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新奥法基本施工工艺doc.docx
- 文档编号:25758475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216.01KB
公路隧道新奥法基本施工工艺doc.docx
《公路隧道新奥法基本施工工艺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隧道新奥法基本施工工艺doc.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隧道新奥法基本施工工艺doc
附件3
施工技术总结论文申报表
申报单位: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题 目
公路隧道新奥法基本施工工艺
工程名称
渤海大道一期工程前石隧道
作 者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王润生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路桥十公司
助理工程师
内容提要
通过四年来的探索对比、实践及经验总结,积累公路隧道新奥法开挖、爆破、支护、二次衬砌、防排水等技术要点。
结合渤海大道一期工程前石隧道开挖断面大,围岩差、地层变化复杂的特点,在不断完善施工工艺的过程中形成本文。
申报单位评审意见及推荐等级
年月日
集团公司
评审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公路隧道新奥法基本施工工艺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王润生
摘要:
通过四年来的探索对比、实践及经验总结,积累公路隧道新奥法开挖、爆破、支护、二次衬砌、防排水等要点。
关键词:
隧道新奥法施工方法工艺要点技术控制
1、前言
经20多年的实践和推广,新奥法已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奥地利、联邦德国、瑞典、瑞士、法国等的山岭隧道中普遍使用(占70~80%),并已用于地下铁道,且取得沉降量特别小的显著成果。
日本从1976年以来,已有近100座隧道采用了新奥法。
中国从60年代初开始推广喷锚支护新技术,到1981年底,采用喷锚支护的地下工程和井巷的总长度已接近7500公里。
2012年以来,又在普济、下坑、大瑶山等铁路隧道采用新奥法进行施工。
渤海大道一期工程前石隧道:
左线里程为LK32+310~LK32+870,左线全长为560m,右线里程RK32+330~RK32+895,右线隧道全长565m。
隧道限界宽度为17.5m,左、右线隧道净距为20m。
隧道建设规模为双向八车道。
隧道最大埋深约120m,设计隧道路面标高44.188~35.915m。
此隧道工程开挖断面大,围岩差、地层变化复杂;隧道洞口段浅覆土极易出现坍塌、冒顶等施工风险;隧道中段有遇水极易软化的页岩及煤层;结合新奥法具有工序少,对围岩扰动小,开挖断面大,掘进速度快等优点,我单位采用新奥法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在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并不断完善施工工艺的过程中形成本文。
2、工艺特点
新奥法施工采用喷锚支护为主要手段,在隧道爆破后立即施工喷射混凝土支护,能有效地制止岩层变形的发展,并控制应力降低区的伸展而减轻支护的承载,增强了岩层的稳定性。
因此可以利用开挖施工面的时空效应,以限制支护前的变形发展,阻止围岩进入松动的状态,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超前支护,加之喷射混凝土的早强和全面粘结性因而保证了支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钢支撑、锚杆和喷射混凝土集合在一起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
喷锚支护具有一定柔性,可以和围岩共同产生变形,在围岩中形成一定范围的弹性变形区。
形成了以锚杆、喷射混凝土和隧道围岩为三位一体的承载结构,共同支承山体压力。
构筑防水层、围岩隧道排水;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尺寸;给支护留变形余量;开挖后及时做好支护、封闭围岩等,都是为保护隧道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使围岩的扰动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加固围岩,提高围岩强度,使其与人工支护结构共同承受隧道压力。
3、适用范围
3.1、具有较长自稳时间的中等岩体;
3.2、弱胶结的砂和石砾以及不稳定的砾岩;
3.3、强风化的岩石;
3.4、刚塑性的粘土泥质灰岩和泥质灰岩;
3.5、坚硬粘土,也有带坚硬夹层的粘土;
3.6、微裂隙的,但很少粘土的岩体;
4、工艺原理及主要施工工艺
4.1、工艺原理
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开挖面的空间约束作用,采用以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对围岩进行加固,约束围岩的松弛和变形,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监控、测量来指导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4.1.1、新奥法中认为,岩体是结构体系中的主要承载单元,在施工中必需充分保护岩体尽量减少对它的扰动,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强度。
4.1.2、为充分发挥岩体的承载能力,应允许并控制岩体的变形。
4.1.3、为了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中应尽快闭合而成为封闭的筒形结构。
4.1.4、在施工中的各个阶段,应进行现场量测监视,及时提供可靠的数量足够的量测信息。
4.1.5、为了铺设防水层,成为了承受锚杆锈蚀,围岩性质恶化,流变,膨胀所引起的后续荷载,可采用复合式衬砌。
4.1.6、二次衬砌原则上是在围岩与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修筑的,围岩和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因而提高了支护体系的安全度。
4.2、围岩分级
围岩级别可根据调查、勘探、试验等资料、岩石隧道的围岩定性特征、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或修正的围岩质量指标[BQ]值、土体隧道中的土体类型、密实状态等定性特征,按表3.1确定。
当根据岩体基本质量定性划分与(BQ)值确定的级别不一致时,应重新审查定性特征和定量指标计算参数的可靠性,并对它们重新观察、测试。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勘阶段,可采用定性划分的方法或工程类比方法进行围岩级别划分。
见表4.2-1
表4.2-1围岩分级
围
岩
级
别
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围岩基本质量指(BQ)或修正的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围岩或土体主要定性特征
岩石强度指标
岩体声波指标
岩体强度应力比
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MPa)
点荷载强度
(MPa)
岩体纵波速度
(km/s)
岩体完整性指标
I
整体状及层间结合良好的厚层状结构坚硬岩,岩体完整,巨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
>60
>2.5
>5
>0.75
——
>550
Ⅱ
坚硬岩,岩体较完整,块状或状结构
30~60
1.25~2.5
3.7~5.2
>0.75
550~451
较坚硬岩,岩体完整,块状整体结构
>60
>2.5
3.7~5.2
>0.5
—
Ⅲ
坚硬岩,岩体较破碎,巨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20~30
0.85~1.25
3.0~4.5
>0.75
>2
450~351
较坚硬岩或较软硬岩层,岩体较完整,块状体或中厚层结构
30~60
1.25~2.50
3.0~4.5
0.5~0.75
>2
Ⅳ
坚硬岩,岩体破碎,碎裂结构
10~30
0.42~1.25
2.0~3.5
0.50~0.75
>1
350~251
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破碎,镶嵌碎裂结构
>30
>1.25
>2.0
>0.15
>1
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较破碎,中薄层状结构
>30(软岩>10)
>1.25
2.0~3.5
0.20~0.40
>1
Ⅴ
较软岩,岩体破碎;软岩,岩体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各类岩体。
碎、裂状、松散结构。
一般第四系的半干硬至硬塑的黏性土及稍湿至潮湿的碎石土,卵石土、圆砾、角砾土及黄土(Q3、Q4)。
非粘性土呈松散结构、黏性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
——
<2.0
——
—
≤250
4.3、主要施工工艺
4.3.1、全断面法
适用于II~III类围岩洞身开挖(当开挖断面最大跨度大于13m时不宜采用)。
4.3.2、台阶法
适用于IV~V类围岩或节理发育的围岩和当II~III围岩开挖断面最大跨度大于13m时。
4.3.3、台阶分部法
适用于一般土质围岩地段且掌子面自稳能力较差时。
4.3.4、单侧壁导坑法
适用于围岩较差、跨度大、埋层浅、地表沉降需要控制的地段和小净距隧道。
中壁墙的拆除必须在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和围岩稳定后进行。
4.3.5、双侧壁导坑法
适用于浅埋大跨度隧道及地表下沉量要求严格而围岩条件很差地段。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隧道洞身开挖
5.1.1、地质观察
在洞身开挖前由专业地质工程师对掌子面的围岩进行观察,掌子面围岩观察主要有以下项目:
1、掌子面围岩的岩性。
2、掌子面围岩的裂隙发育情况。
3、掌子面围岩结构面产状。
4、根据掌子面围岩情况确定洞身围岩级别,公路隧道将洞身围岩划分为I、II、III、IV和V共五种级别。
5.1.2、确定开挖方法
根据隧道洞身围岩情况、洞身埋深和洞身上部地形情况确定洞身开挖方法。
开挖方法主要有全断面法、台阶法、分部台阶法、单侧壁导坑法和双侧壁导坑法。
开挖方法应考虑围岩条件,并与支护、衬砌施工相协调。
5.1.3、各种开挖方法的开挖、支护顺序
1、全断面法开挖、支护顺序见图5.1.3-1。
全断面法洞身开挖循环进尺可按2.5~5.0m控制,实际施工时应根据围岩状况及钻眼机具的钻孔深度确定。
2、台阶法开挖、支护顺序见图5.1.3-2。
台阶法洞身开挖循环进尺宜按1.5倍的钢拱架间距进行;上、下台阶间距:
软弱围岩地段宜采用微台阶(上、下台阶间距取3~5m),以确保初期支护及时封闭成环;一般地段采用长台阶法(上、下台阶间距取60m以上),以避免上、下台阶施工作业的相互干扰。
3、台阶分部法开挖、支护顺序见图5.1.3-3。
台阶分部法的循环进尺、上、下台阶间距取值同台阶法。
4、单侧壁导坑法开挖、支护顺序见图5.1.3-4。
5、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支护顺序见图5.1.3-5。
以上为正常围岩地段隧道施工的开挖、支护顺序,对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洞身开挖、支护应作特殊设计。
5.1.4施工测量
1、控制测量
进洞前应对两洞口的精密三角网或精密导线网进行复测,其闭合差应满足《公路隧道勘测规范》(JTGC10—2007)的规定。
并在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校核。
洞内导线根据洞口投点向洞内作引伸测量,洞口投点纳入控制网内,后视方向的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内导线尽量沿隧道中线布置,直线段导线边长不宜小350m,曲线段导线边长应根据不同半径的平曲线最大通视长度确定。
无闭合条件的单导线,应进行二组独立观测相互校核。
对双洞同时施工的隧道,导线可通过横向通道进行闭合。
2、洞身开挖施工放样
根据隧道支护类型进行洞身开挖施工放样,洞身开挖可采用全站仪、激光投影仪或断面测定仪进行。
洞身开挖施工放样应注意以下问题:
1)洞身开挖尺寸应与支护类型相适应。
2)洞身开挖尺寸应考虑洞身收敛预留沉降量,预留沉降量根据隧道监控量测反馈结果进行调整。
以避免造成洞身开挖欠挖或超挖。
5.1.5、开挖方式
采用新奥法施工的隧道工程洞身开挖方式主要有人工开挖和钻爆开挖。
人工开挖适用于土层和全风化岩层地段,钻爆法适用于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岩层地段。
1、人工开挖
土层地段、全风化岩层地段洞身开挖宜采用人工配合风镐进行,手推小斗车或小型挖掘机出土。
当围岩(土层)干燥时,应在开挖面喷水或安设吸尘装置,防止粉尘扩散。
土层地段洞身开挖应注意以下问题:
1)洞身开挖前应采用拱架、注浆小导管等辅助措施对洞身进行超前支护。
2)对隧道洞身围岩结构十分松散地段宜采用仰角为450的超前注浆小导管加固洞身周围围岩。
3)土层地段洞身支护宜采用钢性支护结构。
4)孤石应采用微震控制爆破分解,以减少对周围围岩的扰动。
5)掘进循环进尺宜按拱架间距的1.5倍控制。
2、钻爆开挖
钻爆开挖主要有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硬岩宜采用光面爆破,软岩宜采用预裂爆破,钻爆开挖施工程序:
钻爆设计施工放样(包括炮孔放样)钻孔装药起爆光爆效果检测。
1)钻爆作业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钻孔(打眼)时应采取湿式凿岩。
应使用毫秒雷管和安全炸药,并采取电力起爆。
爆破电闸应安装在新鲜风流中,并与开挖面保持200m左右距离。
应采用连续装药方式,雷管安放在最外一节炸药中,不得使用裸露药包。
2)钻爆设计
钻爆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开挖断面、开挖方法、掘进循环进尺、钻眼机具、爆破材料和出碴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钻爆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炮眼的布置、数目、深度和角度、装药量和装药结构、起爆方法和爆破顺序。
钻爆设计图应包括:
炮眼布置图、周边眼装药结构图、钻爆参数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必要的说明。
光面爆破诸参数见表5.1.5-1。
光面爆破诸参数表5.1.5-1
参数
岩石
种类
饱和单轴抗压极限强度
Rb(MPa)
装药不偶合系数D
周边眼
间距
E(cm)
周边眼最小抵抗线V(cm)
相对距
E/V
周边眼装药集中度q(kg/m)
硬岩
>60
1.25~1.50
40~55
60~70
0.8~1.0
0.2~0.25
中硬岩
30~60
1.50~2.00
35~45
55~65
0.8~1.0
0.15~0.25
预裂爆破诸参数表5.1.5-2
参数
岩石
种类
饱和单轴抗压极限强度
Rb(MPa)
装药不偶合系数
D
周边眼
间距
E(cm)
周边眼至内圈崩落眼间距
V(cm)
周边眼装药集中度
q(kg/m)
中硬岩
30~60
1.3~1.4
40~45
40
0.25~0.35
软岩
≤30
1.4~2.0
30~40
30
0.09~0.20
注:
表5.1.5-1、5.1.5-2的数据是根据以往施工经验的得出的数据。
每循环爆破总装药量可按下式计算:
Q=KLS(5.1.5-3)
式中:
K---取0.7~1.5Kg/m3,L为循环进尺(m),
S---为开挖断面面积(m2)。
3)钻眼作业
隧道工程中常用的凿岩机有风动凿岩机、液压凿岩机、电动凿岩机和内燃凿岩机四种类型。
施工时可根据开挖断面的大小、围岩情况、施工进度要求等因素选择钻眼机具。
钻眼必须按照钻爆设计的炮孔布置进行,钻眼前定出开挖断面中线、水平线和断面轮廓线,标出炮眼位置,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钻眼。
炮眼的深度、角度、间距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并应符合下列精度要求:
a、掏槽眼:
眼口间距误差和眼底间距误误差不得大于5cm。
b、辅助眼:
眼口排距、行距误差均不得大于5cm。
c、周边眼:
沿隧道设计断面轮廓线上的间距误差不得大于5cm,周边眼外斜率不得大于5cm/m,眼底不超出开挖断面轮廓线10cm。
4)、爆破
炸药宜采用爆发点高、防水性能好的乳化炸药。
炸药引爆宜采用导火索、火雷管、导爆管和非电毫秒雷管组成的起爆网络进行。
起爆顺序
光面爆破起爆顺序:
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
预裂爆破起爆顺序:
周边眼掏槽眼辅助眼。
装药结构应按钻爆设计进行,并由爆破工程师根据围岩变化和光面爆破效果调整爆破参数。
为控制隧道洞身开挖超欠挖,周边眼宜采用间隔装药,药圈间采用导爆管连接起爆。
进行爆破作业时,应按规范设计爆破方案,必须遵守爆破安全操作规程,要有专人指挥;在危险区的边界,设置警戒岗哨和标志;在爆破前发出信号,待危险区的人员撤至安全地点后,才准爆破。
爆破后,待有害气体从洞内排出并对现场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才能发出解除警戒信号。
每次爆破后,如有剩余的爆破器材,必须退回专设库房,并办理关退库回收手续,严禁随便存放。
5.2、喷射砼施工
5.2.1、喷射砼按施工工艺可分为干喷砼、潮喷砼、湿喷砼和混合喷砼四种,主要区别是各工艺的投料程序不同,尤其是加水和速凝剂的时机不同,施工时可按设计或现场实际情况选择。
5.2.2、喷浆机应根据喷射砼施工工艺进行选择。
5.2.3、喷射砼原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1、水泥应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碴硅酸盐水泥,在软弱围岩地段宜选用早强水泥。
水泥标号不得低于42.5号。
2、速凝剂使用前应做速凝效果试验,要求初凝不超过5min,终凝不超过10min。
速凝剂掺量根据水泥品种、水灰比等,通过试验确定。
3、砂应采用硬质洁净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大于2.5,使用前应过筛。
4、石料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粒径不宜大于15mm,钢纤维喷射砼的碎石粒径不应大于10mm,且级配良好。
当使用碱性速凝剂时,石料不得含活性二氧化硅。
5、水水质应符合工程用水的有关标准,水中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
5.2.4、喷射砼配合比通过试验选定,满足设计强度和喷射工艺的要求。
5.2.5、喷射砼拌和采用强制搅拌机进行,根据配合比和喷射工艺拌制喷射料。
5.2.6、喷射砼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喷射砼施工前用高压水或高压风管将岩壁面的粉尘和杂物冲洗干净。
2、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由下而上顺序进行,每段长度不宜超过6m。
3、喷射作业应以适当厚度分层进行,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砼终凝后进行。
若终凝后间隔1h以上且初喷表面已蒙上粉尘时,受喷面应用高压气体、水清洗干净。
一次喷射砼厚度请见表-5.2.6-1。
一次喷射砼厚度(cm)表-5.2.6-1
部位
不掺钢纤维
掺钢纤维
边墙
7~10
10~15
拱部
5~7
7~10
4、岩面有较大凹洼时,结合初喷予以找平。
5、喷射砼作业需紧跟开挖面时,下次爆破距喷射砼作业完成时间的间隔间隔不得小于4h。
6、冬季施工时,喷射作业区的气温不应低于50C。
在结冰的层面上不得喷射砼。
砼强度未达到6MPa前,不得受冻.混合料应提前运进洞内。
7、有水地段喷射砼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当涌水点不多时,钻孔进行导水处理后再喷射,当涌水范围大时,设置网状排水导管后再喷射,当涌水严重时可设置泄水孔,边排水边喷射。
2)改变配合比,增加水泥用量。
先喷干混合料,待其与涌水融合后,再逐渐加水喷射,喷射时由远而近,逐渐向涌水点逼近,然后在涌水点安设导管,将水引出,再在导管附近喷射。
8、喷射机的工作气压应控制在0.1~0.15MPa。
可根据喷出料束情况适当调节气压,干喷时喷头处的水压应大于气压0.05~0.1MPa。
9、喷头与受喷面宜垂直,距离应与工作气压相适应,以0.6~1.2m为宜。
有钢筋网时,喷射距离可小于0.6m,喷射角度可稍偏一些。
10、喷射砼回弹率应按表-5.2.6-2予控制。
喷射砼回弹率控制(%)表-5.2.6-2
部位
素喷砼
钢筋网喷射砼
钢纤维喷射砼
拱部
≤40
≤45
≤20
边墙
≤30
≤35
≤15
注:
钢钎维喷射砼为新近发展的隧道初期支护材料,其回弹率数值现行隧道施工规范无规定,以上数值是参照叶坑隧道设计图。
5.2.7、喷射砼作业应紧跟掌子面,下次爆破距喷射砼作业完成时间的间隔不得小于4小时。
5.3、锚杆施工
5.3.1、锚杆安设在初喷砼后进行。
5.3.2、按设计的锚杆材料类型、规格、长度及性能制作、安装锚杆。
5.3.3、按设计进行锚杆孔位放样,用红油漆标记,孔位允许偏差为±15mm。
5.3.4、锚杆钻孔可采用风动凿岩机。
当在土层中钻孔时,宜采用干式排渣的回旋式钻机。
5.3.5、锚杆钻孔应符合以下要求:
1、钻孔应圆而直,钻孔方向宜尽量与岩层主要结构面垂直。
2、水泥砂浆锚杆和早强药包锚杆孔径应大于杆体直径15mm,其它型式锚杆孔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3、锚杆孔深允许偏差为±50mm。
5.3.6、普通水泥砂浆锚杆施工要求如下:
1、砂浆配合比根据设计砂浆强度通过试验确定。
2、砂浆应拌和均匀,随拌随用。
一次拌和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
3、注浆管应插至孔底5~10cm处,随水泥浆的注入缓慢匀速拔出,随即迅速将杆体插入,锚杆杆体插入孔内的长度不得短于设计长度的95%。
若孔口无砂浆流出,应将杆体拔出重新注浆。
5.3.7、早强药包锚杆施工,用特制的专门工具将药包推入孔内,中途药包不得破裂。
锚杆杆体插入时应注意旋转,使药包充分搅拌。
无水地段,药包入孔前应用水浸泡。
5.3.8、锚杆安设后不得随意敲击,其端部3天内不得悬挂重物。
5.3.9、锚杆质量检测,按锚杆数的1%且不少于3根做拔力试验,抗拔力根据设计确定。
5.4、注浆小导管施工
5.4.1、按设计的类型和尺寸加工注浆小导管。
5.4.2、钻孔采用风动凿岩机进行,按设计的环向间距、外插角及深度钻孔,孔口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允许偏差为±5cm,孔底位置偏差应小于孔深的10%。
5.4.3、钻孔结束后应掏孔检查,在确认无塌孔和探头石时,才可安设注浆管。
小导管端部应位于钢拱架上,并与拱架焊接。
5.4.4、注浆前应平整注浆所需场地,检查注浆机具,并准备注浆材料。
5.4.5、注浆压力应根据岩性,施工条件等因素在现场试验确定。
5.4.6、注浆方式可根据地质条件、机械设备及注浆孔的深度选用前进式、后退式或全孔式。
注浆顺序为先注内圈孔,后注外圈孔,先注无水孔,后注有水孔,从拱顶顺序向下进行。
如遇窜浆或跑浆可间隔一孔或数孔灌注。
注浆结束后,利用止浆阀保持孔内压力,直至浆液完全凝固。
5.4.7、注浆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浆液浓度、胶凝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任意变更;
2、经常检查泵口及孔口注浆压力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采用双液注浆时,应经常测试混合液的胶凝时间,发现与设计不符时立即调整;
4、单孔注浆结束条件:
注浆压力达到设计要求,浆液注入量已达到计算值的80%以上;
5、全段注浆结束条件:
所有注浆孔均已符合单孔结束条件,无漏注情况。
5.4.8、注浆后必须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如未达到要求,应进行补孔注浆。
5.4.9、注浆后至开挖前时间间隔应大于4h。
5.5、长管棚施工
5.5.1、管棚应按设计的管径、壁厚进行加工,管棚钢管标准段长度加工成6m一节,钢管间应采用丝扣连接,丝扣采用攻纹车床进行,管棚钢管注浆孔间距应按40cm梅花型布置,注浆孔直径应大于6mm。
管棚钢管接头应错开。
5.5.2、套拱施工:
套拱内模采用组合钢模,支撑采用钢管桁架,若衬砌台车已进场,内模采用衬砌台车;背模采用组合钢模,背模固定采用钢格栅,背模一次关模高度不宜大于2m,背模随砼浇筑高度的上升逐步向上关模,直至套拱砼施工完毕。
套拱砼采用地泵输送入仓。
套拱施工应注意以下问题:
1、套拱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2、套拱内预埋导向管空间定位应准确,导向管应与套拱内钢筋焊接牢固,以防砼浇筑时跑位;
3、套砼浇筑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背模爆模。
。
5.5.3、长管棚钻孔采用地质钻进行成孔,长管棚成孔应注意以下问题:
1、若管棚穿越地层结构十分松散,容易造成塌孔,钻孔应采用套管跟进;
2、管棚钻孔方向应采用测斜仪和激光导向仪控制;
3、钻孔速度应根据管棚穿越地层的地质情况进行确定,当地层岩体较硬时钻进速度应减慢,当地层岩体较软时钻进速度应加快;
4、若管棚穿越地层结构十分复杂,钻孔方向无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时,可直接采用管棚钢管作为钻杆,将钻头安装在管棚钢管上直接钻进。
5.5.4、长管棚注浆方式、注浆作业要求请参见注浆小导管施工。
5.6、钢拱架施工
钢拱架根据采用的材料不同分为型钢拱架和格栅钢架两大类,钢拱架加工、安装施工方法如下:
5.61、型钢拱架在加工场内采用电动冷弯机按设计圆弧分节加工成型,分节长度为3~5m。
5.62、格栅钢架的主筋采用电动冷弯机加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 隧道 新奥法 基本 施工工艺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