年持续努力学习,陈志武成为耶鲁大学的金融学终身教授,知名经济金融学者,而且积累了不少个人财富。
这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入更高的门槛。
而且,每个门槛都意味着相应的物质利益,在进入一级级更高门槛的过程,也是实现个人由穷变富的过程。
穷人之所以穷困,不仅仅在于起点低,更在于缺乏持续进取的精神。
陈志武17岁考入大学的时候,自我感觉比城里的孩子差了很多。
而他经过20年的持续努力,成为在世界范围认可的学者。
与之相对比,很多穷人思维的人本来有很大的潜力,而且比陈志武成长背景更强、也更加聪明。
但是,因为他们缺乏向更高“读书门槛”努力的意识,因此浪费了个人才能。
尤其进入1990年代后,整个社会开始出现“经商下海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穷人思维的人开始追求物质利益,希望自己能够“赚大钱”,而不是持续读书,提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出国不再是人们的第一选择。
从这个角度,穷人们在社会的引导下,自觉地断掉自己的努力方向,停止向更高的“门槛”提升。
在《圣经马太福音》中强调过个人的努力:
当一个仆人被赋予4000金子,他就应该用这4000金子再赚回来4000,他是忠心的仆人;当另一个仆人被赋予2000的金子,再赚回来2000,也是忠心的仆人;另外一个仆人被赋予1000的金子,而他藏了起来,没有去赚钱,还说主人的坏话,就是懒惰叛逆的仆人。
忠心的仆人会被委派更大的任务,而懒惰叛逆的仆人则连现有的任务都被剥夺,这就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
从思维能力的角度,上帝给了人们机会发展自己的智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机会的人应该更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而不努力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人,很快连原有的思维能力也失去。
而且,中国的穷人占了绝大多数,或者说穷人思维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追求个人欲望的穷人思维开始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导向,引发民众的思维能力越来越低下,民众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差。
从“真实世界门槛”的角度,穷人思维更难以突破。
对于穷人,读书是最佳的途径,去了解和理解真实世界的“门槛”。
因为,在真实世界中,各种阶梯和“门槛”都是隐性的,不近距离了解或者参与这些“阶梯”和“门槛”,人们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些“门槛”的存在。
在学校里,学习差的学生还能够见到学习好的学生。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够跟学习好的学生交朋友,对自己的成长也大有裨益。
就像陈志武,因为在大学里遇到了水平很高的同学,形成对人生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富人和穷人之间,天然就形成一个看不到的屏障。
富人往往只跟富人在一起,相互交往,自己形成一个系统。
而且,由于富人很注意自己的隐私,富人如何生活,穷人基本看不到。
富人每天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穷人也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模式,进行相应的想象。
穷人往往只能从表面上看到富人的生活模式,但是难以理解富人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穷人总觉得富人住着豪宅、开着名车、打高尔夫、并且经常出去度假等等。
所以,穷人想象自己富起来后,也过类似的生活。
而且,因为富人与穷人的隔离状态,穷人往往会夸大富人的思维和行为。
所以,中国绝大多数穷人不理解富人的生活。
穷人们甚至难以理解“阳光富豪”的思想和行为状态。
即使对于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白手起家、致富途径明明白白的“阳光富豪”,穷人们也难以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即使穷人们把这些人挂在嘴边,但是也不去思考他们是如何致富的。
在计算机领域,人们都知道比尔盖茨通过做计算机软件,蝉联世界首富十几年,资产数百亿美元。
如果让比尔盖茨和任何一个水平较高的程序员在一起聊天,谈到技术问题,两个人的表面差距不会很大。
在具体技术细节上,程序员的水平可能比较比尔盖茨的水平还高。
而在中国,一个高水平的程序员可能也就赚100万元人民币/年,和比尔盖茨相比,财富级别不可同日而语。
这时候,穷人思维的人们会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哈佛的休学学生,能够积累起如此多的财富。
当中国IT业开始火爆的时候,无数投身IT业的中国青年精英们,都以比尔盖茨为自己的榜样,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比尔盖茨这样人物。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青年精英渐渐变老,也日渐消沉,因为他们感觉到现实和希望的差距越来越远。
十几年后,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当年的梦想多么天真幼稚。
实际上,并不是当年的这些IT精英不聪明、不是他们不勤奋、不是他们没机会;而是他们在最初设定理想的时候,难以理解真实世界中的成功关键。
比尔盖茨等富人致富,不仅仅靠聪明、成绩好、勤奋、机遇等等显性因素,而是由个人内在思维、家庭熏陶和帮助、社会环境等更多的隐性因素决定。
而这些隐性因素就是“真实世界门槛”,这些“门槛”是书本知识无法涉及、学校上学也经历不到的。
比如,比尔盖茨的父亲对比尔盖茨的知识引导、母亲对他的爱和大量的心理引导,都在平时一点一滴、默默实现。
而这种“真实世界”的经历,是人们思维能力的根本分水岭。
富人思维的人们在前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成长,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而穷人思维的人们没有这样的环境,亲身了解富人们的状况,尤其是比尔盖茨这些“白手起家”富豪的状况;又缺乏足够的读书、学习和思考,所以无法理解比尔盖茨等富人,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穷人之所以穷困,归根结底还是无法参与到“真实世界”的竞争。
从思维背景的角度,穷人从小生存在底层,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挣扎,所以无法看到更高层级的人们的竞争。
或者说,穷人从小缺乏对“真实世界”竞争的认识,也看不到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差距。
即使穷人能够学习很好,比如进入哈佛、耶鲁等大学读书,但是隐性因素仍然无法快速弥补。
在大学毕业后,他们也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
对于这些穷人来说,既然“学而优”,就需要找到好的工作,有的人还需要还掉上学贷款。
所以,穷人就要让自己的“学习好”能够看得到,并且获得相应的实际利益回报。
这时候,穷人的思维角度主要是,能够为富人服务,然后获得自己的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穷人 富人 思维 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