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763312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146
- 大小:875.37KB
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
《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教案.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大洲与大洋
景宁中学杨雷英
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陆地和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
也是学生学习世界自然及人文地理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就接触了课本中所涉及到的部分地理概念和地理知识,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所以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迁移运用能力将成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同时依据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的学情。
在学习目标上作如下的设置: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能正确描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从材料中寻找有用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和画地理简图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理解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的观念。
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难点:
分析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
通过填图、画图、读图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摄取能力,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提升学生对初一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2.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充教学容量,便利又直观的呈现多种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同时采用实物投影、板画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实现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四、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据课标与教学目标我将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课前准备
分发一份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熟知并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逻辑结构
◆新课学习
一张地图看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和名称、洲界、轮廓)
一支妙笔描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一条航线走世界(海峡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一句言语悟世界(树立保护地球、善待地球的意识)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呈现自转的地球模型,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色彩上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设问:
从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出整个地球表面大致由哪两部分组构成?
蓝色代表什么?
然后承接说“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人们将陆地和海洋来划分七大洲和四大洋,今天我们将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以及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来进一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来引出课题。
【设计说明】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和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简单的问答让学生收获答题的成就感,从而为后面深入的探究创设的和谐氛围。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能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能正确描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
2.初步学会从材料中寻找有用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和画地理简图的技巧。
3.能理解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的观念。
(三)知识探究,寻求达标
环节一:
一张地图看世界
请同学们拿出探究单,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请一个学生在黑板的版图上填写)
1.在图上的相应位置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完成后同桌交换检查)
2.正确描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在地图中的位置(教师举例介绍)请同学们参考老师的方法选择其中一个洲或洋来介绍。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对世界地图填图和解读情况,引导学生在不同类型的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到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3.看轮廓识大洲(举比较容易混淆的轮廓让学生辨认)
4.洲界:
请同学们看黑板世界地图指着洲界的图例问:
这是什么标志(洲界),为了明确七大洲的具体范围,人们将七大洲进行了划分,请同学们对照地形图找洲界。
【设计说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本环节通过读图、填图、不同类型地图的解读与比较分析充分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补充点评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评价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落实的状况。
环节二:
一支妙笔描世界
通过活动比一比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根据所给的经纬线将七大洲的轮廓画出来(为了能基本把握大洲位置,我给同学们做一些提示)作图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作图的情况和存在的典型问题
完成后根据学生将图在投影上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设计说明】通过绘图检查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看是否能依据经纬线找到准确的位置,并通过此环节提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典型错误,并使学生绘图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学会地理知识必备的条件。
环节三:
一条航线走世界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知识为我所用。
根据当地实际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为温州鞋业远销纽约和威尼斯而设计一条便捷的海上交通路线。
并写出途经的大洋、海峡、运河、海域等
承接:
现在我们将目光停留在我们生活的家乡——浙江。
呈现(中国浙江的位置图)请学生来描述一下我省的海陆位置。
设问:
1.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发现我省的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
那海洋和陆地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呈现浙江的资料:
从浙江的资料信息告诉我们陆地对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
2.同时我省又是一个海洋优势非常明显的地区,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由于陆地资源的有限,人们将目光转向海洋,提出了重返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的说法。
请学生结合以下图片说说海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意义?
【设计说明】通过航行路线设计熟悉海峡的地理位置和名称以及大洋的地理分布,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这也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实践性特点的体现。
其次联系当地浙江的海陆位置来探讨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以便于学生理解。
并通过目前存在的各种破坏地球的行为来激发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保护资源。
环节四:
一句言语悟世界
呈现地图遭破坏的图片,设问:
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繁衍于陆地。
但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朝夕相处的家园呢?
从图片中看出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哪些问题?
看到这些同学想说些什么?
【设计说明】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
了解地球分布的同时关注地球的现状,能增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呼吁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四)目标检测,总结提升
1.选择题
(1)下列四幅图是世界重要的海峡,其中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是()
(2)下列大洲中,南极洲是()
2.读东半球和西半球图,完成
(1)——
(2)题
(1)在图中相应位置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据上图将以下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①面积最小的是 洲,面积最大的是 洲;纬度最高的是 洲。
②就南北半球看,海洋面积广阔的是
半球;就东西半球看,大陆面积广阔的
是半球。
③被亚洲、北美洲、欧洲包围的大洋是
洋;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
围的大洲是洲;跨经度最广的大
洲和大洋分别是洲和洋。
④赤道横穿的大洲有
⑤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设计说明】: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通过课堂反馈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进一步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后存在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画一幅世界地图
保护地球,善待地球
【设计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课我采用世界地图为主板书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学生填图、读图、指图让板书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能使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举:
本课堂构思新颖,设计精妙,通过“四个一”贯穿始终,思路清晰,衔接自然。
图文并茂,利用填图、读图、拼图、画图活动使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特点。
同时,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目标确立符号学情和课标的要求。
(在学生新课已经学过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能力得到提升和拓展,课程内容始终围绕内容目标展开)
板书利用充分,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时比较注重学法指导以及学生评价的反馈和评价的激励机制。
2.不足之处
教师要学会巧妙利用学生发言中好的素材为课堂所用,提高教育机智,学会就地取材。
学会充分使用各种评价机制,注意评价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的语言组织和表达上多多斟酌。
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种层次的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世界主要气候及分布
温州市实验中学蔡永
课程标准:
1-1-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要点提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人们的生活,会形成不同的生活特色。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阅读气温、降水量图。
2.利用地图,认识地球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学会阅读世界气候图。
3.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理解世界各地由于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4.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描述特征和分布来了解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地理学科中描述对方式主要包括:
文字、图表、地图、景观图等,而各种图表直观、形象,是描述的主要方式。
本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气候知识,因此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十分必要,气候、天气、气象、气温、降水等主要概念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就十分重要;学会描述气候特征是一个基本要求,读本提供了世界主要气候的气温和降水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描述气候特征的主要载体;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范围并试图去了解气候分布的基本特点主要依靠世界气候分布图来实现,读本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读图来填写相关气候类型分布地区的表格,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气候分布的特点,也是一个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的活动;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可以体现的内容是很多的,读本中选择了海南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和民居的特色来体现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经验的欠缺对本地生活中哪些特点是由于气候因素引起的认识会有一定的难度,使得读本安排的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当地的生活实际,从一些习俗等方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特征和气候分布
难点: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学环节设计:
出示世界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图(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热带沙漠、寒带气候区)提问:
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观特点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引出一些列名词:
冷、热、干燥、潮湿等。
追问:
这些名词我们最常出现在什么场合?
引出回答:
天气预报、讲一个地方的气候等。
出示:
同一天世界不同城市的天气预报。
设问:
天气预报关注的是什么内容?
答:
短时间内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追问:
每天天气的变化是不是引起各地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天气是短时间内气温和降水的情况,而引起各地自然景观差异的是一个地区长时间气温和降水状况。
引出新的概念:
气候。
气候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我们常说今天的天气怎样和这个地方的气候怎样。
导语:
我们知道世界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气候,那么有哪些气候类型?
它们都分布在哪些地方内?
请阅读读本中《世界气候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完成活动。
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要求学生指出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区域,选择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要求学生描述它们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从中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世界主要气候的形成是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
气候类型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度
大陆西岸或内陆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5度
大陆内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度
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5度
大陆西岸
寒带气候
大于南北纬66.5度
整个大陆
导语:
我们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作用下表现出怎样各自的特征呢?
下面我们找到我们生活的浙江省的气候类型。
学生在图中找到,亚热带季风气候。
谁能描述下我们这里气候的特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出示关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准确描述: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这个描述也许和学生自己的描述一致,也许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从坐标到内容逐步学会认读,并指出我们在描述气候时的一般用语,如:
月平均气温高于20度我们称为高温、夏季气温低于20度称为凉爽、冬季气温0度以上我们称为温暖、冬季气温0度以下我们称寒冷等。
然后对照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图,对照各种描述加深认识。
完成活动:
要求学生描述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再选择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要求学生描述特征。
再次出示各地景观图
导语:
我们通过景观图可以大致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说通过什么因素表现出来的?
回答:
植被。
气候的差异会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产生影响,动植物的差异会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例如书本介绍的海南岛就是这样,我们生活在农村(或者城市)也是会受到气候影响的,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提出一些现象要求学生回答与自然的关系。
如:
人们选择住房时喜欢东南向的、盛产竹制品、6月有翻晒家中衣物的习俗、种植柑橘、划龙舟、房顶多斜屋面(有些城市住宅平改坡)等(举一到两例即可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因纽特人(坐狗拉雪橇、穿很厚的衣服等)、非洲热带草原牧民(游牧生活)生产、生活活动图片,要求学生回答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总结,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使得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产生明显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
板书设计:
世界人口(第一课时)
景宁中学杨雷英
内容目标:
1-1-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例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事例。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分析为什么在人口分布上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同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洲和大洋以及气候的相关内容,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口的分布特点和成因,还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得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了解不同类型的图表并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难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等概念的理解,分析造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
通过时政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交流;运用多媒体呈现不同类型的图表以辅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的特点,以突破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
学法:
1、图导图练法:
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流程设计
本课我将通过明暗两条线索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
一个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层面设计了“了解人口现状——探析人口分布——感悟人口问题”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一个是从不同类型的图表的分析来实现学生的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见图表的解读方法,提升自身的读图能力和信息的摄取能力。
(一)时政激趣,导入新课
师:
人类从古到今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十八世纪后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那同学们你们知道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多少人口吗?
呈现(2011年10月30日,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预测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的图文资料)
师:
从这张图片上的数据和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关于世界人口的哪些信息?
生:
人口多,增长快速等
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题
【设计说明】由于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导课又不是授课的重点,
所以不易在课的开头花太多的时间。
冗长、罗嗦的开头,不但没有美感,
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采用世界人口的最新数据
来引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
关注时政的习惯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得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了解不同类型的图表并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知识探究,寻求达标
环节一:
了解人口现状
从刚才的时政材料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世界人口的概况,为了能更加科学的验证这一点,我们来看一张图表。
提示学生拿出事先设计的探究单(多种图表看人口)
(根据学生读图的情况适时指导。
"三看":
一看图表标题,二看图表内容,看时要有"两比较",即"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三看图表图例、注释。
)
1.柱状图
(1)从1650年到2010年,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
(2)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增长十亿人口所需的时间越来越,说明整个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越来越。
承接:
为了准确表示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
(呈现图2)
2.折线图
(1)根据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读出
1958
1962
1980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从上表的数据统计发现三者存在怎样的关系?
(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人口增长率上有什么差异?
这说明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怎样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承接: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如此多的人口有时怎样分布的呢?
【设计说明】本环节通过多两种不同类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学会识图、析图、说图,培养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的探究中体现学习的快乐。
并通过同种类型图表的解读检验和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环节二:
探析人口分布
3.人口分布图
(1)人口的疏密程度通常用来形容,它的单位是:
。
(2)观察图3-3,说说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有哪些,这说明世界人口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3)学生对照已学的《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以四大组为单位各选择其中一个因素合作探究完成下表
分布
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其他因素
气候
地形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有的稠密
有的稀疏
承接: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当前世界人口众多,目前世界上大约有70亿人口,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那么多的人口已经给人类带来哪些问题呢?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加直观、深入、有效的分析,我展开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对人口分布的原因进行剖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打开学生的思维,充分给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环节三、感悟人口问题
4.读漫画
图一处境艰难的地球图二苦难的母亲
(1)漫画二反映了当前世界什么样的问题?
(2)地球处境艰难的的表现有哪些?
(3)两幅漫画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4)说说从两幅漫画中共同得到怎样的感悟?
【设计说明】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
希望学生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现状的同时关注人口的增长会给社会带来的问题,从而树立居安思危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但由于这块内容以后初三的内容会深入的介绍,所以只要点到为止。
(四)目标检测,总结提升
1.某乡人口5万人,2001年人口出生率为30‰,人口死亡率为l4‰。
这一年自然增长的人口为。
2.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稠密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区
C.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人口比较稀疏D.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非洲
3、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是____(填数码),这四地人口稠密的原因是____
图一图二
(2)写出图中四个人口稀少地区的数字,并简述其原因。
数字
人口稀少的原因
数码
人口稀少的原因
③
湿热的热带雨林
热带沙漠地区
寒带亚寒带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
(3)看图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洲,最低的是____洲。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____,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_____
【设计说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典型的题目一方面继续强化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认知,另一方面检测教学达成度。
五、板书设计
世界人口
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问题有的稠密有的稀疏
社会环境资源经济地形气候纬度海陆
【设计说明】本课时的板书主要以罗列主干知识为主,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帮助学生理解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排版上有意写成人字形状,主要目的是通过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便于记忆。
人类成长的史前时代
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徐建强
一、解读课标与学材
课程标准1-1-4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要点提示: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
观点提示:
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我对课标的解读(切分)
1.概述人类社会是如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演进的过程。
2.概述人类社会怎样从分散走向整体的的历程
3.知道对人类历史阶段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标准。
4.选择一种划分方式,简要说明人类社会经历的主要阶段。
我对学材的理解:
学材用了四个标题来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即远古人类的出现—人类文明的曙光—文明时代的到来—农业文明的相继兴衰——工业文明浪潮的来临和席卷全球。
从其叙述中可以看出主线采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社会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