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1篇.docx
- 文档编号:25759870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61.64KB
四川内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1篇.docx
《四川内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内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1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内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1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四川内江记叙文阅读11篇(2003—2019)
溜索
阿城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
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
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首领瞟一眼汉子们。
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
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
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首领哑声说道:
“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
“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
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
“看脚底板!
”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
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有删减)
11.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2分)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4分)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13.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4分)
14.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11.(2分)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意近即可)
12.(4分)比喻(1分),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1分),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1分)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1分)。
13.(4分)⑴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
⑵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14.(4分)⑴“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⑵“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⑶“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每点两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019四川内江)
转身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
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
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
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
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
“对不起,我挡着你了。
”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张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她。
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
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
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
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
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
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
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
怎么办呢?
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
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
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
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
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
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
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
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
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
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
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
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
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24.本文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3分)
答:
25.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分)
答:
26.第4自然段,作者对秦岭深处的风光作了细致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27.简要赏析最后一段中“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这句话,并根据文章内容,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再续写两句。
(6分)
赏析(2分):
续写(4分):
;。
2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B.第1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2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个人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的选材极具典型性,描写的几幅“转身”画面充满了真善美,收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参考答案】
24、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1分);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1分);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1分)。
(共3分)
25、“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相遇的短暂(或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2分)。
26、为小姑娘的出场做了铺垫,用清丽秀美的秦岭山水景致来衬托小姑娘的清新纯真美丽(1分),更为后文“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这些美好事物转瞬间即逝的遗憾埋下伏笔,使文章的情韵愈发悠长(1分)。
(共2分)
27、赏析: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青春转瞬即逝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劝诫人们珍惜美好事物,好好把握美好现在的主题(1分)。
续写要求:
句式与例句相同,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本文的主题。
如:
青枝一转身变成败叶(2分);少年一转身变成老人(2分)。
(共6分)
28、A、E(A错在“感情变化为线索”,应是“‘转身’的经历和感受为线索”;E错在“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结合”,应是“主要采用记叙和议论”。
)
(2018四川内江)
奶奶的星星
【甲】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
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一个难看的老头儿。
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
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
“你听!
”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
”我愣愣地听,不哭了。
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
是秋风?
是落叶划过屋檐?
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
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我是奶奶带大的,她常紧紧搂着我,在庭院里微笑着给我讲故事。
夏夜,满天星斗,星星缀在无边的天幕上,闪着晶亮的光。
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
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
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
每到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节选自史铁生《奶奶的星星》,有删改)
【乙】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在树上玩耍的我唠叨:
“就不说下来帮帮?
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
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
”我说:
“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
”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在树上射弹弓的我喊:
“你就不能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
“你上学也这么糊弄?
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我不敢吭声。
奶奶洗完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的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
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
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
“您歇着吧,我来。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
还不懂吗?
我得劳动。
”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了。
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
她为的是劳动,为的是有一份工作,这大概就是她的张望吧。
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
得跟上时代。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不耐烦地说:
“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
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
”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
”“奶奶——”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奶奶仍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节选自史铁生《老海棠树》,有删改)
24.这两篇文章都是史铁生回忆奶奶的文字,请分别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
(4分)
25.结合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4分)
“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一句中的“飘飘的”“缓缓的”本该放在“声音”的前面,句中却放在“声音”的后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你怎样理解乙文结尾的“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2分)
26.两篇文章都穿插了景物描写,甲文主要写星星,乙文主要写老海棠树。
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6分)
2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甲文中说“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说明儿时的这段往事年隔久远,“我”印象模糊,早已记不真切。
B.乙文中写“我”对奶奶的三次呼喊:
“奶奶。
”“奶奶!
”“奶奶——”,句中标点符号的变化细腻地表达“我”从有一点不安,到急于求得原谅,最后到无奈哀求的情感变化过程。
C.甲、乙两文都选取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奶奶,使人物形象更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D.甲、乙两文虽然回忆了与奶奶有关的不同往事,但表达的情感却完全相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怀念,真挚的感激和无法弥补的痛悔。
E.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一体,使情感抒发得更深挚细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参考答案】
24.(4分)甲文:
疼爱孙子(1分);甘于奉献(照亮他人)(1分)。
乙文:
热爱劳动,自尊自强,渴望自食其力(1分);积极求知,渴望进步,能跟上时代(1分)。
25.(4分)
(1)这是语序的倒装,起强调作用(1分),更能营造轻柔、舒缓的氛围,烘托温馨幸福的祖孙情(1分)。
【或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有节奏感(1分)】。
(2)①奶奶对“我”无尽的关爱,使“我”永生难忘(1分)。
②“我”没能理解奶奶渴望自食其力和跟上时代的精神需求,致使奶奶带着不被理解、无可慰藉的迷茫离开人世,因而“我”也终生愧疚、痛悔(1分)。
26.(6分)甲文:
以满天星斗渲染温馨美好的氛围,衬托祖孙俩讲听故事时的融融温情(1分);
星星象征有爱心、甘于奉献的奶奶(1分);借星星寄托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和怀念(1分)。
乙文:
以“老海棠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构思精巧(1分);老海棠树的四季变化象征奶奶的一生一世,见证了她的精神追求(1分);借老海棠树寄托了作者对奶奶的痛悔和思念(1分)。
27.(4分)A(“说不清楚”是因为这轻柔舒缓的爱的氛围让“我”迷糊,当时就分不清)(2分)、D(两文情感相同点都有怀念,不同点是甲文侧重感激,乙文侧重痛悔)(2分)
(2017四川内江)
蒲柳人家
①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②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
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
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
“站住!
”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
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
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
“都给我穿上裤子!
”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
“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
”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
“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
“好狗不挡道!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
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③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
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
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④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
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
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
洗三那天,亲手杀了一只羊和三只鸡,摆了个小宴;满月那天,更杀了一口猪和六只鸭,大宴乡亲。
她又跑遍沿河几个村落,挨门挨户乞讨零碎布头儿,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
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金光闪闪,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⑤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11.指出选段②中画线短语“捅了马蜂窝”的结构类型并解释其意思。
(2分)
12.选文主要运用、、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丈青大娘。
(3分)
13.选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一丈青大娘形象?
(3分)
14.结合选段②和⑤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从词语的选择、修辞的运用和语言风格方面分析选文的语言特点。
(6分)
(2016四川内江)
野狼
大漠,一派苍凉的辽阔。
帐篷一搭,即是安身之家。
实在太疲劳了,躺下就入睡,且整夜无梦。
一觉醒来,伸手一抓就是一大把阳光。
挑起帐篷门帘,啊?
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惊惧突如其来,像一枚钉子,把我定格在那里。
狼。
一只野狼,在百米外沙丘上的一块大黑石头旁,与我对视。
只是那目光,没有想象的那样凶残、贪婪,充满机警和好奇。
愣了一阵子,我才想到防卫,想到猎枪。
当我端着枪走出帐篷时,野狼已经不见了。
下午,我打开录音机,放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突然,从帐篷的缝隙里,我看见那只野狼正卧在早晨看到的那个沙丘上,侧着耳朵,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
狼也听音乐吗?
狼也懂音乐吗?
我忽地来了情绪,把警惕、人与狼的差别,与猎枪一起,扔在一边,顺手抓几块罐头里的肉,钻出帐篷。
野狼看见我,吃了一惊,本能地跳了起来,退却几步。
我使劲朝它甩去手中的肉,它却以为是向它袭击,拔腿就跑,但一定是闻到了肉味,又猛地刹住,回过头来一步步地向肉走去。
走到肉前,狼突然地一点头,敏捷地叼起肉,转身跑了一段路,这才掉过头来,一边谨慎地嚼着,一边摇尾巴,就像一只狗在感谢他的主人。
我觉得不再寂寞和孤独。
然而,这以后,一连几天,再也没有见着狼。
第三次见到狼,是在一个傍晚。
我点了堆篝火,特地放着有《北方的狼》的曲子的磁带,随之跳起霹雳舞来。
蓦然,我感觉不是独舞,身边有伴舞者,便是那只可爱的狼。
我想到了美国西部影片《与狼共舞》。
火光照耀下,野狼踩着音乐节拍,来回走着,那样认真,那么有趣。
这只野狼为什么总是跟着我?
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孤寂?
是把我当成异类中的朋友?
是把我想成一顿美餐?
带着一连串问题,我恍兮惚兮,进入了梦乡。
突然,一阵狼的号哭,把我惊醒。
我本能地弹跳起来。
从帐篷的窗子惶然张望,啊,月照中天,一片煞白,把整个大漠照得贼亮惨白,森然可怕。
月光下,沙丘上那只野狼后腿支撑,身子直立,雕塑一般,对月长哭。
那哭声凄惨,悲戚,苍凉,我听得毛骨悚然,寒战不已。
猛地,野狼前腿收回落地,朝我的帐篷一瘸一拐而来,并环绕我的帐篷嗥叫不息。
狼!
毕竟是狼!
兽性不泯,狼性难改!
穷凶极恶的家伙!
我一直友好待你,你却饿疯了,向朋友发难了。
我想起柳宗元的《黔之驴》,那贵州的小老虎,不就是采用这样的手段,把那头蠢驴吃掉的吗?
蠢驴。
我一边骂着自己,一边操起猎枪,从窗口伸出去,却说不清为什么,只是朝天开了一枪。
然而无济于事,野狼真的疯了,竟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 内江 历年 中考 语文 现代文 记叙文 阅读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