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评选.docx
- 文档编号:25761053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90KB
峄城区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评选.docx
《峄城区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评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峄城区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评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峄城区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评选
峄城区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评选办法
一、征集的范围与数量
3-6年级每年级每学期提供5个教案。
二、教案提供要求(即评选标准)
总体要求:
实用、好用、管用。
按照精心备课的“七备”“七设计”的要求,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七备:
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教辅、学情、课程资源(专业报刊、时政资料、社科或自然科学最新动态成果、乡土素材等)、教学条件等。
七设计:
导学程序、精讲、学生活动、训练、拓展性(补充性)资源、技术介入程序、反馈与评价等。
1.教学目标——准确具体。
教学目标定位合理,表述准确,终结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用语恰当,特别是知识点要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可检测,减少笼统虚化的目标设定。
2.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教法学法设计合理,问题的设计具有描述性、概述性,不提张口回答的问题,教师的精讲及时到位;师生、生生之间能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要深、要透;环节之间循序渐进,探究过程具有可操作性;注重课堂结构的动态生成。
3.教与学的方式——科学有效。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得到较好运用;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探究过程;同桌互助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内容安排——合理适度。
用“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观点确立教学内容,课堂要有一定的密度和难度;重点突出,内涵丰富,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素材使用好。
5.练习设计——典型有效。
练习题、测试题、作业题的设计针对性强,题目质量高,有一定的训练量且体现分层、分类教学思想。
6.使用说明——简明扼要。
教学反思要真实,要写出亮点之处,使用建议要具体,有指导价值,需要破解的问题作出说明和意见征集。
三、评选方式
申报对象:
全区所有小学科学教师自主申报,即全员参与。
任务承担:
以镇(街)教研室和区直学校为选拔推荐单位,层层选拔。
申报周期: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各单位每年级向区教研室推荐1篇优秀教案(根据参评课题灵活掌握时间)。
电子稿发邮箱:
hanlili1984@.
格式要求:
上交电子稿,word文档,A4纸张,默认边距。
课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方空一行。
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一级标题为小四黑体字。
各级标题编号依次为一、1.
(1)……(文本末尾附作者姓名、单位,楷体)。
文件夹的报送方式:
使用压缩文件夹,举例说明:
实小科学第一单元
↓
实小科学三年级第一单元、实小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实小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实小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
↓
(word文档)实小科学三年级第一单元、实小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实小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实小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
评选和公示:
区级评审团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每个年级的每单元中选拔出1篇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教案,上报市教研室并适时进行公示。
注:
撰写形式为教学设计而非教学实录,但可附精彩或典型的实录小片段。
四、参评课题
三年级上册:
《哪杯水热》、《天气与生活》、《有趣的浮沉现象》、《玩具里的科学》《空气在哪里》
三年级下册:
《有趣的磁铁》、《太阳和影子》、《灯泡亮了》、《关节》、《蚂蚁》
四年级上册:
《我们的营养》、《怎样加快溶解》、《植物的根》、《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水变热了》
四年级下册: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岩石的风化》、《土壤里有什么》、《玩镜子》、《地球上有什么》
五年级上册:
《火山》、《声音的产生》、《秋季星空》、《纸》、《水的三态变化》
五年级下册:
《心脏和血管》、《凸透镜》、《植物的花》、《斜面》、《调查家乡的种植业》(研究与实践)
六年级上册:
《馒头发霉了》、《食盐和水泥》、《距离和时间》、《弯弯的月亮》、《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六年级下册:
《摆的秘密》、《太阳家族》、《生物的启示》、《钻木取火》、《生命的起源》
五、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评选分工
单位
镇(街)教研员、区直学校教研组长
组长
底阁
峨山
吴林
坛山
实小
东方
榴园
阴平
古邵
编写体例与栏目解读(有的课也可不按下面的体例进行)
【课题】:
如:
蚯蚓找家
【教学内容】:
×年级上册第×单元第×课
【教学目标】:
定位合理,表述准确,具体全面。
要体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科学知识方面的要求。
特别是知识目标要细化、具体,达到可操作、可检测,减少笼统虚化的目标设定。
用语:
学生是主体,不要用“使学生……”的语言,三维目标不分开标明,即不要写成知识与技能:
1、2;过程与方法1、2;情感态度1、2等。
【教学重难点】:
可分开写,要定位准确
【教具、学具】:
教学材料应体现出结构性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学作用。
【教学过程】:
(总思路:
提出问题——探究研讨——发现结论——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包括生活情境、科学情境、复习导入等。
问题要由学生提出,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导入语言的设计。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问题提出后交由学生探究解决,可自主也可小组,探究提示要有指导价值,不虚拟、不笼统。
小组合作有效率,做到互查、互教、互问、互练、互促,这时教师要调控探究的进程,巡视、指导,收集交流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或个人汇报、展示,自我讲解,组织好倾听,注重对话、评价、质疑、分享,这期间要注意预设不同的情况用好生成的资源,要针对重难点设计高质量有深度的师生对话。
这期间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读懂学生的真实想法至关重要。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由师生共同完成,最后一定要有教师的概要讲述,要结合交流的素材,讲解精准,概括简洁,提升到位。
特别是知识点讲清讲透,同时注重科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总结、提升。
注:
上述2、3、4环节在探究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可循环使用。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题目设计要做到:
适量性、典型性、层次性,训练要有一定的量,对农村和城市学校注明不同的使用要求。
注重做题后的交流点评,挖掘出题目的育人和文化功能。
课后总结:
将本课知识能力方法经验打成捆背回家,由师生共同或教师完成。
总结性语言非常重要,须用心设计。
总结环节既是本课研究的总结,也是课后研究的开始。
【使用说明】:
一是写出课后反思、亮点、得意之处;二是指出选择性说明,给出指导建议;三是还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教案中的弱项、回避的地方,要有所阐释。
【相关链接】:
介绍相关资料,链接名师名课,名师网站工作室(有的课可没有)。
样案
5.有趣的磁铁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乐于探究和发现,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学会合作交流。
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
有磁性(能吸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合作交流中,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在模仿操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磁铁性质的研究。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
条形磁铁4块、铜片、图钉、大头针、纸片、棉线、订书钉、1角硬币、塑料;实验记录表、回形针15枚。
教师准备:
各种磁铁、回形针;收集、整理与磁铁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老师使用小条形磁铁往黑板上挂纸质图片,用条形磁铁不同地方悬挂,可是挂不住。
让学生分析一下原因。
师根据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
你认为磁铁能做什么?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发实验材料,出示活动要求:
1.根据经验判断下面哪些物体可以被磁铁吸引,在它的下面打勾表示。
物体名称
铜丝
图钉
大头针
纸片
棉线
订书钉
1角硬币
塑料
判断
验证
2、把材料均匀的摆在桌上,然后用磁铁逐渐接近它们,将现象记录下来。
3.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成3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学生发现磁铁可以吸铁。
而不能吸木头。
教师及时跟进指导判断磁铁到底能吸哪些东西,即研究磁性。
1.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将磁铁可以吸起的物体归类。
讨论:
请仔细观察,这些可以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铁制品)
2.总结:
磁铁可以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我们称之为磁性。
(板书:
磁性)
预设2:
发现磁铁两端可以吸物体,磁铁中间也可以吸物体,即研究磁力
1.如果把磁铁放到回形针堆里(师演示将条形磁铁放入很多回形针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发表意见,对各观点学生人数作简要统计。
2.设计方案.到底磁铁哪那个部位吸引回形针多呢?
需要大家亲自实验验证。
老师为你准备了15枚回形针,和一块磁铁。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教师适时听取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合理设计方案。
着重提示磁铁中间位置力量大小怎样操作更科学。
3.学生实验
发放记录单:
4.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各个小组得到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板书:
红色一端中间蓝色一端
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小结:
磁铁两端的磁性强,中间的磁性弱,从两端到中间磁性逐渐减弱。
我们把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
磁铁上有几个磁极呢?
(两个)我们用字母S和N表示两个磁极。
板书:
磁力:
两极大,中间小。
预设3:
学生发现磁铁的两端放在一起会排斥或者吸引,即研究磁极
1.让学生做发现的演示,其他学生进行模仿实验。
发现磁铁分别用一端接近另一磁铁的一端可能相互吸引也可能相互排斥。
引发质疑,提出问题。
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
3.师根据学生实验发现进行演示,使用“线悬法”演示磁铁指示南北的性质。
学生汇报交流发现。
总结板书: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磁铁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
让学生采取边画边说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实验,我们发现磁铁能吸铁;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指南北这些性质。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用到磁铁有什么好处?
生说后展示: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影片
2.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磁铁形状各种各样,除了今天见到的长条形磁铁——我们称之为条形磁铁外,还有环形、马蹄形等各式各样的磁铁。
(展示)
3、课下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磁铁的用途,写一份调查报告。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力求体现三性。
(1)教学的目的性。
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科学能力及科学习惯的培养。
我把这课划分为三个小活动:
研究磁性、磁力、磁极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训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是“做科学”。
(2)探究活动的科学性。
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始终,着重对实验前方案的设计环节进行细致地处理。
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好方案,要求每个人都要知道怎么做。
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可能顺利开展。
(3)材料呈现的合理性。
我把材料分两次呈现:
在这课研究磁铁的磁性实验时,提供了铜丝、图钉、大头针、纸片、棉线、订书钉、1角硬币、塑料等8中材料。
其中有3中铁制品,5中金属制品。
这样提供的目的是有助于解决学生认为磁铁可以吸起很多金属的错误经验,同时将三种可以被磁铁吸起的材料进行归类,可以很直观的发现磁铁可以吸起铁一类物质的性质。
在实验之后收起用过的材料,再次分发15枚回形针。
这样就避免了材料多带来的被动影响。
2、使用建议。
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教案准备,可因地制宜,但要丰富多样典型。
3、需破解的问题。
本课可否这样教学: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让学生陈述、介绍对磁铁的认识,然后现场验证。
【相关链接】
《科学课》2007年第9、10期;2008年第9、12期刊登了王晶、李伟臣等老师的研究。
在小学科学网()有典型介绍。
法国“动手做”《磁铁》单元教学——法国“做中学”科学教育的观摩课例、研讨及反思“磁铁
(一)”。
7.水温的变化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作简单记录;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正式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3.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
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学习用简单的图表、文字等记录实验数据,对水温的变化过程做出简单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并归纳水温的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
铁架台、烧杯、温度表(100℃),电子表(或计时器)、热水(约80℃)、实验记录表,折线统计图等。
教师准备:
烧杯、温度表(100℃),电子表(或计时器)、热水(约80℃)、实验记录表,折线统计图、教学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谈话:
(教师出示一杯热水)同学们看,这是一杯水,你能猜出它温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要想知道它的实际温度,该怎么办?
(学生会答:
用温度计测量。
)
2.哪位同学能到讲台上来测量一下呢?
(学生测量:
老师注意纠正学生在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
3.教师小结: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要领。
4.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1)那么把这杯热水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降温、变凉)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温的变化。
(板书:
7.水温的变化)
(3)牛顿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猜想,教师板书。
板书预设为:
猜想:
均匀降温;急速降温;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谈话:
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实验验证)我们就动手做实验吧,到底该怎样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小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3.交流实验方案:
可以把温度表挂在铁架台上,下面一部分浸在热水中,然后就可以测量温度了。
(教师请几个小组回答,确定实验方法。
)
4.讲解组装方法和实验步骤(课件出示):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2)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实验记录表的0分钟格内。
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8分钟。
(3)每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一人看表计时,两人看温度表,一人记录填表,还有一人注意实验安全;
(4)要拿着温度计的上部,读数时不要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并且视线要与液柱的顶端相平。
5.实验验证:
教师谈话:
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分工合作,持续观察,一杯热水降温的过程,时间为18分钟,每两分钟做一次记录,填好记录单。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温度(℃)
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用投影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
7.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
刚才,我们做了实验,记录了数据,现在要把它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1)(课件展示统计图,通过讨论建立统计图的框架)
统计图上的横线表示什么?
(时间)
纵线表示什么?
(温度)
它们的相交点表示什么?
(表示0点,也是起点。
)
横线上每一格表示多少时间?
(2分钟)
纵线上的每一格表示多少温度?
(10℃)
(2)师生一起将统计表中的前两个数据描点,连线。
(例:
时间2分钟在横线上的什么地?
此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应沿着横线上的2分处竖直向上的什么地方?
每组数据都用点表示后,还应怎样才能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
)
(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折线统计图上绘制水温变化的折线图。
(4)学生上实物投影仪前交流所完成的折线图。
8.交流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交流发现的规律。
9.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
通过刚才的实验发现了热水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降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
(板书)
(四)课后延伸,继续研究。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热水降温的规律,课后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让热水尽快降低温度呢?
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七、板书设计:
7.水温的变化
猜想:
均匀降温;急速降温;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
验证:
方案,实验,讨论
结论:
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降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
八、教学反思:
1.以猜想确定研究方向。
本节课在一开始就提出了“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的问题让学生猜想,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就是:
热水降温的规律。
学生去研究自己的猜想比研究教师确定的目标要感兴趣。
2.课件演示做折线图的方法。
制作折线图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通过课件的演示就更容易让学生把握制作方法。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区 小学 科学 优秀 教案 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