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应急管理规范.docx
- 文档编号:25736190
- 上传时间:2023-06-12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128.13KB
工业企业应急管理规范.docx
《工业企业应急管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企业应急管理规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企业应急管理规范
工业企业应急管理规范
1.范围
1.1.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
1.2.本规范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生产运行、检修试验以及新建、扩建工程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国发[2005])11号《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办函[2004]33号《国务院有关单位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办函[2005]44号《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电监会《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电监安全[2009]22号《电力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导则(试行)》
中国华能集团《重大突发事件(事故)应急管理办法》
3.定义和术语
3.1.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3.2.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3.3.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3.4.应急处理:
能快速反应处理故障或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是突发事故迅速处理的的程序和方法。
3.5.抢险救援:
采用预定现场抢险和抢救的方式,控制或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3.6.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突发事件),为迅速有效的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等准备,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设施与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保证必要的应急能力。
3.7.突发事件: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电力设备损坏、电网大面积停电、环境破坏等危及电力企业、社会公共安全稳定,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按规定构成事故的按事故论处。
3.8.重大事故:
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或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或其他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或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
4.管理职责
4.1.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4.1.1.公司应设立突发事件响应组织,如附图1所示。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是公司的最高应急领导和指挥机构,下设应急办公室、资源保障小组和公共关系协调小组三个小组,以领导、组织和协调公司级的应急救援和处置。
4.1.2.公司应设立应急领导小组,以领导、组织和协调部门级的应急救援和处置。
4.2.应急管理组织的职责
4.2.1.公司应急领导小组
4.2.1.1.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是公司应急响应和危机处理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当地政府、集团公司、华能股份公司有关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规定,负责健全和完善本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负责辨识公司的危险源和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负责指挥公司应急响应及管理工作。
4.2.1.2.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应由公司第一安全责任人担任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他是紧急突发事件响应行动的最高指挥者和决策人。
4.2.1.3.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应急响应的级别,宣布公司进入或解除应急状态,并根据现场情况向华能股份公司和华能集团公司汇报。
4.2.1.4.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现场情况及上级指示,负责组织、落实现场应急响应。
4.2.1.5.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决定对外信息发布和媒体沟通事宜,负责审查对外发布应急信息的新闻报审稿,指定授权信息发布人。
4.2.1.6.突发事件响应期间,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急组织人员和构成。
4.2.1.7.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响应和危机处理应急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和使用。
4.2.2.应急办公室
4.2.2.1.应急办公室是突发事件总体协调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并监督落实应急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
4.2.2.2.负责制订公司应急计划,审核应急计划,核实应急资源准备的充足性。
4.2.2.3.负责组织公司级应急培训。
4.2.2.4.负责组织公司级的应急演练和指导各部门的应急演练。
4.2.2.5.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负责对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进行初步判断,并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进入应急状态和关闭应急状态的提议。
4.2.2.6.根据应急领导小组指示,统一协调资源保障行动组、公共关系协调组的应急响应工作,建立各工作组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4.2.2.7.获取并整理现场实况信息,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4.2.2.8.向各应急组织传达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和决定。
4.2.2.9.根据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授权负责向公司报告紧急突发事件信息。
4.2.2.10.协调、指导各部门的应急响应工作。
4.2.2.11.发生应急时,负责救援期间与外部救援机构(如公安、消防等)的联络。
4.2.2.12.组织应急预案执行情况评估,应急状态结束后组织编写总结报告。
4.2.3.资源保障行动组
4.2.3.1.按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批准的应急要求,提供资源计划和保证。
4.2.3.2.协调和调用公司内部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物资,联络应急技术专家。
4.2.3.3.明确和落实应急响应全过程所需物资和快速调配。
4.2.3.4.负责建立相关应急技术资料信息库。
4.2.3.5.根据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指令,派出赴现场人员。
4.2.3.6.针对突发事件提出处置方案和专业性建议。
4.2.3.7.对于属于公司保险范围内事件在48小时内向公司或有关单位申请办理保险。
4.2.3.8.协助或指导处理人身及财产保险和理赔等后续事务。
4.2.4.公共关系协调组
4.2.4.1.为应急领导小组提供处理公共关系的专业建议,为公司提供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应急响应活动的支持。
4.2.4.2.收集、跟踪社会、政府等相关方的舆论信息,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4.2.4.3.根据事态发展情况,起草事件新闻稿或公告,报应急领导小组审查后发布应急信息事宜。
4.2.4.4.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的授权,与主要媒体沟通,正确引导公众舆论,防止对应急工作的干扰。
4.2.4.5.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的授权,在内部刊物、网络等媒体以适当方式发布消息,告知员工真实情况,保持与员工的沟通联系。
4.2.4.6.发生公共安全事件时,为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处置方案和建议,配合应急办公室获取社会资源(公安、消防、环保、水利、气象、医疗等公共机构)的支持。
4.2.4.7.保持通讯畅通,并根据情况启用备用或其他通讯方式。
4.2.4.8.应急过程的后勤保障(交通、食宿、照明等)。
4.2.5.部门应急领导小组
4.2.5.1.应急领导小组是部门紧急突发事件响应行动的指挥和决策机构。
4.2.5.2.负责组织部门应急培训。
4.2.5.3.负责制订部门应急计划,做好本单位应急准备,组织应急演练。
4.2.5.4.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本部门的应急响应。
4.2.5.5.向公司应急办公室报告紧急突发事件信息。
4.2.6.根据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指示,参与公司级的应急响应。
4.2.6.1.组织部门应急预案执行情况评估,应急状态结束后组织编写总结报告。
5.流程和风险分析
5.1.管理流程图
应急管理流程及应急演练流程见附图3、附图4。
5.2.控制点
5.2.1.组织与职责:
明确应急组织及其构成部门或人员,并明确其相应的职责。
5.2.2.突发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电厂控制事态的能力,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5.2.3.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以及现场处置方案结构,并以现场处置方案为重点建立应急预案体系。
5.2.4.预防工作:
通过对各类风险的辨识和评估,确定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做好突发事件预想和应急准备工作,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防止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扩大。
5.2.5.监测工作:
根据对重大危险源及风险点辨识和风险评估的情况,明确对重大危险源及风险点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5.2.6.预警工作:
建立预警机制,明确预警的启动条件及预警信息的接收、发布的方式、方法和程序。
5.2.7.应急响应与处理:
根据突发事件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应急保障、应急避险、扩大应急、应急终止等响应程序。
5.2.8.突发事件信息发布:
明确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部门以及发布原则。
5.2.9.后期处理:
突发事件得到初步控制后,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和行动,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做好善后处置和调查与评估工作。
5.2.10.应急预案管理:
明确应急预案维护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应依据认定的紧急事件类型,组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至少每年或在设备、设施、流程变化时对应急预案进行回顾和更新。
5.2.11.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内容简单、明了、易操作、切合实际。
5.2.12.可行性:
应急预案技术措施得当,能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消除混乱和恐慌。
5.2.13.充分性:
应急预案应覆盖生产活动的关键场所、要害部位、重大危险设施。
5.2.14.应急联络方便性:
应急预案应明确规定与当地应急指挥中心、消防、医疗、气象等有关部门的联络方式。
5.2.15.人员与职责:
依据应急响应的需要任命响应责任人,并清楚明确其职责。
5.2.16.应急装备:
配备相应的应急工具,工具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5.2.17.预案培训与演练:
明确培训与演练的规定,定期组织培训与演练及反事故演习,并做详细记录。
定期组织员工对应急预案进行学习和演练。
5.2.18.应急技能培训:
应为应急响应小组成员提供培训,确保其完成应急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5.2.19.演练评估:
演习结束后应开展演习人员自我评估,编写书面报告。
5.2.20.应急装备管理:
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
明确责任管理部门,保证救援装备始终处在随时可正常使用的状态。
5.2.21.应急支援:
识别可能的相互支援来源,并建立正式的相互支援关系;识别过程应考虑服务的需求以及材料和设备。
相应人员熟悉使用应急设备。
5.2.22.应急信息管理:
组织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效力。
应急预案及其应急演练计划、外部支援信息等。
5.2.23.应急经验共享:
依据应急演练中或华能系统内事故/事件经验,或外单位相似事故/事件经验,改进应急准备工作。
5.2.24.应急联系、疏散、物资管理信息沟通:
公布并张贴紧急疏散路线和紧急联络电话,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并定期检查应急设备、设施,确保其始终完好可用。
5.2.25.应急人员信息通告:
成立并书面指定义务消防队伍,所有义务消防队员的名单应张贴在生产、办公场所。
5.2.26.应急回顾信息沟通:
每年回顾应急预案的有关部分以及在危机事件中需要外部机构作业反应的其它应急需求。
5.3.风险分析
5.3.1.应急管理体系涵盖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各个方面,使得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考虑更加全面和系统,由于遗漏任一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5.3.2.由于应急管理体系内容不全面,没有清晰的层次,导致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不明确、层次不分明。
5.3.3.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和级别不同,采取不同层次的应对措施,每个层次都有一套相应的处置措施子系统,否则将使系统目标不明确、浪费资源。
5.3.4.由于应急管理系统集成性和管理效率不高,不能充分利用整个社会中(包括企业内外)运行的组织、单位等各类救援机构,在一定范围内无法协调各种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统一的处置,使应急管理效率降低。
5.3.5.由于将应急管理体系单一在应急状态下能有效运用达到应急保障的目的,不能在平时状态下作为一个可操作的模拟系统,用来演练应急运作流程,培训应急人员,导致人员应急知识得不到提升。
5.3.6.由于应急装备无专人管理,职责不明确,可能导致配备不全、不可用,紧急情况下延误救援,造成人身事故、财产损失。
5.3.7.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是应急科学决策和早期预警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应急体系之中。
建立应急管理系统不能利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反应灵敏的应急信息系统作为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将影响应急决策和应急处置。
5.3.8.由于没有汲取好的应急经验,达不到共享,无法改进,导致救援效果不能提升。
6.应急管理内容和方法
6.1.响应分级
根据华能集团《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控制事态的能力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公司将重大突发事件分为一级(华能集团)、二级(股份公司)、三级(公司),具体事件/事故响应级别见附表1。
当发生一、二级事件或事故时,公司在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按级别立即向股份公司和华能集团报告,以获得股份公司和华能集团的指导和支援。
6.1.1.部门应急响应
6.1.1.1.当发生如下任一紧急事件或事故报告时,应启动应急管理预案,进入部门级应急状态:
1)发生附表1中三级(公司)以上应急状态,配合公司进行应急响应;
2)发生附表2中注明由部门首先响应的紧急事件或事故的处置方案或预案;
3)当部门级突发事件或事故严重程度或范围扩大时,必须启动三级(公司)以上应急程序。
6.1.2.三级(公司)应急响应
6.1.2.1.当发生如下任一紧急事件或事故报告时,应启动应急管理预案,进入三级(公司)应急状态:
1)发生附表1中三级(公司)以上应急状态;
2)发生因触电、高空坠落、烧伤烫伤和机械伤害引起重伤以上员工和承包商人身伤害事故;
3)放射性物品、爆炸品、剧毒物品的泄漏和遗散,危险化学品泄漏和遗散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
4)全厂失电、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
5)电缆、发电机组油系统和燃油系统、油库、加油站火灾,氢站、液化气站爆炸事故;
6)边坡滑落事故;
7)流行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中毒事故;
8)因气象、风灾、水灾、破坏性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的重大事故。
6.1.3.二级(危机)应急响应
6.1.3.1.当公司发生的紧急事件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进入二级(危机)应急响应状态,应向分公司、股份公司(总值班室)报告:
1)可能造成公司重大声誉影响、公众情绪激烈、事件以负面的形式在媒体被广泛传播,以及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2)公司在不能独立处置所辖范围突发事件时,或需要动用上级公司资源、调动社会资源;
3)造成重大人员死亡(10人以上)或多人伤害;
4)车辆等交通工具遇难并造成群体伤亡;
5)作业场所内、办公楼等建筑物受到灾害性破坏;
6)出现火灾爆炸造成人员撤离或周围群众恐慌性撤离;
7)有毒、有害化学危险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或可能造成多人伤害或造成人员撤离或周围群众恐慌性撤离;
8)流行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中毒事故等造成区域性多人丧失生活能力或不能维持正常工作和生活;
9)发生重大群体事件,如罢工、游行、示威、集会、集体上访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干扰生产作业;发生人数少,但引起政府、媒体关注,影响大或危害程度大的活动;
10)突发战争、恐怖暴力事件,或重大刑事案件,邪教或敌对势力破坏活动等影响程度大的事件。
6.2.公司应急准备
6.2.1.基本应急准备
6.2.1.1.公司应准备用于处理各类应急事件所必需的应急资源,保持与上级公司应急单位和外部专家的联系。
6.2.1.2.开展全方位的应急培训,增强各级人员的应急知识和应急能力,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能够保障自身和他人安全、控制以至消除风险和危害因素。
具体参见附表3《应急培训矩阵》。
6.2.1.3.落实充分的应急装备。
应急装备包括控制紧急状态所采用的防护措施和设施(如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等),以及人员进入应急状态和应急救援所需的满足要求的足够的防护用品,如个人急救包、担架等。
6.2.1.4.掌握公司重大紧急突发事件及相应应急管理预案,明确紧急突发事件期间的应急联络方式,具体见附表4《公司应急联系电话表》。
6.2.1.5.制定办公区域人员的紧急疏散/逃生路线和紧急集合点,定期进行演练。
6.2.2.个人应急准备
6.2.2.1.保持走廊和应急通道畅通清洁,发现并减少您周围的有害物,尽可能去消除有害因素。
6.2.2.2.学习并理解所在区域的应急预案,参加应急和急救培训以及应急演练。
6.2.2.3.应了解工作区内的危险因素以及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到达安全地带的路径(至少知道两种撤离路径)。
6.2.2.4.了解最近的紧急集合地点位置,掌握基本应急/急救用品的使用方法。
6.2.2.5.应将电脑中的文件进行备份。
6.2.2.6.应急管理人员具有丰富应急知识和用于应急学习的资料。
6.2.2.7.明确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紧急突发事件现场,以避免人身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6.3.应急响应流程
6.3.1.应急响应基本流程
6.3.1.1.应急响应的过程可分为:
接警、判断响应级别、应急启动、控制及救援行动、判断事态是否扩大、应急解除和应急结束等步骤,详见附图2。
1)监测:
监测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活动的第一步,贯穿应急管理的全过程。
监测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对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至关重要,信息准确获取有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有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正确开展。
2)预警识别:
包括预警和识别两个层次。
预警是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的不良趋势进行分析并及时报警的活动。
识别是指对演变为不良影响的突发事件进行前期分析判断,确定事件性质、类型和级别,发出前期警告。
3)预案启动:
预警信号一旦发出,保障体系就进入启动阶段;此时应迅速将应急管理切换到战时状态,系统内部相关人员开始联动,指挥机构根据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从预案库中快速搜索匹配响应预案进行评估,评估出实施方案并通知相关机构开展工作。
4)应急响应处置:
根据应急指挥的指令,执行处置预案,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动用各类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同时进行实时监测、评估预案处置效果,并根据应对的效果,动态调整预案。
5)应急后处理:
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应急管理转换到平时状态;根据应急响应行动中的具体问题和主要事件做出总结报告并提交决策支持和信息单位,进入企业的应急管理数据库,为企业日后管理提供实践经验。
6.3.2.紧急突发事件报告
6.3.2.1.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领导小组应进行初步判断,确定是否启动相应的部门应急预案,是否上报公司应急办公室。
6.3.2.2.公司应急办公室接到部门紧急突发事件报告后,接警人员应向报警人询问并确认如下事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2)人员伤亡及撤离情况;
3)事件概况和初步处理情况;
4)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6.3.2.3.公司应急办公室总指挥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立即向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同时组织人员参照公司应急预案启动条件对应急事件予以核实。
核实项(实际内容可依据报警记录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1)事件或事故的最新发展;
2)最新人员伤亡信息及财产损失概况;
3)事件发生的初步原因;
4)事件概况和最坏影响;
5)现场初步处理情况;
6)现场自然条件,事件对周边自然环境影响情况,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7)事件对周边社会人员影响情况,是否波及社会人群或造成社会人员生命财产的威胁和影响。
6.3.2.4.对应急事件进行核实后,如确定突发事件为单位级响应事件,公司应急办公室在保持信息沟通和掌握事件发展的同时,应做好事件可能上升为公司级应急响应事件的准备,并随时向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汇报事件响应进展情况;如确定突发事件构成媒电公司级应急响应事件,公司应急办公室总指挥应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启动专项预案的建议。
6.3.2.5.公司应急办公室在获得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启动相应专项预案后,应及时向股份公司报告(应急值班室电话:
);如确定突发事件为一、二级应急响应事件或事故,应在听取上级公司指示的同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6.3.2.6.如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公司应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作出简要书面报告,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1日内作出专题书面报告。
6.3.3.公司级以上应急预案启动
6.3.3.1.由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宣布公司进入应急状态。
6.3.3.2.应急办公室召集各级人员到位,由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或副总指挥负责指挥应急响应工作。
6.3.3.3.应急办公室通知各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由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主持召开初次应急会议,在最短时间内布置各项应急响应工作并落实责任人。
会议主要任务包括:
1)核实和确定应急响应级别;
2)应急响应参与人员和资源(现场指挥、应急专家、应急物质调用);
3)落实向公司报告事宜;
4)向员工通报;
5)媒体协调与沟通;
6)其他需要紧急处理的重要事项;
7)现场应急过程中的通讯联络方式;
8)第一时间确定抢救伤员方案并立即予以实施。
6.3.3.4.公司各应急组织和人员对照行动指令表开展应急响应活动,具体参见附表5。
6.3.4.应急响应领导和指挥
6.3.4.1.在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和指挥应急响应以前,各紧急突发事件单位或应急小组组长是发生事件或事故时的关键指挥层和执行主体,对于现场各类突发事件拥有紧急处置权,并按照各自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事态进一步的恶化。
6.3.4.2.应急响应过程中,各应急小组应关注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内存在的特殊危害,包括各类危险品、化学品、由于突发事件产生的有毒有害副产物,以及因突发事件造成人员、物质或环境状态发生明显变化而产生的安全、环保风险和危害等。
6.3.4.3.公司应急办公室应根据事发现场的实况,随时向公司汇报,并听取公司应急响应工作指导。
6.3.4.4.在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和指挥应急响应以后,各应急小组应执行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并随时向应急办公室报告事件控制和发展情况。
6.3.4.5.在应急过程中,应急现场指挥人员应注意做好的几项工作:
1)全面了解事件情况,督促、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2)听取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应急救援方案和措施;
3)关注社会公众反映,促进政府相关单位的联系协调,争取理解和支持;
4)应急救援的同时,进一步评估事态发展,及时调整应急救援方案和调动资源;
5)安排、鼓励、动员公司内部人员克服困难、战胜危机。
6.3.5.应急响应记录管理
6.3.5.1.应急办公室和部门应急小组应负责安排对应急响应期间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记录介质可以是人工记录也可以是电子录音记录。
6.3.5.2.应急值班人员工作期间应对如下工作负责:
1)值班期间严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
2)提高办事效率,上报下传信息要准确;
3)所有往来电话、传真、报告的时间、内容都要认真详细地记入应急记录,不得涂改,严禁销毁;
4)收到应急情况报告应立即处理,及时向应急办公室汇报,不得延误;
5)对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意见要详细记录,如实向下传达,对救助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企业 应急 管理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