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年版》.docx
- 文档编号:25730486
- 上传时间:2023-06-12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9.98KB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年版》.docx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年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年版》
前言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流感的流行病学最显著特点为:
突然暴发,迅速扩散,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季节性流感一般可引起伴有发热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起病急剧,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是在重症感染或引起并发症时则需要住院治疗;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少数重症病例可因呼吸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病死率高达60%以上。
疫苗接种是防控流感的主要方法。
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流感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排毒时间并且可能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期间,预防性使用可能降低患病率。
在经历了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为进一步加强流感临床防治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我国仍然急需一部反映流感最新进展、可指导实际临床工作的诊疗指南。
因此,卫生部组织了我国流感防治研究领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临床、中医、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专家,在总结我国既往流感诊疗方案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了适合我国临床使用的《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
本《指南》主要涵盖了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最新的综合性信息,以指导提高我国流感的诊断防治水平,减轻流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第一章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
常为球形囊膜病毒,直径80-120nm,丝状体常见于新分离到的病毒,长度可达数微米。
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protein,NP)和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MP)分为甲、乙、丙三型。
甲、乙型流感病毒都带有8个不同的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节段,少一个编码神经氨酸酶蛋白的节段。
甲、乙型毒株基因组分别编码至少10和11种蛋白。
由于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
1法想向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
类型、分离宿主(如果宿主是人则可以省略)、分离地点、分离序列号和分离年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Brisbane/10/2006(H3N2)]。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命名法和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无亚型划分。
甲型流感病毒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目前已知所有亚型包括16种血凝素亚型和9种神经氨酸酶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在鸟类特别是在水禽中存在,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感染其它动物,如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
目前为止,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自然宿主。
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可以感染猪。
流感病毒很容易被紫外线和加热灭活,通常56℃30min可被灭活。
流感病毒在pH值<5或>9,病毒感染性很快被破坏。
流感病毒是包膜病毒,对于所有能影响膜的试剂都敏感,包括离子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
第二章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
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
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国家流感中心网站()提供每周更新的我国流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信息。
一、概况
流感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
在非流行期间,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病例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情况叫散发;一个集体或一个小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叫暴发;较大地区的流感发病率明显超过一般的发病水平,可称为流行;大流行有时也称世界性大流行,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二、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
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
婴幼儿流感以及人H5N1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
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患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
三、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
通过气溶胶经呼吸
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免疫压力下,每隔2-3年就会有流行病学上重要的抗原变异株出现,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
五、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特定人群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相关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及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被看护人员、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30,BMI=体重(kg)/身高(m)2〕。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第三章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
带有流感病毒颗粒的飞沫吸入呼吸道后,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受体暴露。
甲、乙型流感病毒通过HA结合上皮细胞含有唾液酸受体的细胞表面启动感染。
嗜人类流感病毒的2,6受体存在于上、下呼吸道,主要是在支气管上皮组织和肺泡Ⅰ型细胞,而嗜禽流感病毒的2,3受体存在于远端细支气管,肺泡Ⅱ型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
丙型流感的受体为9-O-乙酰基-乙酰神经氨酸。
流感病毒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在病毒包膜上含有M2多肽的离子通道在胞内体中被酸性pH值激活,使核衣壳蛋白释放到胞浆(脱壳)。
核衣壳蛋白被转运到宿主细胞核,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核内进行转录和复制。
病毒核蛋白在胞浆合成后,进入胞核和病毒RNA结合形成核壳体,并输出到细胞质。
病毒膜蛋白经完整加工修饰后,嵌入细胞膜内。
核壳体与嵌有病毒特异性膜蛋白的细胞膜紧密结合,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颗粒(芽生)。
NA清除病毒与细胞膜之间以及呼吸道黏液中的唾液酸,以便于病毒颗粒能到达其他的上皮细胞。
最后,宿主的蛋白酶将HA水解为HA1和HA2,使病毒颗粒获得感染性。
流感病毒成功感染少数细胞后,复制出大量新的子代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通过呼吸道粘膜扩散并感染其他细胞。
季节性流感病例中只有极少数有病毒血症或肺外组织感染的情况。
在人H5N1禽流感感染病例中,下呼吸道的病毒载量要比上呼吸道高,咽喉部的比鼻腔的高,有时会出现病毒血症、胃肠感染、肺外传播,偶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可在心、肝、脾、肾、肾上腺、肌肉、脑膜中检出病毒,也可从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脑脊液中检出病毒。
流感病毒感染后支气管的炎症反应和肺功能的异常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肺功能研究也可发现有限制性和阻塞性换气功能障碍、伴有肺泡气体交换异常、一氧化碳弥散能力的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流感临床症状可能与促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有关。
流感病毒体外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可导致IL-6、IL-8、IL-11、TNF-、RANTES和其他介质的产生。
临床人体感染试验中,鼻腔灌洗液中的一系列细胞因子都会升高,包括:
IFN-、IFN-γ、IL-6、TNF-、IL-8、IL-1β、IL-10、MCP-10和MIP-1/MIP-1β,血液中的IL-6和TNF-也会升高。
人H5N1禽流感死亡病例中MCP-1、IP-10及MIG等细胞因子往往过度表达,这可能是造成人禽流感患者重症肺炎和多器官损伤的部分原因。
二、病理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脱落、上皮细胞的化生、固有层粘膜细胞的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致命的流感病毒性肺炎病例中,病理改变以出血、严重气管支气管炎症和肺炎为主,其特点是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细胞广泛坏死,伴随有纤毛上皮细胞脱落、纤维蛋白渗出、炎细胞浸润、透明膜形成、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充血、间质性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
后期改变还包括弥漫性肺泡损害,淋巴性肺泡炎,化生性的上皮细胞再生,甚至是组织广泛的纤维化。
严重者会因为继发细菌感染引起肺炎,多为弥漫性肺炎,也有局限性肺炎。
流感病例外周血常规检查一般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一般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
肺炎的程度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但免疫病理反应对疾病影响程度仍未清楚。
流感死亡病例中常伴随其他器官病变,尸体解剖发现,1/3以上病例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以及心肌细胞肿胀、间质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等炎症反应。
第四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一、临床表现
(一)流感症状及体征。
1.单纯型流感。
最常见。
突然起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
轻症者如普通感冒,症状轻,2-3天可恢复。
2.中毒型流感。
极少见。
表现为高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3.胃肠型流感。
除发热外,以呕吐、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
2-3天即可恢复。
(二)特殊人群的临床表现。
1.儿童。
在流感流行季节,有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及30%的学龄儿童罹患流感。
一般健康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
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高热惊厥。
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在小儿,流感病毒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
2.老年人。
65岁以上流感患者为老年流感。
因老年人常常存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原发病,因此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多较重,病情进展快,发生肺炎率高于青壮年人,其他系统损伤主要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电图异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塞,也可并发脑炎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等。
3.妊娠妇女。
中晚期妊娠妇女感染流感病毒后除发热、咳嗽等表现外,易发生肺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
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发病2天内未行抗病毒治疗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4.免疫缺陷人群。
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人群、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重症流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由于易出现流感病毒性肺炎,发病后可迅速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紫绀,病死率高。
(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流感病毒性肺炎。
季节性甲型流感(H1N1、H2N2和H3N2等)所致的病毒性肺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还可在青壮年、肥胖人群、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和妊娠妇女等人群中引起严重的病毒性肺炎,部分发生难治性低氧血症。
人禽流感引起的肺炎常可发展成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或ARDS,病死率高。
2.肺外表现。
(1)心脏损害:
心脏损伤不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
可见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升高、心电图异常,而肌钙蛋白异常少见,多可恢复。
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
(2)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脑脊髓炎、横断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局灶性神经功能紊乱、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
(3)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在流感中罕见。
主要症状有肌无力、肾功能衰竭,CK升高。
危重症患者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F)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甚至死亡。
(三)并发症。
1.继发细菌性肺炎。
发生率为5-15%。
流感起病后2-4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期后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脓性痰、呼吸困难,肺部湿性罗音及肺实变体征。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
2.其他病原菌感染所致肺炎。
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嗜肺军团菌、真菌(曲霉菌)等,对流感患者的肺炎经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3.其它病毒性肺炎。
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中发生率高,并可使病情加重,临床上难以和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相区别,相关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4.Reye综合征。
偶见于14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使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者。
二、影像学表现
多数患者无肺内受累。
发生肺炎者影像学检查可见肺内斑片状、多叶段渗出性病灶;进展迅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变,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
三、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血生化:
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
(二)病原学相关检查。
主要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抗原、核酸和抗体检测。
病毒分离为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病毒的抗原和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抗体检测可以用于回顾性调查,但对病例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有关检测方法可从国家流感中心网站()下载相关技术指南,已获国家批准检测试剂的参考产品说明书可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下载。
1.病毒核酸检测:
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
病毒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好,且能快速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一般能在4-6小时内获得结果。
2.病毒分离培养:
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流感病毒。
在流感流行季节,流感样病例快速抗原诊断和免疫荧光法检测阴性的患者建议也作病毒分离。
3.病毒抗原检测(快速诊断试剂检测):
快速抗原检测方法可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中的粘膜上皮细胞),使用单克隆抗体来区分甲、乙型流感,一般可在数小时以内获得结果。
其他还有胶体金试验,一般能在10-30min获得结果。
对快速检测结果的解释应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史和临床症状综合考虑:
在非流行期,阳性筛查结果有可能是假阳性;在流行期,阴性的筛选检测结果可能是假阴性;这两种情况均应考虑使用RT-PCR或病毒分离培养作进一步确认。
4.血清学诊断:
检测流感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
动态检测的IgG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第五章诊断
一、需要考虑流感的临床情况
(一)在流感流行时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需要考虑是否为流感:
1.发热伴咳嗽和/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
2.发热伴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
3.婴幼儿和儿童发热,未伴其他症状和体征。
4.老年人(年龄≥65岁)新发生呼吸道症状,或出现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伴或未伴发热。
5.重病患者出现发热或低体温。
(二)在任何时期,出现发热伴咳嗽和/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并且可以追踪到与流感相关的流行病学史—如患者发病前7天内曾到有流感暴发的单位或社区;与流感可疑病例共同生活或有密切接触;从有流感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行归来等。
二、需要安排病原学检查的病例
若有条件,对出现以上情况的病例,可安排病原学检查以求明确诊断。
对于明确诊断与否会对临床处理产生影响的病例,宜积极安排病原学检查。
这些病例一般包括:
需决定是否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高危病例;是否确诊对安排其他诊断检查有影响的病例;需决策是否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例;等待诊断结果来安排相应感染控制措施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采样调查的病例等。
三、确诊标准
具有临床表现,以下1种或1种以上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呈阳性者,可以确诊为流感:
(一)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RT-PCR和RT-PCR方法)。
(二)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阳性(可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法),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作综合判断。
(三)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四)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四、重症流感判断标准
流感病例出现下列1项或1项以上情况者为重症流感病例。
(一)神志改变:
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二)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
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30次/min;1岁-5岁>40次/min;2月龄-12月龄>50次/min;新生儿-2月龄>60次/min。
(三)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四)少尿:
成人尿量<400ml/24hr;小儿尿量<0.8ml/kg/h,或每日尿量婴幼儿<200ml/m2,学龄前儿<300ml/m2,学龄儿<400ml/m2,14岁以上儿童<17ml/h;或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动脉血压<90/60mmHg。
(六)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1mmHg=0.133kPa)或氧合指数(PaO2/FiO2)<300。
(七)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浸润影,或入院48小时内肺部浸润影扩大≥50%。
(八)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酶水平迅速增高。
(九)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出现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第六章鉴别诊断
一、普通感冒
流感的临床症状无特殊性,易与普通感冒相混淆。
通常,流感的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重;追踪流行病学史有助于鉴别;普通感冒的流感病原学检测阴性,或可找到相应的感染病原证据。
表1列出两者的鉴别要点。
表1流感和普通感冒的主要区别与特点
流感
普通感冒
致病原
流感病毒
鼻病毒、冠状病毒等
流感病原学检测
阳性
阴性
传染性
强
弱
发病的季节性
有明显季节性(我国北方为11月至次年3月多发)
季节性不明显
发热程度
多高热(39-40°C),可伴寒颤
不发热或轻、中度热,无寒颤
发热持续时间
3-5天
1-2天
全身症状
重。
头痛、全身肌肉痠痛、乏力
轻或无
病程
5-10天
5-7天
并发症
可合并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脑膜炎或脑炎
少见
二、其他类型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鼻炎和鼻窦炎。
感染与症状主要限于相应部位。
局部分泌物流感病原学检查阴性。
三、下呼吸道感染
流感有咳嗽症状或合并气管-支气管炎时需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相鉴别;合并肺炎时需要与其他肺炎,包括细菌性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结核等相鉴别。
根据临床特征可作出初步判断,病原学检查可资确诊。
四、其他非感染性疾病
流感还应与伴有发热,特别是伴有肺部阴影的非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结缔组织病、肺栓塞、肺部肿瘤等。
第七章治疗
一、基本原则
(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确定治疗场所。
1.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1条或1条以上):
(1)妊娠中晚期妇女。
(2)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3)符合重症流感诊断标准。
(4)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2.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
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老年和儿童患者。
(二)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虽然有资料表明发病48小时后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亦可以有效,但是大多数研究证明早期治疗疗效更为肯定。
(三)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中耳炎和鼻窦炎等时才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从1918年西班牙流感直至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都表明,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类似社区获得性肺炎,可以选择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或呼吸喹诺酮类。
如果所在地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高,特别是存在社区相关性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时,应当使用糖肽类或利奈唑胺;倘若病情不重,根据药敏亦可以选择价格低廉的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SMZco)或克林霉素。
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较继发细菌性肺炎更常见,应注意二者的鉴别。
一般地说,中、后期(≥5d)出现的肺炎,影像学上呈现叶、段分布的局限性或融合性肺部浸润或实变(而非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临床上持续发热、咳黄脓痰,提示细菌性肺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药物选择一如前述。
重症流感住院期间(包括应用机械通气期间)发生肺炎,则按医院获得性肺炎(含呼吸机相关肺炎)恰当、合理选用抗生素。
(四)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
与普通感冒不同,目前已有特异性抗流感病毒药物。
流感患者只要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大多不再需要对症治疗(解热镇痛、缓解鼻粘膜充血、抗过敏、止咳等药物)。
如果使用,应提高针对性,不一定都用复方制剂。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因为此类药物与流感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即Reye综合征相关,偶可致死。
二、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一)应用指征。
1.推荐使用:
(1)凡实验室病原学确认或高度怀疑流感、且有发生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成人和儿童患者,不论基础疾病、流感疫苗免疫状态以及流感病情严重程度,都应当在发病48小时内给予治疗。
(2)实验室确认或高度怀疑流感以及需要住院的成人和儿童患者,不论基础疾病、流感疫苗免疫状态,如果发病48小时后标本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亦推荐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2.考虑使用:
(1)临床怀疑流感存在并发症高危因素、发病>48小时病情没有改善和48小时后标本检测阳性的成人和儿童流感门诊患者。
(2)临床高度怀疑或实验室确认流感、没有并发症危险因素、发病<48小时就诊,但希望缩短病程并进而减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或者与流感高危并发症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年版 流行性感冒 诊断 治疗 指南