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讲解小学语文阅读方法.docx
- 文档编号:25768422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0.93KB
详细讲解小学语文阅读方法.docx
《详细讲解小学语文阅读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细讲解小学语文阅读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细讲解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小升初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
读完文章后,
(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
(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
(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
(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
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
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考法:
1、考法: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
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
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
《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
/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
方法:
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
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
为什么?
答:
不可以。
(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考法: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
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
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
《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什么感情?
(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
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
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
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
(见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
开头:
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
中间:
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
结尾: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
(举例:
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
为什么说……
方法:
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
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略讲)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1、组合法:
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
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
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
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
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法: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2、标题法:
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3、段意连接法:
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
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
如:
《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
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考法:
1、填空题:
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
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方法:
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
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
同上。
启发:
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
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
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考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
(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一面》)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窃读记》)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山中访友》)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
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是说法,是否矛盾?
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
表态+分别对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结合文章中心
6、文中表达了某一种情感,你能写出关于这个方面的诗句吗?
方法:
明确文章中心,写出与这种情感对应的诗句。
补充:
(可简单列点列条提出)
六、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使用说明
方法的好处。
这样的阅读题答案其实就那么几个,孩子掌握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只要细心就能很快又准确的完成阅读任务,就不一一赘述了。
下面以几篇文章为例,探讨如何巧妙审题,继而轻松的解题。
课后小测
屋顶上的月光
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地演奏来赚取生活费,家境十分贫寒,生活艰苦。
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
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家的草垛旁或是马厩里歇一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汉堡。
虽然来到汉堡,音乐教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
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了一位教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
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饿地走到撒勒。
经过苦苦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
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奋使他很快脱颖而出。
少年渐渐不能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回乡后便向哥哥要提出了请求。
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
“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
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
”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
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
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的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
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那是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的变奏。
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也被感染了,深为其悲。
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有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
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眼泪潸然也下。
他继往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发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
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继续深造。
少年终于一偿宿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巴赫。
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支持着你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
他笑着说:
“是屋顶上的月光。
”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
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巴赫的“宿愿和美梦”是什么?
3、请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写曲谱。
(2)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在音乐上继续深造。
4、巴赫说,是“屋顶上的月光”支持着他走过艰苦的岁月,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屋顶上的月光理解。
答案:
1、巴赫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不顾哥哥的劝说,忍受艰苦的条件,每天爬上屋顶借月光学习音乐,最终成功了。
2、巴赫的“宿愿和美梦”是对音乐的渴望。
3、
(1)爬到屋顶上借月光看乐谱说明学习条件艰苦,月朗星稀和明亮温柔的月光说明当时景色很美,可以看出巴赫在学习音乐时非常快乐,并且陶醉其中,表现出巴赫学习十分勤奋刻苦,对音乐痴狂。
(2)表明哥哥被巴赫刻苦学习的行为感动,从此对弟弟有了更多的支持与信任。
这道题目考核学生是否理解人物形象,孩子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或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特点或心理变化。
4、我的理解是:
“屋顶上的月光”表面指月亮照到屋顶上的月光,实际指他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他人生的支柱。
尽管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但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心中有渴望,就一定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这是一道考查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的题目,题眼叫“屋顶上的月光”,我们既要从文章内容说,先从字面理解,再联系文章内容来说,又要结合文章中心,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详细 讲解 小学语文 阅读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