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docx
- 文档编号:25762560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51KB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docx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县委农办
统筹城乡发展是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立足四川实际,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路径和主引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
近年来,夹江县委、县政府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坚持“同域发展,建设XX产业辐射区;同城发展,建设乐山中心城区辐射区;同景发展,建设峨眉山度假旅游辐射区”主题,突出以建陶产业为支柱,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促农增收为核心,以“三转三同促三化”为总抓手(即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社会资本向农村流转、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转,加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同覆盖,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支柱,工业强龙头,一化带三化,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一、主要做法
坚持统筹发展规划先行,实现城乡一体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的规划理念,科学编制《夹江县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抓住乐山组团城市的机遇,及时修正完善城镇规划、县域新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农民新村聚居点为网点的新型城乡体系。
围绕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夹江经济开发区规划,组建了夹江县高端陶瓷产业园,打造工业产业集群;因地制宜优化调整“三带三区”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茶叶、蔬菜、林竹产业带,培育家禽生态养殖区、生猪规模养殖区和优质粮油高产区,促进产村相融互动发展。
同时,依托成昆铁路、乐雅高速、成乐高速、省道103和305线等便捷交通优势和XX一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物流、商贸、会展、休闲等现代服务业。
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互动发展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陶瓷产业研发,增强“西部瓷都”核心竞争力;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宽市场发展空间;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坚持科学发展观,抓好陶瓷业“三废”的循环利用。
实施“工业强县”和“三个百亿工程”发展战略,在资金、能源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宽经济成份准入,实行公平待遇;狠抓技术创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以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为载体,加快农业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先后引进了福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双胞胎饲料、海峡生态农业经济区等重点农业项目落户我县。
同时,用好乐山、峨眉山旅游品牌,对接乐峨、错位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引进天福台湾美食街、宝岛微缩景观、“颐和春天风情园”等一批规模较大、定位高端的旅游度假项目,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集群,着力打造“峨眉山度假旅游辐射区”。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建立健全陶瓷物流、汽车4S中心、家居物流、粮油物流、商品交易中心和金融服务网点等现代服务设施。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消除城乡一体发展短板
抓住省级新农村示范县建设契机,整合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项目,建立“全县统筹、部门牵头、乡镇主抓、村组实施”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从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政府扶持、农民自筹、市场运作”的资金运作模式,通过补贴、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政策和激励措施,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捆绑使用,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开放基础设施建设权,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农民个人和民间资金投资兴办各类基础设施,实行专项补贴。
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修建的基础设施,明确相应产权,充分调动各界投身城乡一体发展的伟大实践。
推动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构建城乡一体服务体系
我县自XX年在全市率先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最初的每人每年5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年1800元。
加快建设县福利院和各乡镇敬老院,着力提高农村老人的集中供养比率,有效解决好五保供养对象住房、医疗等问题。
认真抓好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保工程,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健全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正常流动机制,完成四川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设立“教育救助基金”,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农村贫困群众医疗救助范围,防止农民因病返贫。
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支持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挖掘、保护和发展夹江年画、竹麻号子、高桩彩绘、堂灯唢呐等民间艺术,引导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强化城乡一体人才支撑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竞争能力,以陶瓷生产、茶叶加工、电工、焊工等专业技术为主开展转移就业培训。
依托云呤职中、厨师学校、行政干部学校、嘉州技校等一批具有培训资质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整合使用培训资源,从企业用工需求出发开设培训科目,重点培养一批执证型农民、一批企业化新型农民和大批协会式新型农民,让受训人员有一技之长,做到培训一人转移成功一人,切实让农民受益增收。
统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城乡一体机制保障
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完善农业农技服务管理机制,增强服务管理能力。
加快事业单位职能转变,推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建立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经营、政府依法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制度,降低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的门槛,凡农村居民在城区有比较稳定的住所或有较稳定的职业,均可申请免费转为城镇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初步成效
XX年,在全省173个县市区中,综合经济排位56位。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4.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5:
59:
2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同比增长25.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4.35亿元,同比增长2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9亿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17元,同比增长14.6%,增幅居全省XX平原地区27个县第四位,绝对值和增幅均居乐山市第三位。
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茶叶、蔬菜、林竹、粮油、畜禽五大优势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茶叶、蔬菜、林竹、粮油等四个20万亩优势产业基地,年产干茶2万吨以上、优质蔬菜42万吨以上,活立木总蓄积212万立方米,油菜单产、总产、优质油加工率居乐山市第一位,年出栏生猪可达35万头以上;培育发展了石斛、藤椒、金银花、水稻制种、泽泻、花卉苗木等万亩特色产业基地。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显著增强,全县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达25家,登记注册的专合组织111家,带动农户率达65%以上。
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以建陶为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带动下,形成了以私营经济为主导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推动了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全县现有企业达924家,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多人,其中县外输入劳动力1万多人,成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劳务输入县,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非农务工。
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强力催生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
目前,全县乡村旅游业每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营业收入近4.5亿元。
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工业经济强劲拉动,第三产业兴旺发达,促进了县城和中心集镇快速扩展,形成了城乡互动的新机制。
目前,全县注册个体共商户达一万多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大量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转变,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城镇常住人口近1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4.3%。
房地产市场活跃,每年竣工销售商品房近20万平方米,县城面积增加到11平方公里。
省级经济开发区日益壮大,规划了夹江县陶瓷产业高端园区,以中国西部瓷都建材市场为中心,集陶瓷营销、配套服务、仓储物流、信息中介等为一体的城东陶瓷配套功能区日益繁华,促进了商贸、餐饮、商务、娱乐、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黄土、新场等乡镇已由传统农业乡镇发展为新兴的工业重镇,农民逐渐转向县城、场镇和新村聚居点聚居。
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不断增强。
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扶持产业转型升级等奖励政策,县财政每年投向农业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上亿元。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大幅度提高,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失业登记率在2%以内。
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动员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等形式,积极参与新村建设,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村落布局和民居户型,统筹配套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电,通讯电话、光纤电视、宽带网络进村入社率达98%以上,功能完善颇具现代气息的纸乡新村正日益增多。
三、几点启示
要正确处理好兴农强县与富民惠民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大、以农为重、富民为先,要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平等公民权利、土地权利和财产权利。
要正确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发挥好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创市场,同时发挥好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作用,以政府的有形之手弥补市场无形之手的失灵,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要正确处理好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把正确处理城乡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作为科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农民在生产经营、新村建设等领域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创业创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强化宣传教育,建立扶持激励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要正确处理好改造自然与遵循规律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实质就是改造自然,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要以群众满意赞同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四、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建设规划滞后。
部分干部和群众仍未从思想上认识到村组规划的重要性,加之新村建设规划设计成本较高,基层财力又无力承受,导致不少新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农民比重仍然较大。
由于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对“农转非”意识淡薄,致使我县城市人口上升速度缓慢,全县农业人口达27.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5.17万人的77.3%,且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日益严重。
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县城面积发展到1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仅34.3%,相对XX市的67%、乐山市市中区的57%等差距甚大,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对“三农”实施“多予少取”的政策,而我县财政为吃饭财政、赤字财政,人均可用财力还相对偏低,加之历年债务沉重,因此,投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仍显不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43元,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817元,收入差距达12300余元。
五、对策举措
针对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努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抓统筹规划,确保有序推进
1.切实强化规划意识。
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坚持“富规划穷建设”原则,加大规划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和规划执行能力。
2.明确城市发展定位。
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主动融入乐山大城市发展,结合夹江人文底蕴、区位优势、经济基础等资源条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定位县城特色,加快推进瓷都新城、青江水城、甘江新城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
3.科学修编规划体系。
继续完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域城镇建设规划、县域新村规划以及产业、交通、电力、旅游、文化、教育等专项规划,形成总规、详规和专项规划统筹配套、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让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
抓产业发展,确保经济支撑
1.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四化同步。
继续实施“三个百亿”工程,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发展夹江水工、铭帝吕业等冶金机械,培育壮大新万兴、银河圆通稀土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形成大企业带动大集群的良性发展格局,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致富渠道。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工业和农业,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为城市反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2.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继续深入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县和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重点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大基地建设。
做强做大茶叶、蔬菜、粮油、林竹、畜禽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石斛、藤椒、金银花、制种、葡萄、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大力扶持福华农业科技示范园、天福茶叶观光园、鹅背山茶叶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打造农业园区示范基地。
深入推进新村建设,充分结合夹江纸文化、瓷文化、水文化、地理地貌和田园风光等特色优势,科学编制新村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强化生态文明,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纸乡新村、瓷都新村。
3.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服务业,走全民创业发展之路。
大力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商贸服务企业入驻夹江,开设连锁直营店及服务性场所,扩大商贸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吸收。
以实施新网工程为龙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商品零售网络,大力发展农资化肥、农药资料、生活用品、垃圾回收等连锁网点,进一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家庭农场、专合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深入挖掘农家文化、农家情趣,鼓励农民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打造精品旅游产业群,筑造助农增收新亮点。
抓制度创新,确保发展活力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争取政策优惠,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力争在农村集体土地、集体林权、农村集体财产、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村宅基地、农民自留地、农村承包地市场流转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让农民财产资源更好地变成资本或资金,从中获得更多财产权利。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对在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鼓励其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在教育、就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协调推进各类金融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特别是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和农民贷款难等问题。
抓基础设施,确保同步推进
1.加强交通建设,解决“路”的问题。
抓住“ 4.20” 灾后重建机遇,有效整合省级新农村示范县建设、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项目,鼓励引导群众自筹资金加快农村建设,确保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村村道硬化率达100%、社道硬化率达90%以上。
2.加强水利建设,解决“水”的问题。
积极争取“五小水利”建设县,加快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有效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3.加强沼气建设,解决“气”的问题。
加快沼气化县建设步伐,深入优化能源结构,力争“十二五”末,全县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90%建有沼气池,基本实现农村沼气化县。
4.加强农网建设,解决“电”的问题。
深入推进农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力争“十二五”末,全县13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与完善工程。
抓社会事业,确保共同进步
1.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整合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努力构建均衡的城乡服务体系,做到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
2.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收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
3.切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切实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大力推广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推广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和“微田园”建设;探索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统筹 城乡 发展 加快 一体化 进程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